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General 更新 2024-05-18

地震怎麼形成的?

地震是地殼在內、外營力作用下,集聚的構造應力突然釋弗,產生震動彈性波,從震源向四周傳播引起的地面顫動。地震(earthquake)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衝擊地面(隕石衝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佈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成因新說:地震核變成因論

地震是地幔中核變的及時效應在地殼上的表象。

地幔的長期沉澱、析出、分層,在地球深處形成較純淨的核裂變(如鈾等)物質圈,同時由於地幔的長期析出或內部物質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對地表的液態、氣態物質(如海水、石油、空氣等)的吸入、熱解,在地幔的上層(地幔、地殼之間)聚集了較為純淨的核聚變物質(如氫等)。地幔的對流造成核裂變物質相遇,以超過臨界體積,發生核裂變,(如果此時附近存有核聚變物質)進而引發核聚變,產生瞬間極速膨脹,反彈地殼產生縱波,縱波拉伸地殼產生橫波。

《構造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構造地震亦稱“斷層地震”。地震的一種,由地殼(或岩石圈,少數發生在地殼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發生斷層而引起。地殼(或岩石圈)在構造運動中發生形變,當變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發生斷裂,在構造運動中長期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造成岩石振動,從而形成地震。波及範圍大,破壞性很大。世界上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幾乎所有的破壞性地震屬於構造地震。

雖然討厭日本人,但是東愛還是很好看的,歌也很好聽,有人看過嗎?

東愛?東京愛情故事?

這片子還可以。 猜對了沒?

範 我說,以後提問要叫人明白,不然怎麼回答。

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地殼中。

地震共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四種。

構造地震是指在構造運動作用下,當地應力達到並超過岩層的強度極限時,岩層就會突然產生變形,乃至破裂,將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就引起大地震動,這類地震被稱為構造地震,佔地震總數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發後,由於大量岩漿損失,地下壓力減少或地下深處岩漿來不及補充,出現空洞,引起上覆岩層的斷裂或塌陷而產生地震。這類地震數量不多,只佔地震總數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下溶洞或礦山採空區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結果,規模小,次數更少,只佔地震總數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誘發地震是由於人工爆破,礦山開採,軍事施工及地下核試驗等引起的地震。由於人類的生產活動觸發某些斷層活動,引起的地震稱誘發地震,主要有水庫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誘發地震,核試驗引發地震,採礦活動、灌溉等也能誘發地震。我國廣東新豐江水庫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來,截止到1987年,已記錄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發生了6.1級地震,使混凝土大壩產生82米長的裂縫。

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脫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發生地震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佈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在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下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產生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繫,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鬆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樑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洩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汙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地震是怎樣產生的

地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颳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地震的術語和相關知識】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濃度小於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印度尼西亞伊裡安查亞省北部海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複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達水平晃動。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我國一般採用里氏震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佈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週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佈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時一定點地面震動強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

震級與烈度,兩者雖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強弱,但含義並有一樣。同一個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因地而異,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樣。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經常使用的一個名詞。劃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標準。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見下表),對人的感覺、一般房......

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1、各民族先哲和思想家對地震成因都作出過各種解釋,中國在這個領域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遠在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時,伯陽父就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這就是富含哲理的“陰陽說”。 2、自古以來,人類因科學落後、一直把地震災害歸結於上帝天神的起自然力量。許多民族相信、大地由一些動物支撐著、這些動物一動、一就會產生地震。例如印度一些部落認為,海龜上站著幾頭大象揹負著大地、大象一動地震就發生。日本廣泛傳說地震是由於地下大鯰魚翻身,鎮住鯰魚則天下太平。古希臘傳說海神生氣時拿三叉戟敲擊海底,,於是造成地震和海嘯。 3、本世紀六十年代起,科學家逐步提出板塊大地構造學說。地球表面岩石圈由幾塊巨大的板塊體構成。這些板塊或相互分離,或碰撞俯衝。板塊邊界往往是地震。火山活動特別活躍地帶。但板塊內部地震發生原理目前尚不清楚。 4、199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8.3級強烈地震,破壞嚴重。震後發現:北美西海岸聖安德烈斯斷裂長達430公里一段兩側產生了錯動。通過研究,美國地震學家裡德提出了彈性回跳學說。此學說認為,由於地震運動使岩石發生形變,當變形超過一定程度時,岩石發生斷烈而錯動,以後變形的岩石回彈恢復原狀,這即為地震發生過程。圖為地震之巢聖費德烈斯斷裂。 現代科學對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釋: 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地殼中。

相關問題答案
構造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地震是怎樣形成?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視頻?
地震是怎樣產生的?
風是怎樣形成的資料?
膠質瘤是怎樣形成的?
種子是怎樣形成的作文?
鬼火是怎樣形成的?
蜂蜜是怎樣形成的?
土壤是怎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