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祖先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漢人的祖先是羌族嗎

中國古代封建政治家,基於文化優越感,曾蔑稱少數民族同胞。故有“北狄(胡)、西羌(戎)、東夷、南蠻”之說。從這些稱呼來看,非鳥即獸。狄也好,胡(狐的諧音)也好,都是犬科;羌則含有羊的意思;蠻則是說南方多有虎豹;夷的本義就是彎弓射箭,與鳥有關,這些統統反映了古代中原農耕地區的先人看待周邊地區的生活方式。其實,現代漢族的大部分確是由這些族群融合而成,只不過融合這些族群的部落首領是黃帝,所以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漢藏緬甸諸民族起源於古羌人,這是無疑問的。並且古代遊牧在中亞及中國西部的羌人中最早的一支進入渭水,因為善於人工生火併掌握了農業技術,而最早進入了農耕時代,這就是炎帝部落,“炎”帝就是發明火的人,能夠使用人工火,所以能刀耕火種(焚燒荒草、森林而耕地),所以炎帝又是神農氏。炎帝是古羌人的傑出代表,這個沒有問題。那是不是就可以說,炎帝是羌族,因而漢族也是羌族的分支呢?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對的。錯就錯在它沒有分清民族與族群的區別。要分清這個問題,就要挑戰傳統關於民族起源的認識,即歷史上是先有民族後有國家,還是先有國家而後才有民族。一些現代西方學者認為,是先有國家後有民族。我認為這是非常符合歷史事實的。第一,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者美也,夏者盛大也。華反應的是華夏族文明的先進(人民因為穿衣服、吃熟食而看上去體貌美麗、優雅美觀),夏反映的是該民族疆域的廣大。可見,沒有疆域,就沒有民族,但疆域的維持卻必須需要建立國家,至少是要有城邦國家,更何況是廣大的疆域呢。而且華夏族這一說法,也是夏朝建立以後才出現的,夏本身就是自認為是夏后氏之後,夏人、夏朝之後。正如,我們說自己是漢人,是基於我們對漢朝強大的自豪和懷念。因此,先有國家政權,後有民族的說法在中國是適用的。同樣,今天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是古代西亞北非的閃米人,但從沒有猶太人說自己是閃人,也沒有阿拉伯人說自己是閃人,更沒有人說阿拉伯與猶太是一個民族了。要是這麼說,那巴勒斯坦人也不就會給猶太人扔炸彈了。那為什麼起源於同一個族群,卻不承認是同一個民族呢?因為,他們建立了不同的國家,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阿拉伯比猶太人晚很多才建立自己的阿拉伯國家。猶太國以色列出現後,猶太人就是單獨一個民族了。其實,原先的以色列有兩個民族、兩個國家,一個是猶太族、一個是以色列族,國家統一併融合後,變成了一個民族——猶太族。再有,過去蘇格蘭人是蘇格蘭人,英格蘭人是英格蘭人。二者從沒認為是一個民族,但是統一的不列顛王國建立後,英國的史學家就開始叫盎格魯-薩克森人了。同理,日本蠻荒時代沒有大和民族的說法(約兩晉以前,那時中國已經有了民族的說法,而日本沒有自己的民族意識),倒是有100多個小邦國,其中有一個叫和國。這個大和國統一日本並漢化以後,效仿隋唐,建立了統一國家,採取了“和'字為其民族的名稱。一是因為大和國主命滅掉了方國第一次統一了日本,而是因為日本由多國、多種族(朝鮮人、東漢時期的約300萬北方漢人、南島馬來人、中國閩粵人)和合而成。從以上史實不難看出,的確是現有國家後有民族。過去,我們稱哥特人為一個民族是不對的,那應該是從一個部落分化出來的族群,換句話說,部落出現後,出現了族群,部落變為國家後,族群分化出了不同民族。假設你今天問德國人你是哪裡的,他一般會說,我是德國人,假設你問他:你是哥特人嗎?他肯定會一臉驚呆。因為,哥特人是歷史學家才熟悉的一個名稱。這就好比你問中國人,你是羌人嗎,漢族肯定說我是漢人,藏族肯定說,我是藏人,古羌人同樣也是歷史學家才研究的問題。由此可見,華夏族的說法到夏代以後才出現的,華夏人不僅......

