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子路?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什麼樣的子路

子路出身貧寒。《說苑》中說他:常食藜藿之實。卻是個孝子,二十四孝中第一個就是子路幼年“百里負米”的故事,做大官以後,仍然錦衣玉食時仍然不忘逝去的雙親,連老師孔子都稱讚他:生事盡力, 死事盡思。 子路年輕時魯莽,好鬥卻又勇敢果斷。在他第一次見孔子的時候,“凌暴孔子”,想必是拳頭上見分曉了。然而孔子雖然也武力不弱,卻並沒有針鋒相對,反以柔克剛,“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服”,可以說是孔子以禮儀感化了子路,收到了門下。在一次北遊中,孔子讓隨行的三個弟子顏回子貢和子路各自陳述志向,子路傾吐了自己的鑲兵強國之夢:願得白羽若月,鐘鼓,赤羽若日之音上聞乎天,旌旗翩翻,下蟠於地。由且舉兵而擊之,必也攘地千里,獨由能耳,使夫二子為從焉!這段理想的描述極為壯觀,可惜歷史沒有給他機會,如果他真的有機會統兵鏖戰,說不定也能旌旗蔽空,舳艫千里,成為一時之雄。孔子聽了他的豪言,讚歎:真是一個勇士啊。孔子到宋國被圍困,子路發怒,拿起戟就要與對方大戰三百合,所以孔子常常嘆息:子路好鬥勇猛超過我,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事情(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就是在孔子身邊侍的時候,子路也顯示出剛強的樣子(行行如也)。面對子路的勇,孔子教誨他: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雖然如此,並沒有教化到把他的脾氣改掉。 子路豪爽。在諸弟子圍著孔子述說自己的志向時,子路毫不猶豫說:願意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同乘車馬,共用衣裝。(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裡的子路擁有的是一副重情義輕金錢的俠肝義膽。 子路崇尚實幹,且頗具政治才能。《論語》說他:聽到知識,沒有實施之前,就不願聽到聽到新的知識。(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子路從孔子那裡學到了做人為政的知識,曾做了魯國權臣季氏的門臣,以實踐自己的所學。又曾經治蒲三年,孔子“三稱其善”。對於自己的政治能力,子路在另一次敘述志向時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也讚不絕口,認為他: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可見治理一個地方,子路確實有一套辦法。《論語》中也認為孔門弟子中政事方面傑出的是子路和冉求。 子路不盲從。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敢當面批評孔子,表達自己態度的孔門弟子。子路到衛國做官,走前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治理國家必先“正名”,子路嗤之以鼻,認為這是迂腐可笑的。雖然孔子後來又解釋了半天所謂的“名不正則言不順”,相信子路仍然持保留意見。還有三次,子路對孔子的言行表現出明確的態度:不悅。一次是,孔子去見作風和美貌同樣享有“盛譽”的衛國國後南子,雖然孔子幾乎連南子的手都可能沒有碰到,但是子路不高興,孔子趕緊發誓:如果做了違背禮儀的事情,就讓上天懲罰我吧(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又一次,公山弗想在魯國造反,邀請孔子前去,孔子懷著用自己理論治國安邦的偉大願望,打算前去實現從前的宏偉理想。子路上來就澆了他一頭冷水:沒有地方去也就罷了,何必去他那裡呢?估計後來孔子也沒有去成。另一次,晉國人佛肸叛亂,招孔子去,孔子又動心思了,結果子路旗幟鮮明——反對,說:從前您不是教導我們說:“其身不善,君子不入”麼?現在怎麼又要出爾反爾呢?孔子估計是面紅耳赤,狡辯了一番:白的東西,即使染也染不黑的(白也,涅而不淄)。只好又作罷。孔子周遊列國時,路過陳國,被與自己政見相左者圍困,彈盡糧絕,孔子沒辦法,搞精神勝利法,“絃歌不絕”,子路怒氣衝衝來見(慍見),說:君子也有困頓的時候麼?孔子只好做“畫餅充飢”狀,以精神餅來補物質餅,說:君子在困頓時能堅守道德,小人困頓時就要胡作非為了......

子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敢於批評孔子。孔子瞭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釘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子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顏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孔子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路樂於助人,好善樂施.顏回不居功,只做善事,不求功名

顏回是一個居於陋巷而不改其樂的勤奮好學之人。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是古代教育家,他提出了系列教育理論。比如,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苛政猛於虎,他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民免而有恥。他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

歷史上的子路是個什麼樣的人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孔門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衛出公姬輒,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孔子設案授徒,闢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

子路是個怎樣的人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稱季路,魯國人,是孔子的一個有名弟子。亦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

仲由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論語》中提到他是孔子門下四類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中傑出的“政事”人才。公元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仲由後來任衛國蒲邑(今長垣縣)之宰,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事父母極孝、性格爽朗、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也常常直言進諫孔子。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後死於蒯聵之亂,被剁為肉醬,孔子聞其死很傷心,從此不吃肉醬。

公元前480年,孔悝被脅迫把當時的廢太子蒯聵迎回衛國當國君 (也就是衛後莊公)。仲由為了救孔悝而與姬蒯聵的家臣戰鬥,在戰鬥中被敵方用戈將系‘冠’的帶子割斷了,子路因此停止戰鬥,彎下身,撿起冠來,繫上帶子,結果因此被趁虛打敗並殺害,年63歲,死後受醢刑,即剁成肉醬。在此必須說明關於子路之死的原由:子路的觀念與當時的士人一致,認為“君子死不免冠”,也就是說身為君子一旦戴冠了,就是成年了、必須對自我負責,因此對冠至死亦須誠惶誠恐,但是殺害子路的人不是士,在爭鬥時,他們只見撿起冠來正要繫好帶子的錠路此刻無防備,於是趁機殺害他。後人並不因此視子路迂腐,而是婉惜他在危難中沒有顧到自身的安全而喪命。

《論語》曾有記載指孔子曾預言子路個性氣質過於剛強,難以善終:“閔子侍側,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篇,意為“閔子在旁侍奉時,和顏悅色的樣子;子路侍奉時,好強的樣子;冉有、子貢侍奉時,溫和快樂的樣子。孔子說:‘像子路這樣,(儘管忠於職守,仍)恐怕不得好死。’”)但子路死後孔子還是非常傷心,有覆醢之舉(吃飯時見到肉醬將其蓋上而不忍食)。

子路的家庭背景,還有他怎樣孝順父母,當時國家狀況處戰亂或太平。

是個窮苦人家出生吧,《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是太平,但是死於宮廷政變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門生,春秋末魯國卞(今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其後胤因避戰事遷往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孔門十哲之一,小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儒家的子路是怎麼死的

衛國內亂,子路為了救主,不顧危險,最後慘死亂軍的刀劍之下。死之前,子路系帽的帶子被他們的戈給擊斷了,子路自語:「君子死,冠不免。」將帽帶繫好,從容赴死。

孔子勸學中的孔子和子路各是怎樣的人

孔子勸學中的孔子和子路各是怎樣的人

孔子嚴格要求 殷切期望 語重心長 言辭懇切

子路知錯就改 虛心好學

滿意請採納 如有問題可追問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樣的子路?
什麼樣的小路填空?
什麼樣的是口子型吊頂?
蚊子喜歡咬什麼樣的人?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孺子牛比喻什麼樣的人?
什麼樣的房子可以按揭?
孟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什麼樣的絲綢之路?
血菩提子什麼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