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話的實踐活動

所謂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對教育活動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領域(也有人稱目標領域),含有不同層次預期實現的目標系列。

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立的總體要求。

參考書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坤慶:《現代教育哲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陳磊:《素質教育新論》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4、黃濟、王策三主編:《現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陳桂生:《教育原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中國的教育目的(目標)是什麼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這已經是人人皆知的事實。國家實施教育總是會有一定的要求,個體接受教育,總會帶著一定的期望,這要求與期望,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詞彙作了概括,稱之為“教育目的(目標)”,我認為也可以稱之為教育要求或教育期望。其實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內容表述和與之相應的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個國家教育目的的設定,會從不同角度反應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信仰等的特點。 美國沒有全國性口號式的教育目的,但各級各類教育總是圍繞著培養“珍視自由、努力獨立、勇於創新、認真負責的公民”在進行的。 中國的教育目的是什麼?我們的教育學書上寫道: “是培養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當社會變革產生以後,我們在描述上曾經作了修改,有的人提出教育目的要順應時代的變遷,應該把“共產主義接班人”改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我個人認為咱們的教育目的提得太籠統,太過重視政治方面的教育影響忽視做人的基本準則的教養要求,儘管把“德”放在第一位,可是何為有德卻沒有具體準確的表述。為此,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每個人好象都不知道具體的實施準則。這是導致中國的教育問題重重的原因,因為誰也不能違背教育目的實施教育,此外,實施教育的過程相當簡單和整齊劃一,使得我們的教育最終成了政治工具,培養出來的人也最終喪失了自我。我們的教育成了一種奴性的教育,這種奴性的教育就是愚民教育,它最終只會導致社會問題日益增多...... 善於瞭解和借鑑別人的長處是聰明且理智的,日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正是日本民族和國家善於融合東西方文明之長的結果。 我們應該善於藉助一切可能的條件,去了解和學習別人的長處,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盲目地對發達國家心懷偏見仇恨。我們只有平心靜氣地、理智地尊重客觀現實,分析自己與別人的長短,揚長避短、揚利棄弊,才能趕上現代文明,實現人的自由發展,最終促進國家、社會的繁榮與進步。 在國內時,我常常看到一些介紹美國教育的文章,最早我們批評美國教育,說他們是放羊式的教育,認為孩子們在學校學習很輕鬆甚至很隨意;後來我們說他們是快樂教育,因為孩子們沒有中國孩子那麼重的書包要背,沒有中國孩子那麼多的作業要做,美國孩子在學校好象都是在玩,或者說是在玩樂中學,我們用批判的眼光看美國教育,認為他們沒打下什麼基礎;我們曾經很引以為豪,因為咱們的孩子基礎特好,考試比賽常常拿名次;現在,我們開始批判自己,幾乎把自己的教育一概否定,說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提出要把中國的教育改成素質教育...... 於是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我們熱鬧非凡的教育改革也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在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這些年改革開放,人們擁有的自由比過去是大得太多了,各地百花齊放,積極探索,高喊一定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全國各地選點實施進行改革實驗,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在北京任教的朋友談及他們學校被選定參與“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稱“新課改”)的國家行為,其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為模式,改傳統的教師教為學生主動地學。他們去年就被派出參加骨幹教師培訓,學費、書本費、住宿、路費,均是免費,都是國家財政專項撥款,由此看出政府這次教育改革的決心。可據朋友的說法是,實行新課改已經快一年了,不少老師除了累得精疲力盡閃腰岔氣,對新課改的備課、上課、測試等仍很是茫然。為了這新課改,參與的老師們被要求不斷開會、學習,外出參觀,然後又再開會、學習,參觀...... 如此周而復始,一副打大戰役的架勢,上至校長,下到參與的老師人人思想上都足夠的重視,也不保守,可平時嗷嗷叫說學......

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開發學習者潛力,引導其尋找適合的路,並鼓勵他堅持達成目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全面、完整的人為己任。對於所有學校來說,教學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體落實在教師職業行為上就是通過教師的勞動培養人,塑造人,改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什麼?

