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22

大衍之數是什麼意思?

“大衍之數”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上傳:辭曰:“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具體內容請參考:http://baike.baidu.com/view/864342.htm

希望採納,謝謝!

周易大衍之數這是什麼意思

徐醒民:“讀易簡說”

【 大衍之數 】

秦始皇焚書時,周易因李斯視為卜筮之書而倖免。其實易之為書,廣大悉備,豈但為卜筮而已。然而孔子在繫辭上傳裡也說過:「以卜筮者尚其佔。」學易自須玩佔,玩佔則不能不瞭解卜筮。卜是灼龜為兆,取象五行之變,以決疑事,此法久已失傳。筮是指蓍草而言,即是揲著求卦之意。諸儒所傳的筮法不盡相同,但有繫辭傳所說的大衍之數可資考據。

繫辭上傳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段傳文顯然在闡釋大衍之數的道理,但筮法也就藉此傳其梗概。筮有規則,稱為筮儀,幷須設置蓍室,預備各種用具,以及焚香致敬、命蓍等。這些儀軌此處不必詳敘,僅擇諸儒的註解,將主要的方法介紹如下:

一、將藏在竹櫝或木櫝中的五十莖蓍草取出,以兩手執之,薰於香爐,命蓍,然後隨取一莖放回櫝中,留下四十九莖,也叫四十九策,用來揲蓍。此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信手將四十九策分為二分,不需計數。分開後,就放在左右兩邊,以象兩儀。此即「分而為二以象兩。」

三、兩儀在左邊的象天,在右邊的象地,即在左邊的策數中分出一策象人,掛在右手的小指間,以象天地人三才。此即「掛一以象三。」

四、取左邊的蓍草,執於左手,以右手四四揲之。就是以四策為一計數單位,揲之就是數之,一數就是四策,以象一年的春夏秋冬。數到最後,視所餘的策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數,即將此奇數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三第四指之間。此即「歸奇於扐以象閏。」已經四四數過之策則放回左邊。

五、次取右邊之策執於右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這也是「揲梗以四,以象四時。」數到最後,視所餘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數,而將此奇數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間。此即「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已經四四數過之策則放回右邊。揲蓍到此,是為第一變。檢視扐在左手三四指間的左餘之策,以及扐在左手二三指間的右餘之策,如左餘一策,則右餘必三策,左二則右亦二,左三則右必一,左四則右亦四。合計左右所餘之策,以及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即是一掛二扐的策數,不是五策,就是九策。即將這五策或九策另置一處,第一變即告完成。

六、再將左右兩邊已經數過的蓍草合起來,檢視其數,或是四十四策,或是四十策,再度分二、掛一、揲四、歸扐,如第一變這儀。最後檢視左右所餘之策,左一則右必二,左二則右必一,左三則右必四,左四則右必三。合計左右所餘之策,以及掛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即是一掛二扐的策數,不是四策,就是八策。即將這四策或八策另置一處,是為第二變。

七、又將左右過揲之蓍合起來,檢視其數,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如第二變那樣分二、掛一、揲四、歸扐。最後檢視左右所餘之策,與第二變同,則將所餘之策與掛一之策合之,另置一處,是為第三變。

八、三變而成一爻,計算三變所得掛扐與過揲之策,便知所得何爻。如三變合計得掛扐十三策,以減四十九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的策數是三十六策,以四除之,因為揲蓍時是以四四數之,此處故以四除,則三十六得九,是為老陽,其畫為「」,名之為重。如三變合得掛扐二十五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二十四策,四除,得六,是為老陰,其畫為「」,名之為交。如三變合得掛扐二十一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二十八策,除以四,得七,是為少陽,其畫為「」,名之為單。如三變合得掛扐十七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三十二策,以四除之,得八,是為少陰,其畫為「」,名之為拆。

如是三變而成初爻,即將初爻畫在畫卦的版上。以下不再命蓍,即用四十九蓍......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是什麼意思?

《周易.繫辭上傳》: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大衍之數是太極衍生、繁衍、展開、延伸出的數。大道以五十為滿,天衍卻為四十九。總是不能完全完美,卻總有一線生機。

大衍之數有五十,就是說貳太極衍生、繁衍、展開、延伸出來的數是五十。 古時候算卦之法分兩種:卜和筮。卜主要是用龜甲起卦,筮主要是用蓍草起卦。筮的起卦方法在《易經.繫辭》上有詳細的解說,方式是取五十根蓍草,留一根不用,只用四十九根起卦。 五十根蓍草來表示天地萬物。那個不用的一表示天地未生前的太極, 大衍之數,遁去其一,也就可以理解為由太極衍生出來的萬事萬物.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為什麼?

