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的軍事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長征的偉大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中國軍事史上曠古未有的一次戰略大轉移。在歷時兩年、輾轉數萬裡的浴血征戰中,紅軍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以長征勝利為標誌,紅軍實現了軍事戰略方針的重大轉變,從根本上扭轉了戰略被動局面,從此翻開了我黨軍事鬥爭發展歷史的新篇章。紀念長征勝利70週年,回顧和總結長征勝利的軍事   戰略意義,對於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鬥爭準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長征勝利成功實現了紅軍戰略轉移,中國革命戰爭的總體態勢由被動轉為主動   紅軍長征是在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軍事鬥爭局勢發生嚴重逆轉的情況下,我們黨為了謀取戰略主動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是為了尋找紅軍新的立足點,奪取戰略主動進行的大轉移。能不能實現這一戰略目的,直接關係到紅軍的生死存亡和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   戰略轉移的成功實現,徹底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使幾乎陷於絕境的紅軍化險為夷。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蔣介石為了達到消滅紅軍的目的,先後糾集上百萬軍隊進行“追剿”。在湘江及其以東地區連設四道封鎖線,欲將紅軍消滅在突圍途中;在湘西南、黔東北佈下包圍圈,企圖圍殲紅軍;在金沙江、大渡河沿線調兵遣將,妄圖憑藉天險堵截紅軍;在紅軍北進路上設置了一道道防線,迫使紅軍進入人跡罕至的生命禁區。當時紅軍的被動局面,毛澤東曾作過高度形象的概括:“十二個月光陰,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說不盡的艱難險阻。”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正確指揮下,紅軍取得了一系列戰役戰鬥的勝利,掌握了戰略轉移中軍事行動的主動權,但總體上仍處於無後方依託、大範圍流動作戰的被動局面。直到長征勝利,這種狀況才發生了根本變化。   紅軍實現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戰略立足點,從而為爭取軍事鬥爭主動創造了條件。一切軍事鬥爭如果沒有可供依託的戰略後方,就沒有戰爭的縱深與發展。紅軍退出中央根據地後,把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作為作戰的基本目標,最終轉移到陝北建立了根據地,這就使紅軍有了穩固的戰略後方,一改過去的被動局面,擁有了軍事行動的戰略主動權。之後,紅軍先後發起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此後,蔣介石再也沒有組織起對紅軍的進攻戰役。這些戰役表明,長征勝利後,紅軍既能根據軍事鬥爭全局制定戰略方針,又能通過具體的戰役戰鬥實現戰略目標;既能根據敵我情況尋機發起戰役,又能通過準確判斷戰場態勢有效控制戰局;既能依託根據地消滅和擊退進攻之敵,又能通過外線作戰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   紅軍長征戰略轉移的成功實現,不僅解決了紅軍求生存、圖發展的重大問題,也實現了北上抗日的目標。紅軍長征的戰略轉移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放到國際國內環境的大背景下考察,紅軍長征又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形勢下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北上抗日”這一長征初期主要從政治上考慮而提出的策略性口號,最終必然要轉換為紅軍長征的戰略性目標,從而賦予了紅軍長征以積極的戰略轉移意義。紅軍的戰略轉移是政治與軍事、退卻與進攻、國內革命戰爭與民族解放戰爭有機結合的產物。這次戰略轉移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剿滅”紅軍的戰略企圖,保存了紅軍有生力量,爭取了戰略主動,打開了軍事鬥爭新局面。   長征勝利確立了正確軍事思想在紅軍中的指導地位,使紅軍戰略指導和作戰指揮走向成熟   正確的軍事思想是在鮮活的軍事鬥爭實踐中,從勝利中總結經驗、失敗中汲取教訓,並在與錯誤的軍事路線鬥爭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長征勝利,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

長征的意義

一、長征勝利的意義

1、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長征,是震驚中外的偉大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跨越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縱橫十四省,轉戰數萬裡,終於相繼在陝甘地區會師,勝利完成了戰略大轉移。從此,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以陝北作為根據地,將中國革命的勝利推向全國。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長征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的戰略任務,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在陝北,中國共產黨召開一系列有歷史意義的、關係抗日全局的會議,如洛川會議、瓦窯堡會議,發出全民族抗日的偉大號召,妥善地解決了西安事變,積極聯合國民黨抗日,最終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偉大勝利。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毛澤東同志在總結長征經驗時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譁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沒有照抄照搬國外理論,而是立足本國實際制度、政策、方針、路線,並與盲目照抄、照搬國外理論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堅決而持久的鬥爭,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路線和鬥爭路線的勝利,證明了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正確性。

4、通過長征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在革命危急關頭,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是我們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正因為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我們黨才能堅持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道路。

5、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建立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以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紅軍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紅軍一道致力於根據地的建設鞏固,最終將延安建設成中國的"紅色之都"。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建設經驗,對全國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在全國範圍內有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在解放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建設和鞏固"三三制"原則的確立、土地改革地進行,一方面團結了最廣大的中間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邊區政府的建設也為我黨後來取得政權、進行政權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長征七號發射成功在軍事上有何重大意義

