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發脾氣是什麼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

家長首先應該瞭解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

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有兩方面的原因:一種原因是3~6歲的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意識,有了“獨立”的願望。要自己幹一些事情,萌生了自我意識,對於大人的包辦代替和一味的擺佈開始感到反感,他要“反抗”大人的操縱,試著自己去獨立地解決一些事情。但由於能力有取,社會知識經驗不足,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常常容易弄巧成拙,當他的願望不能實現時,他就會著急,發脾氣。

另一種原因是大人強迫他去做某件事情,他不願接受,但大人堅持要他照辦,於是就用發脾氣來發洩內心的不滿。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有的父母過於嬌慣孩子,只要孩子一發脾氣,便會滿足孩子的任何願望,天長日久,孩子揣摸透了大人的心理,便會通過發脾氣來要挾大人,以滿足自己的要求。

要幫助孩子克服愛發脾氣的毛病,最好的辦法是防患於未然,減少或者避免造成孩子發脾氣的機會。如對於由第一種原因造成的,家長應大膽放手,讓孩子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解決一些問題。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適當地給予一些指導。對於由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家長就要注意不強迫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可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吸引他心甘情願地去做。對於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向他說明,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道理,或者是用別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暫時忘掉自己的要求。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還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對孩子不予理睬,待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以後,再和他談一談他這樣做有什麼不對。家長要有原則性,不能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放棄自己的正確想法,對孩子又哄又抱,順著孩子的意志來做,這樣只會助長他任性的壞毛病。家長堅持原則,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懂得,父母堅持的事情不會因為自己而改變,發脾氣是徒勞的。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也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吸引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別的內容,待情緒穩定後再加以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切忌因此而大發脾氣,使孩子更加急躁,這樣不僅矛盾得不到解決,而且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脾氣越發越大。家長應耐住性子,循序漸進,慢慢幫助孩子改掉髮脾氣的壞習慣。

孩子最近老是發脾氣怎麼辦

發脾氣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嬰幼兒期是情感發展的敏感期,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在情感

上最容易受感染,容易衝動,變化大,控制也難。一歲左右的孩子當其行為受到阻止時就會手抓腳蹬,以大聲

哭叫來發洩。兩三歲的孩子進入反抗期,他們一改過去的安靜、聽話、依賴,強烈要求表現“自我”。他們喜

歡自我主張和獨立完成“危險性”的活動,力求擺脫大人的約束,一旦行為受到限制,就會大發脾氣。

從生理角度講,每當孩子處在疲勞、病痛的情況下,他就會發脾氣。但是,絕大多數孩子發脾氣是由心理 原因引起的。

孩子受到委屈時會發脾氣。家長處理問題不當使孩子感到委屈,容易導致他發脾氣。例如,當孩子正專心

致志地幹一件他喜歡的事時,家長突然強迫他去幹別的事情,他就會又哭又鬧。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會發脾氣。家長忽視孩子的情感,不尊重他,壓制孩子的個性,會使他發脾氣。

例如,家長為保持室內的清潔,在收拾房間時,不和孩子商量,便把他精心製作的手工玩具丟進了垃圾箱。當 孩子看到自己的心愛之物不翼而飛的時候,肯定會大鬧一場。

孩子的正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會發脾氣。家長高興時答應孩子的事情,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兌現,卻沒

有及時向孩子進行解釋和說明,也會使他發脾氣。孩子對大人說的話是一向當真的,他們會不依不饒地鬧下去 ,甚至發脾氣。

有不良性格傾向的孩子容易發脾氣。有的家長溺愛孩子,總是千方百計滿足他的需求,以致使他形成不良

的性格傾向,這是孩子發脾氣的根源。如果他的某項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發脾氣。例如,在大街上或者

商店裡,我們時常會看到有些孩子當著眾人哭鬧,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可見這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失敗的 ,如果還不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以上我們分析了孩子發脾氣的各種原因。家長在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時,應分析其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 可用以下方法解決:

1.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家長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態度要冷靜而堅決,不要急躁,更不能辱罵和威脅孩子。

2.家長要善於捕捉孩子的情感變化,尊重他獨立生活的願望,滿足他的正當要求,啟發、引導他順利地度 過“反抗期”。

3.家長應對孩子遵守諾言。家庭成員之間應該互相尊敬,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他個性的發展,讓

