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伊斯蘭?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中國的伊斯蘭教是什麼派

中國的穆斯林除了在新疆的塔吉克族是什葉派外以遜尼派中的哈納菲教法學派為主,雖然是同一個學派的中國穆斯林並不完全一致,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老派和新派,新派又包括伊赫瓦尼(兄弟)和賽萊菲耶(遵循前輩者)。老派又包括格迪目(古老)派和各種門宦。門宦是中國人對蘇菲主義的稱法,蘇菲主義代表了伊斯蘭教中的神祕思想, 他們的教義由他們的教主(老人家)主持,由於追隨的教主不同所以產生了很多門宦制度,如折赫裡耶、胡菲耶、白莊門宦、撒拉門宦等?有人把中國穆斯林派別分為三大教派和四大門宦,三大教派是:老教(格迪目)、新教(伊赫瓦尼)和賽萊菲耶。四大門宦是著赫裡耶和西道堂等?不管怎麼說,伊斯蘭教是主張和平的宗教反對分裂。無論是什麼教派,他們的基本信仰(如認主獨一)主要教義(如禮拜)都是統一的,區別只是一些細節問題。嚴格的說中國穆斯林算不是教派

中國的穆斯林是屬於什麼派別

中國的穆斯林除了在新疆的塔吉克族是什葉派外以遜尼派中的哈納菲教法學派為主,雖然是同一個學派的中國穆斯林並不完全一致,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老派和新派,新派又包括伊赫瓦尼(兄弟)和賽萊菲耶(遵循前輩者)。老派又包括格迪目(古老)派和各種門宦。門宦是中國人對蘇菲主義的稱法,蘇菲主義代表了伊斯蘭教中的神祕思想, 他們的教義由他們的教主(老人家)主持,由於追隨的教主不同所以產生了很多門宦制度,如折赫裡耶、胡菲耶、白莊門宦、撒拉門宦等?有人把中國穆斯林派別分為三大教派和四大門宦,三大教派是:老教(格迪目)、新教(伊赫瓦尼)和賽萊菲耶。四大門宦是著赫裡耶和西道堂等?不管怎麼說,伊斯蘭教是主張和平的宗教反對分裂。無論是什麼教派,他們的基本信仰(如認主獨一)主要教義(如禮拜)都是統一的,區別只是一些細節問題。嚴格的說中國穆斯林算不是教派

中國的伊斯蘭教是什麼派

新疆的塔裡克族人是什葉派中的伊斯碼伊派,其餘全是遜尼派。遜尼派中多數是(遜尼派4大法學派之一的)大伊碼目法學派,少數是艾哈邁德法學派(別稱瓦哈布派或三擡,自稱賽萊福派,意思是追隨前輩者)。大伊碼目派人又分為(佔中國絕大部分穆斯林的)老派和新派(伊赫瓦尼)。老派又分為格地目派(意為古老的)和各種門宦(蘇菲派在中國的各教團)。

中國的穆斯林是屬於什麼教派?

我想應該屬於什葉派,因為什葉派佔絕對多數,遜尼相對保守一些。所以我想應該是什葉派。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6771.html

伊斯蘭教在中國又被稱為什麼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範回回教、回教等。

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什麼?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

中國的穆斯林是屬於什麼派別?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五個教派,即格底木教派、虎非耶教派、哲合林耶教派、格底林耶教派、伊合瓦尼教派。這五個教派的基本信仰都屬遜尼派,其教規律法又都崇信遜尼派的哈乃飛學派。

