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舊城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古代山東聊城是什麼地名

地 名 一

微 子城 商紂王之庶兄受封之地。商紂王將其庶兄啟,封為微國,受以子爵,因之啟的封地稱為“微子城”。《太平寰宇記》記載:“聊城縣微子城,紂之庶兄封於此,有故城存焉。”可見,微子城在聊城縣境內,直到宋代尚有遺城留存。《名勝志·城冢志》記載:“微子城在縣東北十八里,世傳商受(按,即紂)時微子所封。”清宣統二年(1910)的《聊城縣誌·古蹟》也記載:“微子城,在縣東北十八里。”而清代的著名學者葉圭綬則說:“攝城在博平之南30裡,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考古錄》上說:“據《聊城縣誌》圖,微城所在,正古攝城,攝城臨黃溝,黃溝亦稱湄河。”考“微”、“湄”二字古通用,湄河即微河。故微子城即春秋戰國時攝城,亦即攝國故城。

聊古廟 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位於今聊城東昌府區北15裡處。《續山東考古錄》載:“聊城縣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廟,是後人於其地立廟名耳。”治所在聊古廟的時間約為1千餘年,距今已2500餘年。北魏人酈道元記錄其當時的風貌說:“城內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門有馳道,絕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東門側有層臺秀出”,即魯仲連射書檯。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聊城縣城東遷至王城。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此城,在這裡修建了廟宇,名為聊古廟,又名聊崮廟。清康熙年間,聊城人狀元鄧鍾嶽到此,書寫“聊古廟”匾額1方,懸於廟門,遂將“聊古廟”之名稱沿襲至今。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定其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 城 北魏至後晉時聊城的縣城。《魏書·地形志》載:“聊城縣有王城,郡、縣治。”北魏泰常七年(422),安平王鎮平原,他於原聊城縣城(聊古廟)東40裡處(今東昌府區城東10千米許田莊南)築新城,名曰平原鎮,世稱曰王城。太和十一年(487),罷鎮,置平原郡,遂以王城為郡治,聊城縣治所也遷至此城。北魏泰武永安年間,葛榮於此置冀州,尋廢,魏孝武帝復置平原郡。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大業二年省。唐武德四年(621)重置博州,天寶元年(742)改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復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因河決城圮,南遷州、縣治所於巢陵故城,即今聊城以東10千米的許營大石槽村。聊城縣治在王城的時間為446年。

西聊縣 南北朝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從原聊城縣中,分設西聊縣,北齊時併入聊城縣。後不復置。

堂邑縣 隋開皇六年(586)置。沿其西北“漢代堂邑”之名故名。屬東郡,故治在今堂邑鎮西北5公里千戶營村。唐屬河北道毛州。宋遷縣治至今堂邑鎮,屬博州。元屬東昌路。明、清均屬東昌府。民國初屬山東省東臨道。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3年,為紀念行乞辦義學的武訓將堂邑縣改名為武訓縣。1949年複名堂邑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1956年3月,堂邑縣建制撤銷,其轄地分別劃入聊城和冠縣。

博 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治王城(聊城故城)。大業二年(606)廢。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治所仍在王城。隸屬河北省。轄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6縣。天寶元年(742)改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復改博州,期間,郡、州治所和隸屬、轄縣均未變。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因河決城圮,州治南遷巢陵(聊城故城)。宋代,改隸河北東路,治所仍為巢陵。時轄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縣。宋淳化三年(992),黃河決口,巢陵城毀,州治遂遷孝武渡西(今聊城舊......

關於聊城城市簡介 40分

聊城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聊城地處中原腹地、山東省西部,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聊城是京九鐵路與膠濟鐵路、膠濟邯鐵路、濟鄭高鐵在山東省內的交匯點,橫跨冀魯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樞紐。聊城不僅可以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而且是與晉、豫、冀等省份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便利港口,還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東部的核心城市。

山東聊城有什麼名勝古蹟

聊城市簡介

聊城市歷史悠久。唐虞三代(指唐堯、虞舜和夏、商、週三代),聊城屬兗州之域。(古代分中國為九州。《書·禹貢》作冀、袞、青、徐、揚、荊、豫、樑、雍等九洲)。聊城是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之一。聊城諸部落,是眾多東夷部落中的一員,這一時期屬戰爭階段。在這一時期,陽谷景陽岡曾是少昊登帝之處。少昊在窮桑封官,附屬部落大多以鳥命名,出現了原始官制。

後來蚩尤打敗少昊部落佔據陽谷、茌平等地,聊城諸部落成為蚩尤聚兵基地,聊城諸部落還捲入了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大規模的戰爭之中,部落成員參加了“涿鹿之戰”。大戰之後,中原平定,中國以華夏集團為核心,中華民族開始大融合。聊城也進入了和平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黃帝戰敗蚩尤後在窮桑登帝,聊城屬華夏集團管理範圍。漢字始祖、黃帝史官倉頡(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有屬於龍山文化遺址的倉頡墓)在聊城活動和造字,很顯然,聊城市境的政治文化發展是走在全國前列的,這從41處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器物和9座龍山文化城的氣勢上也能夠看出,其中還出現了文字。黃帝在位之時,其第五子清陽氏封於“清”(東昌府區堂邑鎮),黃帝讓清來治理聊城。後來,顓頊像他的祖先黃帝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聖大賢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時隨著部族不斷順黃河流域東遷,後加入少昊東夷部落,定居於窮桑(今山東曲阜縣)一帶,因此又號窮桑氏。傳說顓頊曾蒞臨聊城(東昌府區閻寺鎮申李莊附近有聊古廟)。

