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具體內容?

杜威以其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全面闡述了他的實用主義的教育觀。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教育本質。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論中從各種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覆地論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於教育本質的觀點,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個重要論點來加以概括,這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造”。

(2)關於教育目的。杜威從多方面論述過教育目的問題,而最重要的是他關於“教育無目的”的論述。

(3)關於教學的基本原則。杜威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學理論,而“從做中學”又是他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

杜威實用主義的教學理論的核心是什麼?

杜威是美國繼皮爾士、詹姆斯之後的第三位實用主義大師,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經典表述。以往哲學是由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部分組成,分別回答是什麼,為什麼,有什麼用三個問題。杜威認為“是什麼”的問題,應由科學,而不是由哲學來解決。“為什麼”和“有什麼用”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們往往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認識事物,認識事物的目的是為我所用。因而,實用主義哲學否定規律的客觀性,只相信人的經驗。人的經驗就是真理的尺度。有用的就是真理,沒有用的便是謬誤。以事物的多樣性而抹殺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變性而抹殺事物的永恆性,以事物的價值形態取代事物的實體形態。實用主義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建立在唯心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基礎之上的價值哲學。杜威認為哲學的意義在於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教育問題。因而,他把哲學和教育等同起來,既然其哲學是價值哲學,那麼他的教育哲學也就是教育價值哲學了。其教育哲學是為解決教育問題提供理論的。

杜威曾說,“如果我在提出科學作為一種知識的特性時,徹底地用‘技術’代替‘工具論’,我就有可能避免大量的誤解。”杜威雖然沒有關於技術的專門著作,但是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卻充滿了對技術的批判。與通常理解不同,杜威用“技術”描繪人類的各種活動,它是人類面對各種疑難情形時,利用各種探究工具作為手段來解決各種問題。因此,技術是對工具和技藝的探究。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最系統最集中的闡述什麼?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最系統和最集中的闡述。

杜威一生寫了許多的教育著作和論文。他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今日之教育》、《人的問題》等。其中《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最系統和最集中的闡述,它作為美國實用主義教育運動的指導綱領,影響深遠,同時它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本經典著作。

實用主義哲學是杜威教育理論的首要理論基礎。杜威將皮爾斯和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哲學觀點全盤吸收,並有新的發咱蘊含:他情調哲學作為思維的工具的作用。他把哲學看做是人們用來適應環境、整理經驗的一種工具,他認為,哲學必須要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發生聯繫,必須要以促進社會和政治的發展為目的。杜威分析說只有通過教育活動,使實用主義哲學所宣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人心,普遍地使人們接受,如此才能夠發揮哲學地最大的效用。

杜威曾給教育下了一個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重新組織”。他認為,一切學習都來自於經驗;教育必須從經驗,即始終從古人的世紀生活的經驗出發。

杜威實用主義和陶行知現代教育思想的區別

約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創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因此他被譽稱為“實用主義巨人”。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歲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專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導教授。陶行知作為杜威的得意門生,全面學習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國後,他根據中國社會現狀,開展了平民教育運動,繼承和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創立了以“生活教育”為主線的現代教育理論。下面我們從五個方面對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進行比較研究:

一、 教育與生活

從“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這兩個教育觀點中,人們能夠發現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視生活與教育的關係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兩層意思:(1)教育為社會生活之必需,杜威認為,教育乃是社會生活延續的工具;(2)教育存在於社會生活之中,必須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如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所說的:“社會不僅通過傳達、通過傳遞而繼續生產,而且可以公正地說,在傳遞中、在傳達中生存。”“不但社會生活和傳達是一件事,而且一切傳達(因此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教育意義。”他所說的“傳達”其實也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即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①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傾向於一種“大眾教育”,在他眼裡“生活教育是大眾的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他認為要讓民眾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從教育的角度來闡述生活,強調“生活的教育意義或生活對教育的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層涵義:其一,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是生活便是教育;其二,生活決定教育,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其三,教育的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是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②。他認為“鳥籠畢竟是鳥籠,決不是鳥的世界”,因此他主張擴大教育的範圍,把鳥兒放到天空中去,而學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會生活向學生開放,與兒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緊密的聯繫。他認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總的來說,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很重視生活與教育的關係,打破了傳統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會自社會”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導致了學校與社會的脫節, 使學生所學的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嚴重後果。即使在今天,二者的觀點對我們所提倡的“教育迴歸學生的生活世界”仍具有重大意義。

二、 學校與社會

 根據“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學校即社會”。他要求把學校辦成和現有制度一樣的環境,以便從中培養出能完全適應眼前社會生活的人③。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把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呈現學生現在的社會生活。當然,學校也不是社會的簡單移植和照搬,與普通的生活環境相比,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簡化的、淨化的、平衡的環境,使學生能夠順利成長。學校作為一個雛形的社會,不是與現實社會毫無關聯而獨立自存的,而是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繫的。杜威認為“學校裡的生活必須與校外的生活連貫一氣。這兩方面須能自由地相互影響”校內生活若與校外生活不相關聯,即使兒童在校內能瞭解社會並養成對社會的興趣,也是不能適用於校外生活的。“學校既與社會隔離,於是學校裡的知識不能實用於生活,因此也無益於品行”。

“學校即社會”的概念就象從空中抓住一隻活潑的小鳥把它關進鳥籠一樣。它試圖吸收社會的所有方面把其溶入一所小小的學校,因此,廣泛地實行它是容易的,而“社會即學校”的概念與之相反,它尋求的是將學校的所有方面延伸到自然世界。