格底木教派格底木是阿拉伯語,意為古老的和尊古的,即:符合聖行的大眾的道路。該派是中國伊斯蘭教最古老的一派,源於阿拉伯地區的遜尼派。約有二分之一的寧夏穆斯林皈依此派,尤以涇源、西吉、固原、同心、靈武、平羅各縣和吳忠、青銅峽市最為集中。此教派實行互不隸屬的單一教坊制,教權結構較為楹散。其教坊通常以一個清真寺為中心,寺中設開學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學阿訇等,開學阿訇是教坊的最高首領—伊瑪目,主要職責是率眾禮拜、開經霽學、傳授經典、執掌教規教法、料理宗教事務。該派對教門中各學派之間認識上的差異和分歧,遵行上的區別與不同,歷來堅持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各遵各行、各幹各得的原則;堅決反對標新立異、妄言妄斷、異端激進、擾亂正信的行為;該派一貫履行不偏不倚、不爭不黨、寬容平和、克己復禮的中庸之道。綜上所述,該學派是一個順主順聖、虔誠守正、兩世並重、三乘兼修、顧全大局、熱愛和平的正統教派。虎非耶教派虎非耶為阿拉伯語,意為悄悄的、暗暗的、低聲的。該派主張低聲唸誦齊克爾,所以又稱低念派。虎非耶教派念記主詞時,要停止呼吸,連續不斷地低聲默誦。其修行人員多是一種巡遊的苦修者,通常沒有固定的行教區,也沒有隸屬的教坊和清真寺。該派支系甚多,互不統屬,各自為教。清末以來,寧夏地區形成了洪門、鮮門、通貴三個門宦。洪門門宦的創始人是同心縣人,傳統的中心地在同心縣的洪崗子,故稱洪門。鮮門門宦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首領稱太爺,其第一代太爺姓鮮,故稱鮮門,傳教中心在西吉縣的前岔。通貴門宦民國初年創始於賀蘭縣通貴鄉,以地點得名,其傳教區主要在賀蘭、永寧、平羅諸縣。

哲合林耶教派阿拉伯語哲合林耶(即:哲合忍耶)意為公開的、響亮的、高揚的。該派主張高聲唸誦記主贊聖詞,此與虎非耶教派正相反,故又有高念派之稱,哲合林耶教派形成於清乾隆年間,其創始人馬明心(1719~81年)字復性,又名真衛,經名伊卜拉欣,道號維朵耶·屯拉海(意為維護真主之道的人)。他在雍正年間曾在也門沙孜林耶道堂留學,回國後在循化、河州等地傳授哲合林耶教旨。清代,哲合林耶曾掀起數次大規模的武裝行動,以金積堡為中心的西北迴民反清首領馬化龍就是其第五任教統。二十世紀初葉,哲合林耶教派的教徒,僅在寧夏就達11萬人,曾是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教派。這一教派在寧夏的門宦主要有兩個,即沙溝門宦和板橋門宦,前者又稱北山派,後者又稱南川派。沙溝門宦的傳教根據地在西吉縣沙溝,教眾主要分佈在西吉、海原、固原、涇源等縣和吳忠市。板橋門宦的傳教根據地在吳忠的板橋,教徒主要分佈在吳忠、靈武、固原等地。該教派因曾多次抗清,均被清廷鎮壓,遭到血腥屠殺,故此常自稱為血脖子教門。

格底林耶教派阿拉伯語格底林耶意為大能者。該派主張通過靜修參悟、達到認主的目的。相傳該派源於蘇非派卡迪裡教團,在中國的創始人相傳為穆罕默德的二十九世後裔和卓阿布都·董拉希。寧夏的格底林耶教派主要分為韭菜坪門宦和齊門門宦,前者以韭菜坪(今海原李俊鄉)拱北為中心,教徒主要分佈在固原地區;後者教徒主要分佈在固原縣七營、樑家堡和同心縣的石岑等地。伊合瓦尼教派阿拉伯語伊合瓦尼意為同教兄弟。因主張遵經立教,也被稱作遵經派。又因這一教派反對門宦制度,提倡穆民皆兄弟,故又被稱為伊斯蘭維新派。該教派民國初年首先出現於同心、吳忠一帶,至1934年才在馬鴻達的扶持下發展起來。伊合瓦尼教派是......