三代之時,古代帝王的交替,傳說為“禪讓制”。巢父,傳說中的高士,因築巢而居,人稱巢父。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聊城古有巢陵,為巢父葬處,在今聊城市東昌府區許營。聊城縣治曾移此。其墓旁傳為當年巢父遺牧處,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遺牧”。

聊城歷代狀元

唐代3人孫 逖(tì)、崔鉶、孫 偓;五代2人王徹、王溥;宋代1人王巖叟;金代1人閻詠;明代1人朱之蕃;清代2人傅以漸、鄧鍾嶽。武狀元清代2人馬兆瑞、李孟說(讀:悅)。(詳見《聊城歷代狀元》一文)

聊城名稱的由來

據2001年出版的《地方史志資料叢書??聊城》中所記載,“聊城”名稱之由來有兩種不同版本的傳說。一曰,春秋為齊國西境聊攝地,即《春秋左傳》所載的“聊攝二城,齊之西鄙也。”,後為齊國吞併,因國衍城,故曰“聊城”。二曰,此城因位於古聊河之西岸,由河及名,然“古聊河”至今仍查無記載。

聊城的三次遷徙

聊古廟

聊古廟是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聊古廟,又名“聊崮廟”在閻寺鎮申李莊東。春秋後期,今聊城一帶為聊攝國。齊國滅聊國後,始稱“聊城”,為齊國西部的重要城邑。聊城城址聊古廟的時間約為一千餘年,距今已2500餘年。

《聊城縣誌》記載:“聊城為高陽氏(即黃帝之孫顓頊)蒞臨之地。”當地人為了懷念他,給他修了衣冠冢,冢旁蓋了廟,人稱“聊古廟”。明萬曆年間在此建有廟宇。清宣統二年修纂的《聊城縣誌》記載:“聊城城西北二十里有高陽氏陵,俗稱聊古廟”。其位置在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之閻寺村申李莊東西新河左岸。《續山東考古錄》載:“聊城縣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廟,是後人於其地立廟名耳。”。北魏人酈道元記錄其當時的風貌說:“城內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門有馳道,絕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東門側有層臺秀出”,即魯仲連射書檯。

“聊古廟”,又名“聊王廟”、“顓頊廟”。顓頊乃上古帝王,系黃帝之孫。顓頊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顓頊的廟宇,清康熙年間,聊城人狀元鄧鍾嶽到此,書寫“聊古廟”匾額1方,懸於廟門,遂將“聊古廟”之名稱沿襲至今。

過去該廟的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廟內有鐘樓、彭......

聊城在哪裡?

素有中國北方威尼斯之美譽的山東聊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總面積8590平方公里,人口541萬。她東聯京滬,西接京廣、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聊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構成了水城縱貫祖國南北,連接華夏東西的立體交通網絡。

誰能幫我列下聊城市區東西向南北向的主幹道?最好還有開發區的主幹道?

聊城城區內道路主要道路有:

南北走向自西向東依次是站前街,昌潤路,向陽路,青年林,衛育路,健康路,柳園路,育新街,花園路,魯化路。

東西走向自北向南依次是北環路,嘉明路,財幹路,雙力路,建設路,振興路,興華路,東昌路,利民路,樓東大街,龍山路,河南路,南環路。

開發區的主要道路有:

南北走向的自西向東依次是:光嶽路,華山路,黃山路,中華路,燕山路,廬山路,東外環路。

東西走向自北向南依次是:遼河路,灤河路,東昌東路,黃河路,長江路,聊牛路,南外環路。

山東那個城市有聊城路

青島 冠縣路也在青島

山東聊城是怎樣一個城市?其經濟發展主要靠什麼?

基本概況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於北緯35°47’~37°02’和東經115°16’~116°32’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5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衝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2001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薰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祕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範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聊城和德州目前哪個城市發展快些?

從城市產業來看,德州更有發展前途。基本上都是綠色產業。而聊城多是高能耗產業。

山東省聊城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 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境內地形較為平緩,除東阿縣沿黃河一帶有10座剝蝕的殘山外,皆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莘縣西南部最高,海拔49米;楊露縣的東北部最低,海拔27.5米。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在聊城改道氾濫,形成了高坡、窪地相間的微地形起伏地貌。聊城“江北水城”是長江以北一座獨具魅力的北方水城。聊城城市建成區43平方公里,湖河水域面積多達13平方公里,佔整個城市建成區的1/3。全市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條。中華母親河--黃河在聊城市境內蜿蜒130多公里;馬頰河、徒駭河、渭河、趙王河等市內主要河流縱橫交錯,形成了獨特的水系。市區內有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水面總面積近5平方公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自南向北穿越而過,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被譽為“江北水城”。

山東各縣海拔高度查詢

山東主要城市海拔高度列表

濟南 57.8m

濱州 11.4m

東營 8.8m

德州 22.7m

聊城 34.0m

濟寧 45.2m

荷澤 50.8m

棗莊 74.8m

臨沂 86.5m

泰安 134.0m 萊蕪 190.3m

淄博 34.5m

濰坊 19.3m

日照 22.8m

青島 77.2m

煙臺 47.8m

威海 61.3m

【注意】1、我國海拔0米的基準點設在山東青島;

2、全省平均海拔最高:萊蕪市(190.3m),最低東營市(8.8m);

3、山東海拔最高點——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城市泰安境內。其主峰玉皇頂(玉皇峰)海拔1532.7m;

相關問題答案
涼城舊夢是什麼意思?
同城異地是什麼意思?
非城勿擾是什麼意思?
地下城競拍是什麼意思?
城牆土是什麼意思?
傾城暮光是什麼意思?
同城匯兌是什麼意思?
地下城吊機是什麼意思?
產城融合是什麼意思?
北城之殤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