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岳飛的皇帝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殺了岳飛的是哪個皇帝

宋徽宗

岳飛為什麼被皇帝所殺?

這個悲壯片段永遠地記載在《說岳全傳》的末尾篇章,至於後面離奇的故事情節像是在安慰讀者:說什麼牛皋騎在金兀朮的身上,前者給笑死了,後者給氣死了。反正小時侯的我還是對大英雄岳飛的遇害耿耿於懷,十分痛恨大奸臣秦檜,以致於平時和姓秦的同學吵架了,就把這個壞蛋安在對方的祖宗行列。 後來,當看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時,看到書中提到大英雄岳飛不是被大壞蛋秦檜所害死的,而是“高宗皇帝”。當時不理解,為什麼要害死“精忠報國”的英雄呢!要是秦檜吧,還好理解——《說岳全傳》裡不是說他們倆的前世有仇嗎?所以當時很痛惜岳飛的“愚忠”,如果要是不理會十二道金牌,先打到北宋首都東京再說——畢竟已到朱仙鎮了嘛! 再後來,當翻看《宋史》,以及別的文章,才感覺到小說、評書的謬傳,也越來越體會到我們小老百姓在電影電視劇裡所看到的、在收音機評書所聽到的岳飛已經不是歷史上的那個岳飛了。(就像關老爺——關帝也不是關羽)而是後來人因為某種需要,對他的某一方面加大宣傳,而其他方面(比如缺點)則給以避諱,“為尊者諱”嘛!這樣,優點一再擴大,缺點持續掩蓋,最後的結果就是人慢慢變成了神,——然後把神再回到原來的那個歷史環境中時,你會覺得特別的彆扭,自然產生種種疑惑,一如我以前的不解。但這種帶有政治意味的宣傳,嚴格意義上說,已經不屬於歷史學的範疇了;也感覺到小時候的幼稚,其實岳飛沒有打到朱仙鎮,即剛超出趙構、秦檜主和派的預期目標時,就先召回了韓世忠、劉光世、楊沂中、張俊等東線宋軍部隊,使中線的岳飛已成孤軍深入之時(這時的岳飛部隊大概有四萬,遠遜於金國),並且後勤保障沒跟上,因此只好返回荊襄防區。 岳飛最後的悲劇命運與他的性格有關。他的性格中有點偏激,自以為是,屬於典型的“善於謀國,不善謀身”的那種人(如歷史上的吳起、晁錯等人),估計也有點“性情中人”,就是一心血來潮,往往做出欠考慮的事兒。據《宋史·岳飛傳》記載,年輕時,剛升為秉義郎的岳飛就冒昧地向皇帝趙構上書,結果被以“小臣越職言事”的罪名罷歸原籍。這,我們可以理解為他年輕不懂事,因為按照當時(其實後來明朝也是)“潛規則”,武將只聽從指揮打仗就行了,不該關心政策層面上的事務。後來,經過十多年浴血奮戰、已成某“軍區司令”的岳飛,由於三番五次受到皇帝召見、勉勵、誇獎,讓他感覺和皇帝的關係好得像“鐵哥們”一樣,所以紹興七年一聽說金國那邊打算要立宋欽宗的子嗣做皇帝時,立即給趙構上書,爭取提前“正資宗之名”,這樣“則虜謀沮矣”。——這純屬好心辦壞事,岳飛一時心血來潮,把十年前的教訓給忘了。即使是非給要給皇帝提醒一下,你可以授意一個文職部下或文職同僚來說呀,為什麼要自己說出來呢?!結果遭到皇帝的斥責:“...卿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與也”。岳飛聽後“意似不悅”,據和他同時面聖的參謀官薛弼說他面如死灰,感嘆道“鵬舉為大將而越職及此,其取死宜哉”,越職言事竟觸趙構之忌。 此事到了明朝,被明朝人陳邦瞻評論(見《宋史紀事本末》),說道:“餘觀嶽少保請高宗建儲事,未嘗不悲其忠而惜其智也!夫造膝密謀,為宗社計慮根本,此誠忠臣事,然惟腹心大臣得為之,非將帥任也。智名用略蓋一世,攜震主之威,而居不賞之功,斯已危矣,猶欲與人父子間事乎?矧(音“深”,況且之意)苗、劉之變,實立明受,帝庸主也,豈能遽忘諸將?而飛乃觸其深忌,安知讓人不以此為中傷地也!” (旁白:我想起了漢武帝時期的汲黯、公孫弘和衛青三人面聖時的“待遇”:衛青面聖時,漢武帝可以蹲在廁所裡接見他;丞相公孫弘面聖時,皇帝有時候不戴帽子、光著頭出來接見;要是等到汲黯來時,不穿戴整齊不敢出來。據......

