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賞音樂?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如何鑑賞音樂

如何欣賞音樂

(一)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隻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麼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其實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瞭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衝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瞭解音樂的渴望。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祕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類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絃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臺電視臺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裡,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二)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麼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 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裡的和絃、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

怎樣欣賞音樂?請你為大家提供四種以上的方法 5分

這個基本有定論,科普蘭有關於欣賞音樂的精闢論述,一般世界上都接受他的觀點,大致是這個意思: 艾倫·科普蘭把傾聽音樂分為三個階段: 1、美感階段; 2、表達階段; 3、純音樂階段。 1、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 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幹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打開,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裡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祕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於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麼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佔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並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於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於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的創作家了。問題在於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識的聆聽方式。 2、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是表達階段。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語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癥結所在。 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麼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麼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麼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

深度分析:如何欣賞音樂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對於音樂的認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而要說真正的欣賞音樂卻不一定每個人都是正確的方法。 音樂要懂得欣賞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隻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麼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瞭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衝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瞭解音樂的渴望,但如果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談音樂的感染力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祕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類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絃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音樂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臺電視臺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裡,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麼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裡的和絃、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樂的真諦。比如《藍色多瑙河》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認識階段,我們會覺得它十分動聽,其實我們僅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以及這首名曲的故事名聲以及其他因......

音樂鑑賞的步驟

艾倫·科普蘭把傾聽音樂分為三個階段:

1、美感階段;

2、表達階段;

3、純音樂階段。

1、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

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幹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打開,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裡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祕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於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麼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佔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並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於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於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的創作家了。問題在於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識的聆聽方式。

2、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是表達階段。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語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癥結所在。

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麼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麼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麼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格主題。一個主題接一個主題地聽。很快你就會意識到每一個主題都反映著一種不同的情緒。你還會很快地意識到,主題愈是......

音樂鑑賞怎麼寫

1.寫出音樂出處,它的背景是什麼(如:是歌手因為什麼唱的,曲是創作者在人生什麼階段寫的)

2.從樂器章節放面

3.引入別人對歌的感想

4.寫出自己的感想(從多個角度如:藝術,聽上去的感受,以及自己對這首歌的理解,適合在什麼情況下聽)

希望能幫到你

怎樣欣賞古典音樂

其實聽古典音樂每個人的感受收不同的。

我很喜歡巴赫的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 ,都是我的朋友聽了說那是噪音(看玩笑的,其實他非常喜歡古典音樂)。

所以,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也不要管那個藝術成就比較高——你所應該在乎的是你自己對音樂的喜愛。倘若太在乎學術上的的東西反而會影響聽音樂的感受吧。

退一步講,哪些偉大的音樂家留下這麼多經典之作,到底是為什麼?

是為了讓後人研究嗎?

我想最大的意義不是這樣的(當然不是反對樂理的研究),而是應該讓我們能夠和他們一起分享這份美麗吧。

所以,不要在乎權威的評價——因為你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就是對那些已故的巨匠最大的安慰。

言歸正傳

先查有關作者的資料,瞭解一下。然後將交響樂分為幾個部分,分段欣賞。聽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麼樂器,最後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找朋友或老師交流一下意見。

其實我也不是專業搞音樂的,只是喜歡欣賞而已,建議你先從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開始欣賞吧!施特勞斯家族的曲子比較簡單,既不像古典時代的曲子那樣嚴謹,又不像肖斯塔科維奇他們的曲子那樣複雜。當然,本人最喜歡的還是巴洛克音樂,尤其是巴赫的管風琴曲,還有維瓦爾第的協奏曲,感覺他們才說出了人生的真諦,但是這些曲子比較嚴謹,一開始不容易接受。

至於書嘛,我感覺如果不想當專業人士就沒必要,就像如果不想專門研究英語語言學就不用看語法書一樣。主要還是要多欣賞,我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偶爾回想起來幾年前聽過的一首曲子,就會忽然感覺全理解了,而當時無論怎樣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樣欣賞交響樂?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的交響樂,簡單地談談欣賞的方法: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鮑羅廷的《中亞細亞草原》,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法國作曲家印象樂派創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聽《大海》樂曲,聽者如處大海之濱,從黎明至中午,鑑賞著大海的色、光、聲、形的變幻,時而感到狂風怒號,時而是拒浪拍岸,時而是波光浮動,時而又是浪花四濺,真是瞬息萬變。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象,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國的約翰·斯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俄國裡姆基基·考薩考夫的《天方夜譚》(組曲),是從阿拉伯神話小說《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根據同名歌劇的音樂剪輯;我國何佔豪、陳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民間故事。

這些樂曲,並不象戲劇、文學、詩歌、曲藝、......

