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害怕死亡?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人為什麼對死亡有恐懼感

我以前總說人對死亡的恐懼僅僅是對臨死前無限痛苦的恐懼,假如人們走向死亡的過程就像睡覺一樣安寧,誰都不怕死了。

但隨即我自己的觀點就站不住腳了,我先想到了司馬遷,宮刑的痛苦或者有甚於臨死前的痛苦,他卻沒有選擇死,因為他有未盡的事業,於是我又補充人對死亡的恐懼還來於他有未盡的事業。我又舉例來支持我的這個觀點:母親對孩子,有的時候母親活著的原因是為孩子,她害怕自己死後沒人照顧自己的孩子,照顧好孩子就是她未盡的事業,所以她不選擇死。

但隨即我的觀點又有漏洞:有些人對死亡的恐懼來自於對死後的茫茫未知。他們或許認為死後還有所謂靈魂的存在,以及死後他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他們既不怕臨死前的肉體痛苦,又沒有未盡的事業,他們仍然怕死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死後他們還會以一種形式存在,他們對這種形式存在的不確定性產生恐懼。舉例:一些宗教徒,他們苦行修道,已到了物我兩忘、再無生唸的境界,然而說到死亡他們還是充滿恐懼,他們怕自己到達不了自己修度的天堂。再例:祥林嫂,她死前問“我”人死後有沒有所謂天堂與地獄,可見她已經不少次的想到了死,唯一阻礙她的是她不確定死後的存在形式。

於是得到結論,人怕死的原因有三:人怕臨死前的痛苦、人有未盡的事業、人對死後的茫茫未知。

然而我自己又是帶點自虐傾向的,我被這個問題重重包裹,於是我決定關掉手機斷絕所有聯繫,靜靜地躺床上發呆,等待自己睡去,我也不知何時才真的進入睡眠狀態,只知道轉天早上挺疲憊。

後來我突然覺到,“想死”與“怕死”是兩個概念,不想死的人未必怕死,我想的那個司馬遷的例子就是例證,司馬遷不想死,因為有未盡的事業,這是一種慾望,但他並不怕死,他很豁達的看待生死道:“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比鴻毛。”於是我們還發現有許多人完成了自己的夙願後自行了斷自己的生命,他們當初不死並不是怕死而是還不想死。所以“慾望說”也不成立,有慾望只能讓人不想死,並不能讓人不怕死。可見人有未盡的事業能支撐人活著,那是一種動力的貫穿而不是恐懼的拖延。那些貪生的人只是不想死罷了,他們貪生其實在貪圖生存的安逸,他們對已知安逸的貪戀其實正反襯出對未知痛苦的恐懼。

問題想到這我必須要給自己一個答案了,不然就真的糾纏不清了,也是該下一個結論的時候了。

一句話:人對死亡的恐懼來自人們對未知的痛苦的示弱。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對不存在的東西會產生恐懼——他們自己也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因為他們不知這種恐懼從何而來。探查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可以比我們探查一部作品更為有效地觸及心靈的祕密通道。照英國神學家詹姆士·裡德的說法“許多恐懼都是來自我們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來自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控制。”、“為了實現完滿的人生,需要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獲得控制恐懼的力量。”在現代社會,恐懼越來越有力地折磨著我們,到了每一個人都無法規避的地步,這讓我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和散文家麥爾慈說,他將提這樣一個問題:“宇宙對人類是友好的嗎?”這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困擾著許多自恃聰明的人,讓人倍感世界的無常。正是由於人的有限與渺小,比之於宇宙與世界的深不可測,差距太大,才使人對許多無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懼。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認為“四”、“十三”這些數字會給他們帶來不祥,可見,面對世界的無常,人是多麼脆弱而無助。

