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田黃石?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田黃是什麼樣的

田黃如何鑑定

田黃作為我國特有的“軟寶石”之一,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我國福建壽山一塊不到1平方公里的田中出產,因此產量極其有限。需要注意的是,並非任何田黃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田黃的質地優劣懸殊,價值高低差異極大,不能一概而論。多數用於收藏與投資的田黃也僅是其中少部分特徵明顯、各方面俱佳而無可挑剔的上品。因此,如何品鑑上品田黃石材或田黃印章就成為田黃初學者必須掌握的要領。

田黃的鑑定標準上好的田黃首先顏色要正,所以田黃的“黃”就要求黃得如同金子般燦爛。上品的田黃還要通透、純淨、細膩,紋理要美。同時作為硬石的代表石材,田黃出土時均為橢圓形,所以上品的田黃應該飽滿、渾圓、比例協調。當前的收藏界在辨別田黃上有三大標準,即“有蘿蔔絲紋、紅筋、石皮”。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田黃石的品種、樣貌多樣,如果僅用這幾個標準來衡量,難免會以偏概全。因此在鑑定田黃時,除了要觀察以下一些常見特徵,還要綜合考慮質地、色澤等其他因素。

1.石形

田黃的母石為山料,呈稜角狀,經過重力與水流的搬運及磨蝕作用,其稜角逐漸圓化,形成形態多樣、大小不一的卵石(獨石),呈次稜角狀或次圓狀。如果發現稜角尖銳或渾圓光滑的“田黃”就值得懷疑,可能為掘性石或山料磨製而成,但如果在加工過程中破壞了其原形就難以識別了。田黃一般為幾十克至幾百克,超過千克的非常罕見,幾公斤的田黃應值得警惕。

2.石皮

田黃長期埋藏在水田中,經風化作用,其外表通常會形成不同特徵的皮層。根據皮層的厚薄,可分為厚皮(>1mm)、薄皮(<1mm)和稀皮(細霧狀);皮層有單層皮與多層皮。田黃的皮色主要有黃色、黑色與白色。黑色皮俗稱“烏鴉皮”;皮為白色而石色為黃色,稱為“銀包金”;皮為黃色而石色為白色,稱為“金包銀”。田黃的不同皮色可能與不同顏色的土質有關,即黃色的土壤形成黃色皮,黑色的土壤形成黑色皮。由於田黃普遍發育石皮,有“無皮不成田”之說,故石皮成為鑑定田黃的重要特徵之一。轉自:國家文化藝術品網

3.蘿蔔絲紋

採用透射光觀察田黃的內部,其普遍發育似“蘿蔔絲紋”紋理,是非常重要的鑑定特徵。田黃內部的“蘿蔔絲紋”多種多樣,發育程度不同,按粗細可分為條帶狀、條紋狀與細絲狀;按形態可分為直線形、網狀形與不規則形;按顏色可分為白色、黃色與棕色;按透明度可分為半透明與微透明。田黃基本上都具有“蘿蔔絲紋”,“無紋不成田”的說法成立,但不能絕對化。

4.紅格(或紅筋)

田黃的“格”或“筋”實際上是一種裂隙,這些裂隙在地表條件下,特別是水田裡,普遍受到Fe2O3溶液的滲入與沉澱,被染成黃紅色,故稱為紅格或紅筋。但也有少數沒有顏色,為白色裂隙,則稱為無色格。田黃有紅格(或紅筋)的現象較普遍,也有“無格不成田”之說。

造假方法與真偽鑑別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升溫和田黃價格的逐年提升,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田黃仿製品,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於收藏的信心。田黃的造假方式越來越多,如何使其現出“原形”成為考驗收藏者眼力的難題。

1.冒充法

該方法由來已久,主要用產於壽山一帶的其他石種冒充田黃。這些石種的外觀類似田黃,但其本身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如鹿目格無“蘿蔔絲紋”而有“鴿眼砂”,溪蛋無“蘿蔔絲紋”和紅格,牛蛋黃無“蘿蔔絲紋”且密度大。

2.拼接法

拼接法指將許多小塊田黃(小於30g)拼接為大塊田黃,並在拼接處以工藝手段掩蓋其痕跡。這種拼接田黃的鑑別方法是:(1)尋找接合縫。接合縫一般用膠黏合,放大觀察可看到膠的存在,或用熱針試之會冒白煙;(2)內部的格紋特徵。在強透......

