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三部門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第三部門的中國狀況

2011年2月26日,首部有關中國第三部門的報告《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11)》在北京發佈。報告顯示,中國的第三部門受到政府、企業和海外力量等方面影響,缺乏自主性,屬於“依附式發展”,並且依附關係長期存在。 同時,中國第三部門組織數量和種類與西方相比差距巨大。在數量上,法國每萬人擁有110個民間組織,日本是97個,美國52個,而中國僅為2.1個。 在種類上,民政註冊的社會服務型組織明顯多於其他類型。截至2008年,科技與研究、教育、法律、衛生、文體、社會服務等旨在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佔登記註冊的社會組織的86.2%。涉及宗教、生態環境、國際及涉外領域的組織僅佔3%。2012年3月,兩會期間,“推進依法行政和社會管理創新,理順政府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關係”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認為,在中國至少有300萬個無法登記的社會組織。這意味著,相比於已登記註冊的45萬個“合法組織”,近九成民間組織處於“非法狀態”。中國第三部門中主要包含四類組織:1、基金會;2、民辦非企業單位;3、社團;4、草根NGO(工商註冊或者未註冊)。根據民政部門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已註冊的社會組織49.9萬個,其中包括:社會團體27.1萬、民辦非企業單位22.5萬個、基金會3029個。近幾年來,基金會的數量和實力增長很快,也成為社會捐贈收入的主要接收方。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更為迅速,必將成為中國第三部門的中堅力量。

中國第三部門有什麼用

第三部門,即“通過志願提供公益”的NGO或NPO。從範圍上講是指不屬於第一部門(政府)和第二部門(企業)的其他所有組織的集合。因此,主要為民政部門註冊的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及未註冊的草根組織。

定義

第三部門,即“通過志願提供公益”的NGO或NPO。從範圍上講是指不屬於第一部門(政府)和第二部門(企業)的其他所有組織的集合。因此,主要為民政部門註冊的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及未註冊的草根組織。[2] 第三部門是一個與傳統模式相異的全新組織形式,美國學者薩拉蒙稱之為現代民族國家之後的“全球社團革命”。據說工業化發展模式要求民族國家,而後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則要求發展跨國的第三部門組織。雖然一般謹慎的學者認為它應當與第一、第二部門互補互動,而不是向這兩個部門挑戰乃至試圖取代它們。

範圍

第三部門,介於國家和市場之間的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如俱樂部、慈善組織、科研機構、工會等。這是相對於公共部門(被國家授予公共權力,並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管理各項社會公共事務,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法定服務的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為私人所擁有,並以利潤最大化為組織目標,通過在市場上出售其產品或提供服務以求得利潤的各類工商企業組織)而提出的概念。

性質

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或又稱為志願部門(Voluntary sector)是一社會學與經濟學名詞,意指在第一部門或公共部門(Public sector),與第二部門或私人部門(Private Sector)之外,既非政府單位、又非一般民營企業的事業單位之總稱。雖然各國對於第三部門的定義各自不同,但一般來說第三部門單位大都是由政府編列預算或私人企業出資,交由非政府單位維持經營的事業體。一般常見的社團法人、基金會或非政府組織(NGO)通常都屬於第三部門的範疇,雖然每個第三部門單位成立的背景與營運方式都有不同,但普遍來說第三部門單位通常具有像是以社會公益為目的,與不用繳稅等特質。那些以服務公眾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其所得不為任何個人牟取私利的機構,都可劃入第三部門。

中國政府都有哪些部門?各自的職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章 國家機構

第一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五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五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第五十九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持。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代表產生辦法由法律規定。

第六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任期屆滿的兩個月以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必須完成下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如果遇到不能進行選舉的非常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全體組成人員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可以推遲選舉,延長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任期。在非常情況結束後一年內,必須完成下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

第六十一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

第六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修改憲法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祕書長的人選

(六)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七)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八)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九)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一)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十二)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十三)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十四)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十五)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第六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二)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祕書長

(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

(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五)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第六十四條 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

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六十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下列人員組成:

委員長,

副委員長若干人,

祕書長,

委員若干人。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中,應當有適當名額的少數民族代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並有權罷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

第六十六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它行使職權到下屆全國人民代......

