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預防職業暴露?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職業暴露的預防措施

(1) 制訂、實施醫療實驗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護措施指南。(2) 對有關人員(包括醫務人員、警務人員等)加強艾滋病傳播途徑及自我防護的宣傳教育以及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水平及自我防護能力,並持正確態度,既不能過度恐懼,也不能無所謂。(3) 設有專門的組織和管理系統。(4) 落實好各項防止職業暴露的安全操作和個人防護措施。包括醫療實驗室的佈局,安全操作規章,廢棄物的消毒處理,個人防護用品和健康監護等。出現事故時要及時報告並做好記錄以便及時評估。

預防職業暴露的措施有哪些,發生職業暴露後如何處置

醫院職業暴露預防處理措施

為維護醫務人員及其他部門有關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在工作中發生經血傳播疾病如: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尤其是艾滋病等職業暴露感染,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後最大限度的避免或減少經血傳播疾病的病毒感染,特制定具體預防處理方案. 一、 職業暴露

1. 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以及有關工作人員,在從事醫療防治工作及相關工

作的過程中意外被經血傳播疾病患者的血液、體液汙染了皮膚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經血傳播疾病病毒的血液、體液汙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況.

2. 數據分析表明:執行嚴格的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醫護及檢驗等人員的職

業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二、 職業暴露的預防措施

1. 醫務人員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

腦脊液、滑液、陰道分泌物等人體物質)及被血液、體液汙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病原物質,在接觸這些物質時,必須採取預防措施. 2. 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

作完畢,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 在診療、護理操作工程中,有可能發生病人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

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汙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如:外科手術、口腔治療、消化道內鏡、泌尿系內鏡等專科檢查診療).

4.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髮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

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5. 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

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6. 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

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

7. 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

針頭、刀片等銳器.

三、 職業暴露後的預防處理

(一) 緊急局部處理:

首先應立即進行局部緊急處理,包括輕擠出血、清洗、局部消毒等.

1. 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清洗汙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 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儘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 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幷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覆用生理鹽水沖洗乾淨. 4. 對被乙肝病毒暴露的粘膜或傷口儘早施行被動免疫. (二) 登記、免疫接種、上報、隨訪制度

1. 發生職業暴露後應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醫院組織相關專家對暴露發生的危險程度進行評估,報告預防科並對暴露者及患者進行相關的血清學檢查及隨訪、監控。

2. 根據暴露病毒的種類及病毒載量,對暴露人員實行預防用藥方案。 (三)不同病原暴露後的處置

1暴露於HIV(血源性疾病)的處置。有以下三點 (1) 預防最好在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超過24h,並建議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

(2) 暴露後儘早獲得血液標本進行HIV檢查,定期檢查血清轉化,並及時向醫院的有關部門報告,包括其它疾病。 (3)

醫院應立即採取感染源患者的血清學進行檢查。

2 暴露於HBV(血源性疾病)的處置 有以下三點

(1)對於既往已有免疫,其抗體HBs抗體>10mlU/ml時,不需要進一步治療。

(2......

預防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職業暴露是指工作人員,如實驗室技術員、醫生、護士、保潔員等,在從事疾病防治工作及有關工作中,意外地被感染者或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汙染了破損的皮膚,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汙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而導致有被疾病感染可能性的情況。

一、適用對象

適用於我院可能接觸各類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種感染性物質的所有人員,包括臨床醫生、護士、技師、藥師等科室工作人員,以及在我院進修學習的學員和保潔員等。

二、預防控制原則

堅持標準預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職業暴露醫院感染的基本保證,診療操作前明確自身免疫狀況和暴露源感染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採取及時、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避免職業暴露和銳器損傷的主要基礎,防護重點是避免與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體液等直接接觸。

三、安全操作

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一次性乳膠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必須戴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汙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必須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髮生破損,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醫務人員應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線、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5.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輸液器等,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職業暴露的預防原則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預防原則及防護措施

1

、醫院內所有區域應當採取標準預防。

2

、標準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汙染的物品

時應當戴手套;

②脫去手套手後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汙染

的物品後應當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④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

等物質噴濺到時,

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

防護眼

鏡或者面罩,

穿隔離衣或圍裙;

如手部皮膚髮生破損,

在進行有可能

接觸他人的血液、體液或者被其汙染過的物品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⑤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

護理操作過程中,

要保證充足的

光線,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

防滲漏的利器盒,

或者利用針頭處

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

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

輸液器等

醫用銳器,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3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用級標準,如防護

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面罩、隔離衣、手套、鞋套等。

4

、醫護人員的分級防護

⑴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①、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

戴乳膠手套。

②、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

⑵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傳染性非典

型肺炎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

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

處理其分

泌物、

排洩物、

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

轉運病人

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

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半

汙染區和汙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

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⑶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