殺了岳飛的皇帝是誰岳飛想救山哪二位皇帝

宋高宗殺的。想救靖康二帝,即宋徽宗、宋欽宗父子

岳飛是哪個皇帝殺的,有是哪個皇帝平反的

宋 岳飛(1103~1142) 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河南),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準則。北宋宣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麼,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朮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柺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 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兵非常害怕「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有《嶽武穆集》。

岳飛是被誰殺死的?他為什麼要殺害岳飛?

秦檜只是一個動手的。沒有趙構的准許,秦檜是不可能舉起屠刀的。

秦檜和岳飛分別代表了主和派和主戰派。而嶽龔的性格決定了他成為兩派鬥爭的犧牲品。

趙構由於地位來的不正,需要拉攏人心,也最希望看到下面的戰局:

1.宋金長期持久戰。既表明他不忘父兄之辱和國仇,有積極北伐恢復中原的決心。

2.宋金議和。趙構要面臨強大的輿論壓力。

他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1.宋大勝,滅金,迎回二聖。趙構不讓出皇位,則不忠不孝;讓出帝位,肯定不願意。

2.金大勝,滅宋,趙構則被抓去陪伴父兄。

秦檜明白這個道理。岳飛不明白。岳飛是強硬的主戰派,一到戰場上,趙構就駕馭不住了。

岳飛是被誰害死的

名義上是秦檜,實際上是宋高宗趙構授意(主要是岳飛鼓吹迎回宋欽宗犯了大忌)。沒有皇帝的首肯,秦檜怎麼可能去直接殺害岳飛呢?

岳飛是被皇帝殺死的嗎?

在風波亭被勒死 附:岳飛死因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岳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岳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不過我們若窮原竟委,致岳飛於死者還是宋代猜防武臣的傳統政策,這政策是宋高宗所遵守的。縱無秦檜,岳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無寧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並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宋代以猜防武臣為傳統的政策,筆者在狄青之死一文中已經說到。這種政策,終宋之亡沒有改變,北宋如此,南宋亦然,雖經靖康之禍,充分暴露出這種政策的缺點,但宋高宗並不覺悟,仍墨守成法,對一般武臣反猜防得更厲害了。在這種傳統政策之下,像岳飛這樣特出的人才,正是宋高宗所特要猜防的。因為岳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這 分析他的死因,亦即是表章他的優點。他的精神人格,在這篇小文中雖未能儘量稱述,也可略存梗概了。 岳飛的死因,第一是好學。他本是安陽韓家的佃客,(宋稗類鈔)幼年並未得多讀書。因他天性好學,其後貴為大將,仍然治學不倦,所以在學問方面竟能有頗深的造詣。他遺留下來的作品如滿江紅詞之類,至今還為人傳誦,他的書法也很美觀,他在宋代武臣中,可說是第一個好學的,也可說是第一個學問好的,狄青尚不及他。正因為他好學,正因為他學問好,便觸了宋廷的忌。在宋代,典型的武臣通常連字也不識,越是沒有知識,越得朝廷的信任。像宋太祖時的党進,目不識丁,言語舉動,非常粗魯可笑,(事實類苑玉壺清話)太祖卻很優容他,重用他,原因就在他沒有知識。文武分途,是宋代消除內亂因素的辦法。文臣有知識而不能打仗,武臣能打仗而沒有知識,以文臣治民,武臣帶兵,又以文臣節制武臣,武臣協助文臣,不僅分工合作,用得其宜,而且可以互相牽制,無論文臣武臣都不敢造反,不能造反了。一旦有一個武臣居然有與文臣一樣的知識,這豈不使文武分途的辦法失去效用?此文武雙全的武臣,當然要被目為危險分子。岳飛就是這樣為宋高宗疑心他在聯絡士大夫作羽翼了。王船山先生在宋論裡說岳飛接近士大夫為他死因是很有理由的。 岳飛第二是不貪財,宋代的將領,很少不貪財的,特別是南宋初年的大將,差不多個個都貪財,只有岳飛是例外。宋高宗,常縱容諸將都貪財,獎勵諸將貪財,用意在使諸將腐化而喪失上進的志趣,一個守財奴自不會有什麼野心的。從前梁武帝聽說他的兄弟臨川王宏家裡庫房很多,疑心藏的是武器,非常注意,及至打開庫房一看,則,見一庫一庫滿裝著錢,於是梁武帝大為高興,知道臨川王宏是個沒出息的東西,也就不追究這些錢的來源了。宋高宗對諸將的心理,和梁武帝對臨川王宏是差不多的。高宗時諸將以張俊為最貪汙,他的田產每年可收租米六十萬斛。他家裡藏的銀子很多,每千兩鑄成一毬,號稱沒奈何。(堅瓠集)他會派人到海外做生意。(鶴林玉露)他曾役使他部下的花腿軍(腿上剌花的)替他修房子,在臨安蓋了一座酒樓,,名太平樓。眾軍作歌譏剌他說:“張家寨 沒來由,使他花腿擡石頭,二聖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雞肪編)他的貪財於此可見。所以軍中戲稱“張太尉鐵臉”,意謂他無廉恥,不要臉,臉皮好像鐵打的一樣。(雞肪編)優人在宮裡做戲,也曾取笑他說:“只見張郡王在錢眼裡坐”。(堅瓠集)他如何會有許多錢?還不是剋扣軍糧和與民爭利來的。而這樣一個貪鄙的人,卻蒙宋高宗的垂青,南宋初年諸將以他為最享福。宋高宗何嘗不知張俊很壞,取其無遠志,所以重用他,厚待他。貪財成為風氣,就是名將韓世忠也未能免俗。他曾議買新淦官田,宋高宗聞之大喜,特賜御札,就把這田賜給他。當時高宗頗疑諸將有......

