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是春秋五霸?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

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號篇》。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ǚ),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蔡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蔘加,正式承認了齊恆公的霸主地位。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後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最後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後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誰

春秋五霸

霸國 創業霸主 歷時 時間(年)

齊國 齊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晉國 晉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秦國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國 楚莊王 羋侶 前790-前690 110

吳國 吳王 闔閭 前690-前510 30

戰國七雄:

國名 都城 都城現今所在地 國土在今省份

齊國 臨淄 山東淄博東北 山東、河北的一部分。

楚國 鄢郢 湖北荊州 閥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後發展至江蘇、重慶、廣西等地。

燕國 薊 北京 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

韓國 新鄭 今河南新鄭 河南、山西一部分。

魏國 大梁 今河南開封 陝西、河南一帶,極盛時地跨陝、豫、冀、晉、魯、宛六省

趙國 邯鄲 河北邯鄲 山西、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秦國 咸陽 陝西咸陽 陝西、甘肅、後發展至四川、重慶一帶。

春秋五霸都是誰

關於春秋五霸的問題,原創者孟子並未說明五霸具體是說哪五人,因此後人諸多猜測,單就戰國及漢代至少已有四種不同的排列:

墨子、荀子稱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為五霸;

《左傳》、《史記》、應劭、趙岐以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為五霸;

《白虎通義》以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闔閭為五霸;

《漢書》顏師古注引江以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為五霸。

在績論春秋五霸之前,大家必須先搞清楚一個前提:在歷史上是孟子最先提出“五霸”這個概念。而當時他的原話是“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五霸的強權政治是不符合儒家的“仁義”主張的。故有儒者論“春秋五霸,一霸不如一霸”之說。和後世不同,孟子當時提出這五霸來,是準備給他們來個大批判而不是為了給他們表功。所以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宋襄公會在五霸之列——如果要在春秋的眾多盟主中選出5個來批判,這個將遲到的鄫國國君烹了去祭次睢之神的宋大腦袋絕對是首選。

但是對於後世來說,春秋五霸已經不是一種批判而是一種推崇。孟子如果有靈怕是會氣的吐血。因為立論的不同,荀子解釋孟子所稱的五霸,和後世所推崇的五霸本就不應該是相同的五個人。

想平王東遷之初,存千二百國,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餘國,會盟爭伐者約十四國,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如果按照會盟諸侯者稱霸,那稱霸者大大不止五個。而如果是要周天子冊封才算的話,則只有齊桓公、晉文公、勾踐夠格。桓公九合諸侯,文公有踐土之盟,勾踐有徐州之會,受過周天子冊封為“伯”的也就這三個,湊不夠五霸之數。

個人倒是認為春秋五霸這個提法在孟子說出來時未必有確實的所指,不過是因為先秦學者接受五行之說,其數尚五,因此湊出來的五霸。類似的還有“五色”,“五音”,“五味”,“五辛”等提法,可見在先秦時代的五字和三,六,九一樣是虛數,未必有實指,所以按照文言文虛指的用法去理解這個五字就好了,實在不必去深究具體是哪五人。

這裡有更詳細的: www.cumt.edu.cn/history/china/ancient/wuba.htm

春秋五霸到底是誰?

“五霸”是中國古代史上的常識,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兩千年來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說法有十幾種,人頭多達十五個。現在,史學界的說法仍有兩種:一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越勾踐;另一為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而《歷史辭典》、《辭海》、《辭源》等權威典籍,對“五霸”詞條的解釋則是二說並存,莫衷一是。這個問題似乎成了千古之謎。不過,筆者認為:只要詳加研究,這個千古之謎是不難解決的。下面,筆者想對此談點新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古今”五霸”說的歷史回顧

“五霸”說的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戰國後期至唐宋;二是明清至近代;三是現代。

第一個時期是“五霸”說的爭鳴時期,各家主要是提出了自已關於“五霸”的說法,但都缺乏論證。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他們的“五霸”說共有六種:

1、“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說。如荀子《王霸》說:“……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從之者有《墨子·所染》等。

2、“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越勾踐”說。如王褒《四子講德論》說:“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齊桓有管、鮑、隰、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公有咎犯、趙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有王、由、五羖, 攘卻西戎,始開帝緒;楚莊有叔孫、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諸夏;勾踐有種、蠡、諜、庸,克滅強吳,雪會稽之恥。”

3、“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說。如《白虎通·號篇》說:“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公晉文公是也。”從之者有服虔《左傳解誼》、高誘《戰國策·齊策一》和《呂氏春秋·先已》注,應劭《風俗通義·皇霸》、崔*(撰:去手+土)《莊子·大宗師》注,杜預《左傳·成二年》注,顏師古《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序》注,孔穎達《左傳·成十八年》正義,楊士勳《穀梁傳·隱八年》疏,丁公著《孟子手音》等。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闔閭”說。如《白虎通·號篇》說:“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闔廬也。”

5、“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說。如《白虎通·號篇》說:“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趙歧《孟子·告子》注、應劭《風俗通義· 皇霸》、高誘《呂氏春秋·當務》和《淮南子汜論篇》注,陸德明《左傳·成二年》釋文、顏師古《漢書·地理志上》注、司馬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索引等,從之。

6、“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說。如顏師古《漢書·諸王侯表序》注說:“此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

在這六種說法中,從之者較多的有兩說,無從之者的有三說;人頭十一個,其中完全相同的僅有二人,即齊桓、晉文;十一人有八人在春秋,有三人在夏商二代。

第二個時期是“五霸”的考訂時期。此時史學界開始對以往的“五霸”說進行了新的審視,有人同意以往的說法,有人則提出了新的“五霸”說。這時的“五霸”說有五家(本文由於篇幅有限,其考訂一律從略):

1、“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說。如何燕泉,見《疑耀》卷一;王端履的《重論文齋筆錄》;陳立《白虎通疏證》卷二等。

2、“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說。如張萱的《疑耀》卷一;毛奇齡的《四書剩言》;吳漢翃的《春秋提要》等。

3、“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說。如閻若璩《四書·釋地三續》。

4、“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說。如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卷36。

5、“鄭莊、齊桓、晉文、秦穆......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最先稱霸是誰?

齊國 齊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晉國 晉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雞 秦國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國 楚莊王 羋侶 前790-前690 110

吳國 吳王 闔閭 前690-前510 30

春秋五霸分別是哪些人?

《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誰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稱霸的諸侯主要標誌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同時在現用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也採用這一說法,所以說這一說法更具有權威性。

其實拘泥於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足智多謀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八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下列屬於春秋五霸的是誰

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史記》。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摘自百度百科,希望俯以幫助你~

臥薪嚐膽是春秋五霸中的誰

是指:越王勾踐

典故:春秋 時, 越王勾踐 戰敗,為 吳 所執,既放還,欲報 吳 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 會稽 敗辱之恥。

臥薪嚐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望採納。。

春秋五霸分別是是誰?

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這種說法比較勉強,是以會盟成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實沒能會成盟,只是名義上的盟主而已,沒幾天就被搶走了。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沒他什麼事兒,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這種說法是後來儒家的說法,因為吳越兩國基本上算是夷狄,不是正統,被儒家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奪得盟主,與儒家仁義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殺了。但真正的五霸應是第二種,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相關問題答案
誰不是春秋五霸?
一花獨放不是春全詩?
不是春天開的花有哪些?
一花獨放不是春下一句?
上聯是春秋下聯對什麼?
誰不是寶貝有什麼珍貴?
春秋爭霸的原因?
家春秋的作者是誰?
春秋的作者是誰?
丁春秋的師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