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是怎麼回事?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為什麼會有伊拉克戰爭?

不能說伊拉克戰爭完全是由於美國的霸權主義,伊拉克的行為也是導致伊拉克戰爭的因素之一。伊拉克石油約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十分之一,世界排名第三,可他們的石油出口量呢?2003年時排倒數第二,日出口量僅為173萬桶儲備第一的沙特日出口量為850萬桶,從這個比例中可以看出伊拉克的極度不合作。哪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不需要是石油,伊拉克擁有那麼多石油卻怎樣都不肯出油。所以,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反美”大國都沒要幫助伊拉克的意思,連沒發聲音說美國可以撤軍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想要伊拉克的石油。

為什麼會發生伊拉克戰爭?

美伊戰爭,又稱第三次海灣戰爭。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佈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伊拉克反叛軍。他們是通過駐紮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

美國第三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干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四和第七裝甲旅組成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若干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週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該地的庫爾德反叛軍結成同盟,美國預期中的準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於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鬥。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Basra)。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聯軍所控制的烏姆蓋茨爾港(Umm Qasr)進入伊拉克,還有部分則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士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巴格達市內發生頻繁的搶掠事件,巴格達博物館遭到洗劫,上萬件珍貴文物失蹤。有伊拉克民眾批評美軍並沒有努力維持巴格達的市內安全。

沙漠之狐行動 是美、英兩國,由當地時間1998年12月17日凌晨1時到1998年12月20日凌晨4時50分,針對伊拉克發動的一場大規模的空襲行動。

其發動空襲理由是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違法聯合國安理會687號決議,不與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合作,導致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向聯合國報告核查無法進行。另外由於當時美國眾議院在彈劾問題上對美國總統克林頓窮追猛打,克林頓為了轉移國民的視線和懲罰薩達姆,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就由美英兩國突然發動。空襲主要以美海軍軍艦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和美英空軍投擲的的精確制導武器為主。空襲行動由美國中央軍區司令部的安東尼·津尼將軍指揮,共出動包括美空軍B-1B轟炸機;美海軍EA-6B電子戰機、F-14戰鬥機和F/A-18戰鬥攻擊機;英國空軍“狂風”戰鬥機在內的650架次飛機。4輪空襲共發射巡航導彈共425枚,投擲炸彈600枚。空襲目標除伊拉克導彈的研究與生產設施及與導彈研製有關的經濟目標外,還包括共和國衛隊的兵營、總統府,電臺、電視發射臺和油田等近100個目標。伊拉克政府事後聲稱一些住宅區及一所婦產醫院也遭到轟炸,造成62名伊拉克士兵死亡,180人受傷,約500名平民傷亡。

這次空襲對伊拉克軍事有生力量造成的打擊是微不足道的。而伊拉克政府在空襲後,正式中止了聯合國對其的武器核查計劃,指責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不公正”和是“美帝國主義操縱的傀儡”,要求立即解除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空襲更激化了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有激進的伊斯蘭武裝再次計劃準備對美英的目標進行襲擊。其他國家也紛紛指責美國為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就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攻擊,開創了“危險的先例......

請請問一下為什麼伊拉克戰爭,或者是伊拉克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A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正原因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美國需要戰爭。過去20年裡,美國是世界上唯一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家。美國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因為這四場戰爭,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戰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誰會把它們與一張輕飄飄的綠紙聯繫在一起?為美元而戰,這就是美式戰爭的全部祕密。

美國人從未在他們公開的國家戰略中談論過這個話題。據說,上一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職當天,就曾告誡他的同僚:在這裡(美聯儲)你們可以談論一切,就是不許談論美元。這是禁忌,美國人對這一關乎美國國家生存的話題諱莫如深。

美國人在過去40年裡,找到了一種在他們看來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國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從全球向美國轉移財富。美國人發現自己可以不用生產其他的產品,只生產一樣東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過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這個方式就是印刷美元。

