司馬遷的死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09

司馬遷最後怎麼死的,有確切的說法嗎?

第一、司馬遷可能是自殺身亡。《史記》完稿之後,生命對於司馬遷而言,已經無足輕重了,特別是受宮刑之後,人們對他所謂貪生怕死的誤解該是洗刷時候了。我司馬遷是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那麼基於這些,他可能自殺,我是從《報任安書》分析出來的。也就是說,司馬遷有自殺的這種意圖,從《報任安書》裡面已經可以透露出不少信息了,你們想一想,司馬遷當時給任安寫信的時候,當時任安在獄中,後來任安被處死了,司馬遷給任安回信,任安寫信給司馬遷,是在下獄之前,他一直沒有時間給他回信,後來任安在獄中,要把漢武帝殺了的時候,他匆忙寫這封信給他,寫那麼長,為什麼寫這麼長,任安因為受了一個案子的牽連,正在獄中羈押在牢中,而且隨時可能行刑處斬,司馬遷為什麼要對一個快要死的人,寫下如此長篇,而又悲憤激昂的書信呢?他又為什麼要在信中反覆訴說自己忍受不了腐刑之後的這種恥辱呢?他又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時機和對象來宣告《史記》一百三十篇完成呢?他又為什麼在信中大談“人故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且在信裡面說,“要死之日,然後是非乃定”。他說一個人生前你不要說我是和非,人生的是非留在身後,一個人等死後的若干年,人們才能給他論定是非,那就是說我司馬遷究竟是個什麼人,留待後人評價,現在你們怎麼攻擊我,怎麼瞧不起我都可以,死後你們來看我是個什麼人。我這個信把我的心情、我的想法、事實經過,我都講清楚了,所以《報任安書》也許就是一封遺書。

第二種可能,司馬遷受任安這個案子的牽連,被漢武帝下令腰斬於市。當時宮廷裡面有一場鬥爭,那麼任安牽涉進去了,而當司馬遷輾轉託人把他的《報任安書》送到獄中以後,任安已經被腰斬了。任安腰斬以後,獄吏在抄檢獄室的時候發現了司馬遷的信,於是便呈奏給漢武帝,信裡面是非常憤慨地表達對漢武帝的不滿,那麼漢武帝讀罷,看到信裡面那麼多怨憤之詞,勃然大怒,再加上有人趁機誣告司馬遷和任安是同黨,他們倆是好朋友嘛,於是漢武帝便下令把司馬遷打入天牢,隨後腰斬於市。那麼這樣看來,似乎是《報任安書》惹的禍,其實司馬遷何以不知道《報任安書》會帶來什麼結果呢,司馬遷並非不知道任安作為死囚犯,可能終生讀不到這封信,司馬遷也並非不知道這封信可能成為一封公開信,因為自己在信中所發洩的不滿會招致災禍,這點司馬遷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能不說,因為當他完成了《史記》的偉大的著述以後,災禍對於他而言已經是無足輕重了,況且他選擇這樣一個與他患難與共的朋友寫信的這種方式,選擇給朋友寫信,而且向世人公佈《史記》的完成,這本身就是一種抗爭,也是對朋友甚至對朋友死後的靈魂是一種極大的安慰。

第三種可能司馬遷再次下獄之後,隨同長安獄中的罪犯,無辜地被集體處死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據《漢書·宣帝紀》記載,當《報任安書》被漢武帝知道之後,漢武帝看到信中有很多怨言,於是便下詔把司馬遷逮捕了,並且叫御史臺論罪,就是說並沒有判死罪、論罪。就在論他的罪這個期間,不久漢武帝病重,那麼有巫師就給他算風水,然後巫師告訴漢武帝,說長安監獄當中有天子氣衝撞了聖上,究竟是誰呢?不知道,於是漢武帝下令把獄中所有的囚犯,無論輕重一律處死。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曾經一次把長安城的犯人全部殺了,所以司馬遷就這樣集體地無辜地被殺了,一代史家就這樣死於非命,這是第三種可能。

第四種可能司馬遷壽終正寢,其實關於司馬遷是被殺,史料還不能夠充分地予以證實,說司馬遷是自殺,也不過是一種推測。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我們還只能夠把他看成是正常病故,司馬遷大概活了60歲,司馬遷死了,在《史記》完成之後,他悄然無聲地離開人世了,他以生命的終結換來了《史記》......