田黃石與壽山石有什麼區別

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一種,壽山石還包括彩石、荔枝凍等等,很多。

田黃石有幾種形態?

有顏色的“格”

這是一條“色格”,呈棕紅色,是外部物質滲入石內產生的現象。這條格比較“乾淨”,沒有往兩邊繼續滲入的情況。

無顏色的“格”

這塊田黃凍的“格”是沒有顏色的,只是一條小“裂縫”。

有黃色“格”的白田

在一些介紹田黃的著述裡,多強調白田中的“紅格”,但在這塊白田中,我們看到的卻是“黃格”。請記住,田黃的“格”,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千萬不能墨守成規。

四 有滲透現象的“格”

這條格原是一條很明顯的裂紋,後因外部物質滲入,變成了一條“色格”,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格兩邊顏色深淺的變化,“格”沒有經過的地方,石色就很淡。石內的黑點,是瑕疵。有的人認為,田黃石內不應有瑕疵,這是不確切的。“格”和瑕疵都是石病,沒有這些石病的田黃更見名貴。所以選了這塊田黃石是因為它具有典型性,人們可以從中認識到田黃的多樣性。

可參考珠寶知識 專注於定製有情感的金太福珠寶,追求簡約、時尚,已經打造出諸多富有東方文化色彩的作品。

田黃石是什麼東西

英文名稱:larderite(tian huang)

主要礦物為:地開石、高嶺石、珍珠陶土、尹利石、葉蠟石等。

化學成分:多種礦物集合,其中地開石:Al(Si4O10)(OH)8。

結晶狀態:晶質集合體。

常見顏色:為黃、白、紅、褐等色。其中產於中阪田中的各種黃色田坑石稱為“田黃”。

光澤:土狀光澤,拋光面呈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

解理:無,具貝殼狀斷口。

摩氏硬度:2~3。

密度:2.5g/cm3 ~2.7 g/cm3。

光性特徵:非均質集合體。

多色性:無。

折射率:1.56(點側法)。

雙折射率:無。

紫外熒光:通常無。

放大檢查:緻密塊狀構造,隱晶質至細粒狀呈顯微鱗片狀結構,其中田黃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蘿蔔紋”狀條紋構造。

特殊光學效應:無。

田黃石(Field-yellow stone),簡稱“田黃”,因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為壽山石中最優良的品種之一。它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之分:廣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狹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中之發黃色者。在物理性質、工藝美術特徵等方面,田黃石與壽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貴,故早已成為獨立的印章石品種。

廣義的田黃石呈黃、白、紅、黑等色,其中以黃色為最常見。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釐米3。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光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裡隱藥可見蘿蔔紋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為田黃石所獨有的外觀特徵,素有“無紋不成田”、“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之稱。誠然,從石質來說,仍以純淨為貴。

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珍品。由於它有“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故稱之為“帝石”,併成為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史載,清時福建巡撫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鏈章”,乾隆皇帝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御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那枚“三鏈章”縫在棉衣裡。至於民間相傳,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還傳田黃石可驅災避邪,藏田黃者能益壽延年等等,給田黃蒙上了許多神祕色彩,故田黃一直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至寶。

田黃究竟從何而得名?簡言之,在稻田裡發現的黃色彩石。田黃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壽山村一條小溪兩旁數裡狹長的水田底下砂層才有。且經過數百年來的連續掘採,壽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無數次,目前已開採殆盡,上乘的田黃早已是無價之寶。古時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已該是“兩”對“斤”了,故田黃的價格漲勢迅猛。

眼下市場冠以“田黃”之稱的所謂田黃,有的雖有柔美的蘿蔔紋,但外形多不呈卵狀;有的雖黃色濃稠可與田黃媲美,但石肌裡蘿蔔紋較稀亂;有的雖細膩性潔,但石質細而鬆軟。有人利用呈黃色的荔枝洞石材刻制印鈕假冒田黃出售;或拿杜陵坑中的黃色卵石,欺騙初入門的玩石者;更有甚者則以無數小塊薄片田黃石膠合成大田黃石,或在粗質田黃石上鑲嵌上品田黃石塊,魚目混珠,牟取暴利。那麼,收藏愛好者如何判別田黃石的優劣真偽呢?

據專家介紹,田黃石自從由母礦中分裂出來再埋藏到田間,其間歷經了數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出現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徵......