從羅馬帝國到大英帝國,基本上都是以一種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國積累財富、消耗財富的過程。這種方式是什麼呢?就是佔領別國的領土,掠奪別國的資源,奴役別國的人民。這就是經典的殖民帝國模式。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使美國意識到,必須避免重蹈古典帝國模式的覆轍。因為一次大戰德國向老牌殖民帝國挑戰,想要獲取自己的生存空間,結果失敗了。20多年後德國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國發起挑戰,又再度失敗了。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裡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全世界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元鎖定黃金。美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每35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那個時候的美國可以說是志得意滿,因為這個時候的美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世界上80%的黃金都捏在美國人手裡,與此同時,美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軍事機器。

沒有足夠多的黃金你就不能印足夠多的美元!因為你對全世界有承諾,你是全世界的基準貨幣,你必須保持美元的穩定。這使美國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1971年8月1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元跟黃金脫鉤。這一失信之舉意味著美國可以不受黃金的羈絆,隨意加印美元了。

半年後,研究報告《黃金非貨幣化的影響》出爐。這份具有良知的報告中提醒美國政府,美元跟黃金脫鉤,在短時間內對美國有好處,因為美國可以在全世界還沒回過神來時多印鈔票,用沒有黃金背書的紙幣去佔全世界的便宜。但長期看,這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決不是什麼好事,尤其對美國,無疑是飲鴆止渴。

而美國政府儼然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他們根本不理會作者邁克爾·赫德森的警告,對報告反其意而用之。既然這麼幹短期對美國有好處,幹嗎不把它變成一個長期的好處,讓美國人永久享用呢?當然,這首先需要與黃金脫鉤後完全變成一張綠紙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這就意味著美元必須保持它的霸權地位。怎樣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權地位呢?美國政府認為最重要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另一根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但美國人知道,與黃金脫鉤後的美元,最好與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掛鉤,才能確保美元的地位穩如磐石。機會很快就來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一開始,埃及人和敘利亞人兩線出擊,打了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但不久後戰況逆轉,以色列反佔上風。這讓阿拉伯世界非常鬱悶。坐擁石油的阿拉伯人決定,在戰......

伊拉克戰爭是為了什麼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正原因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美國需要戰爭。過去20年裡,美國是世界上唯一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家。美國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因為這四場戰爭,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戰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誰會把它們與一張輕飄飄的綠紙聯繫在一起?為美元而戰,這就是美式戰爭的全部祕密。

美國人從未在他們公開的國家戰略中談論過這個話題。據說,上一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職當天,就曾告誡他的同僚:在這裡(美聯儲)你們可以談論一切,就是不許談論美元。這是禁忌,美國人對這一關乎美國國家生存的話題諱莫如深。

美國人在過去40年裡,找到了一種在他們看來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國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從全球向美國轉移財富。美國人發現自己可以不用生產其他的產品,只生產一樣東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過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這個方式就是印刷美元。

從羅馬帝國到大英帝國,基本上都是以一種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國積累財富、消耗財富的過程。這種方式是什麼呢?就是佔領別國的領土,掠奪別國的資源,奴役別國的人民。這就是經典的殖民帝國模式。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使美國意識到,必須避免重蹈古典帝國模式的覆轍。因為一次大戰德國向老牌殖民帝國挑戰,想要獲取自己的生存空間,結果失敗了。20多年後德國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國發起挑戰,又再度失敗了。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裡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全世界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元鎖定黃金。美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每35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那個時候的美國可以說是志得意滿,因為這個時候的美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世界上80%的黃金都捏在美國人手裡,與此同時,美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軍事機器。

沒有足夠多的黃金你就不能印足夠多的美元!因為你對全世界有承諾,你是全世界的基準貨幣,你必須保持美元的穩定。這使美國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1971年8月1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元跟黃金脫鉤。這一失信之舉意味著美國可以不受黃金的羈絆,隨意加印美元了。

半年後,研究報告《黃金非貨幣化的影響》出爐。這份具有良知的報告中提醒美國政府,美元跟黃金脫鉤,在短時間內對美國有好處,因為美國可以在全世界還沒回過神來時多印鈔票,用沒有黃金背書的紙幣去佔全世界的便宜。但長期看,這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決不是什麼好事,尤其對美國,無疑是飲鴆止渴。

