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五毒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端午節時除五毒,五毒指的是什麼?

蠍、蛇、蜈蚣、壁虎、蟾蜍。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為啥要"驅五毒"?

農曆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老話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驅趕瘟疫毒蟲的日子,驅趕蠍子、蛇飢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俗稱驅五毒。端午節這天人們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

古時候,端午節被人們認為是“毒日”、“惡日”、“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一定要用各種方法驅除五毒之害”,這些信仰長期在民間流傳,因此才有了採藥、沐蘭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採茶、制涼茶等各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民間避五毒,一般是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等等,均含驅除之意。

有誰能告訴我關於端午節的一些故事啊?另外,五毒是什麼?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

端午節的“五毒”是哪五毒?要吃的“十二紅”是哪十二紅?

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這就像鶴頂紅是無毒的東西,卻被認為是劇毒物一樣。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 《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洩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洩盡之意,你為“倒災葫蘆”。至今民間仍有懸鏡於門以避邪之俗。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 )。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端午節要防的五毒除蠍子、蛇、蜈蚣、壁虎以外,還有什麼

蟾蜍

端午節是個驅邪防災的節日,主要活動圍繞除五毒、驅病災而產生。請問除五毒中的五毒是指哪五毒?

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竹筒 香蕉

端午節的五害有哪些

端午節的五害指的是:蠍、蛇、蜈蚣、壁虎、蟾蜍。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有的還用紙剪出五毒形狀貼於葫蘆之上,並掛貼在門上,表示將五毒之氣洩盡,稱為“倒災葫蘆”。

端午節五毒怎樣預防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和賽龍舟外,還有避五毒的習俗。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和蜥蜴。農曆五月盛暑即將來到,草木茂盛,各種蟲害病毒容易滋生,因此,民間一直認為五月是惡月。

民間傳統避五毒的方法很多,有在門外插上菖蒲和艾草,佩帶天中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 與五毒相剋 , 掛鍾馗像以驅鬼除瘟,兒童佩帶避邪的香包、穿五毒裹肚、戴五毒帽子和小絨老虎、在額上用雄黃酒畫 「 王 」 字,稱之為「畫王老虎」。因為人們認為虎是萬獸之王,可剋制五毒蟲。

其他避毒的方法還有躲午(新生嬰兒不能在家中過端午,要躲到祖母家去)、彩絲係臂(用五色絲線又稱長命線,系在兒童臂上)、成人飲雄黃酒、沐浴闌湯等。總之端午節除了祭祀和紀念外,還是一個講求預防疾病、袪邪除害的節日。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以前的人們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這裡說的五毒是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其實壁虎沒有毒,把壁虎列在五毒之內算是冤假錯案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舊年間每到端午節,人們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人們的心理作用,應該不會有什麼效果吧。還有的人在衣服上繡制五毒,或是帶上繡有五毒的香囊。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剪紙,貼在門、窗、牆、炕上,以避其毒。

人們相信 端午這一天五毒皆出,古人就以為這天是惡日,所以要給兒童特別的防護措施: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同時,還要用五彩絲線結成索,叫做“長命縷”,掛在兒童的脖子上、或者系在手腕上、掛在睡覺的床邊。

菖蒲葉片呈劍形,又稱“蒲劍”,古人認為它可以“斬千邪”;艾草是藥草,古人認為它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招百福。所以按照傳統習慣,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插在大門上,以防五毒。

南方有些地方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昨天我看見高月睇寫關於端午節的回憶,裡面有她童年時代對端午節的期盼和對母親的追思與感恩。

現在在城裡幾乎看不見所謂的五毒了,五毒成了寶貝。誰要能看見五毒那是福氣了。不過今天是端午節,天氣熱了。防病防害還是必要的。

不是端午節習俗“驅五毒”中的“五毒”是什麼

民間傳矗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這就像鶴頂紅是無毒的東西,卻被認為是劇毒物一樣。

蜘蛛不是“五毒”之一,那是金庸小說中關於“五毒教”教徒使用毒物的錯誤說法。如提問者還無法判別,我再把各種“五毒”列於下:1、五種毒藥:石膽、丹砂、雄黃、慈石和yu 石;2、五種酷刑:鞭、捶、灼、徽、纆;3、五種毒蟲:蠍、蛇、蜂、蜮、蜈蚣——多見於“五毒符”,青蛇、蜈蚣、蠍子、壁虎、蟾蜍——民間百姓多用此說

端午節的“五毒”、“十二紅”指什麼?

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這就像鶴頂紅是無毒的東西,卻被認為是劇毒物一樣。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 《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洩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洩盡之意,你為“倒災葫蘆”。至今民間仍有懸鏡於門以避邪之俗。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

相關問題答案
端午節的五毒有哪些?
端午節的來歷有哪?
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有是什麼 ?
描寫季節的成語有哪些?
中秋節的詩句有哪些?
清明節的別稱有哪些?
感恩節的歌曲有哪些?
聖誕節的歌曲有哪些?
關於春節的詩歌有哪些?
春節的春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