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

最早在中國傳播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有哪些人

杜威代表的是實用主義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與西歐“進步教育”一起反對傳統教育,成為一個新的教育流派。他們主張以兒童中心代替教師中心,以活動課程代替分科教學,批判傳統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不顧學生興趣和需要等問題,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口號,構成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完善體系,成為“現代教育派”的代表。陶行知則提出“通過四通八達的教育,建立四通八達的民主社會”“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論,與杜威提出的理論是相反的。約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創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因此他被譽稱為“實用主義巨人”。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歲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專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導教授。陶行知作為杜威的得意門生,全面學習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國後,他根據中國社會現狀,開展了平民教育運動,繼承和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創立了以生活教育為主線的現代教育理論。本文通過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較,進一步分析陶行知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凸現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推動學陶師陶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一、學校與社會對學校與社會關係問題,杜威的觀點有兩方面:一是從學校組織形式看,他認為學校應該成為小型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以反映大社會生活的各種各類的作業進行活動。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把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呈現兒童現在的社會生活。二是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社會功能,首先是改良調節功能。他指出,學校教育是社會進步的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學校教育是達到分享社會意識的過程中的一種調節作用,而以這種社會意識為基礎的個人活動的適應是社會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其次,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是延續功能,即學校教育是社會生活延續工具。通過教育,可以把老一輩的行為、思想和感情的習慣傳給新一代;再次學校教育的協調功能,即協調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使個人成為“社會的一員”,以維護“一個民主的和進步的社會,”確保社會變動而不致帶來混亂的思想習慣;最後學校教育的培養功能,培養個人與別人共同生活和合作的共事的能力。杜威從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現狀出發,分析了學校與社會的關係,充分體現了其改良主義的社會思想。陶行知對杜威學校與社會的關係,“翻半個跟頭”,提出“社會即學校”,他指的學校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專門學校;其二是指人民大眾生活場所。陶行知對“社會即學校”的定義是為了從當時中國國情出發,尋找普及大眾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切實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認為,學校的組織形式應該是:(1)聯繫社會生活的學校。這種學校以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二十八宿為圍牆,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學生都是同學。形成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大教育體系。(2)改造社會的中心。陶行知所提出的“四個一百萬”的口號,其中就有“創設一百萬所學校去改造一百萬個鄉村”就是其意。陶行知又從拯救中國人民民族出發闡述了學校教育的功能。他認為:①學校教育是一種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動員民眾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強調用教育點著中華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華民族生命之光明;②學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質,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③學校教育要使中國實現民主和富強,“教人創造富有的社會,不創造富有的個人”。陶行知為了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他一生辛苦,親自創了安徽公學、曉莊師範、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巖洞學校等等,探索學校教育和社會聯繫的規律的和途徑,構建了人民大......

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論教育本質

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裡,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 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裡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 "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二)教學論

在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學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1、"從做中學"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 這個基本原則。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於怎樣做 (howto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 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裡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繫了起來。由於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在杜威看來,這也許標誌著對於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職業教育。杜威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所施加於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並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2、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的論點是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的論點是(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

比較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異同

約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創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因此他被譽稱為“實用主義巨人”。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歲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專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導教授。陶行知作為杜威的得意門生,全面學習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國後,他根據中國社會現狀,開展了平民教育運動,繼承和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創立了以“生活教育”為主線的現代教育理論。下面我們從五個方面對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進行比較研究:

一、 教育與生活

從“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這兩個教育觀點中,人們能夠發現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視生活與教育的關係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兩層意思:(1)教育為社會生活之必需,杜威認為,教育乃是社會生活延續的工具;(2)教育存在於社會生活之中,必須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如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所說的:“社會不僅通過傳達、通過傳遞而繼續生產,而且可以公正地說,在傳遞中、在傳達中生存。”“不但社會生活和傳達是一件事,而且一切傳達(因此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教育意義。”他所說的“傳達”其實也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即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①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傾向於一種“大眾教育”,在他眼裡“生活教育是大眾的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他認為要讓民眾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從教育的角度來闡述生活,強調“生活的教育意義或生活對教育的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層涵義:其一,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是生活便是教育;其二,生活決定教育,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其三,教育的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是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②。他認為“鳥籠畢竟是鳥籠,決不是鳥的世界”,因此他主張擴大教育的範圍,把鳥兒放到天空中去,而學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會生活向學生開放,與兒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緊密的聯繫。他認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總的來說,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很重視生活與教育的關係,打破了傳統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會自社會”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導致了學校與社會的脫節, 使學生所學的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嚴重後果。即使在今天,二者的觀點對我們所提倡的“教育迴歸學生的生活世界”仍具有重大意義。

二、 學校與社會

 根據“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學校即社會”。他要求把學校辦成和現有制度一樣的環境,以便從中培養出能完全適應眼前社會生活的人③。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把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呈現學生現在的社會生活。當然,學校也不是社會的簡單移植和照搬,與普通的生活環境相比,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簡化的、淨化的、平衡的環境,使學生能夠順利成長。學校作為一個雛形的社會,不是與現實社會毫無關聯而獨立自存的,而是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繫的。杜威認為“學校裡的生活必須與校外的生活連貫一氣。這兩方面須能自由地相互影響”校內生活若與校外生活不相關聯,即使兒童在校內能瞭解社會並養成對社會的興趣,也是不能適用於校外生活的。“學校既與社會隔離,於是學校裡的知識不能實用於生活,因此也無益於品行”。

“學校即社會”的概念就象從空中抓住一隻活潑的小鳥把它關進鳥籠一樣。它試圖吸收社會的所有方面把其溶入一所小小的學校,因此,廣泛地實行它是容易的,而“社會即學校”的概念與之相反,它尋求的是將學校的所有方面延伸到自然世界。

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

相關問題答案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杜威實用主義哲學?
要素主義教育思想?
永恆主義教育思想?
愛國主義教育標語?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愛國主義教育紀錄?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紀錄片?
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