還有許多具體的事物,也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懼。比如,苦難,或者說精神創傷,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說人類歷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現在,思想貧困,情感頹廢,愛情正走向慾望,高貴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無處不在的核威脅,等等,都已經把人類推向了危險的邊緣。這個問題重重的世界,不是人類所能輕易承擔的了。尼采所預言的“超人”並沒有誕生,而現代人卻承受著“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負,這就是他們為何恐懼和絕望的原因。讓我們回想一下古典神話中那個亞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頭在北非海岸邊的亞特拉斯山上散步,他這樣做並不費力,因為他是亞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將這個世界放在肩我們的肩上,我們就會立刻被壓垮,因為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無法承受這個重擔。精神問題也是如此。人從文藝復興之後被確立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終極,人便開始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這就好比把亞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樣,最終會被壓垮。人要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價,如同猶太人殺害了撒勒人耶穌要付出集中營的代價一樣,每個人可以說都在付出代價。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嚴峻性擺到了每個人的面前。在弗洛伊德時代,人類遭遇的還只是性受挫,到現在,成了生存的受挫,顯得更加嚴重了。悲劇也許正是這樣開始的: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根本無力為自己承擔一切。我現在回憶古代聖徒跪在神面前禱告的情形,他們可以將心中一切的煩惱、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傾訴,傷心的眼淚可以向他而流,難以負荷的生存重擔可以交託給他,是多麼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紀的人類選擇了自我承擔的道路,這樣,離棄了神聖的信仰,除了人的顧影自憐之外,在有誰來安慰我們呢?當我讀著梵高寫給他的戀人的書信時,我感到這個孤獨的畫家是那樣地需要愛與慰藉;立體主義繪畫大師比加索,一生都用立體法繪畫,將人抽象成一些線條和方塊,可是,他將他的妻子與情人卻畫得充滿人性,這說明畢加索希望在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弗洛伊德在寫給戀人的信中說:“小公主,當你來到我身邊時,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說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愛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說出這樣的話來,是太可怕了。弗洛伊德認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終目的,他在理論上並不相信有愛的存在。因著他作為一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原初的渴望真愛的本質,這個本質將咒詛弗洛伊德那種以性為中心的思想。當他說出“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句話時,他裡面所受到的衝擊大概可以用恐懼顫慄來形容了。

梵高、畢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瞭一個共同的事實:人與自我分離了,即存在與本質的分離。就如卡夫卡所說的那樣......

我很害怕死亡 怎麼辦

你好這位朋友,感謝你對我的信任。你的求助提問我已經收到了 :-)

首先我覺得你必須告訴自己,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再偉大的人都避免不了,若是想要追求長生不老,那麼看看古代的那些煉丹君王,到頭來反而是自投羅網。

既然是必定要到來的事情,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害怕死亡呢?心理學對此的科學解釋是,死亡雖然是每個人最終的結果,但是它具有很大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什麼時候會死亡?死亡的方式?這些都是不確定的。馬航MH17上那麼多的癌症專家,這輩子就幫助病人延長壽命的,結果他們自己卻在意外中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命走向了終結。

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來控制自己對死亡的恐懼:

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也就是不可抗力。當死亡以某種方式靠近你,你是沒有辦法躲避的。既然是你不能控制的事情,那你對此就沒有責任。既然沒有責任,現在的努力也就不會給你帶來什麼。既然努力沒有什麼用,那麼也就不用害怕,因為害怕了也一樣於事無補。與其害怕,不如想想其他的事情,讓自己把時間和能量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讓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死亡後不代表生命的消亡。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歷史,或多或少。你到現在已經讀了不少人家的故事,還包括你看的《冰雪奇緣》(如果我沒記錯上次那個提問者就是你吧),這是迪士尼的能工巧匠在創造動畫電影界的歷史。你能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為自己身邊的人創造一些永遠不會消亡的價值?你再想想,哪怕Ana公主最後真的就在冰塊裡沒有能夠甦醒過來,哪怕她真的就這麼去世了,我相信她的力量和她對自己姐姐Elsa的無私奉獻,會改變Elsa,會讓Elsa有力量來改變整個王國啊!你不覺得Ana很偉大麼?(天哪我現在想起電影情節又開始激動了……)

除了這些無形的事物,你的身體部分也不會在死亡之後就變得毫無用處啊。你看看現在有人會主動簽署“器官捐獻同意書”,讓自己死亡之後把遺體的健康部分移植給其他病人,也有可能是把自己的身體捐獻給科研機構來做藥品研究、生物實驗等。這些可能在國內的傳統文化裡還不是普世價值觀,但在發達國家還是比較流行的。你不覺得,給別人生命、或者通過科研來造福全人類,你就獲得了永生麼?要是沒有死亡,你還沒這個機會呢!怕什麼?不怕!

