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峽谷形成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5-30

太行山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其主要成因是什麼? 10分

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裡沼澤廣佈,氣候溫暖潮溼,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後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後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約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並逐漸形成。早在28億年前,太行山地區被海水淹沒,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鐵硅質岩及碳酸鹽地層,受五臺運動和呂梁運動的影響,區內古老的地層普遍遭受褶皺、變質,並伴隨有斷裂和石英岩脈的侵入。至距今18億年,形成了混合巖化的結晶基底岩層。

自距今18億年的呂梁運動以後,本區地殼進入差異升降階段,並由此導致了海水的進退往復,分別形成了中元古代地臺沉積蓋層,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和二疊系地層。其中奧陶和二疊系為含煤地層。發生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太行山新華夏式褶皺帶逐漸形成併發育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

發生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強烈隆升,而山前的華北平唬則相對下沉,經過數百萬年的千古錘鍊,太行山終於產生。

太行山是怎樣形成的?

太行山大峽谷的形成,是在6.5萬年前的地球活動造山期,由於東亞板塊的東滑下沉而形成。

太行山大峽谷為什麼稱為第一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和河南省安陽市交界處,集雄、奇、峻、美於一體,位列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太行大峽谷地處南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西側,南北長100華里,東西寬2.5華里,海拔800--1739米,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景區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其植被覆蓋率為90%,森林覆蓋率80%,其中原始植被約佔60%,森林茂密,自然生態保持良好,植被完美,旅遊資源豐富,有"天然氧吧"之美譽。這裡群山拱翠,流泉碧潭,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雄壯的太行山孕育的炎黃子孫,特別淳樸厚道,真誠善良。民宅建築,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牆、石柱、石梯、石樓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古色古香,令人尋味。太行大峽谷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風景區評審委員會專家朱暢中先生高度評價太行大峽谷景區是"步隨景移,百里畫廊,人間仙境。

如此美如仙境的風景,如何不被稱為第一大峽谷?

分析太行山山脈東麓"盛產"古都的自然原因? 10分

古都密佈的長廊,在海河流域的沖積扇上

海河水系發源於地勢第二階梯的黃土高原,條條支流如列隊衝殺在士兵,橫切太行山脈後進入第三階梯的華北平原,最終在天津匯流入海。從空中垂直俯瞰,平原上的海河水系圖猶如一把巨大的扇子:一條支流就是一根扇骨,每根扇骨對應一座古代城市或渡口,它們集中分佈於山前地帶,這是因為河流中下游多沼澤、河流改道頻繁,並不宜居。各支流出太行山後,山前地帶形成了一串沖積扇,這裡水土條件適宜,無洪水大浪,成為文明發祥之地。我們通過馬查找資料,在地圖上標出了歷史可以追溯至商周時期的城市:它們多沿著河北平原西緣地帶集中分佈,形成了縱貫南北、與太行山平行的走廊。北京、燕下都、靈壽古城、邯鄲、邢都、鄴城、安陽等古都,無一例外都在這條廊道之上。

河北平原西緣有一條輝煌又落寞的大道

在小寒節氣前一天,我從北京驅車出西南三環,沿京港澳高速一路南下,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以往,我曾以過客的身份,無數次或驅車,或乘火車,或搭乘飛機經過這條擁有多個河北重鎮的大道。而這一次,我不想只做一名匆匆過客。

提到古代中國都城,向有“七大古都”、“八大古都”之說。無論哪個版本,華北平原上的北京與河南安陽都榜上有名。前者是金、元、明、清的都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演繹著近古文明的輝煌;後者為商代殷都,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王朝“都城”——成熟的甲骨文首次在這裡發現,標誌著華夏文明正式起航。

“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是安陽,最晚的是北京——3000多年的時間裡,古代中國文明中心,以安陽為起點,北京為終點。北京與安陽,分別居於太行山脈山前平原的兩端。但是,現在很少有人把兩者聯繫起來。在華北平原的水系流域圖上,我們可以輕易發現:它們同屬海河流域——如果說把海河水系比作一把扇子,各條支流是一條條“扇骨”,那北京與安陽,恰恰扼守著最南與最北兩條扇骨。