社會第三部門 5分

指非營利組織。

在現代社會,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社會領域是人們活動的最主要的三大領域。相應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政府組織、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三大類別,它們分別是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主要組織形式。社會領域的狀態如何主要取決於第三部門的狀態。

第三部門是來自西方社會的概念。在不同的國家,第三部門有不同的稱謂,如:“獨立部門”、“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志願者組織”、“慈善組織”、“免稅組織”、“公民社會組織”等等。一般來說,第三部門是指介於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部門組織,它既不歸屬於政府公共部門,也不歸屬於市場經濟組織。對於第三部門的界定,各國的研究者根據側重點的不同,有不同的定義方式,有的根據法律的規定,有的依據資金的來源,有的強調組織的目的或功能,有的著眼於組織的基本結構和運作方式,有的則根據組織的特徵定義。其中,根據組織的特徵定義的方法包容性比較強,涵蓋面比較大,即第三部門是指那些以服務公眾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其所得不為任何個人牟取私利,其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稅資格和提供捐贈人減免稅的合法地位的組織。從這個定義來看,我國絕大多數社會團體、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和一些民辦的非企業單位都符合這些條件,都屬於第三部門。

一、第三部門為什麼會成為熱點

第三部門為什麼會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呢?

首先,第三部門的發展在目前有著良好的環境。1978年以來,我國相繼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職能的轉變、“小政府、大社會”目標的確立使得國家與市場、國家與社會的關係面臨著重大的變化和調整,各種社會組織也面臨著重新分化與定位。這為中國第三部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從法制環境上看,90年代後期,我國頒佈了一系列與第三部門發展有關的法律法規,如頒佈了重新修訂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頒佈了新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與改革開放前相比,第三部門發展的法制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從國際環境看,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上一些具有共性的東西逐漸成為全球通行的標準,並對中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國外第三部門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將會對我國第三部門的發展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中國在很多方面需要與國際接軌,如中國分散的企業需要發展商會、行業協會等來接替政府的部分職能;與國外進行合作與交流,也需要通過這類中介組織來維護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整體利益。這一切都為第三部門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次,我國目前的發展亟需非營利組織。一方面,經濟改革使得農村和城市產生了大量多元化利益主體,包括分散經營的農戶、個體戶、私營企業等等。他們擁有一定的自由流動資源和自由活動空間,遊離於傳統單位組織體系(如農村的人民公社、城市的單位)之外。這些多元化利益主體為了改變自身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不利位置需要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組織,如分散的農戶需要通過專業協會聯合購買生產資料、聯合加工、聯合儲運、聯合銷售,代表農民與外界交涉,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改革的進行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政企、政事、政社的分開,需要有新的部門承接過去由政府對整個社會所包攬的、本應由社會承擔的職責和功能,提供多種社會服務。作為政府需要通過一種新的方式、一種中介組織來溝通政府與分散的個人的關係,減少政府的社會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失業問題、環境問題、流......

第三部門的定義是什麼

第三部門(又名NGO、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是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出現的貳事物。然而在國人的視野中,它更多的是以其對全球化進程的抗議立場而不斷受到關注的。這兩年在西雅圖等地召開的WTO會議,幾乎都受到了來自各國NGO組織的反對。隨著中國的入世,NGO和 WTO 的關係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如何看待這兩者的關係?尤其是,如何看待中國第三部門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係?

在本文作者看來,中國這種發展中國家的第三部門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在發達國家,第三部門的作用在於調節“市場和政府失靈”;但在中國,第三部門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建立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促進的。

什麼是“第三部門”?

第三部門這個概念在1970 年代末的西方開始形成並流行,如今已經影響到非常廣泛的社會領域。據統計,現在在美國的各部門中,大概20%的勞動力和15%的經濟總量存在於第三部門,而且越來越大,形成一個潛力非常巨大的新潮流。這裡講的第三部門,現在有人稱為“志願者部門”,有人稱為“非政府組織”,就是所謂的NGO(Non - gov ern mental Organi zation),還有人稱之為“非營利機構”,也就是NPO ( Non - prof itable Organi zation )。從邏輯上講,我認為可以將這種既是非政府又是非營利性的組織看作一種具有邏輯一致性的現代社會產物,它是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程度後發展出來的。關於第三部門的範圍和具體定義,還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意見。這裡我們可以不談具體分類問題,單從人類組織的形成——運作機制和組織的功能目的而言,從邏輯上可以形成兩個維度,由此來劃分各個“部門”。

