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帶一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簡稱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簡稱OBOR;或 Belt And Road簡稱,BA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一帶一路(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縮寫:OBAOR或OBOR,漢語全拼:yi dai yi lu),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含義是什麼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一路一帶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一帶一路概念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

“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後,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2015年,我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

古代背景

絲綢之路是

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

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後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其後,德國曆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1]

絲綢之路從運輸方式上,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東漢起自中國古都洛陽,西漢起自古都長安(今西安),經河西走廊、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1]

北線:琿春--吉林--長春--滿洲里--俄羅斯---歐洲

海上絲綢之路,

唐宋時期中國第一大港-廣州 (50張)

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廣東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2]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中國輸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貨物,從絲綢到瓷器與茶葉,形成一股持續吹向全球的東方文明之風。尤其是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私人海上貿易也得到發展。這一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引發了西方世界一窺東方文明的大航海時代的熱潮。[2] 明代鄭和遠航的成功,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3]

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揚州、福州等其他支線港組成。廣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宋末至元代時,泉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並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第一大港”,後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便是泉州;在東漢初年,寧波地區已與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為中國的大港之一,兩宋時,靠北的外貿港先後為遼、金所佔,或受戰事影響,外貿大量轉移到寧波。[4] 福州作為唐中期至五代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啟泊地之一,成為溝通中國與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

解讀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一路一帶”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在經濟層面上,“一帶一路”的戰略目的有兩大層次:近期著眼於“基建產能輸出+資源輸入”,遠期著眼於“商貿文化互通,區域共同繁榮”。基於以上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梳理出國內產業發展的五大主題機遇:

一、“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

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將率先直接受益於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將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吞吐量將明顯提升。連雲港至鹿特丹港聯通的新歐亞大陸橋,將強化其在國際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中國也將全力打造與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伙伴——東盟地區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方式:海上——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連起來;內河——中國出資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打造黃金水道;公路——南(寧)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經開通,東南亞正在形成兩橫兩縱的公路通道;鐵路——中國計劃以昆明和南寧為起點,建設泛東南亞鐵路聯繫東南亞陸路國家。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走出去”,也將帶動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及整機生產等產業增長。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運營、設備製造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標準、技術、裝備、服務和交通運輸企業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走出去”。中國的港口有用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經驗,鐵路建設“走出去”給其他基礎設施類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樣板。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存在強烈的建設大港口的需求,我們認為這些領域的優質企業存在建設和運營“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鐵路建設方面,突破國家界限的“歐亞鐵路網計劃”,也會刺激鐵路建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有意向的鐵路工程已達到0.5萬公里,和歐亞鐵路網的8.1萬公里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巨大的空間。而且中國依靠壓倒性技術和成本優勢,將成為鐵路建設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產業鏈”主題:包含建築業(建築及基礎設施工程),裝備製造業(設備及配套類裝備製造),基建材料(鋼鐵、建材、有色等)。

從需求端來看,“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於財政緊張的原因,基建投資支出不足,普遍呈現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鐵路里程等指標均遠低於我國,亞洲和非洲的沿線國家較中國分別有10%和20%的城鎮化提升空間,而中國在自身城鎮化過程中累積的大量經驗和產能可以對外輸出。從國內來看,西北部區域各省區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國均屬後列,新疆、青海、甘肅躋身倒數5位,寧夏、陝西居於中後段水平,為實現“一帶一路”各國間的基建對接,中國西北部的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網絡等基建領域投資需求很有空間。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臺階,我國建築業及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基建輸出”能夠大幅緩解我國建築業、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我國參與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很大程度上表明瞭我國加大對外開展基建投資業務的戰略構想。根據總體基建投入約佔GDP的5%估算,“一帶一路”沿線對基建的需求或達到每年1.05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承包完成額2013年僅為0.14萬億美元,......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現在我們國家 說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理念、國家經濟戰略思想、用中國快速發展經濟經驗和成果,輻射到及帶動全亞洲或全世界共同發展經濟。

習近提出的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強調: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中國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是誰提出來的

習主席提出

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簡稱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簡稱OBOR;或 Belt And Road簡稱,BA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⒈歷史選擇的迴歸:兩千多年前,各國人民就通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開展商貿往來。從張騫出使西域到鄭和下西洋,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帶去了文明和友好,贏得了各國人民的讚譽和喜愛。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騰飛,中國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幫助別國,特別是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不僅可以輸出豐富多彩、價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夠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作為全球主要外匯儲備國,中國能夠攜手各國共同應對金融風險,中國有實力投資海外,與急需資金的國家共同把握髮展機遇。千百年來,不同的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相互激盪,積澱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開放、包容、互信、互利的絲綢之路精神,而且不斷注入時代內涵。作為多元文明碰撞與交流的遺產,絲路精神並非中國獨享,它一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⒉多邊合作的契機: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構想提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描繪出一幅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經濟大走廊,其東西貫穿歐亞大陸,南北與中巴經濟走廊、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相連接的新藍圖。

⒊我國對外開放戰略2.0版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一帶一路”將構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

⒋我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路徑: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構築國土安全發展屏障,擺脫以美國為首國家的不平等國際貿易談判,尋求更大範圍資源和市場合作的重大戰略,被稱作世紀大戰略。這是中國在近200年來首次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洲際開發合作框架,將徹底擺脫原來依附大國,被動挨打的地緣政治局面。

相關問題答案
一路一帶到底什麼意思?
阿一西太路什麼意思?
男的命帶鐵掃什麼意思?
我的蓋世英雄什麼意思?
我的凱瑟琳是什麼意思?
我的世界地圖什麼意思?
我的小鴕鳥是什麼意思?
我的性取向是什麼意思?
我的世界內存什麼意思?
我的姑奶奶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