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怎麼過端午節菜譜?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端午節食譜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蒲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曆(農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稱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稱重午。端午節傳遍全國各地,主要分佈於廣大漢族地區,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端午節食譜一、皮條鱔魚

原料

鰭魚肉350克、芝麻油1500克(約耗125克)、豬肉湯100克、白糖、溼澱粉、紹酒、醬油、醋、精鹽、甜獨蒜、蔥段、姜未各適量。製作

1.將鱔魚肉切成7.5釐米長、1.2釐米寬的條,盛入碗內,加精鹽搓捏,再加溼澱粉35克,調勻掛糊;

2.將醬油、醋、白糖、蔥段、薑末、甜獨蒜、豬肉湯放入碗內,調成滷汁;3.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至七成熱,將掛糊的鱔魚條下鍋,炸3分鐘(時間視火候大小靈活掌握),至鱔魚條伸開成個時撈起。將鍋中油繼續燒到七成熱,再將鱔魚條下鍋稍炸,立即端鍋離火氽炸3分鐘後,又移鍋置旺火上續炸1分鐘,至呈金黃色時撈出;

4.原炒鍋倒去餘油後置旺火上,放入滷汁澆沸,用溼澱粉15克調稀勾芡,下鱔魚條,將鍋顛幾下,淋入紹酒,起鍋盛盤即成。

二、清燉鱔魚

原料

鱔魚1000克,豬油25克,芝麻油750克(約耗25克)雞湯200克,味精、幹澱粉、溼澱粉、醋、精鹽、胡椒粉、蒜瓣、蔥花、姜未等各適量。製作

1.選用100克重的鱔魚十條,去內臟、骨刺、頭尾,用清水洗淨,切成4.5釐米長的段盛盤,用於澱粉拌勻;

2.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至七成熱,將鱔魚段下鍋炸1分鐘,至呈金黃色時撈出,盛入燉鉢內,加醋20克、雞湯、味精、精鹽、薑末,上籠用旺火蒸30分鐘取出;

3.另取炒鍋置旺火上,下豬油燒熱,起鍋澆在鰭魚上,炒鍋內再下雞湯、醋、精鹽、味精、胡椒粉、蔥花、蒜瓣燒沸,用溼澱粉調稀勾芡,起鍋淋在燉鉢內的鱔魚上即成。

三、糖枯鱔絲

原料

鱔魚1500克,芝麻油200克,白糖150克,排骨湯50克,溼澱粉、醬油、醋、精鹽、蔥段、薑絲各少許。

製作

1.將活鱔魚放在缸內,加入精鹽,使魚受刺激翻滾,再放入沸水燙死,然後轉入沸水鍋中煮至魚口張開後取出,用尖竹片刀,從頭到尾緊貼著骨刺劃一刀,再在背上劃兩刀,剔去骨刺和內臟,取淨鱔魚肉,撕成細絲;

2.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熱,將鱔魚絲下鍋,邊煎、邊加油、邊轉鍋、邊翻面,直到兩面呈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

3.原炒鍋置旺火上,下排骨湯、蔥段、薑絲、醬油、醋、白糖、溼澱粉、精鹽熬成濃芡,放入鱔魚絲用勺炒勻,至魚絲全部粘上芡汁時,起鍋盛盤即成。

四、普天同慶

原料

水發海蔘200克,鍋巴100克,蔥30克,生薑20克,素油200克,黃酒20克,味精1克,胡椒粉1克,溼澱粉15克。

製作

1.將水發海蔘切成片,鍋巴掰成小塊,生薑用刀拍鬆;

2.炒鍋上水,放入素油少許,投入蔥、姜煸香,放入海蔘,烹入黃酒,略煽,注入清水1000克,燒沸撈起海蔘瀝水;

3.原鍋去水,洗淨,放入鮮湯一大碗,燒沸後加入精鹽、味精,用溼澱粉勾薄芡,盛入大湯碗,撒上胡椒粉;

4.在燒海蔘湯的同時,另取一鍋,加入素油,燒至九成油溫,放入鍋巴炸至金黃時撈出瀝油,裝入另一湯碗中,迅速上席,將海蔘湯倒入鍋巴碗中即成。

五、牡蠣燒肉

原料

瘦肉500克,牡蠣幹40克,醬油100克,黃酒20克,精鹽適量,白糖50克,豬油30克,生薑、蔥少許。

製作

1.瘦豬肉(......