什麼樣的田黃石是極品

田黃石(Field-yellow stone),簡稱“田黃”,因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為壽山石中最優良的品種之一。它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之分:廣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狹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中之發黃色者。在物理性質、工藝美術特徵等方面,田黃石與壽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貴,故早已成為獨立的印章石品種。

常見的製假現象:

一種是利用色澤接近田黃石、肌理似有蘿蔔紋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沾上土或著色,再加蒸煮,使其顏色外形與無皮的田黃石相似。這種假田黃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細觀察,其外表鑿痕密佈,終不自然。只要透過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為偽物。

第二種是假造石皮。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或泡藥水高壓加溫,再經磨製,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石。然而,這種假石皮鬆而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乾結如疤,難以受刀。辨認時,一經摸或加油,不久,其圖文均不見。雕刻時也只能刻制組線條景物,而不能精雕細刻。

第三種是改變別的石種色澤,使它類似田黃石,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田黃石的“裹皮”,偽造成烏鴉皮田黃石,但其皮層淺薄如紙,這種假品,因皮色過於透明,皮質也過於細柔,所以易於識別。

乾隆田黃鏈章

第四種是利用某些質地與田黃石相似的石種進行冒充。這種冒品的識別,要求鑑別者必須熟悉幾種與田黃相似的石種的特性,以便進行比較和鑑別。如掘性高山石與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蘿蔔紋,但前者石性較鬆,後者石質微堅,都不如田黃石溫潤。又如鱟箕石也屬掘性高山,質鬆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狀。再如舊洞善伯的黃色結晶體,雖可與田黃相比美,但沒有石皮與蘿蔔紋,而且肌理時有金屬砂點,有時還有“花生糕”渾點,與田黃相比,相去甚遠。此外,黃色荔枝凍石因偶有石皮和蘿蔔紋,也常被石賈製成方章,冒稱田黃凍,這種冒品要價極高,且因為沒有人工痕跡,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識別,但細察之下,還是可以發現這種荔枝凍質地過於通靈,蘿蔔紋也較粗,缺乏田黃的穩重感。

田黃石裡有金星是什麼田黃石

如果田黃裡面有金星那有可能是金田黃

又叫黃金黃

田黃是什麼特徵

田黃在地下鬆軟潤澈的環境中,在泥土的水分中,在分子作用下聚集形成一種飽合的金色漿脂團,同時不斷吸附泥土中的油脂,又不斷分析出油脂中微量的礦物質,再經溶解轉化,礦物分子不斷聚合形成微小顆粒的結晶過程。

一顆成熟肥美的田黃生成時間需要2000萬年,是地球上早期的一種生命形式。田黃就如凝固了的蜂蜜,漿脂飽滿油性十足,是泥土的精華。

用指甲劃田黃應該沒有白色痕跡。表皮都會出現密如織網的細蘿蔔紋。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多呈現於表層,交叉狀,如龜裂紋。手感類似軟玉,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其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燦爛醒目

這個是不是田黃石?還是什麼石頭 20分

不懂瞎想發財

田黃石是在哪出產的?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溫潤可愛,肌崐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崐正如浴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就”。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崐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於沙士之中,是“無根而崐璞,元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阪,中阪和下阪三個地段組成,上阪是靠溪水崐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崐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崐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阪區。中阪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準崐而規範,而且石質潔淨溼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蔔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崐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崐大多產於此阪。下阪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衝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崐暗赭色,紋理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有人開始採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崐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崐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寓其“福(福建)、壽(壽山)、皇(田黃)”吉祥之意。因此,崐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曾有古話“一寸田黃一寸金”。較為珍貴的田黃崐石品種有以下幾種: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

田白石:該石出產於上阪區,如冰似玉,石中紅格外醒目。現已絕產。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崐明的色彩反差。

雞油黃:出產於上阪區和中阪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溼潤凝膩,石之表面崐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於中阪區,色澤豔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崐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

田黃石在當今的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買主大多是香港、臺灣、新加坡等華人集崐中居住的地區,越是質地優良,雕工精湛的田黃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興趣。

