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樣和老師溝通?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家長怎樣與老師溝通

家長、孩子與老師的關係,猶如一種兩人三腳的競走。做為父母親的,如果不懂得配合、共同協調的要領,那麼你的孩子很可能失掉了許多求取進步的好機會。就事實來說,許多老師均發現,那些對學校感到興趣的,熱心與老師們合作協調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也格外聰明用功,精明能幹。首先,家長要認真扮演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者的角色。發現問題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形成合力,不可放著問題不解決。面談,這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通過與老師零距離的溝通,讓老師對孩子在家裡的表現有更深刻的瞭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這樣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也可以通過電話和短信溝通,在你不確定打電話時間是否合適時,短信是個折中的方案,或者,也可以通過網絡視頻、E-mail的形式來聯繫。其次,在充分尊重老師的前提下,選擇最佳的溝通時機。許多家長為了能夠將孩子的情況統統掌握,就在開家長會前抓緊一切機會與老師單獨交談,這種心情老師能夠理解,但家長要考慮到老師在開會之前要將班級與年級其他班情況橫向比較;與本班的歷史情況進行縱向分析;對每位學生的情況進行全面、科學分析,所以很忙碌,不會有充分的時間與個別家長接觸。那麼我建議家長如果覺得會後時間晚了,就在家長會後一週內與老師預約前往,那時老師會有充分的時間幫家長分析孩子的情況,而家長也會有機會看到比較完整的統計數據,準確掌握孩子的情況。再次,和老師討論研究的範圍,應不只限於孩子的學業成績。學習是許多家長和老師溝通的主題。在溝通中家長應諮詢孩子這段時間和以前比較有哪些變化,學習是不是更主動,方法是不是更合理,而不是隻關心成績的高低。此外,孩子的行為、情緒、興趣、同學關係、思想品德修養、青春期心理也是溝通的重點。以及,孩子的自制力、依賴心,禮節以及和同學間相處的情形等問題,都應列入。最後是一個小的提醒,如果參加孩子的開家長會,應該將自己的手機關閉。因為這段時間是屬於你的孩子的,家長應該全心全意地開會,而不應常常被幹擾,更不能分散老師的精力。此時離場接電話更是你與老師溝通中的敗筆。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家長、老師共同配合,付出心力的結果。家長的助力可以鼓舞老師無比的信心和無限的驅動力。

家長應該如何與學校老師溝通

老師最怕兩種家長:一種是從不來學校,對於孩子的事不聞不問;另一種是三天兩頭來學校,一點雞毛蒜皮的事

都來找老師理論。這是在與一些老師們相處的場合,談到老師如何與學生家長溝通問題時,所得到的結論。也許這不是所有老師的感受,但至少是一部分真實的心聲。當然,大多數的家長是關心孩子的教育,也經常參與學校為父母舉辦的活動,而且是明理好溝通的。但是話說回來,怎樣才是“從不來”和“三天兩頭來”之間的折衷平衡點,似乎變成家長難以取捨的困境。

人際溝通本來就是一門大學問,更何況為了孩子教育著想,父母和老師的溝通更顯得重要。常聽到老師說,家長很難溝通;也常聽到父母說,老師很難溝通。如果只是彼此抱怨對方,

一、在每一個新的學年,

你是否主動去拜訪孩子的老師

二、你是否以請教專家的態度去拜訪老師

三、你是否提供老師一些孩子在家中的生活資料

四、你是否接納老師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五、你是否同情理解老師的一些困難,

包括牢騷在內

六、你是否對老師一些作法表示支持

七、你是否很少打斷老師的話

八、你是否專注的聽老師的敘述

九、你是否相信老師的專業能力

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七個以上,相信你和老師的溝通已經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如果你回答“是”的在四到六個之間,你和老師的溝通似乎有點問題,回頭看一看回答“否”的題目,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尊重是贏取合作之鑰。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三個以下,我想你得花更多的時間,誠實的面對自己:是放不下身段嗎?是自認為懂得多嗎?是防衛性過強嗎?還是從沒有和老師溝通的經驗?除了拜訪老師,與老師溝通之外,打電話與老師聯繫,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別常打,以免干擾到老師的私生活)

今天孩子回到家裡,說他在學校裡發生……(把事件長話短說)

有時孩子回家後,會說一些可能引起親師誤會或衝突的話,孩子也許無意說

謊,可能是表達不夠清楚(認知和語言正在發展之故)

,或者只說利於自己的一面之辭(不需責怪孩子,這是人之常情)

。請先不要急躁憤怒,

衝突只會誤事,最好先打電話或拜訪老師,把事情加以澄清。其實,大多數的事件在證實之後,通常都是些小事,不必過分在意.