漢族、藏族、羌族是一個祖先嗎?拜託各位大神

現代的藏族和羌族都起源於幾千年前的古羌族,他們的語言同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 古羌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6000年以前就已經生活在甘肅、青海、川西北一代。“羌”字指古羌人以牧羊為生。 大約在5000年前,古羌族人口繁衍,開始向四周遷徙。陸續向東方遷移的羌人先後進入中原成為漢族先祖的一部分,許多學者相信炎黃部落出於古羌人。漢族中的姓氏“姜”起源於“羌”。 向西方遷徙的幾支羌人部落進入西藏境內,其中史書有記載的是“犛牛部”,他們的後裔在西藏建立了吐蕃王國,是藏族的祖先。吐蕃建國後又反過來向川西、青海、甘南擴張,將生活在這些地區的羌族大部分征服,最終同化在藏族裡。 現代生活在川西北的羌族僅是古羌族一支“白狼部”的後裔,因緊鄰漢族居住而倖免於被藏族征服同化。 羌族還有一支“党項羌”,在宋代建立了西夏國(今寧夏境內),後被蒙古所滅,遺民遷於內地與漢族雜居融合,有一支逃亡川西混跡於藏族中,至今保留有獨特的風俗和方言。 古代還有許多羌族部落陸續向南方發展,沿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等河流進入川西南、雲南、緬甸、泰國等地,形成彝族、白族、景頗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普米族、納西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和緬甸的緬族等,他們的語言也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同樣屬於藏緬語族的民族還有:藏南的門巴族、珞巴族,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許多小部族,以及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山區的部族,他們都是古羌族的後裔。 羌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漢族和藏族都是從羌族演化而來。炎黃部落就是東遷的兩個羌族部落,打敗蚩尤部落後形成了新的華夏族。一些羌族部落西遷至青藏高原上後就形成了藏族的祖先。

誰知道我們為什麼重視羌族?——因為古羌是華夏民族的祖先

摘 要:甲骨文上的“羌”字曾掀起了現代學者研究古羌的熱潮,人文學界對羌族史展開的大討論最終達成了共識:古羌是藏緬語族各民族的前身,而現代羌族只是古羌眾多族群中的一支。

歷史上的羌和現在的羌族有什麼關係嗎?

解讀古“羌” 羌,中國最古老的部落,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華夏族是以夏、商、姬、姜四大族氏為主,融合其他一些民族部落而形成,其中,夏、姬、姜皆屬古羌系列,商為東夷族。遠古時代,西羌、東夷主政中華,西羌佔了絕大多數。我們習慣上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漢族的始族是黃帝,羌人的始族是炎帝。羌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始祖之一。 作為對一個人類共同體的稱謂,“羌”字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即已經頻繁出現。現在它仍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族稱。這種三千多年一以貫之的“歷史文化奇觀”,世界民族史上獨一無二。而“羌”族群的出現更早,當追溯到傳說時代的炎黃部落時代之前,其影響之廣泛,研究中國乃至東北亞、東南亞、西北亞世界民族史,都必須探討與羌族的關係。 古代羌人並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古代漢人對居住在中國西部眾多土著遊牧部落的泛稱。有專家指出,納西族和三星堆的古族等很多民族都與羌有著直接的關係。 岷江上游地區是古代一些民族往來的走廊,秦漢時期這一走廊上經常能看到河湟一代羌人遷移的身影。經過一次次遷徒和不斷的民族融合、變遷,這個古老的民族現在還剩下不到30萬人口,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鬆藩、黑水縣等地羌族歷史悠久,可溯源於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約在春秋、戰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絡繹遷居於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與當地居民相融合,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我說樓上的 你自己是複製的 還說人家。

羌族是漢族的祖先?!