他感到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有事應大家商量,讓孩子充分發表意見和見解。

4.進行家庭日常規範行為的培養和教育,當孩子進行活動時,對他要有要求,讓他學會自覺調整情緒,學 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5.當發現孩子疲勞或易怒時,家長要溫和地提醒他停止正在參與的活動;或者坐下來參與孩子的活動,以

助他一臂之力。對年齡小的孩子,家長可以抱抱他,對他說一些安慰的話,防止他心情沮喪或產生不愉快的情 緒。

6.當孩子正在做自己喜愛的活動時,家長不要立刻強迫他幹別的事情,而應在變換活動前,預先提醒他, 讓他有思想準備。

7.對待以發脾氣作為手段要挾家長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不理他,離開他,允許他發洩,讓他獨自想想,

待孩子情緒平靜下來時,家長應對他耐心地解釋和正確引導,使他口服心服,聽從家長的正確指導。

解決孩子發脾氣的可行辦法有三個:

★儘量避免讓孩子在生活中受到挫折(這種可能性很小);

★趁孩子的脾氣還沒有爆發的時候,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這個方法對孩子是有效的);

★忍受這場風暴。

為孩子創造一個沒有挫折的世界,聽起來好像是個值得一試驗的目標,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前提,這個目標就是......

孩子容易發脾氣怎麼辦

還有一個原因會讓人憤怒、嗔恨,就是嫉妒心。嫉妒心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當見到別人比自己好的時候,就會憤怒、嗔恨別人,這個根源也是從小沒有擴寬孩子的心量而造成的,所以從小長養孩子的恭敬心、拓寬孩子的心胸十分重要。一個不貪心的孩子,他不會有別人有,我沒有的心態,當然就不容易生氣。一個懂得禮讓的孩子,也不容易發脾氣,還會得到長者特別的疼愛,因為他很懂事。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容易發脾氣?因為我們幫他做事做得太多了,他也都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沒有做好,他立刻就會發脾氣。有個孩子十幾歲,媽媽每天都幫他灌好水壺,讓他帶去學校喝,數十年如一日。突然有一天幫他裝水稍微晚了一點,他接過水壺之後,對媽媽很凶說:我遲到都是你害的,這麼慢!自己該做的事沒做,別人為他做,他都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感恩心。所以,父母要謹慎,你給他太多財物,他從小就奢侈,覺得長輩給他錢是應該的,因此你時時滿足他無窮的慾望,到時就麻煩了。有個父親,他的孩子脾氣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講:你每次發脾氣,就到後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釘上一個釘子。這個兒子一發脾氣就釘一個釘子,釘了一個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釘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覺到:我的脾氣原來這麼不好!慢慢就懂得觀心為要,時時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又嗔恚了,由於這樣的敏感度,他發脾氣的情況慢慢減少了,後來終於不發脾氣了。他的父親又跟他說:你只要今天不發脾氣,就到後面的木柱上拔一個釘子出來。就這樣一天一天把釘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興,就跟父親說:釘子我都拔完了。父親帶著他到後院去看,告訴他:你雖然已經把釘子都拔完了,但是這根木柱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可能,已經千瘡百孔了。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用刀子在肉上劃一下,只要一、兩個星期就能修復;當我們用很尖銳的言語對待他人,他那個傷痛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平息。有沒有聽過因為被別人罵而去自殺的?有!所以,惡毒的言語有時比刀劍更鋒利。因此,父親告訴他,雖然你現在不發脾氣了,但是你以前所發的脾氣,已經傷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的人際關係上很多的障礙。嗔恚、發怒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利,這種自他都不受益的事,是否還要繼續做?當然不能再做。知道不能做,就要想辦法來對治。如何對治嗔恚、怒氣?我在一些地方講學,聽課的人大部分不是佛教徒,有的人就說,去買東西,大買特買讓情緒舒緩一點;不然就拼命吃東西;或是打電話給朋友傾訴一下。我跟他們講,你打電話向人家傾訴,你自己是舒服多了,但是你等於把垃圾倒給別人。生氣就買很多東西來吃,而買的這些是不是垃圾食物?這對健康很不利。其實買完會更苦,因為還要花錢。我們深入中國文字,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怒這個字是會意字,心跟奴,表示發脾氣的時候,心就是習氣的奴隸。我們怎麼可以當習氣的奴隸,豈不是糟蹋了自己!所以,對治嗔恚的方法,是轉怒為恕,這兩個字差別大不大?只要把怒的邊邊角角削掉就變為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要包容他,因為他沒有遇到善知識,我們有包容寬恕的心,就能轉怒為恕,轉憤怒為慈悲。