端午節吃什麼菜好 端午節家庭菜譜大全

有那種聰廚方便菜家宴禮包盒,就非常適合過節,聚會的這種家宴菜

端午節是我國各地有哪些特色飲食呢

粽子:粽子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捶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做什麼菜 又好看又好吃

爆炒腰花的做法詳細介紹

菜系及功效:家常菜譜

爆炒腰花的製作材料:

主料:豬腰子200克

輔料: 冬筍片,水發木耳各50克;醬油10克,精鹽3克,味精1克,紹酒20克,溼粉15克;

爆炒腰花的特色:

腰花鮮嫩,造形美觀,味道醇厚,滑潤不膩;

教您爆炒腰花怎麼做,如何做爆炒腰花才好吃1)將腰子洗淨,一剖兩片,批去腰臊,剖成麥穗花刀,切成寬2釐米、長5釐米的條,加醬油入味,用溼澱粉拌勻待用;

2)筍片、木耳用沸水鍋淖一下,醬油、精鹽、味精、紹酒、清湯、溼澱粉調成芡汁;

3)炒鍋內加入花生油,置旺火上燒至九成熱(約225℃)時,將腰花入油滑至捲縮成麥穗狀迅速撈出,炒鍋內留少量油,燒至六成熱(約150℃)時,將蒜片、蔥末放入煸炒,烹入醋、紹酒,加入冬筍片、木耳略炒,倒入芡汁,然後將腰花投入,迅速顛翻,淋上雞油出鍋即成。

清蒸桂魚的做法詳細介紹

菜系及功效:家常菜譜

清蒸桂魚的製作材料:

主料:桂魚一條(約重750克)

輔料:熟火腿3片(25克), 熟筍6片(60克),水發大香菇3朵,薑片2.5克,蔥結1個

調料:精鹽2.5克,味精1.5克,紹酒25克,熟雞油10克

清蒸桂魚的特色:

色澤淡稚悅目,味似蟹肉,鮮香馥郁。

教您清蒸桂魚怎麼做,如何做清蒸桂魚才好吃

1、將桂魚剖洗淨,平放在砧板上。用刀從頭至尾剖開,然後在魚背部每隔25釐米斜片一刀,刀深至骨。

2、取大腰盤,放入桂魚,加入紹酒,薑片蔥結熟火腿片,上籠蒸15分鐘。出籠後揀去蔥結,薑片,原汁倒入小碗內。

3、菇、筍片在沸水中焯熟,在魚身兩側各放筍3片,火腿片與筍片問隔排放,香菇蓋在筍片上。

4、原汁倒入炒鍋,加清湯、味精、精鹽和熟雞油煮沸,澆在魚身上即成。

油悶大蝦的做法詳細介紹

菜系及功效:家常菜譜

油悶大蝦的製作材料:

主料:大蝦一盤

輔料:大蔥半根,姜一塊,料酒,鹽,白糖,醋,水一碗

教您油悶大蝦怎麼做,如何做油悶大蝦才好吃

1、大蝦洗乾淨,剪掉鬚子和蝦槍,背部剪開去掉沙線

2、蔥、姜都切成一寸左右細絲

3、鍋放油(比炒菜略微多一點),5成熱時倒入大蝦翻炒,馬上倒入料酒(不要太多)、蔥絲、薑絲、鹽,繼續翻炒,蓋上蓋子悶一下

4、加入水,不要太多,沒過大蝦一點應該就可以了,繼續燒,加一點糖,火可以稍微關小一些

5、看到紅色蝦汁開始變濃稠了,點一點兒醋,注意別太多,這時候蝦皮就會變得比較酥脆,再最後翻動幾下。

6、好了,可以出鍋了,但是一定要注意保留一些湯汁,小孩子們都喜歡用蝦肉蘸湯吃,回味無窮哦!

香菇青菜的做法詳細介紹

菜系及功效:閩菜 家常菜譜 私家菜

工藝:炒

香菇青菜的製作材料:

主料:青菜,鮮香菇,木耳

調料:生薑,鹽

教您香菇青菜怎麼做,如何做香菇青菜才好吃

1 油鍋熱後,先放生薑絲翻炒出香味,接著放木耳香菇翻炒。緊接著放青菜的根的部分翻炒。

2 放鹽調味,看看根的顏色有點透明瞭,就可以放青菜的葉子的部分了。

3 葉子放入後,稍微翻炒幾下就可以起鍋裝盤了。...

端午加餐食譜員工加餐該做些什麼菜如何做

雞腿。這是最常見也是最受歡迎的。!

端午節菜單成語

龍舟競渡 屈志從俗 五月端陽、風雨端陽、重五山村、重五惡日,:江米粽子,紀念屈原,食古不化 粽子飄香 、風雨端陽、人聲鼎沸

端午節這一天不能夠做什麼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帶,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過了以後,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裡,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3、忌惡日

由於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週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4、避五毒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無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 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並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 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結語:以上是菜譜網小編帶來的有關端午習俗的介紹,端午節當天一定不要犯了忌諱。

端午節飲食現象及其積澱的內涵

1、吃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4、喝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一般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6、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7、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8、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採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採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9、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會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更加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10、吃臊子面

陝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11、吃葉子餑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後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12、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13、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

端午節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

相關問題答案
南方怎麼過端午節菜譜?
南方人怎麼過端午節?
韓國人怎麼過端午節?
別的民族怎麼過端午節?
兒時怎麼過端午節?
怎麼過端午節?
西方怎麼過聖誕節?
我們家是怎樣過端午節?
北方過端午節都吃什麼?
用什麼方式慶祝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