搞什麼嘛。。。炎帝本來就是傳說,傳說傳說,就是大家都這麼傳這麼說而已啦~~~可能某些信息閉塞的地方傳說的說法不一樣,這有什麼關係。。。信史從商朝開始,之前的都是傳說啊~~~

炎帝是山東人還是山西人?誰搞的清楚嘛。。。祖上傳下來的話,又沒有出土文物證實的東西,糾結這個幹什麼嘛。。。

對待傳說的態度應該是包容的。你可以那樣認為,我也可以這樣認為,不必求一個定論的東西。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認為伏羲和女媧是人類的祖先,所以得出結論中國人是世界的祖先,也有人認為亞當和夏娃是人類的祖先,所以得出結論西方人是人類的祖先;還有人認為人類是真主創造的。當然,還有的人不知從哪裡聽說來的,韓國人是人類的祖先。。。這些都是傳說,沒有任何一家可以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他人又是錯的。。。但是,這樣的世界不也存在的挺好麼?沒有人因為這個整個你死我活。

所以啦,你那個什麼羌族祖先說聽聽也就是了。至於你真正相信哪一個說法完全是自己的權利。

PS:我信仰進化論,我認為類人猿才是人類的祖先。。。哈哈哈~~~

藏族人的祖先是族是誰.他們曾經住在哪裡

在古代,中國西部有一個以青海為居住中心的羌族,後來它向四方發展,其中向西的一路建立起了以山南瓊巴為中心的吐蕃國,隋唐時,經過朗日淪贊普與松贊干布的擴張,逐步統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了大吐蕃國,至棄芒淪贊時建立起了基本上包括全部羌族的吐蕃國,經過了一百幾十年的強盛時期,羌族人逐漸產生了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態,融合成為蕃族,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現在的藏族。所以藏族的祖先是羌族。

誰知道羌族的歷史?歷史上都有什麼名人出現?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1955年和1956年,茂汶縣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麵饃),中午就在地裡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淨的大米拌到玉米粉裡,或將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許多地區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將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麵”;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麵湯”,繼續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製成炒麵,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後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餈粑,稱為洋芋餈粑,用油煎或炸後,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餈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醃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樑上燻烤製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後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醃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煮熟後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餚。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里加鹽、花椒等紮緊、風乾,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罈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節日、禮祭食俗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正如一首羌......

漢族祖先是誰

漢族的發展和演變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化擴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著古藏緬族,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首都今寶雞市),晉南關中洛陽一帶居住著華族(首都今淮陽縣),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並在今新鄭縣定都,後來二族將漢江和淮河的領袖蚩尤滅掉,佔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建立了聯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縣,這是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夏國所直屬的領土只包括中原和晉南,夏族老家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經被藏緬族和吐火羅人佔據,遺留在當地的夏族接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帶的商部落(當時稱東夷)滅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領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東西部。東夷在血緣上介於華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間,外貌上與華夏族區別不太大,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文化上,可稱為華夏別支。經過500年統治,商部落完全華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滅商中央,建立了強大的周朝,周的領土比商朝多了關中和燕國。至於周的說法有兩個,一說周部落是華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縣,後來遷到關中,經常與藏緬族的羌族和吐火羅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與中原華夏開始有所差別,但作為華夏族在關中的移民,血緣上文化他們仍然是以華夏族為主體;二說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難來到甘肅的蘇美爾人。不過有人說蘇美爾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兩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東夷一支,戰國時期也徹底華夏化。楚國(統治階級是黃帝系祝融氏後代,國民則屬於蚩尤後代)與華夏族則有濃厚的血緣親屬關係,但文明落後(與東夷相似),不過也於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