幼兒愛亂髮脾氣怎麼辦

1、冷處理

冷處理,就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去哄勸他,而是暗暗地注視他,只要沒有危險,就不去理他。因為孩子發脾氣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家長對他的注意,迫使家長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你越哄他,他就會鬧得越凶,直到你屈服為止。例如,孩子趴在地上打滾,你越是拉他,扶他起來,他就越不起來,還會加勁地哭鬧。你就裝著什麼都沒聽見,什麼都沒看見,過一段時間,他自己就起來了。所以,家長採用不理睬的辦法是最有效的。

在不理睬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沉住氣,在孩子發脾氣時,你儘管做自己的事,如果感覺他不會出什麼危險,也可以離開他,暗中注意他的動靜,孩子在最終放棄發脾氣之前會更加背地哭鬧,這時,你一定要沉住氣,堅持住,不然就前功盡棄了,只要你能堅持,你就會發現這種方法的效果很好。同時,如果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孩子發脾氣的次數會逐步減少,而且每次發脾氣的時間會越來越短。

另外,孩子不再發脾氣了,家長要象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及時給孩子和你和好的機會。例如,孩子見你不理他,就不再發脾氣了,而是默默地走到你身邊和你親暱,或拉你的手,你就若無其事地說:“我們一起出去玩玩吧。”千萬不要說:“你剛才發脾氣對不對?”或“你越發脾氣我越不理你!”等,因為這樣說,會使孩子知道他發脾氣還是引起了你的注意,對你有影響,下次還會這樣做。

2、恰當的表揚和鼓勵

當孩子不發脾氣時一定要給與表揚,但在表揚時,不要說:“你沒有發脾氣,很好”,這樣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讓他覺得,你在揭他傷疤。要對他說:“你表現這麼乖,我很高興!”讓孩子覺得他表現乖就會討大人的喜歡。在表揚的同時,還要儘量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玩,讓他感到這是對他不發脾氣的獎勵。

另外,注意教會孩子向家長正確表達自己的願望,表達得好,就及時表揚。例如,孩子想要什麼東西時,態度生硬,沒禮貌,家長就要教他說:“你要求別人幫你做事時,要說請您幫幫我,好嗎?”或“媽媽,你現在有時間陪我玩嗎?”如果孩子真的接受了這種表達方式,就要給與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克服用發脾氣或強硬的方法命令家長做事地不良習慣。

有的孩子性情比較急躁,做什麼事愛著急,特別是做不好時,就會發脾氣。例如,孩子用積木搭房子,由於他還不懂如何搭才不易倒塌,一旦“房子”倒了,就會耍脾氣,或哭鬧,或把積木亂丟一氣,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在孩子搭積木時跟他說:“怎樣搭才不會倒呢?讓寶寶好好想想,試一試,寶寶一定會成功的。”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會很平靜地邊想邊搭,當他搭的房子成功時,家長還要緊跟上說:“寶寶真棒,不慌不忙,小房子就搭好了。”同時,還可以親親寶貝,或給他鼓掌,讓他感到做事情有耐心就容易成功,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如果家長感覺孩子發脾氣就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或是想讓家長陪,家長就儘量多和孩子在一起,實在沒時間陪,就和孩子商量說:“寶寶,媽媽今天實在沒時間陪你,你自己玩好嗎?”

這樣,徵得孩子同意了,他就不會再發脾氣。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很關注他的,心裡會有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使他心理保持平衡和愉悅,時間久了,就淡化了發脾氣的情緒,以至於不再發脾氣。但孩子配合你,不發脾氣時,你要給以鼓勵,對他說:“寶寶長大了,可以自己玩了,媽媽真高興!”以此暗示孩子“長大了”,要學懂事了。

3、防止幼兒用發脾氣逃避責任

有時孩子會用發脾氣的方法來逃避責任。例如 ,孩子玩完積木,就亂放著,揚長而去,也不收拾,家長要求他收拾的時候,他就會耍脾氣。

這種不負責任和生活沒條理的不良行為,家長一定要予以糾正

。在糾正的過程中,首先可以有肢體語言......