而美國政府儼然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他們根本不理會作者邁克爾·赫德森的警告,對報告反其意而用之。既然這麼幹短期對美國有好處,幹嗎不把它變成一個長期的好處,讓美國人永久享用呢?當然,這首先需要與黃金脫鉤後完全變成一張綠紙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這就意味著美元必須保持它的霸權地位。怎樣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權地位呢?美國政府認為最重要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另一根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但美國人知道,與黃金脫鉤後的美元,最好與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掛鉤,才能確保美元的地位穩如磐石。機會很快就來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一開始,埃及人和敘利亞人兩線出擊,打了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但不久後戰況逆轉,以色列反佔上風。這讓阿拉伯世界非常鬱悶。坐擁石油的阿拉伯人決定,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就從其他地方去獲得。於是,歐佩克——國際石油輸出國......

兩次伊拉克戰爭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可能要落空。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產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這也註定美國此次的戰爭行動不會重奏海灣戰爭的凱歌,其結果只能是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戰爭已經進入第15天,卻絲毫沒有“速戰速決”的意思。相反,如美國總統布什所言,“這將是一場比我們預想的要更為艱難和漫長的戰爭”。據說,美英聯軍的陸戰部隊正一步步向巴格達推進,但在我們看來,美國正在離自己預想的戰爭目標越來越遠。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美國打擊歐元、捍衛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算盤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戰將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美“石油夢”可能破滅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動因就是通過控制伊拉克及中東地區的石油來主導國際油價,從而打擊歐洲經濟對手。 美國想通過贏得戰爭來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將油田轉包給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獲取高額利潤。海灣戰爭以後,美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戰後一年多的時間裡,石油價格比戰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後是美國對石油開採牢牢的控制權,並以此拉動了美國近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但此次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包括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在內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緊緊抓住油田開採合同不放,宣稱:即便發生政權更迭,根據國際法,開採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經做了大量的技術性工作,以期在與戰後新政權談判時獲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這次伊拉克之戰美國獲勝,美國想輕而易舉地獲得石油控制權並非易事。 退一步講,就算美國獲得了石油主宰權,由於伊拉克的油田設備在經歷10多年的經濟制裁後已相當陳舊,目前日產油量僅為200萬桶,戰後要維持目前產量更為不易,而要重新恢復正常運營則至少是兩年以後的事情。這與1991年海灣戰爭後的“現炒現賣”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薩達姆在孤注一擲的形勢下,也不是沒有可能下令軍隊放火焚燒所有油田。據最新報道,伊拉克軍方已經點燃了位於伊拉克南部的幾個油田,而由於沙塵暴天氣,美方根本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撲滅油田大火。 從以上的分析看,美國要想如海灣戰爭後那樣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國際原油價格一度下跌,但隨著戰爭由“速戰速決”演變為長期戰,絕大多數的國際石油市場人士對油價看漲。美國石油學會的首席經濟學家約翰·費爾密承認,一桶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使美國未來半年或更長時間內的經濟增長率降低0.3%。美國能源部估計,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美國經濟增長率就會減少0.5個百分點。 “要錢”策略難實現 美國還有一個保底策略,即讓歐盟國家及其他國家掏錢支持其發動戰爭,並參與伊拉克及整個中東地區的戰後重建。美國的這種“要錢”策略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十分奏效。當時美國90%的花費都是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和德國等國家分擔。但這次伊拉克戰爭的情況大有不同,由於美國與法、德、俄等國的巨大分歧,美國此次繞過聯合國單方面對伊動武,在軍費問題上得到各國積極分攤的可能性大大縮小,“要錢”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灣戰爭中分擔戰爭費用最多的沙特阿拉伯以“國內百分之百反對進攻伊拉克”為由,拒絕再為戰爭出一分錢。日本政府也已表示,由於日本財政狀況惡化及輿論壓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灣戰爭時那樣承擔戰爭費用。一些國家甚至還要求美國給予補償或經濟援助,美國政府將為此付出300億美元的花銷,其中60億美元為無償援助。 即使美......

美國為什麼發動伊拉克戰爭?

