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律儀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26

佛教 律儀行 是什麼意思

1、三藏:經、律、論。依持戒律言行修習。

2、清淨如法行,不失威儀。行持無礙。

等。可能有其他解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唐三藏的“三藏”指的是什麼?

唐三藏 唐代高僧玄奘,又叫做唐三藏。那麼三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佛教中,“三藏”又稱為“三法藏”。“藏”,梵語音譯,意思是“容器、穀倉、籠”等。三藏在佛教中的意思有三個。 第一種意思,三藏指的是印度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經藏、律藏、論藏。此處的“藏”意為“攝”,即總攝一切所應知的意思。又有一說認為“藏”意為“器”,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的意思。經藏即佛說的經典,也就是佛陀教說的要義。律藏即佛所制定的律儀,也就是佛所制定教團的生活規則。論藏是對佛典經義進行的化精簡為詳明的論議,也包括對佛陀教說進行的發展擴充,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 第二種意思,三藏指的是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人所說的教法,分別叫做: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三者詮釋的內容有所不同。第一, 聲聞藏,詮釋聲聞之理行果。所謂“聲聞”,指的是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至於理行果,理是佛陀教說的道理,行是順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於修行而獲證道果。第二, 緣覺藏,又作辟支佛藏,詮釋緣覺之理行果。所謂“緣覺”,指的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開始修身,無師獨自悟道者。第三,菩薩藏,詮釋菩薩之理行果。“菩薩”,指的是修六度之行,圓滿二利,而到佛果者。菩薩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越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 第三種意思,三藏也是日本淨土真宗對淨土三部經所說的教法: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福智藏”即圓滿成就智慧與福德二種莊嚴,乃指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從而謂開顯大無量壽經所說弘願真實之第十八願之教。“福德藏”即觀無量壽經所說之定散諸行,從而謂開顯第十九願要門之方便教。“功德藏”即阿彌陀經所說以自力迴向之名號,從而謂開顯第二十願真門之方便教。 唐三藏的“三藏”,一般認為指的是經藏、律藏、論藏三種聖典。之所以稱其為三藏,是讚揚玄奘的高僧大德,稱讚他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

喇嘛是什麼意思?

轉貼,轉貼:

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0094.html

1.和尚:

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餘多用尚字。

本為印度之俗語,呼吾師雲烏社,至於闐國等則稱和社,和闍(Khosha)等,和尚者其轉訛也。

羅什三藏翻為力生,以依師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

晉書佛圖澄傳曰:‘法常與法佐對車夜談,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見澄,澄已知之。於是國人每相語曰:莫起噁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見正史之始也。

魏書釋老志,浮圖澄為石勒所宗信,號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見此。翻譯名義曰:‘和尚外國名,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寄歸傳三曰:‘言和尚者,非也。

西方泛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若依梵本經律之文,鹹雲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音。’百一羯磨一曰:‘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時俗語,非是典語。’玄應音義十四曰:‘和尚菩薩內戒經作和闍,皆于闐國等訛也。應言鬱波弟耶,此雲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近受經而誦也。又言鄔波陀耶,此雲親教,舊譯雲知罪知無罪名為和尚也。’慧苑音義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謂之塢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謂之殟社。于闐疏勒乃雲鶻社,今此方訛音謂之和上。雖諸方殊異,今依正釋。言塢波者,此雲近也,陀耶者讀也。言此尊師為弟子親近,習讀之者也。舊雲親教師者是也。’業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鄔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轉雲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釋,不知音本。人又解雲: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遠意,失其近語。真諦所譯明瞭疏,則雲優波陀訶。稍近梵音,猶乖聲論。餘親參譯,委問本音,如上所述。彥琮譯雲鬱波弟耶,聲相近也。’祕藏記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烏邪,漢家訛誤以烏邪為和尚。加以烏邪是俗儒之稱,而名道人,大誤耳。正可雲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為人師者為拔底耶。拔底耶者,親教義也。

2.蒙古青海西藏等處。皆謂僧為喇嘛。 意思:上師

查:

西藏新志中曰:‘喇嘛爵秩有十數等,其最尊者曰國師,曰禪師。

其次曰札薩克大喇嘛,

曰副札薩克大喇嘛,

曰札薩克喇嘛。

以上給印,餘給札符。其次曰大喇嘛,曰副喇嘛,曰閒散喇嘛,札薩克喇嘛之徒,有德木齊格,思規格隆,班第等。’

3.密宗與禪宗

南懷瑾:

禪宗與密宗

近代治佛學或專事修證者,頗有重視西藏佛學及密宗之勢。甚之謂西藏密宗,乃為純正完美之學,堪依修證。藏譯經典,文義湛深,足資式範。漢土佛學,乏一貫傳承,修證方法,皆不足取;禪宗亦為邪見。欲溝通學術,互資觀摩,時代雖同,山川各異。一門深入,各擅勝場,容有可供審別決擇於其間,未可率爾妄斷,遽分軒輊也。

西藏佛學淵源

密宗在中國分為兩類:盛唐時,印度密宗大德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世稱開元三大士,傳入中國之密宗,至明永樂時被放逐至日本者,統稱東密。初唐貞觀時,西藏王松贊干布(王當西藏王統第三十世)遣僧留學印度,首有寂護師弟,及蓮花生大師之入藏,密乘道遍及於西藏全部,先後再傳至漢地者統稱藏密。無論東藏二密,通途皆祖於龍樹(龍樹又稱龍猛,是一是二?已不可別,近代學者考證,又謂名龍樹者有二人:一為創大乘之學者,一為始學於婆羅門而......

戒律是什麼意思?

多指有條文規定的宗教徒必須遵守的生活準則

佛教三藏指的是什麼?

大家都看過西遊記,那麼三藏.和行者有何區別?八戒又是什麼意思?

三藏:

據說是唐僧取回三藏十二部佛經,分別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所以這麼稱呼。

三藏:

一、經藏。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二、律藏。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三、論藏。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依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行者:

“行者”是佛寺中服雜役而未剃髮出家者的通稱。

另指行腳乞食的僧人。

八戒:

佛家八戒: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下面的內容作為參考,可要可不要)

二.唐僧徒弟之一名字 “《西遊記》中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五葷三厭,屬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 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形似蘿蔔味如蒜)。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湧幢小品》)。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 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佛教戒律還有很多。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唐僧給八戒取得名字是有一定含義的。五戒是居士也就是信佛的不出家的人所受的戒,可以按照自己的執行能力受一個乃至五個.沒有十戒的說法,出家人最開始受沙彌戒,一共十條.具足戒是出家人在符合條件之後可以受持的戒律,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非常嚴格.八戒是在家人可以受持的最嚴格的戒律,和沙彌戒比起來只有很小的差別.最短可以只受一天,最長也可以終生持守.作為嚴格的談戒律來說,在家人的五戒之中沒有不食肉的戒律,當然漢地佛教徒有食素的傳統,這是提高了對佛弟子的要求,從一方面來說,是好事,但是對於無法執行的人來說,也有揠苗助長的效果.但是如果受了不殺生的戒律,那麼不去殺生,這是應該的.讓鄰居幫助殺生,自己吃肉,這的確是一種虛偽的行為,這隻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很多號稱自己學佛的人實際上對於戒律本身並不能嚴格執行,如果這樣的話,不如舍戒.另一方面,為他們授予戒律的出家人在對於戒律的解釋說明和教育工作上面也做得不好,使戒律沒有能夠真正起到規範行為的作用.

陀羅尼 是什麼意思呢

【陀羅尼(梵dha^ran!i^,藏gzun%s)】

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惡法不起的作用。後世則多指長咒而言。按梵語dha^ran!i^,系依具‘持’義的語根所形成的名詞。意為能總攝憶持。《大智度論》卷五雲(大正25·95c)∶

‘何以故名陀羅尼?云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中略)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

又據《佛地經論》卷五所述,可知陀羅尼是一種記憶法,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依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總持無量佛法。

又,經論中,言及陀羅尼時,計有二種用法。其一系指智慧或三昧;即以慧為體,攝持所聞所觀之法,令不散失。其二指真言密語(明咒),即明咒之一字一句,具無量之義理,若誦之,則除一切障礙,利益廣大,故名陀羅尼。此外,一說謂咒語之具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

◎附一∶〈三陀羅尼〉(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一)三種陀羅尼∶梵語陀羅尼,譯為能持,謂於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又翻為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原出於《大智度論》卷五所說五百陀羅尼中最初的三種。

(1)持陀羅尼∶謂耳聞一切語言諸法皆不忘失。

(2)分別陀羅尼∶謂分別了知諸眾生諸法。

(3)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著、不動。

然而,《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以‘字入門陀羅尼’代替此三種中的‘分別陀羅尼’。‘字入門陀羅尼’,謂‘阿’等四十二字能攝一切語言名字,故聞‘阿’字時,入一切法初不生,聞其餘諸字時,亦悉入一切諸法實相中。

(二)指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三種∶出於《法華經》〈勸發品〉。天台宗以之配於三諦。即以此三者為空持、假持、中持。相當於空假中三觀。