學習基本的生存技能,樓上說“傳道、授業,解惑”,那是高看當前的教育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弄不清楚這個問題,就會導致很多不同形式的本末倒置和歪曲錯位。可惜的是,許多中國的教育者,特別是一線教育者(父母、教師)根本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甚至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讓中國的學生從小到大都在接受一種帶有誤導性的教育——這些學生中也許有一些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認識的增強開始破除一些“教育迷信”,走上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但更多的一些是在這種“設計精良”的連環誤導管中迷失自己,永遠也無法扭轉這種誤導性,並且將之以代繼遺傳或者交叉感染的方式傳給下一代或者身邊的“五個人”(Origin: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most time with)。我們來欣賞一下被扭曲的教育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我們大部分人曾經或現在持有的或“被持有的”。比如:維護國家統治和政局穩定——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科舉制度的價值根源。教育者,為治國,治國也,乃是少數對多數的專政,並且讓被專政的多數因為無知愚昧而甘於被奴役。是為“精英治國,愚民政策”。這種目的下實施的教育的直接後果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不平等,進而導致政治、經濟等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接受教育的一方,為了讓自己處於上帝青睞、天平傾斜的一方,拼命地削尖腦袋擠進官仕之道。這種價值觀,在紅一代教育紅二代的思維中還是很盛行的,不夠紅的人也拼命往自己和子女身上貼紅紙。這套黨國的思路其實從來沒變過,其實就是“江山社稷永遠比民生重要”,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根基厚實,不知道未來十年、百年後會不會有變化——我們相信科技的力量會摧毀一切不合理制度存在的根基。比如:為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滿足社會分工的需要——這是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大部分人的思路,簡稱就業導向型教育。這種思維的體現是把人合情合理的當成社會大機器的零部件,社會需要哪種零部件,我們教育就生產哪種零部件(當然,大陸這種“零部件加工業”也沒發展好,表現是還是存在缺口巨大的摩擦性失業)。所以便出現了教育產業化這種荒謬的改革;還有本不需要討論的“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利弊之爭”;教育部重點扶持的總是某某產業型科研項目;高考填報志願,父母最關心的是當下及未來就業最吃香,最走俏,工資最高的專業;高校最熱門舉辦的總是什麼創富分享會,英語考試講座,就業指導會等等這種“技術性--方法論”的活動;而凡是跟錢和稀缺資源沾點邊的教育工作者,也免不了要受到熱捧了。還有財富導向型,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導向型之類的少數派,大體也逃不出上述兩種思維的範疇。我不去討論諸如“找工作、混文憑、賺大錢”這種非常簡單的一根筋的沒水平的“目的”,雖然也能在上述幾點中反映,但這些個不是教育的目的,頂多只能算是接受教育的目的。也許有人要開始辯駁了:難道就業導向有錯嗎?我們確實需要就業啊,社會分工也需要我們有不同的專長啊,國家治理的確也需要英才啊……沒錯,我們需要就業,社會需要不同角色和才能的人才,但那不是教育的目的,那是教育的結果,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某種短期性的目標。而“把結果當目的”的結果就是造成大量本末倒置,捨本逐末,粗製濫造,讓教育者變得可憐,受教育者感到痛苦,而本應從教育中獲得收益的國家、社會、個人也沒有得到最優配置的情況下的價值產能。這個時候,也許試著基於“人本”來思考教育這個帶有宏觀性質的框架會更有好處。我是一個人本主義者(不是個人主義者),individualist,我認為一切群體利益都是基於個體利益的(這個利益不是簡單的經濟利益),雖然群體利益不等於個體利益的簡單加總;反......