秦滅六國,華夏族與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將大量華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後來的匈奴、西部鮮卑的國民中都很多華夏族血緣者。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漢代漢族是由華夏族與東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據史料記載,東漢全國有7200萬人口,後因戰亂人口銳減至原來的1/3,即2400萬,三國末期人口為2500萬;曹魏、吳、漢休戰後都在恢復生產建設,到西晉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長到3379萬;西晉八王之亂人口死亡過半,到317年西晉滅亡時漢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萬。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至於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也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100萬人;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而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敦煌一帶多是中原流亡的漢族和當地漢族。後來30萬羯人被冉閔基本殺絕;40萬氐族隨前秦從關中前往各地駐防,氐族由於分佈太過於分散,不過50年就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中,苻堅被西燕和後秦消滅,苻丕被後燕滅,苻登為西秦滅。西秦又被匈奴胡夏滅,後秦被東晉滅,胡夏被吐谷渾滅。鮮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戰中被北魏、高雲-馮跋、東晉消滅。到東西魏並立北方時,中國北方只剩下兩個大的民族----漢族與鮮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鮮卑族4世紀初全部人口不逾百萬,甚且遠低於此數。)由於在秦燕爭雄的間隙,民間漢人恢復增長,368-407年的漢族人口全國恢復到3000萬,東晉人口有1500萬,所以北方民間漢族人有1500萬。520年中國人口增長到5240萬,其中南朝2000萬,北朝漢族2350萬,......

羌族所信奉的祖先是一頭白羊還是一隻白狼

是羊

北川古羌族是一個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民族,由於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漸形成了對羊的崇拜。

據動物學家研究,早在1萬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於羊性情溫順,易於馴服,肉食鮮美,皮毛又是禦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種實用價值,羌族先民們很早就開始馴化和飼養羊,從羊身上獲取生活的必需品,並從中獲得與大自然作鬥爭的力量。當時的羌人認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還具有靈魂能保護自己部族的成員,因此在眾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選出了與自己生存最密切、最親近、最重要、影響最大的羊,將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採用一定的專門儀式,經常對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護和好處。由此產生出羊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對羊崇拜過程中,逐漸將羊注入了人類特有的血緣和親族的觀念,羊開始顯示出它從來沒有過的神聖性,羊伴隨著羌族人部落集團自身來源的傳說、種的繁衍活動以及人們的社會組織和制度而發展起來,羊逐漸成為羌人氏族的標誌和符號,繼而演進到了一個獨特的崇拜時期——羊圖騰崇拜階段。

北川羌族自古以來對羊就有著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禮,在一些羌人活動地區,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視羊為祖先。現在的羌族地區,仍然存在許多視羊為血緣關係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歡養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織線,祭祀活動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禮時,羌族巫師用白羊毛線拴在被祝福者的頸項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師所戴的帽子有兩個角,是用羊皮製成的,巫師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製成。傳說羌族在向岷江上游遷徙途中,羌族巫師勞累過度,昏昏入睡,他們的經書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後羊託夢給羌人說:“我死後,可將皮做成鼓,敲三下,經書就會道出來。”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賦予了高於巫師的地位,甚至成為了羌族文化的神聖傳承者。羌人死後,要殺一頭羊為死者引路,俗稱為引路羊子。羌人認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來,殺死羊子後要尋找死者病根,並認為羊為人的一半,他們將羊血灑在死者手掌上,意為人騎羊歸西。在一些羌族地區,還有用羊骨和羊毛線作占卜的習慣,以預測吉凶。

羊圖騰崇拜是羌族先民較普遍的一種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許多遺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內容。

傳說中的彝族祖先是誰?

彝族的祖先崇拜和道教文化

任何一種宗教都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可能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獨立的地理區域和孤立的民族文化圈內處於靜止狀態。彝族的宗教,形成以祖先崇拜為中心信仰形式,既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形成,又兼收幷蓄了其他的宗教文化。其中,大量吸收、揉合的是中國固有的道教文化。