徵七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要裝備——未來它要成為空間站貨運飛船的主要發射工具。而我國的載人航天是由部隊承擔的任務,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我國的載人航天也是軍事項目。當然它實際上主要是服務於科研的。

“高邊疆”已經成為當代軍事鬥爭的最前沿,毋庸諱言,作為我們進入軌道最常用運載工具,長征七號的軍事意義絕對堪稱巨大。有了它,未來更重型的偵察、通訊衛星性能將比現在有更大提高,彈道導彈預警、海洋監視、光學、雷達偵察、軍事通訊……這些任務都將有賴於長征七號發射的新一代衛星來完成。

此外,長征七號還有一個重大意義,真正堪稱“鎮國利器”。

長征七號的發動機YF-100是我國新一代火箭發動機,採用了高壓補燃技術,其推力比前一代發動機提高60%。

而我國現役的東風-5導彈使用的發動機依然是和長征二號C型相同的YF-20C火箭,這種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還是上世紀70年代水平的。

使用類似長征七號火箭的技術研製的新一代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燃料火箭如果也能大幅度提高推力,那將有望把東-5現有的3噸投擲重量提高到4-5噸。俄羅斯SS-18“撒旦”的投擲重量約4.5噸,彈頭當量最大2500萬噸。

長征勝利的意義

我一句話概括: 保留了革命骨幹,延續了革命火種,挑戰了人類極限.

長征的作用

長征,也叫戰略轉移,實際上就是一次保存自己實力的逃跑。

但我們對長征的看法應該分開看,以遵義會議為界。

遵義會議以前,中共中央和紅軍主要執行王明、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指揮,沒有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被迫轉移,途中,攜帶了大量物資和罈罈罐罐,搬家式的轉移,速度極慢,又不分兵斷後,損失慘重,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逃跑。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人掌握指揮權,紅軍開始進行有計劃的進軍。特別是四渡赤水後,紅軍取得了進軍的主動性,開始牽著敵人的鼻子走,雖然還是躲避敵人主力,但與會前的敵追我逃大不一樣。最終紅軍到達會寧。途中紅軍的實力有所上升,琺殲滅大量敵人。

我們讚揚的其實是遵義會議後的長征。

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

1,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3,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長征的意義是什麼?

寫完了長征,老薩還是狗尾續貂幾句話。

在這個浮躁的現代社會,有多少人還能夠對幾十年前似乎毫無關係的一場軍事行動感興趣。

老薩要感謝自己的父母,是他們讓老薩有心情和時間能夠從事這些似乎無關緊要的寫作。

長征是一場偉大的行動,他對於中國社會之後的幾十年都是意義深遠的。

他不但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也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任何一個對中國歷史有研究的人,最終都會發現中國歷史的規律,以及估計出中國社會未來的前景。

老薩常說,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是在於知道中國這個國家和中華這個民族未來的走向和發展規律。以歷史作為借鑑,造福我們的子孫,避免無意義的戰爭,動盪,不公平社會。研究歷史是讓每個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能夠有比較幸福的一生。

這才是研究歷史的最終目的,也是每個歷史研究者所應該追尋的最終目的。

單純為了賺錢,出名或者低級的政治目的來寫歷史,是違背歷史研究的真正意義的。

那麼就長征來說,雖然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中g,地方軍閥,日本,蘇聯的意義都非常深遠,但是實際也是很不同的。

紅軍

對於紅軍來說,他們雖然在國民政府的大規模圍剿下失敗,丟失了南方全部的根據地,損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生力量。

但是紅軍仍然通過長征絕處逢生,作為一支武裝來說,紅軍仍然保住了自己的生存。沒有像當年的石達開,李自成一樣在敵人的圍剿中崩潰滅亡。

長征是紅軍和中g生存的保障,而西安事變則是中g扭轉命運的一個重要手段。

如果沒有長征的成功,紅軍被消滅在中央蘇區,湘江,大渡河,或者雪山草地上,那麼現在的中國大不一樣了。

國民政府

對於國民政府來說,蔣介石成功的利用中央紅軍長征,以中央軍損失3萬人以下的微小代價,在長征前後的二三年內。完全收復控制了由地方軍閥或者中g控制的江西,福建,廣東,湖南,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八個省,收編地方軍閥部隊至少超過70萬之眾(僅僅一個四川就有正規軍20多萬)。又通過紅軍,基本控制或者半控制了 廣西,雲南,西康,寧夏,青海 五個省,控制地方軍閥軍隊超過20萬人。這幾省的軍閥雖然保持一定的半獨立地位,但是由於實力大多被紅軍或者中央軍削弱,只能大部分聽命於中央的行政和軍事命令,再也不敢公然的抗拒了。

