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四色禮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海豐人的習俗是什麼

海豐人的習俗簡介:

一、生 育

海豐民間對傳承香火、養兒防老的觀念極其深厚。每當年節或神誕日,人們要到神廟極其虔誠地拈香求籤祈禱觀音娘、金花娘等賜送丁嗣。每年元宵節是民間求嗣“出丁”的開燈節,各村社或各姓祠堂均要掛上“鰲山燈”、“走馬燈”等燈飾,舉辦燈會、巡遊等節目。各家各戶也掛上大紅燈籠。凡是上年求嗣“出丁”的人家,更在家門口和祖祠上懸掛彩燈,有的聘請劇團到祠堂前演“丁戲”,並舉辦“請丁酒”和“吃丁茶”,宴請親友,以示酬謝神恩光耀門庭之意。

海豐孕婦在分娩前,不許出遠門和做激烈的運動,也不允做裁衣縫布等動作;家中不準動土、釘牆壁、移動眠床等,否則認為會動胎氣,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產房門窗要緊閉,貼上符籙,以防生份人闖入。儘量保持產房安靜,並用紅棕索將榕葉、茅草、艾葉、菖蒲、仙人掌等捆紮成小圓圈,掛於產房前或床帳上,以避邪氣。舊時,請“接生婆”接生用竹杆片或剪刀斷臍帶。現多到醫院生產或用新法接生。嬰兒出生後,要到外婆家報喜。七天內不讓外人探望產婦,亦不讓生人見新生兒。產婦分娩後,頭額纏戴布條圈,吃薑醋湯,洗香草水,不得接觸生水,不能光腳走路。初產數天內,產婦只吃清淡的營養物,七天後開始吃薑醋蛋、瘦肉、燉雞等大熱量、高蛋白的營養物,少吃青菜和水果,以便多產乳汁。二十多天後,產婦才可佐食鮮魚類,但調料仍離不開姜醋。產婦一個月內不出家門,以防傷風感冒,謂之“做月”。嬰兒出生第三天,要用竹菜、鴨舌鳳、金銀花等煮水洗身,謂之“洗三朝”。

嬰兒做“十二朝”、“出月”時,親友要“送庚”賀喜,大多送雞蛋(10粒到30粒),也有送1—2斤豬肉或1—2只活雞的,主人要以甜豆蛋酒、甜酒糟蛋或姜醋蛋等相招待。公平等地方有回送酒碗的習俗,即將盛著泡酒的剝殼熟雞蛋二粒、豬肉四塊、蝦脯若干的酒碗,逐戶送到親友家中。外家送來甜糕、嬰兒揹帶、帽、鞋、服裝等物。嬰兒出世三天後要請吃“三朝茶”,十二天後請吃“十二朝茶”,滿月請吃“出月茶”,設“滿月酒”。現“送庚”多改為送禮金和嬰兒用的衣物。

在慶祝嬰兒滿月時,要給嬰兒取名、理髮、祀公婆神等。取名要根據嬰兒生辰八字的五行缺項(缺什麼補什麼),取字眼或偏旁有金、木、水、火、土的文字予以補救。故此,凡名字有鑫、淼、森、焱、圭等字眼和偏旁者,均體現這種風習。有的名取“古”、“乖”、“伢”、“戇”者,則體現取賤名易養活之意。有的名帶“娘”、“潭”、“媽”、“佛”等字,則反映嬰兒已取得觀音娘、譚公爺、媽祖、佛祖等神力庇佑的象徵符號。如果嬰兒的生辰八字與父母相剋,就要過房或拜義父義母。滿月前,產婦和嬰兒不得回孃家。滿月後,嬰兒才可以抱出來與外人見面。為求嬰兒平安長大,有的家庭在眠床腳安置香爐,四時奉祀“公婆神”(即花公婆)。直至16歲時舉行“出花園”的成人儀式,供上三牲、香燭等拜別“公婆神”。

當嬰兒週歲時,家人要煮紅雞蛋(染紅粬)給孩子吃,外婆要置新衫給外孫穿,稱“對歲衫”。親友要送禮品相賀,主人置辦酒席招待稱吃“對歲酒”。客人初次攜帶小孩到家,主人要用燈蕊帶或紅棕索之類包紮上錢幣掛於小孩頸上,謂之“留須”。

二、婚 嫁

舊時婚嫁,均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調門當戶對,結成姻親。並遵循“六禮”古風,相沿至今。其程序如下:1、合婚。首先由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家中,將男女雙方生辰請算命先生合婚,認為雙方生肖不會沖剋,就可進行,否則將女方庚帖退回。2、開聘。合婚相宜,便行相親。女方到男方家中察看其家庭情況,謂之“踏家風(方)”。若無異議即可議聘和開聘,在十二版紅折帖(婚書)上開列男方聘禮和女方妝奩數目。聘金尾數要有“4”的數碼,諧音“世”......

陸豐人求婚要帶什禮物去女方家?