道教由於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特別尊崇,迅速地傳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加之,彝族先民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漢末唐初,道教就傳入彝族先民的聚居區。緊鄰雲南的巴蜀 ( 今四川省 ) ,歷史上是少數民族居住,秦漢以後,特別是西蜀,經濟文化發展較快,在張陵入蜀創立五斗米道之前,道家和方術就很盛行,已經出現了嚴君平、楊春卿、董扶、張霜、李固等一批道學方士名家,為張陵上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準備了良好的條件,鶴鳴山地處西蜀 ( 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內 ) ,西蜀就成了五斗米道的發祥地。張陵又在除北邙山治以外的巴蜀境內設置二十四個傳道教區,稱二十四治,置祭酒以領道民,四川又成了道教的基地和大本營。而鶴鳴山的地理位置當時恰好是西南各少數民族流移遷徙頻繁之地,現今居於雲南、廣西的彝族,其先祖原分佈在秦隴一帶,秦漢魏晉時期,一大部分彝族先民南下四川流徙雲南,這樣,他們把鶴鳴山的五斗米道帶到了雲南,叢雲南遷徙出去的彝族先民,又把五斗米道傳到了外地。《新纂雲南通志·釋道傳》又載 : “漢,孟優,蒙化人,居巍寶山,土師孟獲兄也。素懷道念,常往來瀾滄、滬水間,得異人長生久視方藥諸書,隨處濟人。後主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軍中誤飲啞泉,輒手足四禁不語,或謂優有良藥,使人往求之。優進仙草立驗,亮驚異之,與語人:天運會深有契。後入峨眉山,不知所終。 其子孫於元時,賜姓孟。”胡蔚本《南詔野史》又載 : “細奴邏……於唐太宗己酉貞觀二十三年即位,年三十二歲,建號大蒙國,稱奇嘉王,據南詔。……封十二聖賢為十二山神,時澄江人波羅旁有經濟才,用為文臣,郭郡矣素以勇略聞,用為武臣。又有楊波遠者,相傳為東漢時人,常騎三角青牛,號神明大士,能知鹽泉。滇中鹽泉多為波遠所開創。”這兩種史籍中提到的蒙化 ( 今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 、巍寶山 ( 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唐代南詔酋長細奴邏的耕牧地 ) 、南詔 ( 今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漾 彝族自治縣 ) ,均是漢代以後彝族先民的聚居地。

在今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聳立著一座巍寶山,在巍寶山上建有一座青霞觀,觀內主祀老君,又俗稱老君殿。它建在巍寶山的北面山腰,依山而進,層層迭深,崇臺高階,宏偉壯觀。第一院系準提殿,內奉準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六弟子。第二院有大廳和南北兩廂房,大廳為全觀主殿,奉太上老君塑像 : 坐狀,左手拿八卦圖,右手拿芭蕉扇,腰繫青霞玉帶,膝前有青牛、白象。塑像兩旁書楹聯兩副,其一曰 : “東渡涵關儒問禮 ; 西遊印度佛皈依。”其二曰: “一清之清自然真清,清虛妙境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冠全仙。”從大廳出來,南廂房屋格下懸有大匾一塊,上書“片石含青”。內立石碑,正面鐫刻康熙五十八年的《巍寶山青霞觀常住田碑記》,背面鐫刻嘉慶十五年的《重修巍山青霞觀碑記》。這一青霞觀的建蓋,相傳是為了紀念老君降化南詔酋長細奴邏。康熙《蒙化府志·蒙氏始末附》載,細奴邏“耕於巍山之麓,其婦往 ,有老人美髯,戴赤蓮冠,坐於盤石。旁有二童子,左執鏡,右捧杖,側有青牛白馬。向婦索食,婦敬享之,回家再炊而往,考人復索之,又享之。如是者三。奴邏怪其遲,婦告之故。因同往謁拜於盤石下,老人謂曰: ‘爾夫婦何所欲 ? '奴邏叩祈福佑。老人因擊其耜十三,曰 ......

相關問題答案
羌族的祖先是誰?
漢族的祖先是什麼?
安徽姓黃的祖先是誰?
我們人類的祖先是誰?
姓童的祖先是誰?
中國人的祖先是誰?
貓的祖先是誰?
猿猴的祖先是誰?
鯊魚的祖先是誰?
李白的祖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