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恨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恨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動詞

①對人或事物懷有強烈的敵對或不滿的感情:怨恨|仇恨|恨之入骨.

恨,怨也.――《說文》

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國語·周語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車行》

恨貫肌骨.――唐·李朝威《柳毅傳》

亡國之恨.――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②懊悔;不稱心;不滿意:恨事|抱恨|悔恨.

③仇:民族仇,階級恨|報仇雪恨.

一、遺憾,不滿意.例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應有痕,何事長向別時圓.

二、怨恨,懷恨.班固《漢書.霍光傳》: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三、仇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

四、通“憾”一般出現於先秦文章.漢以後,多用“恨”

恨在詩中是什麼意思

古代"恨"義有多少

清代褚人獲在筆記小說《堅瓠集》中記載蘇州詹氏夫婦的兩地情書,其妻給丈夫的信上這樣寫道:"……古詩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奈何!奈何!"這裡的"恨"該作何解 若從詩歌的結構形式來看,上下句對照工整,"恨"該是"愁"了,有無道理呢

回溯語言的演變與發展,我們知道,語言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都在不斷運動,變化,發展,具體反映在詞義的變化上,因此,同是一個詞就有了古義和今義的差別.像"恨"這種意義古今不同的詞,在閱讀古書時是很容易引起誤解的,因此,注意區分古義和今義的不同,就成了我們準確理解古人語言的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古今詞義的變化情形較多,其中有詞義的強化弱化,它是指詞義程度的增強與減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飢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重的飢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如《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如"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是指大病.這些詞的詞義在今天看來,程度都減弱了.

而"恨"的古今詞義也發生了變化."恨"的今義是"痛恨,怨恨",詞義較重,而在古代的意思是"遺憾,不滿意",古義較輕,和"憾"是同義詞,("憾"的本義是"遺憾,不滿,不高興").《說文》:"恨,怨也."二者都有表示遺憾的意思.只是先秦一般用"憾",漢代以後多用"恨".如《史記·蕭相國世家》:"臣死不恨矣!" 《漢書·蘇武傳》:"子為父死,亡所恨." 《五代史伶官傳序》:"此三者,吾遺恨也."這幾處的"恨"都可以解作"遺憾".《司馬遷·報任安書》:"而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私恨"即內心私下的遺憾.所以說"恨"的今義比古義程度加強了.

古代文人騷客多在詩詞中使用"恨"字,此時若不弄清楚"恨"的意思,"恨"的內容,那麼我們將在理解詩詞內涵上出現偏差.例如:一向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杜子美曾中寫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杜甫筆下的"恨"是"痛恨,怨恨,仇恨"嗎 非也.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政治理想的杜甫,畢生執著如一地努力著,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效力.安史之亂爆發時,他已過不惑之年,逃難之中他......

相關問題答案
若涵在古詩當中的意思?
謝罪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恨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擲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矢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不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金在文言文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