四色禮咯,一樣帶一雙,菸酒茶糖果選3樣,加上大吉,一共四樣,每樣帶4份,那邊會收一半還一半

陸豐東海過年的刀俗是什麼

嶗山地區的民俗是多元化的大融合。而且一旦融合而成,就有其穩定性和傳承性。   早在陸000年前,嶗山就居住著“不”、“其”兩大部落,夏、商、周時屬萊夷地,春秋時屬齊國,秦朝時屬琅琊郡,漢時又屬東萊郡,其後隸屬更是多變。可以說,每一次隸屬的改變,必然融入不同地區的民俗,特別是陸00多年前的明朝大移民,移民們又將山西、雲南等地的民俗帶入嶗山。所以千百年來,嶗山地區的居民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儀交往、祭天禱地等方面,既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獨特民俗,又將外來的民俗吸收、融合,使之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嶗山民俗。   舊時的嶗山民房,講究依山面水(海),土石建築,草頂木質門窗,多為三間房,向陽而建。土炕靠南窗,冬天太陽照著,人在炕上暖烘烘的。在生活條件落後的情況下利用陽光取暖,不也很科學嗎?   嶗山人在飲食上也頗費了心思。為省飯,冬天農閒時改吃兩頓飯(此俗一直到貳0世紀陸0年代末);為讓人吃飽,人們常用地瓜餷“地瓜飯”,把地瓜面切成麵條蒸著吃,把野菜餷成渣,或用大蔥蘸蝦子就飯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具嶗山特色的食俗。   嶗山雖然劃歸即墨縣近依500年,但在婚嫁方面有自己的風俗:即墨有些村子娶親用一頂轎,可嶗山地區都用兩頂轎,女婿乘一頂轎上門娶親,另一頂轎由新媳婦乘坐來婆家。   嶗山人多認為自己的老家在雲南,所以人死後報廟時,一面燒紙馬一邊祈禱死者的魂回雲南吧。這又形成了喪葬中的一俗。   嶗山的方言更有其獨特之處:舅母叫“妗子”、奶奶叫“媽媽”、伯父叫“大爹、二爹”、更有趣的是小蜘蛛叫“老媽媽”、疙瘩湯叫“骨扎湯”、水餃叫“小骨扎”、窩窩頭叫“汽溜”、饅頭叫“餑餑”、刀魚叫“林當魚”、白鱗魚叫“想魚”……這些方言土語讓初來乍到之人還真要頭痛一陣子的,然而嶗山人一聽就明白。   嶗山的禮儀民俗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家庭的,也有鄰里間的;有精神道德方面的,也有歲時節慶方面的,禮儀民俗一旦形成,有極強的約束力。如吃飯時必須要老人先動筷子、大年初一給長輩拜年、客人來時要起身相迎、喜事不穿白、喪事不穿紅、家人去世三年內不走親、清明上墳……,如果違背了這些民俗中的禁忌,就會被人們認為是不懂規矩,或招致人們的反感和不快。   嶗山地區的文化遊樂民俗更是豐富多彩。數十個戲舞跑了一村又一村,數百個戲劇演了一年又一年,上千首歌謠唱了一遍又一遍,上萬個故事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尤其是那些風趣遊戲和那些膾炙人口的諺語、歇後語、謎語有誰能說得清呢?千百年來,人們就在這些說唱聽講中尋求了歡樂和幸福,得到了享受和安慰,受到了薰陶和啟迪。   嶗山地區民間信仰成俗。舊時人們上廟求神拜祖保平安,慢慢的就形成了求神、貿易、遊樂為一體的廟會。嶗山的廟特別多,曾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廟多,廟會就多。嶗山民間歷來崇拜神靈:天地神、土地神、山神、財神、關帝聖君、海神等,都在人們祭祀之列,人們對他們頂禮膜拜。嶗山民間對狐狸、黃鼠狼等既信服又懼怕,如稱狐狸為狐仙、黃鼠狼為“老鄰居家”而不敢傷害,簡直視當神靈。舊時,人們得病常請巫婆治病,有難事常占卜吉凶,所以巫術、法術及占卜在嶗山盛興。   嶗山還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就是用偏方治病。舊時人們無錢買藥,嶗山就是一個醫藥寶庫,所以一旦病了,就採藥自救。人們在治病中便總結出許多偏方,如採柿子葉三至5個,放在鐵鍋中熬水,水開後,舀入木盆或鐵盆中涼到不燙手時,將患兒的兩腿浸入水中,燙洗5至陸分鐘後立即拿出,一天早晚兩次對治療小兒腹瀉有特效。還有治刀傷的偏方、治燙傷的偏方、治嘴角瘡的偏方……據統計,各類偏方目前在民間流行近千種。有的偏方“藥......

相關問題答案
汕尾四色禮是什麼?
山西四色禮是什麼?
汕尾的簡稱是什麼?
肩章四顆星是什麼級別?
一四兩頭是什麼生肖?
葡萄皮白色的是什麼?
四瓣花是什麼品牌?
眉尾有痘痘是什麼原因?
四個天是什麼成語?
被子四件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