司馬遷怎麼死的

其實司馬遷的死因不是太大的問題,古人記載歷史的時候,除非是被殺,自然死亡一般是不特別寫死因的。從司馬遷的著錄來看,他至少活了48歲,這個年紀在漢代已經不算短壽了,而且他還受過宮刑,所以他應該是自然死亡的。

如果是被漢武帝處死的,作為另外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是不會不記載的。至於死於“巫蠱之禍”或者“下獄死”等等說法,都是不足為信的。

參考資料:course.shufe.edu.cn/...g2.htm

司馬遷因什麼事忍受了屈辱沒有選擇死

為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撰寫《史記》

因為給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司馬遷觸怒漢武帝,被判死刑,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

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司馬遷怎麼死的/

司馬遷的具體死因沒有歷史記載,推測是老死或者病死。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是怎麼死的?

其實司馬遷的死因不是太大的問題,古人記載歷史的時候,除非是被殺,自然死亡一般是不特別寫死因的。從司馬遷的著錄來看,他至少活了48歲,這個年紀在漢代已經不算短壽了,而且他還受過宮刑,所以他應該是自然死亡的。

如果是被漢武帝處死的,作為另外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是不會不記載的。至於死於“巫蠱之禍”或者“下獄死”等等說法,都是不足為信的。

司馬遷是怎麼死的?

不知是何原因,另一位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為司馬遷立傳時,連傳主的生卒年月和死因都隻字不提,致使後人為著司馬遷的生卒年月和死因不停地打筆墨官司。

至於司馬遷的死,《漢書》本傳上只是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司馬遷是病故、被殺還是自盡,沒有透露。但公元前91年後,一直跟漢武帝東遊西走的司馬遷再也見不到其行蹤,這卻是史實。司馬遷倘若是病故,班固會秉筆直書的,從其本傳的行文看,這一死因可排除。那麼,司馬遷的死就有兩種可能,他殺或自盡。

東漢學者衛宏在他的《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降匈奴,故下蠶室,下獄死。”後來,許多史籍也沿用此說。但司馬遷“下獄死”的說法亦有不可信處,明明司馬遷為了寫《史記》,受宮刑而抵死罪,怎麼又死於獄中?《漢書》本傳載:“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受漢武帝“尊寵”並重用,怎麼又會將其殺死呢?再說,司馬遷寫《史記》是“藏之名山”,他死後多年其外孫楊惲才把這部名著公諸於世,當時漢武帝是不會看到《景帝本紀》的。

這樣一來,又有人說司馬遷可能是自盡。

司馬遷是很重視節操的知識分子,寧死也不願受宮刑那樣的奇恥大辱,但尊父命要寫完《史記》,他只好忍辱苟活。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冬,他寫了著名的《報任少卿書》,實際上這是他的絕命書,此書信寫後,司馬遷便消聲匿跡了。他在信中抒發了自己遭受災難的滿腔悲憤,敘說了自己隱忍苟活的原因,講到了對死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又在書信的結尾處說:“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他給在獄中要判死刑的朋友任少卿寫此信時,打算“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史記》已經完稿,感到再忍辱苟活便毫無意義了,遂向朋友剖白了心跡之後,便自盡身亡了。

所以一般公元90年被認為是他死的年份

司馬遷為什麼被閹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含垢忍辱忍受“宮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 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叛徒強辯,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便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處理。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死刑。但是漢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話可以接受兩條路,要不交50萬錢,要不接受宮刑,宮刑是個奇恥大辱,汙及先人,見笑親友。後來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及此事中說道:“遭遇此禍,重為鄉黨所戳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蒐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一線轉機。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為了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蒐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我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

司馬遷 死於 漢武帝之前?還是之後?請詳細說明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7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漢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7歲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期間擊滅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諡號“孝武”,廟號世宗。駕崩前兩年,在輪臺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揭祕司馬遷怎麼死的 司馬遷墓在哪裡

司馬遷怎麼死的

司馬遷是怎麼死的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坊間對司馬遷的死也有很多的傳言,導致司馬遷的死成為了一個謎團。不過對於坊間的一些傳言的分析,也大致能夠得出一些結論。

第一種說法說的是司馬遷惹怒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下令祕密處決了他。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種說法,首先司馬遷一案是漢武帝親自給平反的,而且平反之後漢武帝還重用了司馬遷,不計前嫌的委以重任,任命他為中書令。如果是漢武帝親自下令殺死司馬遷的話,那麼漢武帝這個皇帝當的也太反覆無常了,如何能夠做好一個皇帝以德服人呢?並且,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也曾強調過,是自己沒說清楚話,沒能給皇帝減少煩惱,這樣認錯的態度不應該招致殺身之禍,可見這個傳言不真。