務人員。

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職業暴露現場緊急處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種小的損傷,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

能與傳染性物質接觸,

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

如果可能儘量擠出損傷

處的血液,使用

70

%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立即進行醫療處理;

②皮膚汙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並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例如

70

%乙醇或皮膚消毒劑(外科用藥)。

③針刺和切割傷: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建議儘可能擠壓傷

口,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然後用大量的水沖洗;

④眼睛濺入液體:眼睛濺入液體,立即用水沖洗。必須迅速。避

免揉擦眼睛。連續沖洗至少十分鐘。

⑤衣物汙染:儘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並防止進一

步擴散。脫掉防護手套。洗手並更換隔離衣及手套;如果個人衣物被

汙染,應立即將汙染處浸入消毒劑。

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並提

供指導。

⑦涉及汙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

發生潑濺事故後應立即採取措施保護易汙染物質;如果懷疑有嚴

重事故,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並採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員

,

防止汙染擴散;

控制汙染

,

並防止人員再進入;

通知實驗室

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職......

填空題預防職業暴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職業暴露是指工作人員,如實驗室技術員、醫生、護士、保潔員等,在從事疾病防治工作及有關工作中,意外地被感染者或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汙染了破損的皮膚,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汙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而導致有被疾病感染可能性的情況。 一、適用對象 適用於我院可能接觸各類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種感染性物質的所有人員,包括臨床醫生、護士、技師、藥師等科室工作人員,以及在我院進修學習的學員和保潔員等。 二、預防控制原則 堅持標準預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職業暴露醫院感染的基本保證,診療操作前明確自身免疫狀況和暴露源感染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採取及時、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避免職業暴露和銳器損傷的主要基礎,防護重點是避免與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體液等直接接觸。 三、安全操作 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一次性乳膠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必須戴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汙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必須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髮生破損,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醫務人員應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線、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5.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輸液器等,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職業暴露的預防原則

職業暴露的預防原則:很簡單——標準預防

職業暴露的防護原則是什麼

粉塵的三級防護原則

----安全評價中知識性探討之一

前言

本人從事工業企業安全評價工作已有多年,經常要面對許多安全知識概念,要明晰、準確、完整地表述,還是要認真研究一番,以下就是這方面的學習心得之一,參加分享活動,僅供參考,歡迎教正。

正文

粉塵是指能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在工業生產中產生的粉塵叫做工業粉塵。對工業粉塵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將破壞作業環境,危害工人身體健康和損壞機器設備,還會汙染大氣環境。

在我國,能夠產生粉塵的行業與工種很多,如金屬礦與非金屬礦的採掘和採石業,基礎建設方面的築路、開掘隧道和地質勘探作業,玻璃製造業,耐火及建築材料加工業。鑄造業的破碎、磨粉、包裝、運輸等環節。

粉塵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取決於人體吸入的粉塵量、粉塵侵入途徑、粉塵沉著部位和粉塵的物理、化學性質等因素。在眾多粉塵中,以石棉塵和含遊離二氧化硅的粉塵對人體危害最為嚴重。石棉塵不僅引起石棉肺,且具有致癌性;含遊離二氧化硅的粉塵可引起矽肺病,含遊離二氧化硅70%以上的粉塵對人體危害更大。粉塵的粒徑不同,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同,2微米至10微米的粉塵對人體的危害最大。此外,荷電粉塵、溶解度小的粉塵、硬度大的粉塵、不規則形狀的粉塵,對人體危害較大。

粉塵侵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呼吸系統、眼睛、皮膚等,其中以呼吸系統為主要途徑。粉塵對人體各系統的危害表現如下:粉塵侵入呼吸系統後,會引發塵肺、肺粉塵沉著症、有機粉塵所致的肺部病變、呼吸系統腫瘤和局部剌激作用等病症;如果粉塵侵入眼睛,便可引起結膜炎、角膜混濁、眼瞼水腫和急性角膜炎等症狀;粉塵侵入皮膚後,可堵塞皮脂腺、汗腺,造成皮膚乾燥,易受感染,引起毛囊炎、粉刺、皮炎等。

根據粉塵的種類、濃度、接塵時間,國家標準《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 (GB5817-86) 規定,接觸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共分為五級:0 級 ( 符合衛生條件),I 級 ( 輕度危害 ),Ⅱ 級 ( 中度危害 ),Ⅲ級 ( 高度危害 ),Ⅳ級 ( 極度危害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企業事業單位應將Ⅲ級、Ⅳ級粉塵危害列為粉塵治理重點,各級衛生部門應將Ⅲ級、Ⅳ級粉塵危害列為職業衛生監察工作的重點。經分級檢測,粉塵危害達到Ⅳ級的企業,必須在一年內消除,否則衛生部門有權責令其停產;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的工程項目,在試生產時,必須進行粉塵危害程度分級,凡有Ⅲ級、Ⅳ級粉塵危害的,不允許正式投產;有Ⅱ級危害的,不應升入國家二級以上企業。