純音樂音樂鑑賞如何寫?

1開始給人的感覺

2曲中蘊含的情緒(使用的樂器,模仿的聲音等)

3最後的感受與體會

怎樣欣賞音樂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主要是樂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

術。創作、演奏(演唱)和欣賞,是音樂藝術實踐的三個方面。欣賞音樂是一種審美活動。美的標準是由一定時代、一定民族、一定社會群體的審美趣味所決定的。欣賞音樂有三個階段:1、官能的欣賞;2、感情的欣賞;3、理智的欣賞。官能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即好聽),是比較初淺的欣賞。要對一個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領略,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就必須進入感情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

要從官能、感情和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賞一個作品,就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1、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2、作品的民族特徵。3、作者的創作個性。4、作品標題的內容。5、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6、曲式和體裁。其中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及曲式和體裁知識,是基本樂理的常識。下面對這兩項基本樂理的常識,做簡單介紹。

旋律又叫曲調,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長短和強弱關係而組成的音的線條。它是塑造音樂形象最主要的手

段,是音樂的靈魂。

節奏是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係和強弱關係。由於不同高低的音同時也是不同長短和不同強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然包含節奏這一要素。

節拍是強拍和弱拍的均勻的交替。節拍有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節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進行的。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為使音樂準確地表達出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必須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是強弱的程度。音的強弱變化對音樂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音區是音的高低的範圍。不同音區的音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

音色是不同人聲、不同樂器及其不同組合的音響上的特色。通過音色的對比和變化,可以豐富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

和聲是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結合。和絃進行的強和弱、穩定與不穩定、協和與不協和,以及不

穩定、不協和和絃對穩定、協和和絃的傾向性,構成了和聲的功能體系。和聲的功能作用,直接影響到力度的強弱、節奏的鬆緊和動力的大小。此外,和聲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復調是兩個或幾個旋律的同時結合。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後模仿稱為模仿復調。運用復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呼後應、此起彼落的效果。

調式是從音樂作品的旋律與和聲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歸納出來的音列,這些音互相聯繫並保持著一定的傾向性。而調性則是調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許多音樂作品中,調式和調性的轉換和對比,是體現氣氛、色彩、情緒和形象變化的重要手法。

音樂語言的各種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幹變萬化的表現力。旋律儘管是音樂的靈魂,但其他要素起了變化,音樂形象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在一定條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例如,賀綠汀的管絃樂曲《森吉德馬》,第一段輕柔緩慢,用拖長的和絃和陪襯聲部來烘托旋律。開頭由雙簧管和長笛吹出富於田園風味的曲調,在絃樂器和絃的襯托下,音色顯得柔和而平靜,描寫了遼闊的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後來旋律先後改由圓號、小提琴和小號吹奏出,色彩漸漸明朗起來。第二段快速而強勁,絃樂器撥絃奏出輕快活躍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變不大,但由於速度、力度以及伴奏樂器的節奏都起了變化,因此表現了不同的音樂形象,反映了內蒙人民載歌載舞的愉快生活。

另外,還有曲式,是音樂材料排列的樣式,也就是音樂的結構佈局。曲式有樂段、多段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式、混合曲式、套曲形式等。另外,還有中國古典和民族樂曲獨特的曲式。曲式是為表現不同音樂形象、內容的需要而設置的。

體裁是......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鑑賞音樂?
我們該如何欣賞音樂?
深度分析:如何欣賞音樂 ?
如何修改音樂的擴展名?
酷狗如何上傳音樂軟件?
手機如何製作音樂視頻?
如何消除音樂中的人聲?
如何製作音樂相冊影集?
蘋果電腦如何截取音樂?
如何更改音樂的擴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