另外還有說是,司馬遷的《史記》得以公開之後,司馬遷高興死了。這個說法顯然就是無稽之談,所以也就沒有深究的必要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司馬遷退居故里,無疾而終。這個說法可以在今韓城市司馬遷祠內《翟邑侯重修太史廟記》碑文中查證,碑文雖為清康熙七年韓城知縣翟世琪先生所撰寫,但他記敘的是華山“方外士”遺留的證言,比較可信。根據這碑文判斷,司馬遷晚年應該是幹了幾年中書令,之後就退了下來,在華山和道士討論人生之道,七十歲的時候退居故鄉頤養天年,終年七十歲無疾而終。

司馬遷墓

司馬遷的死因在史書並沒有記載,對於司馬遷的死年,現在公認的年份是公元前90年。但這之中其實還有很多存在爭議的地方,也有人說司馬遷是死在公元前87年,而還有說是公元前96年死的。

位於韓城的司馬遷衣冠冢

而且關於死因也存在一些疑問,有人說司馬遷是被漢武帝祕密殺害的,也有說是因為自己的《史記》公開出版了,司馬遷高興死了,這個應該是無稽之談了。還有說法是司馬遷隱居山林,無疾而終。我們可以分析的一些,如果司馬遷是被漢武帝祕密殺死的,那麼推崇和尊重司馬遷的班固,為什麼在《漢書》中對司馬遷的死沒有描述。在史書中,除非是他殺,不然對死因沒有什麼描寫的。所以大致能夠判斷,司馬遷應該是病死或者是無疾而終的。

司馬遷死了之後葬在哪裡也沒有記載,現在在司馬遷故鄉韓城的墓地為衣冠冢,並不是司馬遷真正入土為安的地方。對於司馬遷真正葬在哪裡有人說,有可能是葬在了山西,因為司馬遷本身就是山西人。但是漢武帝的茂陵邊上有非常多的陪葬墓,在茂陵東北有一個村落叫史村。村裡的老人說這是,司馬遷就是在這了編撰《史記》的,而且解放的後,村裡有個古墓塌陷,老人說那個就是御史官的墓,這是否與司馬遷有聯繫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但是人們心中司馬遷的墓,就應該是在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南,與司馬遷祠相連的這個地方了。

司馬遷生死觀

司馬遷的生死觀貫穿了整部《史記》,我們從司馬遷描寫的每個人物和事件上都能看出一二,司馬遷生死觀之積極、壯烈,就像他這個人一樣。

司馬遷說過一句震古爍今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用之所趨異也”。換句話說,司馬遷認為在生死關頭,每個人都需要謹慎的選擇,選擇重於泰山之死,而不能輕如鴻毛一般的死去。所以在生命面前,司馬遷沒有選擇毫無原則地苟且偷生,也沒有糊里糊塗地就結束生命,這一個觀點在司馬遷筆下的許多人物都有所體現。就像藺相如先是為了和氏璧,之後又為了趙國的尊嚴,兩次都在秦王面前表現的奮不顧身、甘願一死,這種態度令司馬遷非常的佩服,而司馬遷對藺相如的敬佩之情也在文字中溢於言表。

再如屈原之死,屈原在楚國屢次遭遇打壓,滿腔的志氣卻無處施展,眼看著昏君無能,奸臣當道,別國大軍壓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選擇一死,來對這個國家發出最強有力的抗議。屈原用自己的死喚起了人們對於國家存亡問題的思考,......

司馬遷對死的看法?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剖白心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很明顯,在他的心中,重於泰山的死亡是他所追求的,所以他不願”伏法就誅“(司馬遷犯的是死罪,不過漢朝可用錢幣贖罪,但活罪難逃,所以才受宮刑),否則他的死亡“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他認為“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富貴的人流於世俗被後人淡忘數不勝數,但倜儻高才之人則能得到後人敬仰,萬世流芳。古人崇尚立德立功立言,司馬遷是被立言能達到的後世影響而鞭策,對史學傳承的使命所支撐,而一直堅持下去。在他心中,死亡並不可怕,它終將來臨,重要的是,此刻活著的他正在為什麼努力。

這是我對司馬遷對生死這一命題是何看法的淺顯看法。

相關問題答案
司馬遷的死因?
司馬遷的著作是什麼?
司馬遷的父親是?
司馬遷宮刑的原因?
司馬遷怎麼死的?
司馬遷受宮刑的原因?
司馬遷是西漢的什麼家?
司馬遷悲的是什麼?
司馬遷是誰的後代?
司馬遷是什麼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