如果想更有效的增進親師溝通,得抽空多參與學校舉辦的活動,如親職教育講座、親師會、父母成長團體、讀書會、教學成果展覽、運動會、園遊會等。如有更多的心力,可主動協助推展教育工作,如許多學校的愛心媽媽,導護爸爸。這樣不僅

能和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對孩子的教育和學習上的示範,都有深遠的意義和效果。

家長如何和老師更好溝通

■在與老師交流過程中,要注意傾聽老師對孩子的判斷,針對孩子目前的優缺點,與老師商量相應的辦法家長不能只滿足於自己的陳述與發洩,然後揚長而去,應該給老師留出一定的說話時間。應該在與老師交換信息的過程中,搞清楚孩子真實的狀態。知道孩子目前怎麼了。應該在老師對孩子某些狀態作出判斷的基礎上,冷靜客觀地看待並分析孩子出現的問題。即便孩子沒有任何學習問題,也應該和老師經常聯繫,在交流中,家長可以更多地獲知老師的教育理念,家庭、學校產生更有效的合力,對孩子發生更積極的教育意義。例如,一位家長在與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意外獲知自己的孩子在老師眼中,非常內向,很怕當眾說話。可孩子給自己的印象並非如此,在家裡很能說呀!其實類似於這樣的判斷誤差,在家長和老師之間是經常會產生的。家長、老師判斷的背景、判斷的依據都不盡相同。家長判斷能說是家的背景,是一個較為私密的環境,判斷能說是隻面對了自己一個孩子。老師判斷不能說是在班級、年級範圍內在大庭廣眾的正式場合下做出的。在學校裡,老師一定會為這個孩子創造一些當眾表達的機會,來鼓勵他,促進他改變現狀。但學校裡學生人數眾多,落實在這個孩子身上的表達機會畢竟還很有限。家長應該據此,也相應地給孩子多創造多提供一些當眾表達的機會。這樣,孩子的性格就會逐漸向外打開,會越來越從容大氣地當眾表達。■與老師的交流不暢通的話,孩子就會處在長輩缺失的環境下多年的經驗證明:內心封閉、很少與老師交流的學生一定會較少地獲得各種教育機會,而且這類學生學習也往往會相對困難。即便成績優秀,由於人很多內在沒有受到必要的安撫與導引,高考時,成績往往容易出現突然下跌的情況。上了大學、步入社會後,還有可能暴發另外嚴重的問題。孩子從早到晚在學校,有些孩子還住校,不少家長整天忙忙碌碌。這些狀況都造成了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其實跟孩子接觸很少。孩子與老師的交流不暢通的話,孩子就會處在長輩缺失的環境下。還有若要提高孩子在校質量,和諧順達地解決一些問題,孩子能與老師暢快地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說起在學校裡有位同學不講理,如何欺負人。朋友聽後大怒,對孩子說,那你就打他,聽起來很解氣,但其實並非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同學之間許多事情,並不像孩子自己說得那麼簡單,應該鼓勵孩子將情況向老師彙報並懇請老師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最熟悉班內同學的情況,而且也便於進一步調查細詢,弄清楚事情完整的來龍去脈。在老師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同學大打出手,一方面矛盾會進一步激化,另一方面此舉也未必真如朋友所想的那樣理所應當。■老師不僅是分數的導師,他(她)更是人的導師在學校生活中,孩子有時限於年齡、學識、閱歷等方面的差距,可能會對老師的想法、做法、學科見解、人生見解並不能很快很準確的理解。孩子如若能和老師順暢的交流,彼此說開來,孩子會加快對老師的理解,會加快對問題的解決。

作為家長該怎麼與老師溝通呢 ?

