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的意義及價值?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長征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論文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在一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時至今日,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昔日腥風血雨刀、槍相見的地方早已恢復安寧,當富足和安康使我們把前輩們的努力只是看作歷史書中的一頁時,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段歷史,去善待並銘記呢?我想真正值得記憶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經融匯在我們的民族集體無意識之中,通過我們的基因遺傳代代相延。比如我們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純樸敦厚……,“長征精神”是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一部分嗎?或者說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其他部分有什麼聯繫呢?直接查證“長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組成部份,還需要時間的考驗,但是找出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聯繫確是現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於中華文明薰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之一 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質而言是對人自身生存和發展權利的尊重以及對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相信,相信人類有把握自己、把握歷史和命運的能力。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孔子對於超出人類的虛構存在“存而不論”,但是對於人間世界卻充注了極大的熱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嚴密而獨特的哲學體系。在孔子哲學體系中,人學位居中心地位。人的價值和人的權利的學說是孔子人學的兩大發現。自春秋以降,人類對於宇宙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強,但是卻一直處於君主專制統治之下,即使是國民黨政府,也是為了某些特定人群,或者說是小部分人服務的政體。所以孔孟學說的仁義道德都還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視並未得以執政者的真正實踐,而只是道德教化的宣傳內容。

高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認識到“人”在歷史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和人對於自身命運及其全人類歷史進程的把握。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類自身努力鬥爭去爭取權力才能夠顯示人類生存的價值。這點在我黨長期的鬥爭史裡面顯現的酣暢淋漓,“不自由,毋寧死”,被剝削、被壓迫不是老百姓“天賜”的命運。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裡,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走過600里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鬥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鬥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鬥千百次。鑑於此,以色列軍人伍大衛曾經評價長征,中國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貴財富,值得世界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可以說,紅軍在長征路上的經歷是悲慘的,但他們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卻是悲壯的。身後有飛機大炮追著,還要空著肚子,光著腳走過沒有路的“路”……這些在尋常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卻圓滿完成了。支撐......

為什麼要長征,長征的重要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意義重要表現在政治、軍事、精神三個方面。

一、長征勝利的政治意義

1、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長征,是震驚中外的偉大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跨越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縱橫十四省,轉戰數萬裡,終於相繼在陝甘地區會師,勝利完成了戰略大轉移。從此,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以陝北作為根據地,將中國革命的勝利推向全國。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長征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的戰略任務,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在陝北,中國共產黨召開一系列有歷史意義的、關係抗日全局的會議,如洛川會議、瓦窯堡會議,發出全民族抗日的偉大號召,妥善地解決了西安事變,積極聯合國民黨抗日,最終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偉大勝利。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毛澤東同志在總結長征經驗時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沒有照抄照搬國外理論,而是立足本國實際制度、政策、方針、路線,並與盲目照抄、照搬國外理論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堅決而持久的鬥爭,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路線和鬥爭路線的勝利,證明了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正確性。

4、通過長征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在革命危急關頭,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是我們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正因為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我們黨才能堅持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道路。

5、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建立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以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紅軍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紅軍一道致力於根據地的建設鞏固,最終將延安建設成中國的"紅色之都"。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建設經驗,對全國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在全國範圍內有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在解放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建設和鞏固"三三制"原則的確立、土地改革地進行,一方面團結了最廣大的中間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邊區政府的建設也為我黨後來取得政權、進行政權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長征的意義是什麼?

寫完了長征,老薩還是狗尾續貂幾句話。

在這個浮躁的現代社會,有多少人還能夠對幾十年前似乎毫無關係的一場軍事行動感興趣。

老薩要感謝自己的父母,是他們讓老薩有心情和時間能夠從事這些似乎無關緊要的寫作。

長征是一場偉大的行動,他對於中國社會之後的幾十年都是意義深遠的。

他不但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也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任何一個對中國歷史有研究的人,最終都會發現中國歷史的規律,以及估計出中國社會未來的前景。

老薩常說,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是在於知道中國這個國家和中華這個民族未來的走向和發展規律。以歷史作為借鑑,造福我們的子孫,避免無意義的戰爭,動盪,不公平社會。研究歷史是讓每個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能夠有比較幸福的一生。