至少從春秋戰國開始,燕地重鎮薊(今北京)與中原古都殷(今安陽)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南北暢通的大道。秦滅六國,“車同軌”後,開闢的馳道中,其中一條就連接著今北京與安陽地區。古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公路,現在是京港澳高速的北段,由京石(北京——石家莊)、石安(石家莊——安陽)組成;平漢、京廣鐵路,也穿過這條古老的交通要道。

這條古道上,除了安陽、北京、其他古都也留下無數輝煌——或許是安陽與北京的光芒太過強烈,這些多位於河北境內的古都並不被公眾所關注。比如,除去曾隸屬的北京,河北還擁有比安陽殷都還早的都城——商代邢都(位於今邢臺市區附近)。

據河北省文物局原局長張立柱先生所著的《古國尋蹤》一書統計:從商代到東漢時期,長達1800餘年的歲月裡,今河北地區曾活動過110個方國、王國、諸侯國。這些王國及其都城最集中分佈的區域,是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在南北朝以前,河北“都城”的數量、密度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由此,把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稱為“盛產古都的大走廊”,絕非誇張之辭。

河北考古界人士將邢臺商都、易縣燕下都、平山縣中山靈壽古城、趙國故城邯鄲、臨漳縣鄴故城稱為該省的“五大名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韓立森、孟繁峰等專家均認同這一說法。但在河北之外,這些“名都”就像內斂的河北人一般默默無聞。

不過,睿智的地理學家早就注意到這一地區的特殊性。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在其英文博士論文中,將這條擁有眾多都城的地帶稱為“古代太行山東麓大道”。侯先生說:“為什麼會沿這條線發展起來一條古代大道呢?首先就要歸因其自然地理環境。這條線的西面是在華北大平原上拔地而起的太行山脈...... ......

分析太行山山脈東麓"盛產"古都的自然原因??? 30分

以下是我想的:

一是氣候,太行山以東的氣候較太行山以西為佳,比較溼潤,居住更加舒適;

二是土壤:太行山以東的土壤較太行山以西更肥沃,更適宜種植,人們在此生存難度降低;

三是靠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就吃海,所以即使欠收,也能夠通過海洋獲得足夠的食物,人們的生存難度進一步降低;同樣是靠海,海中產鹽使得這裡更為富庶

以上三大原因使人們更願意居住在這裡,這裡比較容易形成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有了成為古都的條件;

處於太行山以東,以太行山為屏障,在中原地區戰亂不休的時候也很難打到這個地方來,比較和平,這也是形成古都的重要條件。

從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太行山東麓成為古代文明發祥地的原因

海河水系發源於地勢第二階梯的黃土高原,條條支流如列隊衝殺在士兵,橫切太行山脈後進入第三階梯的華北平原,最終在天津匯流入海。從空中垂直俯瞰,平原上的海河水系圖猶如一把巨大的扇子:一條支流就是一根扇骨,每根扇骨對應一座古代城市或渡口,它們集中分佈於山前地帶,這是因為河流中下游多沼澤、河流改道頻繁,並不宜居。各支流出太行山後,山前地帶形成了一串沖積扇,這裡水土條件適宜,無洪水大浪,成為文明發祥之地。我們通過馬查找資料,在地圖上標出了歷史可以追溯至商周時期的城市:它們多沿著河北平原西緣地帶集中分佈,形成了縱貫南北、與太行山平行的走廊。北京、燕下都、靈壽古城、邯鄲、邢都、鄴城、安陽等古都,無一例外都在這條廊道之上。

河北平原西緣有一條輝煌又落寞的大道

在小寒節氣前一天,我從北京驅車出西南三環,沿京港澳高速一路南下,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以往,我曾以過客的身份,無數次或驅車,或乘火車,或搭乘飛機經過這條擁有多個河北重鎮的大道。而這一次,我不想只做一名匆匆過客。

提到古代中國都城,向有“七大古都”、“八大古都”之說。無論哪個版本,華北平原上的北京與河南安陽都榜上有名。前者是金、元、明、清的都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演繹著近古文明的輝煌;後者為商代殷都,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王朝“都城”——成熟的甲骨文首次在這裡發現,標誌著華夏文明正式起航。

