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為什麼失敗?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徐蚌會戰為什麼會失敗,原因只有一個,不服來辯

是什麼原因?

國軍為什麼在淮海戰役中失敗?

淮海戰役上敗雙方都有不少的勝敗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大會戰中的協同與配合,各位請看: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真正決定性的還是淮海會戰上慘重失敗,國民黨雖然輸掉了遼瀋會戰和平津會戰,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基本還能夠維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戰的失敗則註定了它在中國大陸的徹底潰敗,所以,淮海戰役應該稱得上國共內戰決戰中的決戰。在這場決定雙方命運的最大戰役裡,國軍進入該戰場有8個兵團和大批地方和特種部隊(國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人民解放軍進入該戰場的是最能作戰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參戰部隊達60萬人),以及大批地方武裝和數已百萬計的支前民兵,國共雙方都極盡全力拚博,歷史已作了定論:歷時65天、國軍失敗了,被殲兵團5個,被殲部隊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乾淨,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這樣一場大戰,勝與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民解放軍參戰將士團結一心、合力死拚、配合協同極為到位是取勝根本;而國軍參戰將士分心、各自死拚、配合協同被打亂效果極差是其失敗的根源。雙方的統帥高層,都可以用一句概括,“都沒有想到”。中國共產黨領導集團的人們都說是這一仗一鍋夾生飯,硬是我軍一口一口地吃掉了(換言之就是沒有想到有這麼大、而且也能吃下去),充分證明此戰事之前沒有進行如此規模大打的計劃和一場吃掉對方如此多的能力,中共的軍事思想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仗”,由於淮海戰役前人民解放軍還沒有達到優勢兵力,自然也就沒這樣大的打算。在mm的 著作裡“淮海戰役總方針”一文裡,也只是提到的第一階段打法設想,第二階段如何打根本沒有方略,也說明沒有想到。而蔣介石為首的國軍高層更是沒有想到,他們也在進行佈置調整,將連雲港海洲一線的44軍編入黃百韜兵團並放棄這一線,就是調整兵力,組成徐州國軍戰略防線的右翼,但還未完成,就被共軍包圍殲打。蔣公雖然也還是想到了此戰很大,但無論如何也想不會仗會打到如此的規模,從國軍逐漸增添部隊投入戰場的態勢看,中國國民黨一方根本上沒有想到此戰的規模會大到如此的程度。直到大戰已經開始,國軍在這一極為重要戰略區的軍事指揮核心還未有效形成,劉峙無此能、杜聿明為付職(雖有一定能耐)但資格不夠、且在東北有敗績,難以在南線的國軍精銳部隊的官長前發號施令;國軍裡有此能的白崇禧上將一說要出任指揮一職、但又時兒反悔不來,最後,只蔣公自已親自統督全局。蔣介石是國民黨全局的首腦、在一個戰場裡的應變應戰的能力是不高的。再說說雙方參戰的部隊。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國共兩軍傷亡最大、戰鬥最為殘酷的一個。國民革命軍在淮海戰役上拼得最狠的一仗,超過那兩大戰役。整個戰役中雖然也有個別部隊的成建制叛變,但至多也只是軍一級,而且還基本都是雜牌部隊,基本上所有參戰的蔣介石嫡系部隊都戰鬥到了最後,即使在戰局最不利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遼瀋戰役中的長春鄭洞國部、瀋陽周福成部成兵團建制的繳械投降的情況,而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戰而降二十五多萬。 國民革命軍在淮海一戰中有兩個兵團司令官戰死(2兵團司令邱清泉、7兵團司令黃伯滔),軍長、師長以下戰死者數十計(部隊死傷達30多萬人),其作戰的堅決程度是整個國共內戰中絕無僅有的。人民解放軍方面為了勝利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役中傷亡最大的一個,其傷亡人數比其他兩個戰役(遼瀋死傷6萬多、平津死傷3萬多)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達到驚人的14多萬人)。而雙方在戰區裡的戰場總指揮,人民解放軍一方成立了總前委,人民解放軍中最優秀軍事......

國民黨在徐蚌會戰中為何會失利?