(1)旋是旋轉之義。旋轉凡夫執著有相差別的假,令入平等的空,成為一空一切空之從假入空的空持,名為旋陀羅尼。

(2)旋轉平等的空而出於假,通達百千萬億法,成為一假一切假之從空出假的假持,名為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3)以空假二者為方便而入於絕待的中道,成為一中一切中之中道第一義諦的中持,名為法音方便陀羅尼。

其中,旋陀羅尼居三陀羅尼之首,故又稱為一旋陀羅尼或初旋陀羅尼。相傳天台智顗嘗證得此三者之首的旋陀羅尼。

(三)指大悲心陀羅尼、佛頂尊勝陀羅尼、消災妙吉祥陀羅尼∶此為晡時諷經(晚課諷經)所誦的三種陀羅尼。

◎附二∶〈四陀羅尼〉(摘譯自《佛教大辭彙》等)

四陀羅尼,即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術陀羅尼、忍陀羅尼。語出《菩薩地持經》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等。陀羅尼,語譯作總持,故四陀羅尼又稱四種總持,略稱四持。

此四陀羅尼之解釋,顯密不同。顯教之意,依《大乘義章》卷十一所釋雲∶

(1)法陀羅尼∶謂聞持佛之教法而不忘。因聞而不忘,故又名聞陀羅尼。其修得方法有六∶先世之業因緣、現在之神咒力、藥力、現在之修習力、禪定、以實慧深入法界陀羅尼門等。

(2)義陀羅尼∶謂於諸法無量之義趣總持不忘。其修得方法亦有六,與上述法陀羅尼之修得類同。

(3)咒術陀羅尼∶謂菩薩能依禪定起咒術為眾生除患。其修得方法有三∶現在之修習力、禪定、以實智深入法界咒術法門等。

(4)忍陀羅尼∶謂安住法之實相而忍持不失。其修得方法有二∶先世之久習力、現在之修習力。

以上之四陀羅尼,若約聞、思、修、證而言,則法陀羅尼是聞慧;義陀羅尼是思慧;咒術陀羅尼是依禪而起,攝末從本,修慧從本;忍陀羅尼是證心住理,屬於證行。若約位而言,則法、義、咒術三......

三藏與玄藏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唐玄奘 本叫玄奘 因是唐朝人 很多人所以就叫唐玄奘

唐三藏 三藏在我國為經、律、論。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別稱為經師、律師或論師。 精通三藏之法師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單稱三藏。在我國,三藏之翻譯家亦稱三藏,例如稱玄奘三藏、真諦三藏等

唐三藏是玄奘的尊稱。

請採納!

什麼是唐三藏的“三藏”指的?

第一種意思,三藏指的是印度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經藏、律藏、論藏。此處的“藏”意為“攝”,即總攝一切所應知的意思。又有一說認為“藏”意為“器”,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的意思。經藏即佛說的經典,也就是佛陀教說的要義。律藏即佛所制定的律儀,也就是佛所制定教團的生活規則。論藏是對佛典經義進行的化精簡為詳明的論議,也包括對佛陀教說進行的發展擴充,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第二種意思,三藏指的是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人所說的教法,分別叫做: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三者詮釋的內容有所不同。第一, 聲聞藏,詮釋聲聞之理行果。所謂“聲聞”,指的是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至於理行果,理是佛陀教說的道理,行是順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於修行而獲證道果。第二, 緣覺藏,又作辟支佛藏,詮釋緣覺之理行果。所謂“緣覺”,指的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開始修身,無師獨自悟道者。第三,菩薩藏,詮釋菩薩之理行果。“菩薩”,指的是修六度之行,圓滿二利,而到佛果者。菩薩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越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第三種意思,三藏也是日本淨土真宗對淨土三部經所說的教法: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福智藏”即圓滿成就智慧與福德二種莊嚴,乃指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從而謂開顯大無量壽經所說弘願真實之第十八願之教。“福德藏”即觀無量壽經所說之定散諸行,從而謂開顯第十九願要門之方便教。“功德藏”即阿彌陀經所說以自力迴向之名號,從而謂開顯第二十願真門之方便教。唐三藏的“三藏”,一般認為指的是經藏、律藏、論藏三種聖典。之所以稱其為三藏,是讚揚玄奘的高僧大德,稱讚他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

相關問題答案
三藏律儀是什麼意思?
在三國殺鴆是什麼意思?
國三摩托車是什麼意思?
宋三司史司是什麼意思?
三扶一支是什麼意思?
三角貿易是什麼意思?
三個櫻桃是什麼意思?
行車記錄儀是什麼意思?
三智五猜是什麼意思?
第三方違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