古代用易經卜筮,拿五十根蓍草,從中取出一根,用其中的四十九根占卦,這就是所謂的大衍之數五十,其用者四十九,關於這樣做的原因,一直以來都無從考證。今日突然想起了易經的三原則,即“變易、簡易、不易”。意思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在變化的,不管怎樣變化,其變化的原理是簡單的,但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卻是永遠不變。大衍之數五十,拿掉的一根,應該是表示萬物的根源,這個源是不變的,所以,不該用來算卦。

50歲為什麼被稱為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知天命、知非之年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大衍求一術的舉例

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中,長期流傳著“隔牆算”、“剪管術”、“秦王暗點兵”等數學遊戲。有一首“孫子歌”①,甚至遠渡重洋,輸入日本:“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這些饒有趣味的數學遊戲,以各種不同形式,介紹世界聞名的“孫子問題”的解法,通俗地反映了中國古代數學一項卓越的成就。“孫子問題”在現代數論中是一個一次同餘問題,它最早出現在我國公元四世紀的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孫子算經》卷下“物不知數”題說:有物不知其數,三個一數餘二,五個一數餘三,七個一數又餘二,問該物總數幾何?顯然,這相當於求不定方程組N=3x+2,N=5y+3,N=7z+2的正整數解N,或用現代數論符號表示,等價於解下列的一次同餘組:N 2(mod3) 3(mod5) 2(mod7)②《孫子算經》所給答案是N=23。由於孫子問題數據比較簡單,這個答數通過試算也可以得到。但是《孫子算經》並不是這樣做的。“物不知數”題的術文指出解題的方法:三三數之,取數七十,與餘數二相乘;五五數之,取數二十一,與餘數三相乘;七七數之,取數十五,與餘數二相乘。將諸乘積相加,然後減去一百零五的倍數。列成算式就是:N=70×2+21×3+15×2-2×105。這裡105是模數3、5、7的最小公倍數,容易看出,《孫子算經》給出的是符合條件的最小正整數。對於一般餘數的情形,《孫子算經》術文指出,只要把上述算法中的餘數2、3、2分別換成新的餘數就行了。以R1、R2、R3表示這些餘數,那麼《孫子算經》相當於給出公式N=70×R1+21×R2+15×R3-P×105(p是整數)。孫子算法的關鍵,在於70、21和15這三個數的確定。後來流傳的《孫子歌》中所說“七十稀”、“廿一枝”和“正半月”,就是暗指這三個關鍵的數字。《孫子算經》沒有說明這三個數的來歷。實際上,它們具有如下特性:也就是說,這三個數可以從最小公倍數M=3×5×7=105中各約去模數3、5、7後,再分別乘以整數2、1、1而得到。假令k1=2,K2=1,K3=1,那麼整數Ki(i=1,2,3)的選取使所得到的三數70、21、15被相應模數相除的時候餘數都是1。由此出發,立即可以推出,在餘數是R1、R2、R3的情況下,綜合以上三式又可得到因為M=3×5×7可被它的任一因子整除,於是又有:這裡P是整數。這就證明了《孫子算經》的公式。應用上述推理,可以完全類似地把孫子算法推廣到一般情形:設有一數N,分別被兩兩互素的幾個數a1、a2、……an相除得餘數R1、R2、……Rn,即N≡Ri(modai)(i=1、2、……n),只需求出一組數Ki,使滿足那麼適合已給一次同餘組的最小正數解是(P是整數,M=a1×a2×……×an),這就是現代數論中著名的剩餘定理。如上所說,它的基本形式已經包含在《孫子算經》“物不知數”題的解法之中。不過《孫子算經》沒有明確地表述這個一般的定理。孫子問題出現在公元四世紀的中國算書中,這並不是偶然的。我國古代天文曆法資料表明,一次同餘問題的研究,明顯地受到天文、曆法需要的推動,特別是和古代曆法中所謂“上元積年”的計算密切相關。大家知道,一部曆法,需要規定一個起算時間,我國古代歷算家把這個起點叫做“曆元”或“上元”,並且把從曆元到編歷年所累積的時間叫做“上元積年”。上元積年的推算需要求解一組一次同餘式。以公元三世紀三國時期魏國施行的《景初歷》做例,這部曆法規定以冬至、朔旦(朔日子夜)和甲子日零時會合的時刻作為曆元。設a是一回歸年日數,b是一朔望月日數,當年冬至距甲子日零時是R1日,離平朔時刻是R2日,那麼《景初歷》......

什麼是大衍之數,為什麼大衍之數是50,為什麼要選用49?