大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大學的教育目標不是培養官員,而是培養具有獨立精神的大寫的人。大學教育重在官位,大學教育重在引導學生考官,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已經是讓大學精神蒙羞了。追求烏紗帽永遠都不是大學教育的目標。  河北師範大學法政學院將《申論》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兩項公務員考試的筆試科目作為該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必修課,以幫助學生順利通過省市級的公務員考試。(11月8日 《河北青年報》)公務員考試很熱,學生很需要公務員考試的輔導,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將公務員考試科目列為必修課,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在公務員考試中勝出,但大學培養學生的著眼點不是培養考公務員的學生,顯然此舉暴露了大學的功利主義,更暴露了大學對官位的強烈追求慾望。我不反對大學對學生進行在公務員考試方面的輔導,其實,社會上此類培訓結構不少,學生付出的代價也不菲,但將公務員考試科目列為必修課,顯然是不妥的。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想考公務員。儘管公務員的待遇很穩定,是金飯碗,但有些學生並不喜歡捧,人各有志,是完全應該被尊重的。現在將其列為必修課,這勢必使每個學生都要學習。這無疑會助長學生考公務員熱,考公務員已經夠熱了,作為大學,要做的應該是降溫,而不是助熱。另一方面,將公務員考試科目列為必修課,暴露了學校追求官位的野心。在大學行政化過於嚴重的今天,大學裡也是以官位為重。官本位越嚴重,大學精神也就離大學越遠。這是很悲哀的事。大學不是以培養官員為目的,但事實上,大學裡仍然是官本位盛行。每逢校慶,誰的官大,誰就得到尊重,因為有職位就代表就有權,有權就能夠為學校謀取各種利益,也無怪乎大學如此看重學生考公務員。這對於大學來說,這是一本萬利的,學生考公務員的多了,以後當上官員的人數就多了,以後學校辦起事情來就容易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將公務員考試科目列為必修課,是在搞長遠投資,是重在培養官員學生。然而,此舉,卻是對大學精神的叛逆,離“大學之大”已經太遙遠了。大學的教育目標不是培養官員,而是培養具有獨立精神的大寫的人。大學教育重在官位,大學教育重在引導學生考官,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已經是讓大學精神蒙羞了。追求烏紗帽永遠都不是大學教育的目標。

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所謂三維目標是教育理論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指對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達到的三個目標即: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是指學生在學習結束合應該具有的感情體驗;態度是指學生在學習結束後應該具有的一種對周圍事物、事件的態度的形成;價值觀是指學生在學習結束後應該具有的對周圍經濟利益、金錢的看法。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成果。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內涵是:第一維目標:知識與能力 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第二維目標:過程與方法 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第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繫,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不能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不能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態度價值觀(Attitude)。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呢?

不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有一個字----人,做人有做人的規則,做其他生物有做其他生物的規則,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先教孩子們怎樣做人,然後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昇華自己的人格。至於學習什麼生存的技能,這個我沒什麼想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且現在的正當行業不只是三百六十行,都能滿足我們人類的物質需求,需要注意的是,物質和精神平衡發展。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林華民(350200 福建省長樂教師進修學校 [email protected])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先生曾呼籲:“為了面對21世紀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好好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將是最重要的課題。”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經常思考這樣一類教育問題:學校是什麼地方,課堂是什麼地方,呢?教師應扮演什麼角色,應當怎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呢?20多年的教育生涯與學習經歷讓我逐漸明晰了這樣一些道理:我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可以歸納為這樣一句話:教育是為了培養能夠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展的人。這裡必須強調的是“未來”、“社會”、“生存”、“發展”八個字。我們要改變過去中國教育,不,是整個世界教育“面向過去”的缺陷,讓我們的下一代“面向未來”;我們有必要把一個“自然人”通過學校的教育,變成為能適應社會,並有強烈責任感的“社會人”;我們還要強調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賦予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社會生存的能力。因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談得上發展自己,才談得上發展社會。學校是什麼地方呢?是增長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誕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煥發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淨化人的心靈的地方;是繼承發揚人間真情與智慧的地方;是讓人獲得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的地方……。課堂是什麼地方呢?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學習的地方;是師生情感與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學生個體表現、體驗成功、自信、快樂的地方;是學習舊知產生新知的地方;是學生共同質疑、釋疑、生疑的地方;是學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我稱之為課堂教學的五種地方觀。臺灣校園裡有句口號: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願我們的教師能夠為了孩子的未來,自覺地把培養學生學會做人真正放在比考試成績更重要的位置之上。更希望我們的教育評價制度改革能有突破性的進展,還教育以本來面目,還孩子以真正的青春年華。願《世界經典教育案例啟示錄》一書中所描述的真實感人的教育案例,能讓更多的教師成為愛神,成為優秀教師。

相關問題答案
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銷售的目標是什麼?
做微商你的目標是什麼?
廣告的目標是什麼?
智慧教育的內涵是什麼?
心理輔導的目標是什麼?
管理溝通的目標是什麼?
心理諮詢的目標是什麼?
健康教育的概念是什麼?
教育的初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