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樣來的?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地球是什麼來的

宇宙大爆炸釋放出大量物質和巨大的能量,又不知經歷了多少年代,宇宙還未定型,還沒有星系和行星,更沒有生命;到處都是一片黑暗,氫原子亦尚在虛空;四處散佈的密度較大的氣團在不知不決中慢慢變大,氫聚集成比現代的恆星還要大的多的氣團;最後在這些大氣團中點燃了核反應的火炬。第一代星體就這樣產生了,從而照亮了黑沉沉的宇宙空間。核裂變產生了重元素,以及氫燃燒後留下的塵埃,這些正是未來行星和生命形式所需要的原材料。

巨大的星體不久就耗盡了它們貯存的核燃料。在後來發生的大爆炸的震撼下,這些星體又將其大部分物質重新送回到原來形成它們的較稀薄的氣體中。然後,在星體間的濃雲中形成了由多種元素組成的新聚結體,從而產生了新一代的星體。附近較小的聚結體雖然也能變大,但其體積太小,不足以激發核裂變,便朝著行星的方向發展。其中有一個由岩石組成的小星體,那就是早期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在不斷的熔融和凝結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氫氣,它們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氣和海洋。在陽光的沐浴下,地球逐漸變暖,併產生了風暴和電閃雷鳴。火山爆發、岩漿奔流。這一切過程使原始大氣中的分子碎裂,分子的分裂物重新聚結,逐漸生成日益複雜的物質形式,溶界在原始海洋中。再經過一段時間,海水變成溫暖而又稀疏的液體。在地表上,發生了分子的組合和複雜的化學反應。有一天,偶然出現了一種能以其它分子為原料,複製出與它們自身相同的分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能更加準確精細地進行自我複製的分子。自然的選擇有利於那些複製能力最強的分子。哪些分子複製的好,哪些分子便增多。由於分子複製的消耗,以及轉化自我複製的有機分子的複雜縮合,原始的海水逐漸變稀了。生命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出現了。

參考資料:202.205.177.137/science/tianwen/2/5.htm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太陽系家屬由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50萬顆小行星、衛星和彗星組成。太陽是太陽系的家長。太陽系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星雲,當氣體冷卻引起收縮時,使得星雲旋轉起來。由於重力的作用,氣體和風吹草動心收縮,旋轉速度加快,星雲變成扁的圓盤狀。我們知道,現代家庭中洗衣服使用的洗衣機,有一個脫水機,把溼衣服放進去,脫水機快速旋轉起來,衣服內的水分就會被“拋”出去,溼衣服變成了乾衣服。把水拋出去的力,就是水滴在做圓周運動時產生的離開中心的力,叫離心力。同樣道理,當旋轉的星雲邊收縮邊旋轉,周圍物質的離心力超過了中心對它的引力時,就分離了一個圓環來。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圓環產生。最後,中心部分變成太陽,周圍的圓環變成了行星,其中一顆就是地球,地球是在四五十億年前產生的。

這是一個科學的假說,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的學說,人們稱它為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到了1944年德國物理學家魏扎克又發展了這個學說。

有關太陽系起源和地球形成的研究還在繼續,不斷完善。儘管如此,地球是我們人類的母親,哺育著我們成長。我們人類應該認識它,瞭解它,即使有朝一日,人類遷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也將永遠懷念它。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太陽系家屬由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50萬顆小行星、衛星和彗星組成。太陽......

地球是怎樣來的地球怎麼形成的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1、地球的形成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佔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儘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2、地球形成初期的化學性變化

至於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發,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歷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是高溫起源說還是低溫起源說,地球總體上經歷了一個由熱變冷的階段,由於地球內部又含有熱源,因此這種變冷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地球仍處於繼續變冷的過程中。

地球在剛形成時,溫度比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後來由於隕石等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的溫度逐漸升高,最後成為粘稠的熔融狀態。在熾熱的火球旋轉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內部的物質開始分異。較重的物質漸漸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則懸浮於地球的表層,形成地殼;介於兩者之間的物質則構成了地幔。這樣就具備了所謂的層圈結構。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都逃逸了。但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升到地表成為新的大氣層。由於地球內部溫度的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後來隨著地表溫度的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積聚到一定程度後,又通過降雨重新落到地面,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於是在地面上形成水圈。

最原始的地殼約在40億年前出現,而地球以其地殼出現作為界線,地殼出現之前稱為天文時期,地殼出現之後則進入地質時期。

3、陸地的起源

有關大陸的起源問題,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家杜托特(A. L. Du Toit)於1937年在他的《我們漂移的大陸》一書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兩個原始大陸的模式。如果這個模式成立,那麼這兩個原始大陸分別被稱為勞亞古陸(Lanrasia)和岡瓦納古陸(Gondwanaland);這實際上就象以前魏格納等人所主張的那樣,把全球大陸只拼合為一個古大陸。杜托特認為,兩個原始大陸原來是在靠近地球兩極處形成的,其中勞亞古陸在北,岡瓦納古陸在南,在它們形成以後,便逐漸發生破裂,並漂移到今天大陸塊體的位置。

早在19世紀末,地質家學休斯(E. Suess)已認識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陸的地質構造非常相似,並將其合併成一個古大陸進行研究,並稱其為岡瓦......

地球上的人是怎麼來的

先說生命的幾種來源

1,原發的,也就是在地球形成早期,由於地球雷電等的作用,形成了有機物,最後發展成生命。

2,外來說,有一種說法是說來自彗星,彗星就像一個髒雪球,由於類似的原因有氨基酸或簡單生命,與地球相撞,地球上有了生命。

3,其他行星上來的,比如火星或其他行星,招到撞擊殘片墜落地球

以上這些簡單的生命體逐漸發展,由單細胞變成多細胞,有了生物的多樣性,生命越來越複雜,由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最後有了人類,由古猿演化的,追問最初的生你哪裡來的,應該是自然而來,宇宙本有,也許宇宙是上帝造的吧

地球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人?為什麼?

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關於地球形成的假說--"星雲假說"。他推測,46億年前,宇宙間有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大星雲。這星雲內如火球,外面濃煙滾滾,並在宇宙間強烈地旋轉著。在快速旋轉中,因引力作用,星雲中大而密的部分,把周圍小而稀的部分吸收進去逐漸形成了大而密的球體--太陽;又由於太陽周圍的稀疏質點的相互碰撞,並逐漸向太陽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圍繞太陽運轉的各個行星,其中一顆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由於距太陽的距離適中,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所以有適宜的溫度,有適宜的引力,有適合呼吸的大氣存在,有液態水的存在,於是就有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加上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各行其道,地球運行安全;太陽光照穩定;地球自轉週期適當,晝夜更替週期適中,這些都為地球存在生命創造了重要條件。

地球(英語: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因為其運動軌跡與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地球是目前發現的星球中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

相關問題答案
地球是怎樣來的?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視頻?
艾滋病是怎樣來的?
漢字是怎樣來的?
天和地是怎麼來的?
地震是怎樣產生的?
構造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視頻?
猿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