這才是研究歷史的最終目的,也是每個歷史研究者所應該追尋的最終目的。

單純為了賺錢,出名或者低級的政治目的來寫歷史,是違背歷史研究的真正意義的。

那麼就長征來說,雖然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中g,地方軍閥,日本,蘇聯的意義都非常深遠,但是實際也是很不同的。

紅軍

對於紅軍來說,他們雖然在國民政府的大規模圍剿下失敗,丟失了南方全部的根據地,損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生力量。

但是紅軍仍然通過長征絕處逢生,作為一支武裝來說,紅軍仍然保住了自己的生存。沒有像當年的石達開,李自成一樣在敵人的圍剿中崩潰滅亡。

長征是紅軍和中g生存的保障,而西安事變則是中g扭轉命運的一個重要手段。

如果沒有長征的成功,紅軍被消滅在中央蘇區,湘江,大渡河,或者雪山草地上,那麼現在的中國大不一樣了。

國民政府

對於國民政府來說,蔣介石成功的利用中央紅軍長征,以中央軍損失3萬人以下的微小代價,在長征前後的二三年內。完全收復控制了由地方軍閥或者中g控制的江西,福建,廣東,湖南,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八個省,收編地方軍閥部隊至少超過70萬之眾(僅僅一個四川就有正規軍20多萬)。又通過紅軍,基本控制或者半控制了 廣西,雲南,西康,寧夏,青海 五個省,控制地方軍閥軍隊超過20萬人。這幾省的軍閥雖然保持一定的半獨立地位,但是由於實力大多被紅軍或者中央軍削弱,只能大部分聽命於中央的行政和軍事命令,再也不敢公然的抗拒了。

總之,蔣介石利用紅軍長征的一年多時間內,以中央軍損失不到5萬人的微小代價,收編和半收編軍閥部隊至少超過90萬之眾,收復和半收復中國西南,西北共十三個省份!可以說,這是一個代價極小的二次北伐,也特別體現了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高層的高超軍事和政治手段。

這些省份的收復,對於中華民國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不談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單從軍事上來說。

中國之所以能夠獲得八年抗戰的勝利,就是依靠這些通過紅軍收復的西南和西北的省份。如果蔣介石在七七盧溝橋之前沒有收復這些省份,這些省還是由廣西白崇禧,新疆盛世才,山東韓復榘這樣的軍閥控制(江西白崇禧曾經把追剿紅軍進入廣西境內的少量中央軍包圍繳械;新疆盛世才為了保持自己新j獨立地位,不惜出賣新j主權和駐軍權給蘇聯人;韓復榘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知道了),那麼日軍攻陷南京武漢以後,國民政府就再也沒有什麼迴旋的餘地,除了投降沒有別的辦法了。

至於如果沒有紅軍長征,中央軍單純通過軍事進攻收復這十三個省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呢?

這就很難估計了。。

根據常理來說,以日軍裝備如此精良的百萬大軍攻打以四川為首的西南諸省,血戰了六年,傷亡數十萬主力也無法成功。以當時不過數量60多萬的中央軍來說,面對極為適合防守的西南幾省和軍閥高達80多萬的軍隊來說,勝算還是很小的。

蔣介石在中央蘇區放走紅軍,利用湘江消耗紅軍主要實力,在大渡河將......