其實家長和老師溝通注重的是認清自己的地位,要有自己的想法,把老師當成朋友,和老師溝通,就像和朋友探討各自教育孩子的經驗,可不要一味聽老師的話,老師有的話很偏見的,你自己的孩子,你應該比別人瞭解。但我感覺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的孩子好好溝通,其實我也不大,我記得我每天回家,我媽媽總是叫我一起看電視,然後亂扯,也沒有刻意的說什麼,所以我和我父母關係很好,我有什麼就和他們說。

家長如何與老師溝通

不要找藉口“工作忙” 多數家長不願意與老師進行溝通,往往故於“工作忙”等原因。建議這樣的家長,要改變與老師溝通的態度,明白積極配合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做家長的“天職”。主動走近老師,是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關鍵。不要說“一切都聽老師的” 有些家長總是說“一切都聽老師的”這類的話,雖然看得出家長對老師充分信任,但家長應該知道,和老師溝通不能放棄做家長的權利,而是要和老師協商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老師不願意和態度蠻橫的家長溝通,但老師也不願意和沒有任何主見的家長溝通,因為這樣溝通不會有效。以自己的方式與老師“通氣” 發現問題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形成合力,不可放著問題不解決。面談,這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通過與老師零距離的溝通,讓老師對孩子在家裡的表現有更深刻的瞭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這樣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也可以通過電話短信溝通,在你不確定打電話時間是否合適時,短信是個折中的方案。別隻溝通孩子的學習成績 學習是許多家長和老師溝通的主題。在溝通中家長應諮詢孩子這段時間和以前有哪些變化,學習是不是更主動,方法是不是更合理,而不是隻關心成績的高低。此外,孩子的行為、情緒、興趣、同學關係、思想品德修養、青春期心理也是溝通的重點。

家長如何與老師進行溝通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發現有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片面誇大學校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巨大影響,特別在鄉村教育中這種片面的理解尤為突出。在社會教育我們無法左右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學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才能夠對學生起到正向的、有效的效果。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家庭與學校如何溝通的問題,當然這裡學校和教師肯定會想很多辦法與家庭溝通,然而我們很少研究的是家長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與老師溝通。本文試圖通過筆者的教育實踐與感悟為家長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讓家校溝通雙向平等,更加有效、活潑。一、正確認識與老師溝通的重要意義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向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就是解決這種一致性的重要途徑。目前的教育中有一種現象叫5+2小於5,就是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背道而馳的問題,這使得整個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這其中有家庭不瞭解、不理解學校教育內容與精神的原因,也有學校不瞭解家庭實際情況的問題。因此,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達到教育的終極目標,家校之間的溝通時非常必要的。如果家長經常同教師交流,瞭解孩子在校情況,分析發現的問題及探討對策,教師則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持與認同,同時也會認為家長是稱職的家長,教師也會不自覺地將更多的關注投放到這個孩子身上。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家長經常與教師進行溝通會對孩子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會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和進取。二、溝通前提平等尊重與老師進行溝通的前提是對老師的信任和尊重,有了信任才能夠和老師說真話,才能夠把孩子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真實地與老師進行溝通,有了尊重才能夠博得老師的支持,才能夠贏得老師的好感。家長們在與老師的溝通過程中要充分地信任老師,充分地理解和支持老師,這樣老師也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你的孩子身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在為學校教育打基礎,為學校教育提供後盾。教育中家庭要隨時瞭解學校教育的動向,瞭解某一階段學校教育的重點,並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與學校教育保持高度一致。當然,這並不是說家庭教育要盲從和依附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應該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的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而並非背道而馳。三、溝通方式不拘一格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這位我們與老師溝通提供了更多、更有效、更簡潔的方式。傳統的面對面溝通甚好,但新興的電話、短信、網絡也是很好的溝通方式。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有些家長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覺得給老師送禮就是很好的溝通方式,其實不然。老師不收你的禮你會受不了,收了禮老師的壓力也就大了,送禮本身就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和不信任。四、溝通內容深入廣泛傳統的思維認為家長見老師肯定是孩子犯了大錯了,其實不然家校之間的溝通不應該僅僅孩子的過失,更多的是孩子的進步和變化。有很多家長在和老師溝通時總愛說孩子犯了錯儘管批評,儘管打,其實這些都是假話,現在那個老師敢打學生啊?不要把家校溝通變成孩子的批鬥會,當然這不僅僅是家長的問題,很多老師也應該注意。另外,家長和老師溝通不僅僅要談孩子的學習,還應該談談孩子的思想、感情、習慣等等。目前中國的教育雖然提了很多年的素質教育,但仍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霾。因此家校溝通中最多的話題便是孩子的成績,學習成績固然重要可孩子的綜合素質也不可忽視。五、讓孩子支持家校溝通有的家長總是在和老師......