岳飛,秦檜這時期的皇帝是誰?

秦檜(huì,1090年-1155年),字會之,宋朝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人。中國歷史上著名奸臣之一,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補密州(今山東諸城)教授,曾任太學學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與宋徽宗、欽宗一起被金人俘獲。南歸後,任禮部尚書,兩任宰相,前後執政十九年。因力主對金求和,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岳飛而遺臭萬年。

岳飛被誰害死的

疑似秦檜墓驚現人間,激起了人們又一次大辯論,誰是殺死岳飛的幕後黑手,岳飛是否非殺不可,秦檜是*臣,還是替罪羔羊?

去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南京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兩個人揹著一個大大的包裹,從墳裡鑽了出來,消失在夜幕之中。在公安人員抓到的盜墓賊手裡,他們剛挖出的居然就是宋朝王公貴族所使用的器具,當挖掘人員把上面覆蓋的泥土全打開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那扇墓室的門!難道為了防止盜墓者掘墓“鞭屍”而特意設計的嗎?他會是誰呢?人們想到了宋朝宰相“秦檜”!經過千辛萬苦的挖掘,大家終於找到了這扇墓室的門,打開墓門之後,發現了一個寬2.2米,長5米的一個絹書,據說這就是秦檜留下的一份遺囑!

在這份遺囑上,秦檜居然高度評價了他的死對頭岳飛的戰功,並說殺死岳飛不是他一個人所為!然而,遺囑裡透露的並不只是這一些,似乎還另有隱情。這個疑似秦檜墓的驚現人間,一時間激起了又一次的大辯論。

秦檜墓的挖掘,讓我們對岳飛的死因產生質疑,之前說到在秦檜遺囑中稱自己並非殺死岳飛的真凶。他為什麼要在臨死前否認這一事實呢?岳飛到底是誰殺死的?

有一份資料,有一次岳飛正準備乘勝追擊的時候,突然接到皇帝下的十二道金牌急令,把他調回了京師囚禁了起來,岳飛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作戰如勇猛,對皇上如此衷心的英雄,怎麼一夜之間竟成了階下囚了呢!那天半夜岳飛偷偷的問那個看守說,我什麼時候能出去呢?沒想到看守長嘆了一口氣說道,這君臣之間若沒了信任,做臣子的也就只有死的份了。岳飛聽完之後,感到非常的冤枉,他大聲的叫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意思就是說,老天爺長著眼呢,我岳飛對皇帝哪曾有過二心啊!

第二天,皇帝還真召見了他,岳飛見到皇帝誓死也不下跪,並說自己沒罪不能跪,跪下便是認罪了。宋高宗也沒有因此而憤怒,還好言安撫了一番,可沒想到皇帝前腳剛走,秦檜就進來了,而且當場宣佈,岳飛為死罪,為了保留全屍,以毒酒賜死。岳飛當時真是悲憤難當,大罵秦檜。所以說岳飛直到死,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犯的是什麼罪?

當滿朝文武大臣得知岳飛被殺的消息之後大為震驚,紛紛質問宰相秦檜,岳飛到底是犯得什麼罪?秦檜只是含含糊糊地說了一句,岳飛的罪是“莫須有”。那麼,真的是秦檜害死了岳飛嗎?按照宋朝的司法制度,像岳飛這麼高級別的官員,涉及到他的死生問題,一定要經過皇帝特別安排的,另外秦檜是最高的文官宰相,岳飛是最高的武官之一,秦檜要殺岳飛幾乎是不可能的,是否是宰相秦檜為皇上承擔了一切罪名?

據說皇命不可違,秦檜也只好奉命從事,但是他預料到自己替皇帝出面幹掉岳飛,死後必定遺臭萬年,所以對外就含糊其詞,而對自己家人則在遺囑中透露了真情。

有人說:雖然沒有皇帝的批允,誰也不敢捍動權傾滿朝的一個武臣,但有可能是高宗受了秦檜的唆使才把岳飛誤殺的?