公共管理學 第三部門的特徵有哪些

1“正規性”,即具有正式註冊登記的合法身份。正規性是第三部門必備的條件。作為計劃經濟下政府延伸或者由於政府機構改革轉軌、掛靠等下屬、不需註冊登記的機構,不是獨立的組織;而沒有登記註冊的獨立組織是非法組織。

2“民間性”,即在組織機構上與政府分離。目前中國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由於歷史原因,政治色彩和官僚化過於厚重。協會主要人員來自於政府,協會開展相關活動和工作依靠政府,因此有人稱之為“二政府”。人們把協會理解為管理機構或者領導機構,而不是服務和中介機構,而真正的行業協會應該是企業自願參與的民間組織。。民間組織一般來講經費來源獨立,無財政撥款。而有財政資助的組織,通常就有政府背景,其民間性就要打一個折扣,在談到自治管理的問題上也要打折扣。

3“非營利性”,即不得為其擁有者謀取利潤。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為了生存,有些非營利組織甚至從事某些營利性活動。一般第三部門的活動和財務公開性和透明度是很高的;

4“自治性”,即能夠控制自己的活動。組織章程的自主設計,領導機構和人員自主遴選和更換。如果要報請政府部門批准,或由政府部門推薦和委派就無法做到自治。

5“志願性”,其活動和管理中有顯著的會員自願參與成份。

6“公益性”,服務於某些公共目的。

第三產業在中國有哪些?

第三產業,又稱第三次產業,是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1935年在《安全與進步的衝突》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盯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又稱第三次產業) .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報告上對我國三次產業劃分的意見,我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二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諮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三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四是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但在國內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由此可見,這種第三產業基本是一種服務性產業

第三部門跟NGO有什麼區別

NGO,是非政府伐織,介於傳統政府與市場之間,我們把政府與市場以外的部門稱為第三部門,所以它們是一回事

關於中國就業問題政府,市場,第三部門和社區如何定位

當然會加入,朝鮮不僅是中國的盟友,它是中國的鄰居說:相互依存,朝鮮轉過身來,那有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愛因斯坦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什麼時候大戰,但我知道,當第四次世界大戰,人們會用一塊石頭,這是不利於世界的發展而戰,是世界背道而馳的方式!因此,無論是中國,俄羅斯或美國等超級大國不要讓朝韓爭端影響到他們的利益。

中國國家安全部有哪16局

國安部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的國務院職能部門。可以行使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除辦公廳外下設: 第一局(機要局)主管密碼通訊及相關管理 第二局(國際情報局)主管國際戰略情報蒐集 第三局(政經情報局)主管各國政經科技情報蒐集 第四局(臺港澳局)主管該地區情報工作 第五局(情報分析通報局)主管情報分析通報、蒐集情報指導 第六局(業務指導局)主管對所轄各省級廳局的業務指導 第七局(反間諜情報局)主管反間諜情報蒐集 第八局(反間諜偵察局)主管外國間諜的跟監、偵查、逮~捕等 第九局(對內保防偵察局)主管涉外單位防諜,監控境內反動 組織及外國機構 第十局(對外保防偵察局)主管駐外機構人員及留學生監控, 偵查境外反動組織活動 第十一局(情報資料中心局)主管文書情報資料的蒐集和管理 第十二局(社會調查局)主管民意調查及一般性社會調查 第十三局(技偵科技局)主管偵技科技器材的管理、研發 第十四局(技術偵察局)主管郵件檢查與電信偵控 第十五局(綜合情報分析局)主管綜合情報的分析、研判 第十六局(影像情報局)主管各國政、經、軍等影像情報

記得采納啊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的第三部門有哪些?
第三部門有哪些?
中國的人間奇蹟有哪些?
中國的私人銀行有哪些?
中國的抗日戰爭有哪些?
中國的風土人情有哪些?
中國的合資企業有哪些?
中國的名牌大學有哪些?
中國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中國的二線城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