家長如何與老師溝通

一、注意平時的交流1、利用現代通訊工具交流很多老師在接班以後,都會把自己的電話、郵箱留給學生。如果沒有,家長或者孩子向老師問,老師也會告訴的。家長們不妨在煩忙工作之餘打個電話詢問一下。有些家長怕影響了老師的休息時間,孩子沒出事打擾什麼老師呢?其實不然,大多數老師都是有著強烈責任心與職業道德的人。她們會認真地在電話中、在電子郵件中交流孩子情況的,不錯過鼓勵孩子的良機。2、利用書信交流把孩子在家的情況或者孩子學習生活上出現的一些疑問,寫成紙條或者書信讓孩子帶到學校裡。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3、常到學校去看看有些家長從開學那天把孩子送到學校以後,老師就再也沒見過他,直到學期結束時和老師的短暫見面,這顯然是不夠的。家長每月到學校去一到兩次為適宜的。但家長到學校去也要注意幾個問題:B.如果班主任老師暫時沒有時間,你可以先到其他科目的老師那裡進行交流。有必要的話,互留電話,方便聯繫。C.在合適地時間把孩子叫來,一同對孩子做出鼓勵與要求,效果會更好。D.談話時間的長短上,家長也要有掌握。針對孩子出現的重要問題或者重要階段的輔助方法多談。以免影響老師備課、批作業的時間。二、溝通中避免出現的錯誤認識1、有些家長在和老師談話中,總是會說到:自己工作忙,孩子就全交給老師了,該打就打之類的話。教育孩子不僅僅是隻需要學校教育就行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2、有些家長認為被孩子請到學校去以後,肯定會面對老師的一番“訓斥”,所以推脫不去。其實這只是個別老師的一些不良做法。有些學校對老師叫家長的行為做出了嚴格地規定。除非特殊情況,老師是不能把家長請到學校裡的。所以,家長不要出現這樣的誤會。

家長與老師怎樣溝通好

擔任班主任以來,一直很細心地處理班級中的事情,很好地處理與家長的關係。然而今天,卻與家長髮生了一點小小的矛盾。下午放學,學生基本都放完了,一個家長來接小孩,可是他家孩子已經不在學校了呀!怎麼辦?孩子應該是被家裡其他人接走了吧!不然孩子不會自己走的,以前我囑咐過的。因此,我很肯定地跟家長說孩子已經接走了。可是這位母親卻說沒人來接孩子,他姐姐還沒放學。那孩子會去哪裡?不會一個人跑了吧?會不會跟陌生人走呢?我開始擔心了,便要這位媽媽回家看看孩子到家了沒有,這位母親不情願地回家了,我也找遍了整個學校,可是不見這個學生的身影,我盼望著孩子的母親能打電話過來說孩子已經到家了,可是盼來的卻是孩子的母親,孩子沒有到家。這位母親急了,要我打110,要我把他孩子給找出來,說話很難聽,我聽了心裡很不舒服,只能耐著性子安慰這位母親,請他不要著急,孩子肯定被家人接走了,只是還沒到家,這位母親話越說越難聽,還把家裡的人一起叫出來找小孩,和這幾位家長越說越沒耐心了,正在這時,孩子家裡的人打電話來說孩子被姐姐接到家了,一聽說這話,我也有火了,家長明明沒弄清楚,就來責怪我老師,自己每次都是最晚一個來接,還要說我的不是,對家長的態度我也變得不太友善,話也說的有點重了。雙方的關係很不好,在別人的勸解下,我也氣乎乎的離開了。 下班以後,平靜下來仔細想想剛才發生的事,自己也太沖動了,沒有很好地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也應該站在家長的角度來考慮。老師是種特殊的職業,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處理不同的突發事件。要有藝術地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都能學會的,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要去學,去積累。 校園心曲:? 徐傑:我是南師附中的老師,我認為家長打電話給老師是交流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一種簡便有效的方式,但什麼時候打、打多長(如果是手機)、談話的語氣方法等確實也值得家長思量——就是與朋友交往打電話恐怕也是要思量思量的,此其一。我們老師還是歡迎家長及時反饋信息的,但我們更願意聽到的是探討如何教育孩子而不是分數和名次,此其二。 吳天:我是一位剛讀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我的孩子比較好動,控制能力比較差,平時我對孩子應該說是比較嚴格的,剛開學時我就對老師講了孩子的情況希望教師嚴格一點,多注意孩子一點。開學沒幾天每次去接孩子老師總向我數落一番孩子的不是,在這麼多的孩子和家長面前,我每次總是無地自容,而且每次我的孩子在她的課上總以罰站為主,現在我是接也不敢去接,孩子好象也有點怕上學,上課每次都站,好象也無所謂了,我作為一個家長真是不知道該如何辦。 式樣:學校與家長確實應該找到一個好的途徑來進行相互間的溝通。本人認為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首先,家長一定要與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途徑。其次,選擇適當的時機與學校溝通,打電話,本人認為這並不是一種唯一的途徑,在適當的時候,要親自到學校與教師溝通。 ABC:歡迎家長與教師通電話,但電話必須直入主題,不能耗太多時間,有些家長一講就半小時,吃不消。作業不能批,課程不能備。我是中學數學教師,每天工作10多小時,主要是批作業。 凹凸:我想沒有老師願意天天受干擾,我做中層幹部,常有人下班後來家裡,或是打電話談工作等等,愛人總是極端反對,沒有好臉色、好言語對人家,所以我想老師也是一樣,你上班時打電話人家老師在工作,下班後也該給人家一個休息的空間吧!所以電話還是不打為妙。孩子的事只好聽其自然了!延伸閱讀:家長老師溝通本文轉載地址:|更多