從管理的視角分析岳飛的死因:皇帝是殺嶽的主謀。

因為他坐在一個來之不易的皇位上,本來天下不是他的,是他哥哥的,由於戰爭他坐上了皇位,所以他特別害怕失去這個皇位。同時高宗又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一個能人下屬就怕遇到性格軟弱的領導。軟弱的人,第一不自信愛懷疑別人,第二,沒有自己的主見,耳根子軟,容易聽信別人的讒言,岳飛就陷到這裡邊了。

據說有一次岳飛為感謝皇上對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過了頭,他說我一定要攻克黃龍府,迎二聖回朝,那麼二聖是誰呢?就是高宗的父親與他的哥哥,如果高宗的父親跟他的哥哥回來,那他的位子還能坐得穩嗎?後來秦檜還跑到皇帝那去打小報告,聲情並茂的說了一番,還畫了三個太陽,意思是提醒皇上,這國無二主,天無二日啊。難道就因為這,皇帝就記了岳飛的仇?

如果說“迎回二聖......

在古代皇上為什麼要殺岳飛

岳飛是軍事天才,卻在政治上極其幼稚。一再觸及宋高宗的“心理底線”。

岳飛寫詞《滿江紅》,說“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當時就有人提出異議——何為“舊山河”?何為“朝天闕”?明擺著是想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帝(其實這時徽宗已死)。可是假如徽欽二帝回國,那麼今上(高宗)還能安安穩穩地當皇帝嗎?(明朝的于謙,也是死在這個敏感問題上,可謂是“後車之鑑”)。

岳飛被害,千古大獄,歷來都歸罪於秦檜。但後人論史也偶有指出,倘若不是宋高宗同意,秦檜無法害死岳飛。文徵明《滿江紅》有句雲:“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說明秦檜只不過迎合高宗的心意而已。不過論者認為高宗所以要殺岳飛,是怕岳飛北伐成功,迎回欽宗(高宗的哥哥,其時徽宗已死),高宗的皇位便受到威脅。我想這雖是理由之一,但決不會是很重要的原因。高宗做皇帝已久,文臣武將都是他所用的人。欽宗即使回來,也決計做不成皇帝。高宗要殺岳飛,相信和苗傅、劉正彥叛變有很大關係。

苗劉之叛,高宗受到極大屈辱,被迫讓位給自己的三歲兒子。這一次政變,一定從此使他對手握兵權的武將具有莫大戒心。當時大將之中,韓世忠、張浚、劉光世三人曾參與平苗劉的勤王之役,岳飛卻是後進,那時還沒有露頭角。偏偏岳飛不懂高宗的心理,又做了一件頗不聰明之事。

紹興七年,岳飛朝見高宗,內殿單獨密談。岳飛提出請正式立建國公為皇太子。高宗沒有答允,說道:“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意思說,你很忠心,但這種事情你是不應當管的。岳飛退下後,參謀官薛弼接著朝見,高宗將這事對他說了,又說:“飛意似不悅,卿自以意開諭之。”那時岳飛手握重兵,高宗很擔心他不高興,所以叫參謀官特別去勸他,要他不必介意。

疑忌武將是宋朝的傳統。宋太祖以手握兵權而黃袍加身,後世子孫都怕大將學樣。秦檜誣陷岳飛造反,正好迎合了高宗的心意。要知高宗趙構是個極聰明之人,如果他不是自己想殺岳飛,秦檜的誣陷一定不會生效。

秦檜當權時力主和議,但真正決定和議大計的,其實還是高宗自己。當時文臣武將,大都反對與金人講和。《宋史·秦檜傳》有這樣一段記載:紹興八年“十月,宰執入見,檜獨身留言:‘臣僚畏首尾,多持兩端,此不足與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專與臣議,勿許群臣預。’帝曰:‘朕獨委卿。’檜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別奏。’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堅,檜猶以為未也,曰:‘臣恐別有未便,慾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別奏。’帝曰‘然。’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確不移,乃出文字,乞決和議,勿許群臣預。”

這段文字記得清清楚楚,說明了誰是和議的真正主持人。一般所謂奸臣,是皇帝糊塗,奸臣弄權。但高宗一點也不糊塗,秦檜只是迎合上意,乘機攬權,至於殺岳飛等等,都不過是執行高宗的決策,而這樣做,也正配合了他作為金國大間諜的任務。

相關問題答案
殺死岳飛的皇帝是誰?
岳飛時代的皇帝是誰?
夏朝的皇帝是誰?
唐玄宗之前的皇帝是誰?
袁世凱之後的皇帝是誰?
宣統之後的皇帝是誰?
唐高宗上面的皇帝是誰?
清朝最好的皇帝是誰?
明朝最後的皇帝是誰?
武則天前面的皇帝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