一是共黨實行土改,深得民心,有老百姓支援前線,後勤保障充足。前線士兵真心賣命,作戰頑強。國軍許多部隊戰鬥意志不強,一打就潰。

二是國民黨沒有實行杜聿明的冒險戰略,關鍵時候不敢壓出去賭,一味求穩。比如黃百韜兵團被圍時,杜本想集中徐州三個兵團30餘萬人先向西衝破劉伯承的六個縱隊,其實當時國軍在整體上還是有優勢的,華東粟裕部圍住黃百韜以騰不出身,李延年和劉汝明兩兵團東西對進企圖打通津甫線,另外蔣介石還從華中調來了黃維兵團,10幾萬人壓上來了,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尤其是它的18軍,戰鬥力是很強的。而劉峙被撲空,徐州空城一座,這樣國軍就失去了積極的行動,只能保守的跟著共軍的行動而行動,其實是步步消積被動。

三是蔣介石在關鍵時候喜歡插一手,影響了前線指揮戰略。當黃維兵團被圍時,杜聿明曾找蔣談過,要麼堅守徐州,要麼退守長江,考慮要堅決。蔣同意了杜率邱李孫三個兵團退守江南,結果中途變卦要杜去解救黃維兵團,導致了整個杜集團被包圍在陳官莊,天寒地凍,沒吃沒穿,30多萬人被葬送。

四是李延年和劉汝明兩兵團作戰不力。在共軍未包圍川維兵團時,李延年害怕被包圍,行軍很慢,當黃維被包圍時,李延年沒有盡全力去增援,最後退回蚌普。而劉汝明兵團則離得遠,跑得快。這樣一來,黃維被孤立的留在包圍圈內。

徐蚌會戰失敗後國民黨主力還有嗎

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主力被消滅。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 。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2] 。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和諧討論,淮海戰役,國軍為什麼失敗

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兩樣,情報和民心!情報中共由我們的周總理一手組建並負責!毛人風怎麼和總理比!後勤更不用說,解放軍到哪兒2民兵推車跟到哪兒!還有作戰指揮,解放軍由號稱大兵團運動戰指揮天才粟裕將軍統一指揮!由軍中元老陳毅元帥負責協調指揮!軍隊調度一路順暢!而反觀國軍一方!總體編制軍隊機動能力。火力投送力都佔優!可是由於情報失利不僅指揮調度是按著解放軍預想的!連戰役中的某些戰術預演也是按著演習進行一般!還有最好指揮能力程誠杜律明根本無法和粟裕比,還有越級指揮也嚴重!

淮海戰役國民黨失敗的主要原因

是歷史必然性所致,用馬克思主義的名來解釋就是這樣。

淮海戰役國民黨失敗的主要原因

指揮混亂:蔣介石數次直接干涉杜聿明指揮,使本可安全撤退的杜聿明集團被包圍.

判斷失誤:黃伯韜浪費時間等待海州守軍匯合,結果被解放軍包圍,未能進入徐州.

互相肘制:國民黨軍各兵團,除黃維外,其餘各將領各懷私心,都只顧各自逃命,徐州大撤退時,本應互相掩護,但卻變成了各自逃亡.

人心喪失:當時支持解放軍作戰的有百萬民工,而國民黨軍已喪失人心,無心戀戰.

和諧討論,淮海戰役,國軍為什麼失敗

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兩樣,情報和民心!情報中共由我們的周總理一手組建並負責!毛人風怎麼和總理比!後勤更不用說,解放軍到哪兒2民兵推車跟到哪兒!還有作戰指揮,解放軍由號稱大兵團運動戰指揮天才粟裕將軍統一指揮!由軍中元老陳毅元帥負責協調指揮!軍隊調度一路順暢!而反觀國軍一方!總體編制軍隊機動能力。火力投送力都佔優!可是由於情報失利不僅指揮調度是按著解放軍預想的!連戰役中的某些戰術預演也是按著演習進行一般!還有最好指揮能力程誠杜律明根本無法和粟裕比,還有越級指揮也嚴重!