幼兒園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脾氣大是源於正常的情緒反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脾氣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的認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動的決定,都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當寶寶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時候,很自然的就通過發脾氣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或是拉媽媽的頭髮。但是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偶爾出現的情況,並不能作為寶寶慣有的一種習慣。

2歲、7歲、青春期前這三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脾氣大

兩週歲左右的寶寶普遍存在一個心理成長過程,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摔玩具,和小朋友鬧彆扭就揮起小拳頭。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是幾乎所有的寶寶在兩週歲左右都會必經的一個成長過程。只是有些寶寶表現的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

隨著寶寶的成長,受挫的次數增多,當到了五六歲左右時寶寶胡亂發脾氣的現象會逐漸得到改善。俗話說“七八歲討狗嫌”,在寶寶長到七八歲時,爸爸媽媽又會發現這壞脾氣擡頭了。其實孩子七八歲的時候是好奇心最強的階段,他喜歡拆鬧鐘,近乎偏執地刨根問底,只是源於他內心強烈的求知慾。青春期前的孩子,女孩在10~12歲左右,男孩在14~15歲左右,情緒波動也很大,往往會表現出易怒、抑鬱、焦慮。

缺少愛的孩子脾氣也大

寶寶的成長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寶寶的第一老師,爸爸媽媽的性格較暴躁、易怒,經常發生家庭戰爭,這些會給寶寶的心靈上造成傷害,也會使寶寶因為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苦惱,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採用簡單暴力的方法。

在情感上感到飢餓的孩子,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都比較弱。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卻不知怎麼表達。有的孩子為了引起爸爸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會故意做出一些表現異常現象,像咬人、打人、撒謊、哭鬧等行為。有攻擊力傾向的寶寶並不一定都是個性強悍的,反而是因為內心比較脆弱,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罷了。

如何應對寶寶的小牛脾氣   安撫情緒後再對症下“藥”

面對寶寶的小牛脾氣,爸爸媽媽首先要儘量理解他們,然後再瞭解孩子的想法,著手分析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對症下“藥”。

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媽媽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她)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發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寶寶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老愛發脾氣怎麼辦?

寶寶脾氣大是源於正常的情緒反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脾氣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的認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動的決定,都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當寶寶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時候,很自然的就通過發脾氣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或是拉媽媽的頭髮。但是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偶爾出現的情況,並不能作為寶寶慣有的一種習慣。  2歲、7歲、青春期前這三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脾氣大  隨著寶寶的成長,受挫的次數增多,當到了五六歲左右時寶寶胡亂發脾氣的現象會逐漸得到改善。俗話說七八歲討狗嫌,在寶寶長到七八歲時,爸爸媽媽又會發現這壞脾氣擡頭了。其實孩子七八歲的時候是好奇心最強的階段,他喜歡拆鬧鐘,近乎偏執地刨根問底,只是源於他內心強烈的求知慾。青春期前的孩子,女孩在10~12歲左右,男孩在14~15歲左右,情緒波動也很大,往往會表現出易怒、抑鬱、焦慮。  缺少愛的孩子脾氣也大  寶寶的成長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寶寶的第一老師,爸爸媽媽的性格較暴躁、易怒,經常發生家庭戰爭,這些會給寶寶的心靈上造成傷害,也會使寶寶因為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苦惱,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採用簡單暴力的方法。  安撫情緒後再對症下藥  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用冷處理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  當寶寶首次出現無理行為時,爸爸媽媽就不應妥協,更不要一出現問題就用買玩具或買吃的東西來買和平。寶寶從無知到有知,到完全認識,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保持一種明理是非的態度去教育,讓寶寶逐漸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由家長來決定,哪些事情可以由自己決定,哪些事情可以和家長共同協商決定。  當寶寶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寶寶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爸爸媽媽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孩子動不動就經常發脾氣怎麼辦