美國以世界20分之1的人口消耗世界4分之1的能源,手握大量能源的中東可以隨時讓整個美國癱瘓。能源戰略是美國的重要國策,這也是他跟世界上最專制的國家沙特能成為盟友的原因。

伊拉克戰爭說來話長。

伊拉克曾經經歷了8年的兩伊戰爭,但是戰後他仍然是世界第四富裕的國家,起碼比美國富裕很多。那時候美國大力扶植薩囘達囘姆,還對全世界說他是伊囘斯囘蘭英雄。

伊拉克的宗教衝突在薩囘達囘姆的鐵腕整治之下,全都被壓制了下去,戰後的伊拉克和平而繁榮。

但是科威特這個小國,瘋狂採油,伊拉克油田的資源從地下囘流向了低窪的科威特,伊拉克警告無果,於是一夜之間就秒掉了科威特,妄圖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能源大國。美國因此非常緊張,立刻要求老薩撤軍,這時的老薩可不聽美國的了。

於是在美國口中,老薩從伊囘斯囘蘭英雄變成罪犯。聯合國部隊很快摧毀了伊拉克的國防力量。

伊拉克戰敗後,老薩並沒有下臺,這對美國的能源戰略構成了威脅,於是美國謊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發動戰爭,把老薩逮住並吊死。

失去了老薩的壓制,各教派矛盾馬上凸現出來,“自囘由民囘主”的伊拉克恐怖事件此起彼伏。

被排擠掉的一夥人,跑到了敘利亞,幫著方政囘府武裝,這樣美國看他們很順眼。

結果這些人羽毛豐囘滿之後,突然殺回伊拉克……好不容易才從伊拉克撤軍的老美思考了很久,終於大吼一聲:“中國應該拍派兵進入伊拉克!”

我去你囘媽了個巴子!中國才不上當呢!

伊拉克戰爭為什麼伊拉克不堪一擊

一個國家的滅亡,都是從內部開始腐化的。當一個國家的所有當權者,都為自己謀求利益的時候,那麼這個國家就已經註定滅亡的。當薩達姆的政策是為維持自己的統治時,那麼他的國家就已經出現滅亡的徵兆。當外敵入侵時,伊拉克人民不會為這個腐化的政權服務了,而官員本來當權時的目的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當美軍入侵時,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會背叛薩達姆。當薩達姆被推翻後,整個伊拉克掀起的反抗美國的鬥爭,是伊拉克民族的覺醒,是民族解放運動。其實,每個國家和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主要力量都是生活在生活底層的人民,而官僚階層和特權階層從來都不是反抗運動的主體,而是迫不及待的向侵略者投降。

為什麼說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

起因一:布什家族和薩達姆之間的仇恨,在90年代海灣戰爭爆發,美國侵略伊拉克,當時美國總統是老布什,後來海灣戰爭停火,伊拉克遭受經濟制裁.隨後老布什去科威特遊玩,薩達姆派人暗殺老布什沒有成功,但仇恨種子已經埋下.

起因二:美國的能源戰爭佈局,美國一直想統治爭個世界,想維持他世界老大不滅的神話,在亞洲太平洋有"沖繩島"軍隊,大概有12萬左右.北美自己老家就不用說了,歐洲英國是他盟友也不用說了兩國好的穿一條褲子.唯一沒有被他控制的就是"中東地區",然而中東的石油天然氣分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因此美國無論找什麼藉口都要跟被他盤算遭受十年經濟制裁的伊拉克幹一場,所以就搞一個噱頭,說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其實有點頭腦的就知道沒有,但都畏懼美國,每人敢綽破這個謊言...

經過:美國沒經過聯合國審核,私自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導致數百萬人死的死殘廢的殘廢.

結果:由於薩達姆被保鏢出賣被捕,後來判絞刑死了.美國雖然勝利了,但在世界上名聲也賊臭...