最後,也是我經常告誡自己的一點:給自己的人生經常要制定階段性目標和長遠計劃。如果我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完成自己的夢想,我想,這輩子就沒有遺憾了。我的夢想很簡單,和你分享:我想要有自己的幸福家庭,有個靠海的房子,我想養條狗,客廳裡擺放著一架三角鋼琴。可以從事一份自己有興趣的工作,通過工作和志願者活動來為他人和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就足夠了。

當你有了這些目標,你會發現生命的價值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死亡可以剝奪你的身體和心跳,但是奪不走你的夢想,和你在實現夢想的路上給他人灌注的力量!

我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由於我對閣下你還不是太瞭解,可能無法從你的切身感受出發來給你提些建議。如果你願意,你還可以和自己親人、朋友、信賴的長輩多多溝通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我相信你也會從他們的見解中得到靈感,從而給自己充實自我生命的無限動力。

衷心希望你一切都好,今後還有問題你可以隨時告訴我,一定盡力 :-)

人為何越老越害怕死亡

對很多老年人來說,“死”或與“死”相關的各種字眼,似乎成了他們最大的忌諱,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越大越害怕死亡。懼怕死亡是種本能對於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懼,是人類保護自己的一種本能手段。如當一個從來沒見過相機的人面對閃光燈的時候,本能的反應就是退縮,儘管閃光燈是無害的,但這種千百萬年保留下來的本能還是在起著作用。人死了,感知覺活動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沒有人知道死亡以後是怎麼樣的。對死亡的未知,也是人們對死亡產生恐懼的原因之一。對老年人來說,距離死亡比年輕人要近得多,因此對於一無所知的“另一個世界”的恐懼,自然也比年輕人要多一些。孤獨比死亡更可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到老年,死亡的機率開始上升。也許自己還算健康,但當每次老友聚會,去參加活動,與周圍同伴聊天時,發現自己當年的同學、同事、老夥伴許多人相繼過世,難免不勝唏噓。人也許可以不怕死,但對於孤單和寂寞,沒有人會喜歡。同樣,從自己的角度來說,死亡意味著和伴侶、子女的訣別,如果家庭關係和睦,對彼此都念念不舍,自然也會害怕死亡將他們分隔。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死亡帶來的孤寂感,也是讓人害怕死亡的原因。此外,人有著豐富的想象力,當人們從電影、電視劇、新聞報道等節目中看到那些瀕死者的掙扎、呻吟、親屬的哀號……往往會想到“自己死的時候會不會也是那樣?”這種對痛苦的害怕,不免會轉移到恐懼死亡本身上。真心關愛老人是解決之道知道了恐懼死亡的原因,自然也就能找到應對的辦法。如果您已經進入老年,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識到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興衰的歷程,人生亦不例外。其次,死亡之後,感知覺自然就會終止,疾病所帶來的痛苦也不再會延續,不必為了解“死後是什麼樣”而恐懼。最後,死亡雖然會把我們和至親分開,會讓他們悲傷,但我們越是能夠做到安詳和坦然面對死亡,越能減少親人的擔心和痛苦。作為子女,平時抽出時間來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幾個電話,都會減少他們的孤寂感,進而減輕他們對死亡的恐懼。除了精神上的關懷之外,在物質上也要儘可能多地提供幫助,讓老人的生活衣食無憂應該是最起碼的。此外,也要定期安排老人蔘加體檢,以便身體有了問題及時治療。心怡

人為什麼害怕死亡?

因為生存是人性的最大本能和本性,而死亡是對生存的最大否定或摧毀。為了有效地維護和延長生存,人類(乃至所有生物都)本能地進化或產生出一種對死亡的恐懼感。死亡恐懼感的作用是為了使人類遠離對生存有害、危險的場景和環境。一旦一個人沒有了死亡的恐懼感之後,那麼,他離死亡的時候也往往不會太遠了。

根據分子心理學原理,死亡恐懼是我們大腦中記載著“死亡”這個信息載體分子的強負電及其對應的負面激素(如過量的腎上腺素)造成的。“死亡”信息子負電的過高的確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給我們造成不必要的死亡恐懼感。但如果死亡信息分子的負電能過低,往往會使主體對死亡的不在乎和漠視,這很容易導致主體的自殺。所以總體上講,適度的死亡恐懼是有利的,至少是利大於、遠大於害。

人究竟為什麼會害怕死亡????

