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作者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05-23

《故鄉》作者是誰?

魯迅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母親是魯瑞,父親是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繫。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繫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的。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脫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小說中來說,“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係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複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複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鬱。憂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脫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鬱的美,憂鬱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故鄉的十月的作者是誰?

您好它的作者是:念人

請採納!

《故鄉》的作者是誰

魯迅

有一種根叫故鄉的作者是誰?

作者 黑狼

有一種根叫故鄉

前些日子,老父親偶感風寒,在床上躺了幾天,稍好點後便對母親悠悠地來了一句:“老婆子,該回家了。”當時聽得我一陣心酸,我知道,父親是在想他那個千里之外、魂牽夢繞的高坪峪老家了。

其實這不是父親第一次說要回去。來北京之後,因水土、生活習慣問題,父親一度表現出一系列的不適應,雖然在北京與我住著,生活條件各方面都比高坪峪好得多,又有我在膝前孝敬,但在父親的眼裡,即便再好,這裡也只是兒子的家,他的家永遠在高坪峪的梅樹下,那裡有他相處甚歡的鄰居,有他數十年的心血,那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浸透了他的情感,他的根與魂在那裡。

“落葉總是要歸根的。等你老了,你就理解了。”每當我勸慰父親在北京多呆些時日,羅列出與我同住的各種好時,老人家總是這樣對我語重心長地說道。

我從內心深處是理解父親的。父親以及他們之前的數代人,由於過去的交通條件所限,一生基本都在故鄉那個自給自足的盆地裡生生不息。高坪峪在他們心裡,不單單是指那點祖宅或家產或房子,更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為了這個家園,他們甚至可以不顧一切。

父親一位堂叔名昌友,早年總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十六歲時的某個清晨,帶上母親給他買黃豆的錢,借去鄰近的巨口鋪趕場的機會,投奔國民革命,一路北伐,九死一生。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他本來是要到臺灣去,但自覺故土難離,便隱姓埋名,跑到上海做起了生意,並在當地娶妻生子安了家。身雖在滬,心裡卻時刻惦記著高坪峪。

三年困難時期,他想說服妻女一起迴歸故土,不料妻子死活不願意,我那位堂祖父一氣之下,獨自步行千里尋根。不料解放後湖南修了許多公路,地方名稱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的新化縣永固鎮已經分別被三個不同的縣所管轄,他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尋到高坪峪的迎官橋,終於落葉歸根。由於幾十年杳無音信,家裡人都以為他早已沒命了,堂祖父的出現自然令族人驚喜不已。後來他撿起當地的傳統手藝篾匠活,以此維持生計,從此再沒離開過高坪峪半步,七十多歲終老於故土。

堂祖父千里尋家、落葉歸根的故事一直被老家人津津樂道,也成為老人們留戀故土的精神食糧與話題依據。父親有時還輕輕地說:“即便人不能回來,魂也是要回來的。”

其實何止是父親,我不是一樣朝思夜想著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麼?

我知道,我該下定決心,尊重父親的意願,送父母回鄉了。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黑狼

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誰?他的故鄉是什麼地方?

《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現屬淄博)人。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舉場中很不得意,滿腹實學,屢不中舉,到了71歲,才考得了貢生。他牢騷滿腹,便在聊齋寫他的誌異——《聊齋志異》。

故鄉的作者是誰 25分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其中雜文700多篇.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希望對你有幫助~

故鄉的河作者是誰??????????????? 5分

白樺,劇作家、詩人。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平橋中山鋪人。1942年春,與孿生兄弟葉楠(陳佐華)一同考入潢川中學(今潢川高中)初中部,課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48920.htm#sub5040242

(月是故鄉明)作者是誰。

"月是故鄉明"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原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了詩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

月夜憶舍弟①

戍(shù)鼓②斷人行③,邊秋④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⑤,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⑥

寄書長⑦不達⑧,況乃⑨未休兵⑩。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佔。

2、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戍,駐防。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4、邊秋:一作“秋邊”,邊塞的秋天。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7、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8、長:一直,老是。

9、達:到。

10、況乃:何況是。

11、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杏無音信,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語句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故鄉誰寫的

魯迅

選自 <吶喊> 是白話小說中的名篇,寫於1921年,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組織材料,通過主人公閏土的前後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作者先寫少年時期的閏土,後寫中年時期的閏土,運用了對比的寫法,表現了勞動人民生活日趨困苦.

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到現實中的故鄉發生巨大變化為基本內容,主要寫閏土前後生活的重大變化,還寫了破產小店主楊二嫂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4849733.html

相關問題答案
故鄉的作者是誰?
過故人莊的作者是誰?
野火燒不盡的作者是誰?
幸福是什麼的作者是誰?
山亭夏日的作者是誰?
浣溪沙的作者是誰?
鬼吹燈的作者是誰?
古朗月行的作者是誰?
江雪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專心致志的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