徐蚌會戰國民黨為什麼輸得那麼慘

就像瞎帥說的,五心不定,輸個乾乾淨淨

看看全過程,上下決心不定

一開始杜聿明提出,索性幾個兵團雲集徐州,縮成一團,相互支援

可杜去了東北救火之後,部隊沿著隴海路一字長蛇擺開,給了粟裕各個擊破的可能

戰役開始後,更是一團糟,李彌兵團撤向徐州,把黃的7兵團留在海安,暴露在外

加上三綏區起義,華野得以通過臺兒莊,強行分割7兵團

7兵團被圍困後,國軍救援遲緩,2兵團和13兵團無法打開正面防禦

12兵團則行進路線不當,落入包圍

最後徐州突圍的時候,又要去救12兵團,結果就是全部完蛋

客觀的說,淮海戰役的時候,國軍在質量上甚至不如昔日重點進攻山東時期的水準,而共軍水準上升,豈有不敗之理

看一下戰鬥序列,國軍中,能打的也就是5軍(2個主力師)、18軍(2個主力師)、10軍(2個主力師),70軍(1個主力師),25軍(2個主力師),8軍(2個主力師),64軍(2個主力師)74軍(重組)(2個主力師)

這個陣容已經有所下降,而共軍可以說是兵強馬壯

徐蚌會戰國軍必敗的具體因素有哪些?

一、三大敗筆

1、黃百韜西撤誤時

如果快速西撤,與徐州集團會合,則共軍作戰難度會大很多。

2、二是劉汝明、李延年兩兵團不敢北上

如果積極北上,國軍即使不能取勝,也不至於五個兵團全軍覆沒。

3、蔣介石嚴令杜聿明南下

如果杜聿明從西線撤退,則徐州集團大部可保全。

二、直接原因

1、黃百韜被殲

(1)顧祝同亂指揮,讓黃百韜在新安鎮等海州的44軍2天,沒想到粟裕行動會如此迅速;

(2)黃百韜著急,急昏了頭,沒有在運河上架浮橋;

(3)劉峙驚慌,沒等黃百韜到達,便令李彌從曹八集撤回徐州;

(4)何基豐、張克俠起義。

國軍一方自上而下都還沒有進入良好的決戰狀態。東北的潰敗,使國軍在心理上非常緊張。

2、劉汝明、李延年兩兵團猶豫

(1)劉汝明不想加入徐蚌會戰;

(2)顧祝同瞎指揮,驚弓之鳥。

共軍全部主力已經被吸引在徐州附近,哪還有兵力南下蚌埠?劉、李兩兵團猶豫,是因為顧祝同擔心淮河和長江防線。顧祝同此舉太短視!徐州主力喪失,淮河和長江防線還有什麼意義?

3、杜聿明被圍

(1)蔣介石被共軍假象迷惑;

(2)蔣介石還是捨不得黃維。

三、深層原因

1、軍隊戰鬥力

國軍戰鬥力弱於共軍,士兵並不清楚為何而戰。

2、軍事將領的素質

首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協同不力。

黃百韜急、劉峙驚、顧祝同瞎指揮。

3、蔣介石的戰略意圖

蔣介石的戰略意圖不清晰,猶豫、多變。退守淮河不堅決;留守徐州不主動;放棄徐州目的不明確。

四、結論

國軍的失敗本質上是政治原因。

蔣介石戰略意圖不清晰,關鍵是因為政治與軍事錯位。國民黨在政治上早已處於劣勢,但軍事上還處於優勢。如此,國民黨進攻沒有底氣,防守又不甘心。

高級將領的政治素質本來就是政治問題;軍事素質失常,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形勢導致的。

士兵的戰鬥力,歸根結蒂也是政治原因。共軍士兵為土地而戰,國軍士兵又為何而戰呢?

相關問題答案
徐蚌會戰為什麼失敗?
二戰德國為什麼失敗?
博客修改為什麼失敗?
水滸傳最後為什麼失敗?
美國禁酒令為什麼失敗?
方臘為什麼失敗?
農民起義為什麼失敗?
隆萬大改革為什麼失敗?
卡扎菲為什麼失敗?
預約科目一為什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