長征的偉大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中國軍事史上曠古未有的一次戰略大轉移。在歷時兩年、輾轉數萬裡的浴血征戰中,紅軍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以長征勝利為標誌,紅軍實現了軍事戰略方針的重大轉變,從根本上扭轉了戰略被動局面,從此翻開了我黨軍事鬥爭發展歷史的新篇章。紀念長征勝利70週年,回顧和總結長征勝利的軍事   戰略意義,對於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鬥爭準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長征勝利成功實現了紅軍戰略轉移,中國革命戰爭的總體態勢由被動轉為主動   紅軍長征是在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軍事鬥爭局勢發生嚴重逆轉的情況下,我們黨為了謀取戰略主動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是為了尋找紅軍新的立足點,奪取戰略主動進行的大轉移。能不能實現這一戰略目的,直接關係到紅軍的生死存亡和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   戰略轉移的成功實現,徹底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使幾乎陷於絕境的紅軍化險為夷。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蔣介石為了達到消滅紅軍的目的,先後糾集上百萬軍隊進行“追剿”。在湘江及其以東地區連設四道封鎖線,欲將紅軍消滅在突圍途中;在湘西南、黔東北佈下包圍圈,企圖圍殲紅軍;在金沙江、大渡河沿線調兵遣將,妄圖憑藉天險堵截紅軍;在紅軍北進路上設置了一道道防線,迫使紅軍進入人跡罕至的生命禁區。當時紅軍的被動局面,毛澤東曾作過高度形象的概括:“十二個月光陰,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說不盡的艱難險阻。”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正確指揮下,紅軍取得了一系列戰役戰鬥的勝利,掌握了戰略轉移中軍事行動的主動權,但總體上仍處於無後方依託、大範圍流動作戰的被動局面。直到長征勝利,這種狀況才發生了根本變化。   紅軍實現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戰略立足點,從而為爭取軍事鬥爭主動創造了條件。一切軍事鬥爭如果沒有可供依託的戰略後方,就沒有戰爭的縱深與發展。紅軍退出中央根據地後,把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作為作戰的基本目標,最終轉移到陝北建立了根據地,這就使紅軍有了穩固的戰略後方,一改過去的被動局面,擁有了軍事行動的戰略主動權。之後,紅軍先後發起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此後,蔣介石再也沒有組織起對紅軍的進攻戰役。這些戰役表明,長征勝利後,紅軍既能根據軍事鬥爭全局制定戰略方針,又能通過具體的戰役戰鬥實現戰略目標;既能根據敵我情況尋機發起戰役,又能通過準確判斷戰場態勢有效控制戰局;既能依託根據地消滅和擊退進攻之敵,又能通過外線作戰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   紅軍長征戰略轉移的成功實現,不僅解決了紅軍求生存、圖發展的重大問題,也實現了北上抗日的目標。紅軍長征的戰略轉移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放到國際國內環境的大背景下考察,紅軍長征又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形勢下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北上抗日”這一長征初期主要從政治上考慮而提出的策略性口號,最終必然要轉換為紅軍長征的戰略性目標,從而賦予了紅軍長征以積極的戰略轉移意義。紅軍的戰略轉移是政治與軍事、退卻與進攻、國內革命戰爭與民族解放戰爭有機結合的產物。這次戰略轉移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剿滅”紅軍的戰略企圖,保存了紅軍有生力量,爭取了戰略主動,打開了軍事鬥爭新局面。   長征勝利確立了正確軍事思想在紅軍中的指導地位,使紅軍戰略指導和作戰指揮走向成熟   正確的軍事思想是在鮮活的軍事鬥爭實踐中,從勝利中總結經驗、失敗中汲取教訓,並在與錯誤的軍事路線鬥爭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長征勝利,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

