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是哪個皇帝?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文景之治丨”中“文景”指的是哪個朝代的哪兩個皇帝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朝第五位皇帝;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釘—前141年),漢朝第六位皇帝。漢朝前期,史稱西漢。

文景之治,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為恢復社會經濟,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年代?是哪個皇帝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文帝名劉恆(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179-前157年)。景帝名劉啟(公元前188年-前141年),是文帝的兒子,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56-前141年)。漢朝在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為西漢王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歷史上漢朝的“文景之治”中的“文”是指哪個皇帝?

漢文帝

歷史上漢朝的“文景之治”中的“文”是指哪個皇帝?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1] 漢惠帝之庶弟[2] 。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3]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2] 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4] 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2] 。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死後葬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2] [4] 。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分別屬於哪個朝代

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時期。

東漢漢光武帝時期。

唐朝唐太宗時期。

唐朝唐玄宗時期。

"文景之治"是什麼時候?那時的皇帝是誰?

在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兩人繼續執行漢高祖時期的寬鬆政策,使國家經濟繼續發展,國家實力逐步增強,所以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孝文皇帝 劉恆 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 劉啟 前157年—前141年

“文景之治”指的是漢朝的漢文帝和哪個皇帝在位時的盛世

漢景帝..................

漢朝文景之治是什麼?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國曆史上發生的“文景之治”產生於哪個朝代?獲得哪些巨大成就?

文景之治是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盛世”。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后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漢景帝劉啟是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於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這便是歷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前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時17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23歲。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前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減輕了笞刑。這些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並沒有認真執行。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呂后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越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於是趙佗去黃屋左纛,歸附漢王朝。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文帝個人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他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祕祝”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前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蒐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

文景之治 時期,朝廷變動 有哪些?

公元前180年閏九月己酉日,周勃、陳平等西漢大臣迎立劉邦之子劉恆為帝,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空前盛世--文景時代。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前157),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為薄夫人。公元前196年,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以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北)為都,鎮守西北。史稱劉恆為代王時,即以"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呂氏家庭被消滅後,他又是還健在的劉邦兒子們中年紀最長的一位,因此便被擁立為皇帝。

文帝以儉約節慾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並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佈減省租賦詔令。前178年和前168年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從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前167年又下令盡免民田租稅。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田稅定製。同時,每年的算賦,也由過去每年每人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向人民開放土地和山林資源,任民墾耕;併除盜鑄錢令,開放金融,實行金融自由政策,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無不流通,商品迅速發展。農工商業的發展,使文帝時期畜積財增,戶口漸多,國家的糧倉錢庫溢滿,海內殷富,天下家給人足,社會經濟繁榮。 文帝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呂后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者處死,輕者沒入官府為奴,稱為「收拏相坐律」。文帝即位初,於前179年頒「盡除收拏相坐律令」。前167年,又將黥、劓、刖左右趾這幾種「肉刑」,分別改為笞三百、五百。秦法還規定,判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身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役期限;罪人服役期滿,可免為庶人。文帝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吏的斷獄,如對廷尉張釋之的幾次斷獄,雖曾有不同意見,但最後還是認為「廷尉當是也」,接受了張釋之的決斷。晁錯為內史時,他「懲惡亡秦之政」,對法令進行更定,「論議務在寬厚」,於是在文帝時期「禁網疏闊」,「是以刑罰大省」,每年天下斷重罪者僅四百,人民所受壓迫比秦代顯著減輕。

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呂后時,由於對南越採取了不和好的政策,致使南越王趙佗一度自立為南越武帝,役屬閩越、西域,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佗修茸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再度派陸賈出使南越,賜書趙佗,修好和善,於是趙伉去帝稱號,歸附漢王朝。文帝初年,匈奴在邊地騷擾加劇,文帝前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賢王進犯河南地,至上郡殺略吏民,搶掠牲畜,丞相灌嬰奉命率八萬輕騎將匈奴驅逐出塞,初步取得勝利。此後匈奴雖屢犯邊地,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守備;並親自出巡,視察邊境軍營,對治軍嚴飭的細柳營,大加稱讚,對防備鬆懈的霸上、棘門軍營,提出批評。他還採納晁錯「募民徙塞下」的建議,把一些奴婢、罪人和平民遷徙到邊塞屯戍,將他們以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這種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

為加強同匈奴的作戰能力,文帝大力推進鼓勵養馬的政策,「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並在西北邊境設立了三十六個牧馬所,用官奴婢三萬人從事牧養、繁殖戰馬。這些措施對防備匈奴大規模入侵起到了一......

相關問題答案
文景之治是哪個皇帝?
順治之後是哪個皇帝?
絲綢之路是哪個皇帝?
乾隆之後是哪個皇帝?
唐太宗之後是哪個皇帝?
開皇之治是哪個朝代?
水滸傳是哪個皇帝?
楊門女將是哪個皇帝?
水滸是哪個皇帝?
雍正後面是哪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