總之,蔣介石利用紅軍長征的一年多時間內,以中央軍損失不到5萬人的微小代價,收編和半收編軍閥部隊至少超過90萬之眾,收復和半收復中國西南,西北共十三個省份!可以說,這是一個代價極小的二次北伐,也特別體現了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高層的高超軍事和政治手段。

這些省份的收復,對於中華民國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不談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單從軍事上來說。

中國之所以能夠獲得八年抗戰的勝利,就是依靠這些通過紅軍收復的西南和西北的省份。如果蔣介石在七七盧溝橋之前沒有收復這些省份,這些省還是由廣西白崇禧,新疆盛世才,山東韓復榘這樣的軍閥控制(江西白崇禧曾經把追剿紅軍進入廣西境內的少量中央軍包圍繳械;新疆盛世才為了保持自己新j獨立地位,不惜出賣新j主權和駐軍權給蘇聯人;韓復榘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知道了),那麼日軍攻陷南京武漢以後,國民政府就再也沒有什麼迴旋的餘地,除了投降沒有別的辦法了。

至於如果沒有紅軍長征,中央軍單純通過軍事進攻收復這十三個省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呢?

這就很難估計了。。

根據常理來說,以日軍裝備如此精良的百萬大軍攻打以四川為首的西南諸省,血戰了六年,傷亡數十萬主力也無法成功。以當時不過數量60多萬的中央軍來說,面對極為適合防守的西南幾省和軍閥高達80多萬的軍隊來說,勝算還是很小的。

蔣介石在中央蘇區放走紅軍,利用湘江消耗紅軍主要實力,在大渡河將......

為什麼要長征?長征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工農紅軍退出蘇區,實行戰略大轉移,進行長征,主要是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了100萬軍隊,200架飛機,向各個蘇區同時發起進攻,其中以5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展開了第五次軍事“圍剿”。當時,各蘇區紅軍己經有了四次反“圍剿”的鬥爭經驗,廣大群眾的戰鬥情緒非常高漲,只要領導正確,善於利用有利條件,打退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由於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統治著中央,排斥和打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和紅軍的正確領導,把軍事指揮大權完全交給不瞭解中國國情的洋顧問李德。李德與博古等人在軍事上推行一套“左”傾錯誤政策。違背在敵強我弱、敵大我小形勢下,實行人民戰爭的作戰原則,不適當地要求陣地戰和正規戰,反對“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弱敵的戰略方針,強調紅軍全線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把第五次反“圍剿”的鬥爭,當作是“爭取蘇維埃在中國完全勝利的鬥爭”。1934年4月,廣昌失守後,他們又實行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強調以堡壘對堡壘,實行“短促突擊”,同強敵打陣地戰,拼消耗,使紅軍傷亡慘重,根據地日益縮小,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紅軍不得不被迫作戰略性的大轉移,進行長征。

紅一方面軍的長征是從1934年10月開始的,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紅二方面軍的長征是1935年11月開始的,1936年7月到達四川的甘孜,與先期到達這裡的紅四方面軍會師。二、四方面軍會合後,戰勝了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繼續北上,於1936月10月到達甘肅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三大主力的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的勝利,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中央紅軍在一年中,長驅2萬餘里,縱橫11個省,實現了空前規模的戰略大轉移,終於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開闢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道路。

長征是宣言書。它向中國和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紅軍是不可戰勝的。在長征中,紅軍經歷了三百多次戰鬥,擊潰了410個團的反革命武裝,爬雪山,過草地,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長征結束時,全國紅軍雖然由原來的30萬人減到3萬人;全國黨員也只剩下6萬人左右,但他們是久經考驗的革命骨幹。有了這批中華民族的精華,中國革命就有復興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

長征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它在全國擴大了革命影響,並向沿途11個省的人民宣傳,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真正解放的道路,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團結抗日。紅軍在沿途播下的革命種子,為後來開展革命鬥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長征是戰略轉移,實際是被迫的戰略撤退.在1934年的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戰鬥失利,根據地丟了,沒有落腳地了,不走只能被消滅.

希望能幫到你!您的採納是我回答的動力!謝謝!

紅軍長征的目的與作用是什麼?_? 20分

第一,戰略轉移,跳出國民黨中央軍及其他派系軍隊的聯合包圍圈,成功地將中共中央從江西瑞金轉移到了陝北延安,保住了無產階級革命的聖火,為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下了先決條件;

第二,確立領導核心,長征過程中,基本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影響,從根本上確立並鞏固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核心的領導地位;

第三,指導思想得到昇華,長征使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在中國軍事上得到了充分的實踐驗證,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第四,鍛鍊了革命隊伍,長征為後來的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提供了大批優秀的指戰員,為無產階級革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關問題答案
長征的軍事意義?
紅軍長征的世界意義?
淮海戰役的軍事意義?
紅軍長征有什麼意義?
長城的象徵意義?
長亭的象徵意義?
夢見長亭的象徵意義?
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勝利的意義?
長征的意義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