長征到底有什麼意義

長征的現實意義   對於長征,現在的年青人,大概很少能深刻認識發生在七十年前這場生死決擇,舉世震驚,對中國革命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的事件了,就是我們這些快步入老年人行列的共和國一代,由於畢竟沒有親身經歷那場舉世聞名、艱苦卓絕的長征,也已淡淡的將它在眷戀中忘懷,當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悲壯史詩的時候,當我們再一次唱起“高原寒,炊斷糧”的長征組歌的時候,時代的蒼桑感使我們更對之產生一種久違的眷戀與心靈的洗滌,這種蒼桑感使我們油然感思於現在,感恩於離我們己遠去的一代英烈,眷戀他們那種堅忍不拔,理想與信仰高於一切的奮鬥獻身精神。   長征是偉大的,她的偉大現在看來不完全是表現在她的一個個具體戰役的勝利上,出發前的數十萬人,到達延安時僅剩下一、二萬人,儘管一路上打了很多次勝仗,但這種可見的勝利與失去的相比,那實在是一種慘痛代價換來的勝利,從敵我力量的對比和物質利益的得失上說,怎樣也很難理解這種勝利的深遠意義,國民黨斬盡殺絕的把一支代表人民利益與希望的隊伍驅趕了二萬五千裡,迫使紅軍不得不進行戰略性大轉移而退居到小小的延安城。然而,正是這一奇蹟般的戰略轉移,長征的偉大意義在此後一個久遠的時代表現出來。直到今天,我們還得益於她,並感恩於她。正是這次舉世聞名的長征,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她一路撒下的火種,不僅在當地而且在全國都燃燒起熊熊革命烈火,她表現的是一種對信仰與理想的執著,對真理和目標的追求,對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切,對貧苦大眾的深切關懷以及對自身高尚品質與頑強生命力的彰顯。儘管,圍追堵截,雪山草地,樹皮野菜,飢寒交迫,生離死別,一切人世間能經歷,能感受的痛苦,這支隊伍都經歷了。但他們從容面對了這一切的苦難與磨練,從此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敬仰與擁護。而作為當時統治者的蔣介石,國民黨卻視人民利益而不顧。視國家生死存亡而不顧,以一已之私利行大逆不道。極盡斬盡殺絕之能事,一手製造了這場殘酷的悲壯歷史,這為它的倒行逆使,從而導致敗退臺灣留下了無可逆轉的伏筆。七十年後的今天,當國民黨的原政要連戰,宋楚愉回訪大陸時,當國民黨現主席馬英九為臺灣二.二八事件表示懺悔和檢討時,是否也同時想到過國民黨統治時期對共產黨人與同胞兄弟的殘酷鎮壓與迫害的警醒和啟悟。正是當時這種殘暴的封建統治,導致長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社會貧富差距巨大,窮人無法生存,社會現實黑暗,人民苦無出路的結果。迫使貧苦大眾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翻身求解放的悲壯遠行,從這種現實角度看:長征除彰顯了革命者的崇高信仰與追求外,也是一種無奈選擇。萬里長征,有多少英烈長埋地下,有多少財產毀於一旦,有多少創傷永難癒合。我們今天紀念長征,決不是要學前人重走長征路,而是要警鐘長鳴,深刻認識中國社會為什麼會有人不怕犧牲去進行這樣的長征?是要思考中國社會如何避免有人再走這樣的長征路。事實上,長征對於中國社會的歷史貢獻,很大意義上,告誠執政黨人,要把人民的利益,國家民族的利益,人類共同的利益置於首位,保持利他與奉獻精神,力戒貪婪與腐敗。在於它給我們時時敲響著產生社會危機後帶來深重民族矛盾與災難的警鐘。   當我們今天懷著對英烈的崇敬,隆重紀念這一具有偉大意義的長征時,一方面,無論我們事業的今天和未來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與勝利,都不應該也不可能忘記無數革命與創新的先烈們所作出的歷史性偉大貢獻。另一方面,我們的感受會否化為一種力量?使時代的車輪躍遷到一個新的臺階,使人類的理想與追求更上一個層次。   長征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如何理解長征精神以及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長征精神的五大要素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創造的英雄壯舉,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長征,以戰勝世所罕見的艱難困苦鑄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這些,構成了長征精神的五大要素。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高於一切是長征精神的首要元素

長征精神,包含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長征精神承載著民族擔當,紅軍長征將革命戰略轉移同民族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從政策上看:1935年8月1日,黨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發表《八一宣言》,呼籲全民族共同抗戰。從實踐上看:北上陝北就是進軍抗日前沿陣地。1936年9月14日,黨中央在致電張國燾的電文中指出:北上是為了實現領導抗日運動的戰略方針。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勝利完成全部長征,落腳西北一隅,遠離長江中下游流域這片被國民黨視若禁區的核心地帶。與此同時,日本慾壑難填,侵華步伐步步緊逼,嚴重危及國民黨的統治地位。而此時此刻的共產黨遠走西北,使國共矛盾暫時緩解。國民黨迫於民意和輿論,經過權衡,逐步放鬆“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轉而著手準備抗戰。中國共產黨抓住有利時機,通過多種渠道與國民黨接觸,共圖合作抗日。紅軍落腳陝北地區,客觀上減輕了來自國民黨方面的軍事壓力,為中國共產黨接下來的全面抗戰創造了條件。正如毛澤東後來所指出的:“如果不到陝北,那怎麼能到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中地區,東北地區呢?怎麼能在抗日戰爭時期搞到那麼多的根據地呢?”中國共產黨即使在萬里長征中,也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是長征勝利的首要精神元素和精神支柱。

