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寫的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紙上談兵說的是誰?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紙上談兵講的是誰?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的是趙國的趙括。

趙孝成王七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其時趙國大將趙奢已經去世,藺相如也病重,趙王派廉頗率兵抗秦。當時秦軍一再打敗趙軍,趙軍便加強防禦,不再出兵應戰,即使秦軍一再挑戰,廉頗依然不理睬。秦國就派間諜對趙王說:“秦兵最忌諱、最害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做趙國的統帥。”趙王信以為真,讓趙括代替了廉頗。藺相如說:“陛下僅憑虛名而任用趙括,趙括這人,只會念他父親留下的兵書罷了,並不能領悟戰略上因時因勢而變化的道理啊!”趙王不聽,還是任趙括為將。

趙括其人,自小熟讀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比得上自己。有一次他與父親談戰陣佈設之道,趙奢也難不倒他。但趙奢也不因此就承認他懂得兵法,趙括的母親問是何道理,趙奢說:“戰爭,是關係生死的大事,而括兒竟說得輕鬆容易,將來趙國不用括兒為將則已,若果用了他,使趙國慘敗的,不是別人,必是括兒了。”等到趙括率領的大軍將要出發的時候,趙括的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宜做將軍。”但趙王仍不聽。

於是,趙括率軍來到了長平。驗過符節,廉頗將帥印交給趙括,帶親兵百餘人,回邯鄲而去。廉頗一走,趙括便照著他從兵書上學到的兵法幹了起來。兩軍的第一次交鋒,趙軍大勝,趙括也愈發驕傲起來,根本就不把秦軍放在眼裡,輕率地決定乘勝追擊。殊不知,趙括已經中了秦軍誘敵深入的計謀。兩軍再次交戰,秦軍仍然假裝戰敗退走,最後卻由背後偷襲,結果趙軍大敗,趙括也被亂箭射死,數十萬大軍束手投降。

紙上談兵描寫的是誰

趙奢之子趙括

解 釋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紙上談兵是誰寫的?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

(注:現今經常用於形容長平之戰失利的趙括,但是戰國時無紙,何以談得上“紙上談兵”?本成語也不在史記原句中,查找該詞句的話,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現過該詞,據說是現代的某些書上聲稱是對趙括的形容造成的影響,因此成語出處存疑)

紙上談兵的主要人物是誰?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祕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誰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聞雞起舞—— 祖逖、,劉琨  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楊時  完璧歸趙—— 秦昭襄王、,,藺相如  紙上談兵—— 趙括  三顧茅廬—— 諸葛亮、,,劉備  負荊請罪—— 廉頗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攻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祕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聞雞起舞,懸樑刺股,完璧歸趙,三顧茅廬和紙上談兵是誰寫的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完璧歸趙,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現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紙上談兵講的是誰? 5分

是趙括,他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法,討論計謀韜略行軍佈陣時滔滔不絕,連他父親說不過他,但是趙奢早就看出趙括誇誇其談言過其實,所以囑咐妻子千萬不要讓趙括擔當大任,否則斷送趙軍的必定是他。後來秦趙兩國為爭奪上黨郡而開戰,趙王中了秦將白起的離間閥計,以趙括替換與秦軍對峙的廉頗,趙括到任後一改廉頗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的策略,貿然出擊,中了秦軍的埋伏,只是趙軍全軍覆沒,趙國也從此衰落下去。

但是也有人提出異議,因為趙括生活在戰國時代,那時候還沒有紙張,到了司馬遷著史記時紙張也沒普及,所以這個詞可能是後人留下的,是對長平之戰趙軍主將趙括的諷刺。但是趙括兵敗被殺是確定無疑的,歷史上向來以成敗論英雄,所以趙括成為千古笑柄也不足為奇。但是史書上記載趙括多次為其父趙奢獻計,幫助趙奢擊敗敵軍,可見趙括這個人還是很有謀略的,他也不能算是沒上過戰場完全沒有經驗,但身為主帥時他卻一戰而敗亡,可見臨敵應變英明決斷非他所長,這可能是他失敗的原因,他大概只能做個參謀為主將獻計吧。

相關問題答案
紙上談兵寫的是誰?
稱作是紙上談兵的是誰?
紙上談兵的名人是誰?
紙上談兵的意思是什麼?
紙上談兵的含義?
紙上談兵的反義詞?
紙上談兵的兵什麼意思?
紙上談兵英語怎麼說?
程門立雪寫的是誰?
紙上談兵怎麼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