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道路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第三條道路”是指?

第三條道路: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他山之石

英國倫敦經濟學院院長安東尼·吉登斯的兩本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奠定了第三條道路的理論基礎,這就是1994年出版的《超越左和右》以及1998年出版的《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

第三條道路的提出是基於二十世紀西方的兩大政治思潮,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一種把國家控制視為自己存在目的的原教旨主義左派;另一種是接受這種根本的轉向但又主張妥協的更溫和的左派。這兩大思潮的分裂“嚴重削弱了整個西方的政治進步”。

吉登斯試圖超越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的學說。

第三條道路是一條折衷的路線,但採取的不是一加一除以二的那種簡單的糅合,而是有一定傾向性的。用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的話來說,“第三條道路標誌著在中左路線上的新起點,是一種嚴肅的重新評價,它從民主社會主義的中左思想和自由主義這兩股巨流的匯合中汲取了活力。”

社會平等是第三條道路的核心價值觀,吉登斯在《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中將平等定義為“包容性”(Inclusion),在其最廣泛的意義上,“包容性”意味著獲得公民資格,意味著一個社會的所有成員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其生活的現實中所擁有的民事權利、政治權利以及相應的義務。

就業與教育被視為關乎社會平等的最重要因素。吉登斯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沒有工作就非常難以維持自尊和生活水準,獲得工作的可能性就是“機會”的一項重要組成。這一理論在布萊爾上任英國首相後得以實踐,大力創造平等就業機會,結果是工黨大得民心,在選舉中連連勝出。

教育是另一種重要的機會——即使在教育對於獲得工作來說不是那麼重要的情況下,仍然是這樣。這被視為對精英統治的一個反動,或者說是一種平衡。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對包容性社會是至關重要的,政府不但要使所有的公民都具備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還要使大多數人獲得更高水平的教育。

出於對“勝者通贏”(Winner take all)現象的戒心,第三條道路對精英統治持批判態度,認為一個徹底的精英統治社會不僅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且會帶來危險。其擔心的理由是,一個徹底的精英統治的社會將造成收入上的嚴重不平等,並因此而威脅社會的凝聚力。

因為在這樣一種社會秩序中,特權者必定能夠將其優勢傳給自己的子女,但這樣一來又破壞了精英統治。畢竟,即使是在像蘇聯那樣奉行相對的平等主義的社會(在那裡,財富無法保障子女社會地位的提升)中,特權階層也能夠把自己的優勢傳遞給自己的後代。

徹底的精英統治將製造階層對立的極端形態,意味著有一些群體將生活在社會底層,而且看似是由於他們自己能力的欠缺,生活在底層是命該如此。這種局面無可避免地將導致社會的分裂和敵對。

正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一次演講中說道,“第三條道路能夠把我們團結在一起,推動我們前進,而不是分裂我們,阻礙我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英國的布萊爾、德國的施羅德、美國的克林頓在執政中推行第三條道路,歐洲大部分國家實際上也是也是走著同樣的道路,這種包容性極強的施政為西方各貳贏得了全所未有的長期穩定發展。

在拉丁美洲,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和智利等中左政黨掌握政權的國家,在經歷了二十世紀末的經濟危機,以及一直持續不斷的社會動盪後,紛紛轉向“第三條道路”,努力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分配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而在中國,第三條道路同樣引發熱烈的討論。吉登斯的《超越左和右》和《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在學術界、民間,乃至執政當局都倍受關注。英國諾丁漢大學一位教授就認為,第三條道路作為二十世紀末期興起的思潮......

什麼是“第三條道路”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中間的道路。。。

當時資產階級準備的"第三條道路是什麼"?