怎樣與老師溝通

與老師溝通,最需要的是真誠。是帶著對老師的尊敬而進行的溝通。老師也是人,他也需要別人的尊重。而且老師在這方面可能比其它人更多幾份敏感。我曾接過一個班,原班主任是被幾個有身份的家長吵得調離了學校。開學第一天,其中一個家長就對我說,是他們趕走了那位老師。我聽了,毫不客氣地對他說,我不吃你這一套,建議你有事情當面和我談,如果我沒做錯什麼事,而你四處告狀,吃虧的肯定不是我。我對絕大部分家長是相當客氣的,也把他們當作朋友來對待的。那位家長是想給我一個下馬威,如果我態度軟弱,就會遭他欺負。

還有部分家長,特別是學習比較落後的學生家長,怕見老師。這種心理是正常的。說實在話,我也怕見我孩子的老師。我認識一些家長,他們說:“到老師那兒丟什麼臉,我臉皮沒那麼厚。”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老師的心中,他真的沒有厚此薄彼的思想,真的不存在看不起某某同學的思想,至少我是這樣。即使偶然因為學生犯了錯誤,或者讀書有點問題而責怪學生幾句,事後他也不會放在心裡。家長主動去和老師溝通這是老師求之不得的事情。如果你實在怕當面見老師,那你可以打個電話,寫個紙條什麼的,同樣也能達到目的。

如果老師與家長交流的目的是彙報孩子的不足,那麼家長一定要冷靜。儘管部分家長內心可能不平靜,但表現上一定要控制住,否則就會影響交流的效果,弄得大家不歡而散。畢竟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我見過一位學生,他撕壞了同學的六本本子,當然要賠償的。於是,老師打電話給他的爸爸,可是那位爸爸的脾氣卻大得很,不客氣地說:“為什麼要陪?是誰不好?你老師調查清楚了嗎?等調查清楚了再賠。”你看,這位家長就太沖動了。以這樣的心態怎麼能搞好家長和老師間的關係呢。

和老師交流,有些家長總是有流於形式的表現。他們只問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並不與老師討論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實,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儘管每個家長都是專家,但是,老師更是這方面的專家,因為他見識的各種各樣的孩子更多,總結出來的經驗更多,值得家長參與的有價值的建議更多。所以,當你問清了孩子的情況後,一定要問老師:你看用什麼樣的方法教育孩子更好?並且在討論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毫無保留地告訴老師,不能無條件地接受,因為老師的建議是否符合你孩子的情況,是需要你作出正確的選擇的。

很多家長可能還想知道與老師交流要不要送點什麼東西。老實講,如果你是老闆或者是公務員,帶點也無所謂,增加一點感情,但如果你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就根本沒有必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絕大多數老師並不是看著這點禮物而與你接觸的,他是看你對孩子的關心而樂意與你交流的。絕大部分老師是很體諒人的,禮物不會影響到他對你孩子的態度。只要你關心自己的孩子,就會激發起老師對你的孩子的關心。

相關問題答案
家長怎樣和老師溝通?
怎樣和老師溝通?
家長怎麼跟老師道歉?
家長怎麼給老師道歉?
家長怎麼跟老師聊天?
大學生如何和老師溝通?
怎樣和顧客溝通技巧?
怎樣和孩子溝通?
供應商怎樣和客戶溝通?
怎樣和領導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