數字只是物體數量的代表,在我們這個世界中,可以代表實際的數量,而在陰陽世界中,物體是對應正負而存在的,這時候的數字代表的就是兩種異體環境下的物質了,而不是數量。因此只用數字來表示物質而不是代表數量。

舉例:比如我們說一把椅子。在負的那個世界中,我們說它是一把負的椅子,而不能說成是2把椅子。這就是在宇宙中數的存在。

理解了這個概念,那就能很好的理解宇宙的整體的構成和數在宇宙中的位置了。

宇宙從無極開始生育出了太極,太極生育出了兩儀。無極就是實際存在的那個0,生育了正負的兩個宇宙。

也就是說,在陰陽宇宙的這個體系中,只用奇數來代表這個環境的整體,而兩個宇宙分別表示為1和-1,這就是周易的陰和陽的兩爻了。同樣,也可以表示為2和-2,用什麼數字來代表只是概念的差異。只要你能理解,用什麼代表都是可以的。

那麼,這樣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周易中的數的概念了。宇宙分別孕育了我們正負兩個世界,這兩個世界也還都是同時存在的。因此宇宙數的基礎是1,3,5,7,9和另一個世界的1,3,5,7,9。或者可以書寫為:1,3,5,7,9和-1,-3,-5,-7,-9。雖然這些數字上面有負,但在各自的環境世界中,他們都是陽數,只是統合宇宙整體來看,他們才有了正負之分。這裡的概念不要弄混了。

因此,宇宙的物質總數就是上述的數字之和,就是50,這是宇宙生育出來的一切的物質的總數,也是周易中的大衍之數。

因為大衍之數孕育於0,所以在進行起卦的時候,要將0這個狀態選取出來,只使用變化出來的數,也就是去掉一個混沌無極的數1,只剩下49,所以我們排卦只使用49根籌策。這個49,就是我們兩個世界的所有物體的變化了。

而在進行宇宙整體排盤的時候,宇宙基數中的負數字就要表述為陰數了,陰數的數字是2,4,6,8。這樣轉換,一是更直觀,更容易理解,也是為了更好的表示宇宙是有著兩個不一樣的世界處在同一個環境內的,一個是極大一個是極小。

所以在起卦的時候,要選用50根籌策作為基數進行排列,這是選取了宇宙的生化之理。

------------------------

這個問題,我在百度貼吧----善國農夫貼吧裡面寫的比較詳細,歡迎過去閱讀探討。

為什麼在古代五十叫做知天命,知非,艾服,大衍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嗎?這麼說不是很唯心?

其實這裡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歲坐牢時想不通自己為什麼這麼衰,

皇帝做了半輩子,如今還要坐牢,不甘心啊,於是潛心研究,

終於悟透一個道理——萬物在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這就是《周易》的本質。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開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漲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壞

業績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針滴答滴答,時間一圈圈跑遠,

皇朝在循環交替,領導在不斷更換,

流行在循環交替,明星在不斷更換,

芯片在循環交替,手機在不斷更換,

到最後我們的生死也是循環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

站在這個層面照理沒什麼會想不通了,

可有人會說:“道理都懂,可做起來難。”

所以還不是真懂,那什麼是真懂?

呵呵,沒有五十年的造化,換不來啊!

不然怎麼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來後世成為階下囚的拿破輪,米絡舍維其,乃至今天的撒達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點功力,

也該落得安心了吧。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是什麼意思?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古人算卦之法分兩種卜和筮。卜主要是用龜甲起卦,筮主要是用蓍草起卦。筮的起卦方法在《易經.繫辭》上有詳細的解說,方式是取五十根蓍草,留一根不用,只用四十九根起卦。

一般認為大衍之數為五十,於是取五十根蓍草來表示天地萬物。那個不用的一表示天地未生前的太極,所以實際算卦只用四十九根蓍草。

較現代的方式可以這樣理解“遁去的一”:

宇宙的最初是靜止並且恆定不動的,就如拔河一樣,各種力量相互制約(假定有五十種)以維持宇宙的恆定,這個宇宙且稱之為先天宇宙穿突然,其中一股力量消失了。於是,失去了制恆的力量運動起來,產生了運動的宇宙,這個宇宙且稱之為後天宇宙。後天宇宙的力量發生了變化,就不等同於先天宇宙的力量了。(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運動後產生無窮股力量。)只有那股遁去的力量是宇宙最初的力量,那就是太極,就是遁去的一。那股靜止的先天宇宙的力量還是存在於運動的後天宇宙中,但是我們找尋不到。

這樣就很好理解它的境界了,因為先天“力量”的消失(遁走),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運動後產生無窮股力量。生生不息----先天宇宙總是存在的,因此那遁去的“一”也同樣是存在的恆定不變的。(說明:所謂五十、四十九等只是我們形容的“多”,並非實數,就猶如中國常用“三”形容多一樣)

相關問題答案
大衍是什麼意思?
古文大有是什麼意思?
夢見吃大魚是什麼意思?
醫學上大體是什麼意思?
在職大學是什麼意思?
中華大宗是什麼意思?
粗枝大葉是什麼意思?
東荒大澤是什麼意思?
明白二大爺是什麼意思?
敞亮大氣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