對於常發脾氣的孩子,父母應該積極採取措施,以防止孩子養成好發脾氣的壞習慣。 ⑴ 父母要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當你遭受挫折,火冒三丈時,要注意孩子很可能在模仿你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你動輒勃然大怒,又怎能期望孩子控制好情緒呢? ⑵ 適當滿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孩子處於飢餓和疲勞狀態下易發脾氣,這一點父母都很清楚,但對孩子心理需要卻重視不夠,不知哪些是正常心理需要。如3歲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出現自己搶勺子吃飯,2~3歲兒童有遊戲和交友的需要,父母是否正確對待,這對孩子的脾氣有很大影響。所以,既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又要鼓勵他們參加戶外活動,儘量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反抗期,建立正常的社會交往關係。 ⑶ 精簡不必要的管教:不要事事對孩子管教過嚴,否則也會引發孩子的壞脾氣。所以,減少過多的管教,只在必要的情況下,才對孩子給予限制。 ⑷ 注意早期發現壞脾氣的苗頭:鼓勵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傾吐出來。一旦發現孩子的情緒有導向發怒的可能,立即提醒他,也許有些事情正在困繞他,需要你提供幫助。如果孩子表示有困難,你可以說出你對問題的猜測,如你在學校有什麼不愉快的嗎?你對要你打掃房間很不願意嗎?即使孩子否認了你的猜測,但又逐漸地安靜下來,這也是非常好的一個跡象。問題可能是你說中了,他只是暫時羞於承認,父母表現出的這種理解和關心,能夠有效地減緩孩子不愉快的感覺。 ⑸ 轉移注意和鬆弛訓練:孩子生氣時父母除了表示對他理解和關心外,還要儘量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導他做些愉快的事。對大一些的孩子可通過活動不同部位的肌肉(散步或其他體育活動)來達到精神和身體的放鬆,有規律的深呼吸也有助於身心鬆弛。 ⑹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和愛好,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可引導孩子繪畫、下棋、彈琴等,逐漸培養他豁達的性格。 ⑺ 讓孩子有適當發洩的機會:如果壞脾氣已經形成,一要採取冷處理的方法。在其發脾氣使故意忽視不理,讓他慢慢淡漠下來;二要選擇適當的方式讓他發洩出來。如通過交談法使怒氣宣洩出來;或轉移法分散怒氣;自我安慰法合理昇華以及獎懲法矯正之。

小孩愛發脾氣是怎麼回事

大人都會任性、亂髮脾氣了,何況是小孩。發脾氣從發展學上來說是“合理”的,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或很少有)孩子沒有發過脾氣的。它和先天的氣質也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比別的孩子大的緣故了。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會“動肝火”,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發脾氣高峰在兩到三歲,這和他們的自我意識地初步形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限性有關。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又不能很好地表達,同時這個年齡孩子的父母又要開始規範他們的行為,我們稱之為社會化。在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突出,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和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小心地選擇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來規範和糾正他們的行為。一般這種現象會延續到四到五歲,以後會好一些。孩子發脾氣並不說明他們“壞”,他們正在做著他們這個年齡要做的事。

細數孩子發脾氣的6大原因

1、過分溺愛。父母如果溺愛孩子,任其為所欲為,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傾向利用父母的失敗,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種放縱失教的情形,會養成他們的暴躁性格。

2、遭受挫折。挫折感也是孩子發脾氣、哭鬧的主因之一。兩歲的孩子成長得很快,有一種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事情的願望,卻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這時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因此要發洩。

3、模仿成人。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發雷霆,若父母或老師容易發怒,孩子會模仿他們。許多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有可愛的影子,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

4、身體勞累。導致身體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等,2-3歲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睡午覺了,但是體力仍不足以支持過久,而身體疲累會令人容易發怒。若嬰兒溼了尿布,肚子餓了或身體虛弱等,都可能令他們容易發怒。

5、健康問題。身體不適、生病了都會影響控制能力。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亦容易失去自制能力。還有在生病期間,孩子受到的待遇特殊,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取消了,但在他頭腦中並沒有取消,孩子便會發脾氣。

6、飲食狀況。有些飲食可能引起孩子的敏感反應,會造成他們失去自制能力。對於食物的敏感程度各人不同,一般會引起敏感的食物包括:染色素、防腐劑、巧克力或過多的糖分等。

聰明父母巧對孩子發脾氣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們首先應該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其次應該瞭解孩子是怎樣通過發脾氣來得到需求的表達;然後應該和孩子溝通,瞭解和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最後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這種反應方式不受歡迎。

1、表現對他的愛

▲千萬保持冷靜。發火的父母會使孩子更加發火。記住,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來抓你的大妖怪。你可以發洩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

▲溫柔、溫和地和孩子講話,對他安靜下來有好處。如果孩子在叫嚷,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而且平靜地和孩子說話。不要讓孩子抱怨或者太孩子氣。

▲靠近孩子,抱他愛他。身體上的親密能達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氣氛緩和下來。讓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親密地坐在孩子身邊幫她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因為生病而發脾氣,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同情,可以找出平時收藏起來的玩具讓他玩。因為這時他發脾氣不是無理取鬧。

▲當他表現出一點控制自己的能力時,你要有針對性地表揚,比如本來他發脾氣時要扔東西,這回雖然發了脾氣,但沒有扔東西,應該表揚他。

2、不予理會

▲有時候孩子會存心想試探你而故意哭鬧,此時你只要站穩立場,他看看沒有指望控制你了,會安......