目前,粉塵對人造成的危害,特別是塵肺病尚無特異性治療,因此預防粉塵危害,加強對粉塵作業的勞動防護管理十分重要。粉塵作業的勞動防護管理應採取三級防護原則:

一級預防 主要措施包括:綜合防塵,即改革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儘量將手工操作變為機械化、自動化和密閉化、遙控化操作;儘可能採用不含或含遊離二氧化硅低的材料代替含遊離二氧化硅高的材料;在工藝要求許可的條件下,儘可能採用溼法作業;使用個人防塵用品,做好個人防護。

定期檢測 即對作業環境的粉塵濃度實施定期檢測,使作業環境的粉塵濃度達到國家標準規定的允許範圍之內。

健康體檢 即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工人進行就業前的健康體檢,對患有職業禁忌症、成年人、女職工,不得安排其從事禁忌範圍的工作。

宣傳教育 普及防塵的基本知識。

加強維護 對除塵系統必須加強維護和管理,使除塵系統處於完好、有效狀態。

二級預防 其措施包括建立專人負責的防塵機構,制定防塵規劃和各項規章制度;對新從事粉塵作業的職工,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對在職的從事粉塵作業的職工,必須定期進行健......

職業暴露的預防心得體會

保護病人的同時保護自己

薦採用接觸後預防措施的職業暴露是什麼不推

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或稱後天免疫缺乏綜合症,英語: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音譯為艾滋病),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HIV)的反轉錄病毒感染後,因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統稱為綜合症,而非單純的一種疾病,而這種綜合症可通過直接接觸黏膜組織(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門等或帶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而傳染。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病原學

艾滋病屬於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中的人類慢病毒組,分為1型和2型。目前世界範圍內主要流行HIV-1。HIV-1為直徑約100~120nm球形顆粒,由核心和包膜兩部分組成。核心包括兩條單股RNA鏈、核心結構蛋白和病毒複製所必須的酶類,含有逆轉錄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種變異性很強的病毒,不規範的抗病毒治療是導致病毒耐藥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於西非,目前在美國、歐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發現。HIV-2的超微結構及細胞嗜性與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與HIV-1相比明顯不同。

HIV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較弱,對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抵抗力較低。對熱敏感,56℃處理30分鐘、100℃20分鐘可將HIV完全滅活。巴氏消毒及多數化學消毒劑的常用濃度均可滅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鈉、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滅活HIV。但紫外線或γ射線不能滅活HIV。

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

流行病學

1.流行概況:WHO報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攜帶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萬,新感染270萬,全年亡180萬人。每天有超過7000人新發感染,全世界各地區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國家,尤以非洲為重。專家估計,全球流行重災區可能會從非洲移向亞洲。中國CDC估計,截止至2011年底,我國存活HIV攜帶者及艾滋病患者約78萬人,全年新發感染者4.8萬人,亡2.8萬人。疫情已覆蓋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我國面臨艾滋病發病和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開始向一般人群擴散。

2.傳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

3.傳播途徑:HIV主要存在於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為:與已感染的伴侶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包括同性、異性和雙性性接觸。②靜脈注射吸毒:與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過的、未經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HIV傳播途徑。③母嬰傳播:在懷孕、生產和母乳餵養過程中,感染HIV的母親可能會傳播給胎兒及嬰兒。④血液及血製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膚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擁抱,禮節性親吻,同吃同飲,共用廁所和浴室,共用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娛樂設施等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戀者、靜脈吸毒者、與HIV攜帶者經常有性接觸者、經常輸血及血製品者和HIV感染母親所生嬰兒。

發病機制

(一)病毒感染過程

1.原發感染

HIV需藉助於易感細胞表面的受體進入細胞,包括第一受體和第二受體。HIV進入人體後,在24—48小時內到達局部淋巴結,約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檢測到病毒成份。繼而產生病毒血症,導致急性感染。

2.HIV在人體細胞內的感染過程

吸附及穿入:HIV-1感染人體後,選擇性的吸附於靶細胞的CD4受體上,在輔助受體的幫助下進入宿主細胞。經環化及整合、轉錄及翻譯、裝配、成熟及出芽,形成成熟的病毒顆粒......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預防職業暴露?
如何預防職業病?
怎樣預防紅色錢包破財?
我們該怎樣預防火災?
飲食上怎樣預防乳腺癌?
怎樣預防運動損傷?
何為醫務人員職業暴露?
怎樣預防真菌感染?
怎樣預防兔子球蟲病?
去泰國怎樣預防晒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