《中國伊斯蘭教》

中國伊斯蘭教

開放分類: 中國、宗教、文化、歷史、伊斯蘭教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由阿拉伯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發展和演變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伊斯蘭教。它是中、阿人民間長期經濟、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的紐帶。唐、宋、元三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時期,迄止明代,中國先後有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各穆斯林民族的歷史文化、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習俗產生了深刻影響。伊斯蘭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交流融合,成為各穆斯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寶庫。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10個穆斯林民族的總人口計1759.7370萬人。遍佈全國各省(區)的大多數城鄉,主要聚居於西北的新疆、寧夏,甘肅、青海,以及陝西、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山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區,在臺灣、港澳地區亦有穆斯林分佈,以大分散小集中為特徵。凡穆斯林聚居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社區網絡。中國穆斯林絕大多數屬遜尼派,遵行哈乃斐學派教法,新疆極少數為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蘇菲主義各學派在西北地區有廣泛影響。歷史上,由於伊斯蘭教傳入各民族地區的時間、途徑以及各民族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又分為內地伊斯蘭教(漢語系)和新疆地區伊斯蘭教(突厥語系)兩大系。

(1)內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內地的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一般以唐永徽二年(651)作為標誌,據中國史籍《舊唐書》與《冊府元龜》記載,這一年伊斯蘭教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644~656在位)派使節到唐朝首都長安,晉見了唐高宗並介紹了伊斯蘭教義和阿拉伯國家統一的經過。阿拉伯帝國第一次正式派使節來華,對後來中阿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廣泛交流,以及穆斯林商人的東來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故歷史學家一般將這一年作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開始。另外,中國史料中還有“隋開皇中”、“唐武德中”、“唐貞觀初年”、“八世紀初年’傳入等諸說。這些說法多為一些學者的一家之言或對明、清以來穆斯林民間傳說的記述,因此還難以定論。

唐宋時期。從唐永徽二年(651)到南宋末年的600餘年間,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內地早期傳播時期。這時唐朝同阿拉伯帝國(大食)均為興盛時期,中阿兩國東西相望,橫貫東西的陸上“絲綢之路”和南中國海至波斯灣的海上“香料之路”,使兩國保持著頻繁友好往來。大食使節和“貢使”不斷前來中國,據《舊唐書》載,自651~798年間阿拉伯來唐使節達39次之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來華更是絡繹不絕。他們來華後多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明州(寧波)並深入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牛角等的販賣,並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它商品。中國人稱他們為“蕃客”、“蕃商”和“胡賈”等。由於唐、宋政府鼓勵商業貿易,因而有不少人在中國久居不歸,稱之為“住唐”。唐時,僑居或在中國安家落戶的阿拉伯、波斯人為數不少。據《資治通鑑》貞元三年條記載,玄宗天寶年間(742~756)以來,大食國的“胡商”,“留長安久者或四十年”,“安居不欲歸”、“有田宅者”“凡得四千人”。肅宗上元元年(760)之前,居住楊州一帶的大食“賈胡”至少也有一二千人。據唐代僧人鑑真在《唐大和尚東征傳》中說,天寶年間居住在海南島上的波斯人村寨“南北三日行,東西五日行,村村相次”。9世紀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的《中國印度見聞錄》也說,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佔廣州,居住......

中國的穆斯林是什葉派還是遜尼派

複製中穆網一篇文章:

中國穆斯林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

一、中國伊斯蘭教派是流不是源

中國伊斯蘭教的各種教派,追根溯源,絕大多數都是阿拉伯和中亞地區各種伊斯蘭教派影響的結果。它們或是由外國傳教士傳入,或是由中國穆斯林從國外引進,而不是中國穆斯林獨創的。