(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長征精神的本質

長征精神,包含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長征路上,黨和紅軍面臨艱苦卓絕的鬥爭,外有數十萬敵軍日夜追趕,內有錯誤路線干擾,物資奇缺,缺醫少藥,病痛、飢餓、傷殘、死亡隨時隨地威脅著每一個紅軍指戰員的生命,加之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沼澤茫茫無際,雪山皚皚無盡,環境、局面之險惡,矛盾之複雜,鬥爭之激烈,是中國歷史上所罕見的。而紅軍卻以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戰勝種種困難,在同強大敵人和惡劣自然條件的殊死搏鬥中,各路紅軍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紅軍將士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幫助,在困難和危急時刻,總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困難和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團結戰鬥的光輝篇章。最終紅軍不但走出了絕境,而且開闢了新戰場。長征樹立起人類歷史上艱苦奮鬥的精神標杆,長征譜寫人類世界無私奉獻的精神史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團體,甚至具體到每一個人,只要有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就能夠成就事業、創造輝煌。

(三)獨立自主、實事求是長征精神的特色

長征精神,包含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從政治角度看:長征路上,每一次對錯誤路線的糾正,都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結果。遵義會議在黨和紅軍生死關頭,保存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力量,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以毛澤東等......

如今紀念紅軍長征有何現實意義? 10分

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重大轉折,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國家迎來了新的曙光,開闢了光明前景。

偉大的紅軍長征,具有更深遠意義的是,形成了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紅軍長征從被動到主動、踏上勝利道路,轉折點是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為我們黨從挫折走向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這是我們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常識長征篇。

長征精神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

1.理想信念的靈魂支柱層。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內核。長征的勝利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勝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勝利。長征的兩年時間裡,環境雖然險惡,但紅軍指戰員仍然是視死如歸,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大家繼承發揚了井岡山講理想、講信念的精神。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也證明:偉大的理想必定產生偉大的動力,堅定的信念必然激發不懈的追求和堅強的努力,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就有了堅定的奮鬥目標,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

2.堅韌不拔、英勇無畏的生死觀念層。長征中表現出來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已經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長征精神深深地涵養在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之中,這就是長征精神的觀念支撐,是長征精神相對穩定的部分。同時這個層次還要不斷地接受社會生活的挑戰,根據不同的時代問題不斷地解釋自己,充實自己,超越自己。從這種意義上講,長征精神總是在不斷地表達著一種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教育規範價值。一是長征精神體現為一種對民族生存、國家前途及人的自身價值的深切關注的精神;二是長征精神總是一種包含著自覺的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勇氣,以及符合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價值觀念的精神;三是長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華民族奮鬥目標精神的昇華。長征精神所體現的為民族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的民族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正是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百折不撓、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象徵。也正是因為長征精神具有如此深刻而豐富的內涵,所以長征精神不僅具有凝聚向心價值、感召激勵價值,還具有教育塑造價值、規範導向價值。

3.守紀團結的保證層。對一個事業的發達來說,嚴守紀律和團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長征的歷史表明,緊密團結、顧全大局是革命勝利的保證。紅軍長征充分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團結互助、不謀私利的精神境界。

4. 正確的領導策略層。長征是徹底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的領導,才取得勝利的;長征是在與張國燾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和他的分裂陰謀作了堅決鬥爭,並堅持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才取得勝利的

長征精神的意義與價值 5分

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中國史上的奇蹟、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壯舉;更是中華民族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年在長征途中,參加長征的中國紅軍不畏征途艱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難,表現出了不怕犧牲、義無反顧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的高尚品質。

相關問題答案
長征的意義及價值?
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選題的意義和價值?
美術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品牌的意義與價值?
攝影的意義和價值?
幼兒遊戲的意義與價值?
運動的意義和價值?
論文選題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