“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是安陽,最晚的是北京——3000多年的時間裡,古代中國文明中心,以安陽為起點,北京為終點。北京與安陽,分別居於太行山脈山前平原的兩端。但是,現在很少有人把兩者聯繫起來。在華北平原的水系流域圖上,我們可以輕易發現:它們同屬海河流域——如果說把海河水系比作一把扇子,各條支流是一條條“扇骨”,那北京與安陽,恰恰扼守著最南與最北兩條扇骨。

至少從春秋戰國開始,燕地重鎮薊(今北京)與中原古都殷(今安陽)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南北暢通的大道。秦滅六國,“車同軌”後,開闢的馳道中,其中一條就連接著今北京與安陽地區。古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公路,現在是京港澳高速的北段,由京石(北京——石家莊)、石安(石家莊——安陽)組成;平漢、京廣鐵路,也穿過這條古老的交通要道。

這條古道上,除了安陽、北京、其他古都也留下無數輝煌——或許是安陽與北京的光芒太過強烈,這些多位於河北境內的古都並不被公眾所關注。比如,除去曾隸屬的北京,河北還擁有比安陽殷都還早的都城——商代邢都(位於今邢臺市區附近)。

據河北省文物局原局長張立柱先生所著的《古國尋蹤》一書統計:從商代到東漢時期,長達1800餘年的歲月裡,今河北地區曾活動過110個方國、王國、諸侯國。這些王國及其都城最集中分佈的區域,是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在南北朝以前,河北“都城”的數量、密度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由此,把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稱為“盛產古都的大走廊”,絕非誇張之辭。

河北考古界人士將邢臺商都、易縣燕下都、平山縣中山靈壽古城、趙國故城邯鄲、臨漳縣鄴故城稱為該省的“五大名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韓立森、孟繁峰等專家均認同這一說法。但在河北之外,這些“名都”就像內斂的河北人一般默默無聞。

不過,睿智的地理學家早就注意到這一地區的特殊性。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在其英文博士論文中,將這條擁有眾多都城的地帶稱為“古代太行山東麓大道”。侯先生說:“為什麼會沿這條線發展起來一條古代大道呢?首先就要歸因其自然地理環境。這條線的西面是在華北大平原上拔地而起的太行山脈...... 這條大道截斷了數以百計從山中流向平原的大小河流......”當時,他將平......

太行山十大大峽谷都有

山西太行山大峽谷是個旅遊的好去處,擁有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最美峽谷、國際攀巖基地等多個榮譽稱號。山西太行山大峽谷去過肯定不後悔~

太行山的歷史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臺山、靈山、東靈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陽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臺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於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谷毗連,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為最大。河谷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油、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雲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區河北贊皇縣,有世界最大的天然迴音壁。

太行山的自然植被被垂直溫差面異,如小五臺山南坡,1000米以下為灌叢;1000米以上偶有云極或落葉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綠林,1600~2500米是高亞草原。礦藏,從北到南,煤炭資源豐富,還有鐵、銅、鉬、金、鎢等。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薄陽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幟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為穿越太行山脈的8條通道。

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前263年,秦伐韓,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東漢元初元年(114),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36處要衝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394),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佔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元十八年(1281),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

河北,山西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軔於太行山的游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先後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

資料:http:/...5.html

---------------------------------------------------

太行山根據地

太行山根據地是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由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一個抗日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延安以後,在關係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黨中央根據當時的國內和國際形勢,提出了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原則,並且領導著改編後的工農紅軍,奔赴抗日前線,在太行山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

雲臺山位於太行山南麓,新構造運動的強烈擡升和河水的深度下切,造就了雲臺山雙崖對峙的峽谷群和各種動態

A、玄武岩是由岩漿活動形成的岩石,故不符合題意;B、石灰岩是由外力作用相成的岩石,故正確;C、大理岩是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故不符合題意;D、花崗岩是由岩漿活動形成的岩石,故不符合題意.故選:B.

相關問題答案
太行山峽谷形成的原因?
山上霧形成的原因?
舊金山大霧形成的原因?
黃山松樹形成的原因?
渭河谷地形成的原因?
皮膚粗糙形成的原因?
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形成的原因?
堰塞湖形成的原因?
霧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