田黃石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田伐出產,因為色澤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田黃石的材質溫潤凝膩,被稱為“印石之冠”;中國印章的美學表現在篆刻、印鈕裝飾和印材的品質三方面,名貴的田黃石與印章結緣,不僅豐富了印章的審美價值,同時也使田黃自身的價值倍增。田黃石的色澤,以沉著而純淨的深黃為基本色調,象徵著富貴。一塊上等田黃印石,除了應具有細膩、溫潤的特徵外,還要色澤純正、紋理鮮明、形體較大、印鈕雕刻精美,如果印面出自篆刻名家之手,其價值就會更高一籌。收藏田黃石有舊石與新石之分,舊石總體上說品正、形正的較多,而新石往往為了不減少分量,多以自然隨形為主,很少被加工成方正的印材。田黃石有著獨特的紋路,通常被稱作“蘿蔔絲紋”,一些人往往以此作為鑑別田黃石的依據,但是,事實上一些有“蘿蔔絲紋”的石料並非就是田黃,所以單憑一種紋路是不能確定的。

田黃石的分類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銀裹金: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甚為名貴。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產自上、中阪。白田石色非純白,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似豐脂玉,蘿蔔紋明顯,有紅筋,格紋如血縷,以質靈、紋細、格少者為最佳。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雞油黃:出產於上阪區和中阪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溼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桔皮黃:刻石出產於中阪區,色澤豔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於壽山溪中,或農耕露出的石頭,被順手丟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積存於中阪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稱為溪中凍。這種田坑石因久蘊溪水中,石質相當靈透瑩澈,色澤略淡,皮層極薄或無蘿蔔絲紋。硬田石:凡質地粗劣、溫潤不足、不通靈、多雜質的田石,統稱為硬田石,是田黃石的下品。橘皮紅田:主要產於上阪和中阪。又名“紅田”、“紅田石”,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豔通明,稱“橘皮紅田”。紅田極為少見,色如丹棗者,極為罕見。其質細嫩凝潤,微透明,肌理隱含蘿蔔紋,是稀有的石種。上述圖片來源:1、紅田石_百度百科;2、田黃凍石、金裹銀、烏鴉皮田黃,來自“初山工作室品種田黃石(收藏)”田黃石在當今的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買主大多是香港、臺灣、新加坡等華人集中居住的地區,越是質地優良,雕工精湛的田黃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興趣。田黃石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田中出產,因為色澤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田黃石的材質溫潤凝膩,被稱為“印石之冠”;中國印章的美學表現在篆刻、印鈕裝飾和印材的品質三方面,名貴的田黃石與印章結緣,不僅豐富了印章的審美價值,同時也使田黃自身的價值倍增。田黃石的色澤,以沉著而純淨的深黃為基本色調,象徵著富貴。一塊上等田黃印石,除了應具有細膩、溫潤的特徵外,還要色澤純正、紋理鮮明、形體較大、印鈕雕刻精美,如果印面出自篆刻名家之手,其價值就會更高一籌。收藏田黃石有舊石與新石之分,舊石總體上說品正、形正的較多,而新石往往為了不減少分量,多以自然隨形為主,很少被加工成方正的印材。田黃石有著獨特的紋路,通常被稱作“蘿蔔絲紋”,一些人往往以此作為鑑別田黃石的依據,但是,事實上一些有“蘿蔔絲紋”的石料並非就是田黃,所以單憑一種紋路是不能確定的。田黃石系壽山石中特稀少的一種,理論上還是葉蠟石(Al2[Si4O10](OH)2)屬單科晶系。其化學成份理論值:SIO266.7%; H2O5%;Al2O328.3%;Fe2 O31.7%左右;CaO0.3%左右;還可能含微量K、Mn、Ti、Zr……壽山石主色調之變化,與其化學成份中低含Fe2O3MgO等比例變化有關。摩化硫度為2度左右,其比重2.5.耐火度1700度C左右。田石——產於壽山鄉內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頭洞,洞旁有溪,長約數裡,即壽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範圍,作為出產田石的界限。其品種根據產地不同,分上阪、中阪、下阪、碓下阪及擱溜田等,其中中阪所產田石尤佳。色分紅、黃、白、黑等。紅者曰“紅田”,黃者稱“田黃”,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謂“黑田”。另有外白內黃的“銀裹金田”、外黃內白的“金裹銀田”、外裹黑色薄皮的“烏鴉皮田”。(一)橘皮紅田:橘皮紅田為上三阪所產。色素以紅,黃為主,尤以深紅居多。色似紅橘皮,而紅得更深更濃,似紅琥珀,但比琥珀溫婉可親。肌理蘊......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田黃石?
銀杏為什麼是活化石?
什麼是三黃雞?
還有什麼是活化石?
什麼是藍寶石玻璃?
什麼是蒙脫石散?
什麼是鋯石戒指?
什麼是石墨?
什麼是古田會議?
什麼是無水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