影響:由於美國每次更換一個總統都要對一些國家發動戰爭,現在搞的人人自慰.伊朗要搞核武器,朝鮮也要搞都是怕美國對他們進行下一個目標打擊.由於美國的能源戰略野心太的,能源巨頭俄羅斯不堪示弱,現在已經在實行自己的石油天然氣戰略.(俄羅斯天然氣世界儲存第一)

伊拉克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可能要落空。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產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這也註定美國此次的戰爭行動不會重奏海灣戰爭的凱歌,其結果只能是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戰爭已經進入第15天,卻絲毫沒有“速戰速決”的意思。相反,如美國總統布什所言,“這將是一場比我們預想的要更為艱難和漫長的戰爭”。據說,美英聯軍的陸戰部隊正一步步向巴格達推進,但在我們看來,美國正在離自己預想的戰爭目標越來越遠。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美國打擊歐元、捍衛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算盤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戰將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美“石油夢”可能破滅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動因就是通過控制伊拉克及中東地區的石油來主導國際油價,從而打擊歐洲經濟對手。

美國想通過贏得戰爭來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將油田轉包給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獲取高額利潤。海灣戰爭以後,美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戰後一年多的時間裡,石油價格比戰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後是美國對石油開採牢牢的控制權,並以此拉動了美國近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但此次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包括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在內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緊緊抓住油田開採合同不放,宣稱:即便發生政權更迭,根據國際法,開採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經做了大量的技術性工作,以期在與戰後新政權談判時獲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這次伊拉克之戰美國獲勝,美國想輕而易舉地獲得石油控制權並非易事。

退一步講,就算美國獲得了石油主宰權,由於伊拉克的油田設備在經歷10多年的經濟制裁後已相當陳舊,目前日產油量僅為200萬桶,戰後要維持目前產量更為不易,而要重新恢復正常運營則至少是兩年以後的事情。這與1991年海灣戰爭後的“現炒現賣”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薩達姆在孤注一擲的形勢下,也不是沒有可能下令軍隊放火焚燒所有油田。據最新報道,伊拉克軍方已經點燃了位於伊拉克南部的幾個油田,而由於沙塵暴天氣,美方根本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撲滅油田大火。

從以上的分析看,美國要想如海灣戰爭後那樣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國際原油價格一度下跌,但隨著戰爭由“速戰速決”演變為長期戰,絕大多數的國際石油市場人士對油價看漲。美國石油學會的首席經濟學家約翰·費爾密承認,一桶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使美國未來半年或更長時間內的經濟增長率降低0.3%。美國能源部估計,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美國經濟增長率就會減少0.5個百分點。

“要錢”策略難實現

美國還有一個保底策略,即讓歐盟國家及其他國家掏錢支持其發動戰爭,並參與伊拉克及整個中東地區的戰後重建。美國的這種“要錢”策略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十分奏效。當時美國90%的花費都是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和德國等國家分擔。但這次伊拉克戰爭的情況大有不同,由於美國與法、德、俄等國的巨大分歧,美國此次繞過聯合國單方面對伊動武,在軍費問題上得到各國積極分攤的可能性大大縮小,“要錢”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灣戰爭中分擔戰爭費用最多的沙特阿拉伯以“國內百分之百反對進攻伊拉克”為由,拒絕再為戰爭出一分錢。日本政府也已表示,由於日本財政狀況惡化及輿論壓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灣戰爭時那樣承擔戰爭費用。一些國家甚至還要求美國給予補償或經濟援助,美國政府將為此付出300億美元的花銷,其中60億美元為無償援助。

即使美國最後如願佔領了伊拉克,......

美國為什麼發動伊拉克戰爭!!

美國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完美樣本,它的內外亥策完全服務於其盈利性資本理念。那種老式的掠奪式戰爭美國人是從來不打的,即便是侵略中國它也很偽善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因為資本要的是市場,而資本的生命力在於其流動性。美國打下伊拉克在中東核心位置鞏固了其美元資本的絕對市場地位。周邊的阿拉伯通用貨幣,北方的俄羅斯盧布,離岸金融的歐元英鎊全部被擠佔到一邊。因此它非但不會很簡單地拉一根管道直接搶油,相反會瘋狂地在當地兌現美元業務。伊拉克的生命血液是黑色的石油,美國人想讓它變成墨綠色而已。

相關問題答案
伊拉克戰爭是怎麼回事?
伊拉克戰爭是什麼?
鴉片戰爭是怎麼回事?
拉稀帶血是怎麼回事?
拉屎有血是怎麼回事?
拉尿出血是怎麼回事?
貓拉屎很臭是怎麼回事?
伊拉克戰爭打了多久?
伊拉克現在是什麼時間?
朝鮮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