請問孩子愛哭愛發脾氣是什麼原因

生理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經常生病,又沒注意到吃的藥、打的針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尤其是對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的影響,可能使孩子具有一種先天性神經質的毛病。這樣的孩子特別脆弱、敏感、易激怒、愛哭,而且長大一些以後更不易糾正。有的是因為母親懷孕期間妊娠反應得厲害,吃不下去東西,造成孩子先天營養不良。這樣的孩子由於身體素質不好,多病,經常為病痛所折磨,加上年幼無知,不會敘述病情,只有以哭、鬧、喊、叫來發洩心中的不快。還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嬰兒近週歲以後,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以啼哭、跺腳、打滾求得解決。父母為了求得安靜,對孩子百依百順。經過多次反覆,孩子就習慣於用哭、鬧等方式來恫嚇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由此可見,孩子愛發脾氣有其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和過程。查明瞭原因,就要對症下藥。如若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就要採取一些心理治療的方法。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逗惹孩子發脾氣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需求不大合理,當孩子哭鬧時就與孩子“叫勁”,甚至粗暴地對孩子大喊:“你哭吧,我就是不答應!你哭,哭死活該!”這樣一來,碰到神經質、心眼發死的孩子,他就會來個不碰南牆不回頭,越哭越厲害,結果哭得精疲力盡,有的還因此鬧上一場病。這樣做會使孩子的脾氣越來越怪,有的甚至和父母感情上發生衝突,造成心理上的創傷,這樣的孩子還容易走上邪路。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逗惹,而應當勸導。不合理的要求不應滿足他,但要耐心地說清道理。如果是合理的要求,一時不能滿足,父母應該許下諾言,並切實履行,使孩子信賴父母,知道父母說話是算數的。 2.把孩子愛發脾氣的特點給予恰當的比喻,使之戲劇化,促使孩子自覺不自覺地抑制自己。 例如,有個孩子,當他哭鬧不止的時候,大家總愛對他說:“噢,原來‘哭蟲’又飛到XX身上來了,別哭了、咱們把‘哭蟲’趕走就不哭了。”他似懂非懂地停了一會兒,這時就誇獎他兩句:“××真聽話,‘哭蟲’飛跑啦!”他也笑了。以後當聽到別的孩子在哭鬧時,他還會跑來告訴說:“阿姨,‘哭蟲’飛到××身上去了,咱們去幫他趕跑吧。”逗得大家都笑了。這裡有一種喜好與厭惡的情緒在起作用。把孩子的哭鬧情緒與厭惡情緒聯繫起來,由於他厭惡‘哭蟲’,所以也就終止哭鬧了。 3.父母要以身作則,互敬互愛 在一個家庭裡,要形成一種團結和諧的氣氛。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生活很不和諧,孩子往往愛發脾氣,甚至愛打架鬥毆。相反,生活在團結和睦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對人態度也往往是親切熱情和團結友愛的。不難想見,讓孩子生活在這樣的氣氛中,不去激發孩子的憤怒情緒,孩子當然也就不愛發脾氣了。對待愛發脾氣的孩子,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總的來說,就是要注意兒童的心理衛生,培養兒童情緒的積極性,防止產生或幫助克服消極情緒;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親切、和諧而又穩定的家庭氣氛,使其避免苦惱、激怒和動盪不安的環境,以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的健康成長。對孩子的嬌慣或嚴懲,都會使孩子產生或發展愛發脾氣的不良行為。因此,都是不可取的。

相關問題答案
幼兒發脾氣是什麼原因?
容易發脾氣是什麼原因?
幼兒出鼻血是什麼原因?
幼兒不吃飯是什麼原因?
幼兒手脫皮是什麼原因?
口腔發粘幹是什麼原因?
脾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老嘆氣是什麼原因?
嬰兒老搖頭是什麼原因?
總是生氣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