格底木、西道堂、新疆維吾爾等族的遜尼派,都源於阿拉伯地區的遜尼派,而且都遵循大伊瑪目哈乃斐學派。

伊合瓦尼、新疆維吾爾等族的聖訓派,提倡“尊經革俗”,“憑經立教”,被稱作“尊經派”,顯然是受18世紀中葉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派及本世紀初期該半島的伊赫萬運動的影響。伊合瓦尼的創始人馬萬福(1849-1934),又稱“果園哈吉”,清光緒十四年(1888)赴麥加朝覲,曾受教於沙特阿拉伯的“海里夕巴氏學堂”,歸國時帶回一批瓦哈比派的教律經典及其批判“異端”的經籍。正是在研讀這批經典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大綱領棗“果園十條”,創立了中國伊合瓦尼教派。

門宦教派和伊禪教派都源於阿拉伯和中亞地區的神祕主義修道派別蘇非派。

新疆維吾爾等族的伊禪教派也都來自中亞地區。

塔吉克族信奉伊斯蘭教大約在10世紀,在歷史上曾受過不同伊斯蘭教派的多種影響。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他們又改奉了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國伊斯蘭教各教派,基本上都受國外影響形成的,他們的源頭都在國外。這進一步說明,中國的伊斯蘭教確係世界伊斯蘭教的一部分,伊斯蘭世界發生的教派分化,對中國伊斯蘭教是有影響的。

二、中國伊斯蘭教派分化的歷史不長

據中外史家對歷史文獻資料的分析和考證,很久以前即有不同教派的穆斯林在中國的土地上棲身與活動。

遠在公元8世紀初期,許多什葉派教徒及阿里的後裔,為逃避倭馬亞王朝(661-750)在壓迫和迫害,從呼羅珊向東方移動,一直逃到中國西北地區,隱姓埋名,定居下來。11世紀到過遠東的阿拉伯施行家夏樂夫·阿利沙門·泰顯·馬爾瓦則,記述了這些阿里派穆斯林的後裔在北宋王朝進口貿易中做牙客的事實。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桑原騭藏在其《隋唐時代來居中國的西域人》一文中,對此也做了有力的論證。

11世紀以後,中國已有蘇非派教徒當無疑問。喀喇汗王朝時期中國傑出的維吾爾族古典文學名著《福樂智慧》中,那位潛隱山林、遁世苦修的苦行者覺醒就是蘇非派教徒,他決心以理性抑制情慾,用智慧克服慾念;他完全否認今世生活的價值,身邊只有一鉢一杖,都卻聲稱自己“心頭有真主作伴。”

到了元代,蘇非派教徒的數量有所增加。中世紀偉大的穆斯林旅遊家伊本·白圖泰(1304-1377),在他著名的《遊記》中記述了刺桐城(泉州)、隋尼克蘭城(廣州)建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大寺和道堂,他還親自拜訪過隋尼克蘭城外山洞裡奇異的老修道士。《元典章》中多處提到的“迭裡威士”一詞,是波斯語Dervish的音譯,原意為“沿門乞討”,意譯為“托鉢僧”或“苦行僧”,專指那些按照蘇非派學說完成了修煉功課的修道士,是蘇非派中的高級成員。《元典章》中多處提到他們,可知他們當時的數量不會很少。

儘管如此,上述什葉派、蘇百非派教徒的存在並不是我們這裡強調的中國伊斯蘭教教派分化,因為他們畢竟是直接從國外進入中國的不同教派穆斯林,並非是中國伊斯蘭教本身的教派分化。中國穆斯林的這種教派分化歷史,其實是很短的,迄今不過300多年的時間。

內地回回等族的教派分化大約始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造成這種分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其一,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鬆弛,對外貿易開放,蘇......

伊斯蘭教什麼時候進入中國中國的

應該是從唐朝就成規模了,因為唐朝疆域擴張到中亞地區,已經包括了當時穆斯林傳播地區,之後中原不變亂,民族不斷遷移,於是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中國伊斯蘭?
什麼是中國?
什麼是中國傳統建築?
什麼是中國公民?
什麼是中國共青團?
臺灣為什麼是中國的?
什麼是中國工業化道路?
還有什麼是中國的驕傲?
拿破崙為什麼說中國是?
扶輪社是什麼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