是指各民主黨派主張的推翻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建立由民族資產階級主導的資本主義共和國。這種觀點曾經一度在抗戰勝利後佔有一定的政治市場。但是由於內戰的爆發和國民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迫害,促使他們的幻夢破滅,最後他們被迫認識到和中國共產黨合作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記得采納啊

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三條道路”指的是什麼

zhidao.baidu.com/question/57800095.html,百度上找的

(歷史)經濟的第三條道路是什麼?急!在線等!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出現了一股"第三條道路"的思潮."第三條道路"在經濟上主張限制政府幹預經濟的權力,兼顧效率與公正,人人擁有所有權,提倡權利與責任對稱,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在國際上加強合作與協調.這些主張對我國目前正在實行的經濟體制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第三條道路的基本主張,歷史的命運如何,為什麼

一個一個的回答樓主首先介紹下當時的三種建國方案.第一種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維護的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其代表是國民黨第二種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其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其代表是共產黨接下來是第三種建國方案,,就是所謂的第三條路線.1.第三條路線的基本主張是什麼? 第三條路線是指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也就是後期民主聯盟)提出的社會民主主義路線,在它兩邊一直存在著兩條道路的鬥爭:一條是以國民黨反動派為代表的獨裁、賣國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條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些民主黨派企圖在國共兩黨之間“嚴守第三者立場”,幻想走第三條道路,即用和平改良的辦法使國民黨政府“刷新政治”。其中民族黨派人士張東蓀在文章中提出和平的死敵是“國民黨為右,共產黨為左”,為挽救時局,中間派的責任就是“把他們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轉,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轉,這樣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使中國得到一個和諧與團結並由團結得到統一。” 他們幻想著如效仿西方美國,在中國實行議會制,責任內閣制和地方自治制,把中國建立成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共和國.2.其歷史命運是什麼?共產黨對於"第三條道路"的主張者一直採用團結、批評、教育的方法.而國民黨當局為了維護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進一步加強了對廣大人民的壓榨和對愛國民主力量的瘋狂鎮壓,對民主黨派進行迫害。 在槍殺李公樸、聞一多之後,又幹掉了著名民主人士杜斌丞,民主同盟的許多成員被逮捕、綁架,所辦的幾家報社被搗毀或遭襲擊.1947年10月,國民黨當局宣佈民主同盟為“非法團體”,明令對該盟及其成員的一切活動“嚴加取締”。國民黨對各民主黨派的殘酷鎮壓,使得各民主黨派處境日益艱難,被迫相繼轉入地下祕密活動。在這困難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再次向民主連盟及各民主黨派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民主連盟等一部分領導人轉移到香港活動,努力開展對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團結工作。 到了1948年1月.民主聯盟主席沈鈞儒在香港召開了民主聯盟一屆三中全會會議明確主張:徹底推翻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贊成土地改革和沒收官僚資本;放棄中間立場,支持武裝鬥爭,與中共攜手合作,為建立民主、和平、獨立、統一的新中國而奮鬥到底。這次會議,標誌著民盟轉向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立場。正如其領導人史良所說:它“以民盟歷史上的政治轉折點而載入史冊。從此,民盟走上與中國共產黨全面合作的光明大道,在實際上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這就是第三條路線歷史命運.3. 為什麼? 很簡單,首先帝國主義國家不會容許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國家,而民族資產階級本身在經濟上政治上存在的軟弱性,也使他們無法領導人民進行徹底的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鬥爭,更別談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了. 中國當時最大的社會矛盾是農民與土地,中國當時人口80%以上是農民.誰能解決農民問題,誰在中國人民心中就是神.畢竟在那個還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且槍炮成批量生產的年代,誰的支持者多,誰就能勝利.只有共產黨能根本解決農民與土地的問題,所以: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是歷史的客觀規律,是必然的.

什麼是第三條道路?他為什麼最終失敗?

第三條道路”也稱“中間道路”。指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一部分民主人士曾經所持的政治主張。他們幻想在國民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和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之外,另找所謂“第三條道路”。實際上就是英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道路。

解放戰爭後,在蔣介石的迫害和破壞下,民主黨派中的民盟的“在蔣介石的統治下進行任何和平運動、合法運動、改良運動”的最後幻想也破滅,於是民盟於1948年1月在民盟一屆三中全會上指出獨立的中間路線不符合中國的現實環境,是“行不通”的,宣告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場,標誌著民盟站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立場上來。隨後其他民主黨派也明確表示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立場,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所以解放戰爭後期民主黨派丟掉“第三條道路”的幻想,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相關問題答案
第三條道路是什麼?
第三方違約是什麼意思?
三條豎線是什麼品牌?
第三衛生間是什麼意思?
臺灣第三大政黨是什麼?
第三者保險是什麼?
車險第三責任險是什麼?
第三方播放是什麼?
第三方託管是什麼意思?
第三類接觸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