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用的器具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泡茶的主要器具是哪些?

(一)、茶壺

用以泡茶的器具。

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就近200種。

(二)、茶船

承載主要泡茶用具的器具。即可增加美觀,又可防止茶壺燙傷桌面,防止水浸溼茶桌。

(三)、公道杯

用於均勻茶湯濃度,方便分茶。

(四)、茶杯

盛放泡好的茶湯並飲用的器具。

(五)、聞香杯

將茶湯到入品茗杯後,聞嗅留在杯里的香氣之器具。

(六)、杯託

承載聞香杯、品茗杯的器具。

(七)、蓋碗

由蓋、碗、託三部件組成。

(八)、同心杯

大茶杯中有一支濾膽,將茶渣分離出來。

(九)、大茶杯

泡飲和用器具。多為長桶形,有把或無把,有蓋或無蓋。

二、輔助用具

除主要泡茶器外,在泡茶過程中還需要一些輔助的泡茶用具。可增加美觀,方便操作。

1.桌布:各種纖維織物製成的鋪在桌面向四周下垂的飾物。

2.泡茶巾:鋪於個人泡茶席上的織物或覆蓋於潔具、乾燥後的壺杯等茶具上。常用棉、絲織物製成。

3.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於抹乾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吸乾壺底、杯底的殘水。

4.奉茶盤: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敬送給品茶者,顯得潔淨高雅。

5.茶則:從茶葉桶中取茶的用具。

6.茶匙:從茶荷中取茶的用具。

7.茶針:疏通壺嘴的用具。

8.茶夾:取放品茗杯的用具。

9.渣匙:從泡茶器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

10.茶漏:擴充壺口面積,防止撥茶時散落在桌面上。

11.濾網:過濾茶渣的用具。

12.茶荷:盛放幹茶的器具,多用於客人賞茶。

13.隨手泡:泡茶時盛放沖泡用水的用具。

三、 備水器

(一)、保溫壺

儲放開水用。一般用於居家、野外郊遊或舉行無我茶會時。

(二)、水盂

盛放廢水、茶渣等物的器皿。

(三)、注水器(隨手泡)

由燒水壺和熱源兩部分組成,熱源可用電爐、酒精爐、炭爐。

四、備茶器

(一)、貯茶罐

貯藏茶葉用,可貯藏250——500克。

(二)、茶樣罐

泡茶時用於盛放茶樣的容器,體積較小,裝幹茶30——50克。

用什麼器具泡茶比較好喝?

我來說說吧

你用紫砂壺,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用紫砂壺泡出來的茶是極好的,特別是璞至天成的紫砂養生煮水壺,可以泡出健康芳香的茶的同時還能煮茶。

泡茶時用什麼器具燒水

普通家用的不鏽鋼的燒水壺就可以了,更好點的就是陶壺、鐵壺、銀壺之類的,最方便的還是專門泡茶的不鏽鋼電磁壺啦,希望採納哦

泡茶要用哪些工具?

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壺、盅、杯、盤等。

輔助泡茶的用具,如茶荷、茶巾、渣匙、茶拂等。

泡茶的步驟: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衝: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託一併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茶道用具都有哪些?

簡單地說就是水、壺、杯。不要搞得太複雜,花樣太多了不是茶藝,而設計,讓茶發揮至最佳境界便可。

茶道用具有那些

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水鄉茶樓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更注重於表演性茶道,相繼創作了有民族特色的茶藝,如:具有江南特色的傣族竹筒茶、彝族烤茶茶、煎茶茶藝、功夫茶沏泡、龍井茶禮、太湖翠竹的沏泡以及有民族特色的四川長嘴壺功夫茶、白族三道茶等等。水鄉茶樓通過品茶、欣賞茶藝表演,於浮華之中,托起片片清涼,讓你遠離器塵,怡然自得。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儘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麼,什麼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

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

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

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

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

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

~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

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qu......

通常用什麼器皿泡茶

有條件的都提成用陶的。

比如說紫砂,但是這玩意不是誰都能消費的起的,最好的就是瓷器或是玻璃器皿,好清理茶垢,有方便。

泡茶器具按功能有哪些分類?

茶器具按功能分類有:燒火器(如風爐、電磁灶等);煮水器(如陶壺、釜、銅壺等);承載器(如茶車、茶盤等);盛茶器(如茶葉罐、茶荷等);泡茶器(如茶壺、三才杯、飄逸杯等);品茶器(如杯、盞、碗等);清潔器(如水方、水盂、茶巾等);調味器(如糖罐、奶盅等);貯物器;輔助茶具等。

哪些是泡茶所必須要有的工具

茶具,是中國古代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茶具史的興衰,可以看到茶文化的歷史背景,中國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獨到的發展過程和歷史。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據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裡觸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

泡茶用什麼器皿最好啊?

要喝上一杯保健、茶香濃郁的熱茶,最好用紫砂壺或陶瓷茶具沖泡。可以先將茶葉泡好後,再將茶湯倒入保溫杯中。一來可以較長時間保溫,二來又能彌補營養成分流失的不足。

需要提醒的是,沖泡不同的茶,水溫也有差異。一般來說,毛尖、龍井、碧螺春等綠茶喜愛80-85℃的水;鐵觀音、烏龍茶、白茶貢眉或壽眉茶磚以及後發酵的普洱,偏愛沸水;沖泡紅茶,可用90℃的水,上好的紅茶可以用沸水。

相關問題答案
泡茶用的器具有哪些?
消防用的工具有哪些?
盜墓需要的工具有哪些?
常用的字體有哪些?
帶用的成語有哪些?
收集資料的工具有哪些?
電工的工具有哪些?
最常用的郵箱有哪些?
水彩畫的工具有哪些?
常用的西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