因為你的害怕來源於你的思想,也就是說人的肉體將要死亡,但思想還不會死去。人的思想是由人的大腦構成的,而大腦又是肉體的一部分。人們常說人死後會有靈魂,其實指的是人的思想沒有死去。但死去的人究竟如何,恐怕沒有人會知道。 我們不是那些先賢,也並非勇士。所以希望害怕死亡的人,就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善待自己周圍的人,不要在將來感的自己浪費了時間和生命。

我害怕死亡怎麼辦? 10分

呵呵,這個問題我之前也想過。人如果死了就徹底消失了,好可怕啊。。想得人眼前發黑。。

但不管你多不願意都有死的那一天,這是自然規律,沒人可以例外。你要做的是正確地看待死亡。

人類之所可以達到今天這麼文明是因為我們經歷了無數次的繁衍進化。就是在人類不斷地死亡出生的過程中,好的東西不斷被新鮮的生命繼承併發揚改進,從而使人類世界不斷地進步。這就是達爾文物種進化的觀點吧。。所有的事物最終都會向好的方向不斷進化發展。

所以生老病死不過是順應自然的規律而已。這是極其正常的事。。

仔細想想死亡並不可怕,因為只要你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等死亡來的時候你也不在了。

所以你還怕什麼呢?

老年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有恐懼感

老人面對死亡會經歷五個階段,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死亡五部曲:

美國著名的心理分析醫生伊麗沙白.庫伯勒.羅斯通過對大量晚期患者的訪談及研究患者臨近死亡前的心理活動,將瀕臨死亡的過程分成五個心理階段: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

第一階段:否認與隔絕

大多數患者無論是在一開始就被明確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隨後意識到自己患有絕症時,第一反應往往經歷否認這一階段,產生不同程度的否認情緒,會在心裡想:不,這不可能。否認是暫時的自我防禦機制,它的意義在於抗擊痛苦,幫助重拾自我,激發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禦機制,不久就轉為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態度。

第二階段:憤怒

當最初的否認無濟於事,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開始出現,會自然而然的想:為什麼會是我。憤怒的根源是由於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無法充分享受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計劃等。常常把怨氣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階段:交涉

這個階段其實即是與殘酷的事實討價還價、做交涉和拖延時間,自我設定一個最後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實現一樁心願、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諾。

第四階段:抑鬱

當晚期患者對自己的狀況再也無法否認,當他出現越來越多的徵兆、變得越來越虛弱時,他無法做到一笑了之、無動於衷,也無法做到怨氣沖天時,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和焦慮,這種焦慮來自對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慮,也來自病人在等待與這個世界永別的過程中產生的悲傷。

第五階段:接受

經歷了前面的幾個階段,最終進入到對死亡即不感沮喪又不感憤怒的階段,這時候,不再惋惜自己將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開始默默守候離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為了逃避現實或是病痛折磨間隙的短暫休息,這一階段的睡眠變得象嬰兒一樣單純,對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興趣,重新找到了安寧。

為什麼我這麼害怕死亡

世人多數都害怕死亡,人之常情,你可以多參加業餘活動,多讀書,勤奮工作,慢慢就忘記了

我很害怕死亡怎麼辦?太害怕了

知音啊!其實我也有同樣的想法。不過沒你這麼嚴重,我會盡量避開這個問題,因為很恐懼。其實你可以多和朋友在一起玩和聊天,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還要多關心家人等等。就是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其實有了信仰的話就會好些,有時候想想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最後塵歸塵,土歸土。佛教提倡的是無我,既然無我,本身就沒有我這個概念,那就沒什麼好怕的。順其自然就好了,要生活的充實一點。祝你早日拜託啊!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害怕死亡?
貓為什麼害怕香蕉?
人為什麼害怕孤獨?
為什麼害怕人多的地方?
美國為什麼害怕華為?
新疆人為什麼不怕死?
請問吸血鬼為什麼害怕大蒜和十字架 ?
男生為什麼害怕女生哭?? ?
人為什麼都要死亡? ?
人為什麼害怕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