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辦喪事是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詞名】披麻戴孝 ( pī má dài xiào )

【解釋】 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處】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裡尋鬥毆。”

【近義詞】 拽布拖麻

【傳說】

據說,人類的祖先還有一條尾巴的時候,老人活到五十歲,尾巴漸漸變黃,最後落掉就死了。兒孫發現老人尾巴黃了,在還沒落掉之前就要把老人殺了,全家大小圍著烹食,這叫盡孝。

後來,有一個老人活到六十歲時候,尾巴已黃得就要掉了。他的兒孫紛紛議論:“阿公尾巴黃得就要掉了。我們要有肉吃了”。老人聽了很生氣,心想;滿堂兒孫都是我養育的,我身強力壯時,你們孝敬我,如今老了,就要宰了我,吃了我,是何道理。可又一想,自己以前不也吃過祖先的肉嗎。真是厄運難逃了,只好偷偷躲進深山的石洞裡。再說,他的兒孫轉眼不見老人,急得團團轉,立即分頭尋找,找了好幾天總不見蹤影,只好帶著麻袋進山,即當席又當被,又能擋風避雨,好繼續尋找老人。他們找呀找呀,找到第七天才在一個深山的石洞裡找到老人,可他已經死了,屍身也開始腐爛發臭,聞不得也擡不得,只有兩隻眼睛還睜得大大的,死不瞑日。見到的人都嚇得魂不附體,有的嚇昏在地,有的忙用麻袋蓋著頭、捂著鼻,放聲大哭。親戚和村鄰也聞訊趕來,同樣用自己的頭巾遮臉捂鼻,陪著大哭。最後,就作了個木盒子,由兒子將老人的屍體裝人盒內,眾人一人一把土,把老人埋在山上。這時,兒孫和親戚鄰居都悲痛未盡,還用麻袋和頭巾遮蓋著臉,痛哭著回家。他們有的哭老人死得很慘,有的哭自己沒肉吃了。從此以後,人們漸漸改掉吃老人的陋習。老人死了,也效仿這種方式,用棺材收殮埋葬。兒孫披麻戴孝,親人蓋頭巾為死者送葬。死後第七天要叫墓引魂回家。這種喪葬儀式成為一種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首次確立了五服制度,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按規定,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係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人死了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的由來:

在我國實行火葬以前,許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後,安葬的時候總要最親的人(如兒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隻麻袋弄成披風樣式,從頭頂披戴到腰間。據民間說,這種特別的打扮還有來歷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孃,還總是在娘面前誇口:“等娘過了,要好好熱鬧一番,讓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紅戴綠,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場……”老婆婆知道他們說的是假話唬想教訓他們一頓,盡到做孃的責任。老婆婆一夜沒閤眼,終於想出個辦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蓆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後面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樹林裡的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不花一文錢,這正中了兩個不孝之子的心意,他們馬上答應了。

兄弟倆本來無心看什麼烏鴉與貓頭鷹過日子,但經老孃一提醒,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來。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細心地餵養自己的孩子的,這些小傢伙不管媽媽飛來飛去銜吃的有多快,還是張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傢伙長大以後又怎樣對待生養自己的媽媽呢?小烏鴉還不錯,媽媽老了飛不動,覓不到食,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嘴裡,等到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餵養她。這樣反哺之情,代代相傳。而小貓頭鷹卻截然相反,媽媽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媽媽吃掉。令人傷心的是,小貓頭鷹後來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這樣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倆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這樣對待老孃,將來孩子也這樣對待我們怎麼辦?他們不敢往下想,漸漸地改變了對老孃的態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倆剛剛開始孝敬贍養老孃,她老人家卻偏偏過世了,兄弟倆後悔莫及。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們不是穿紅戴綠,而是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貓頭鷹毛色,披一件麻衣,並下跪拜路。

打那以後,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有的地方百姓比較窮,穿一身黑衣服買不起黑布,於是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為了表示要永遠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教訓。

親人去世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這位知友,在我國民間,父母死後孝子要披麻戴孝,其他長輩去世了,一般也要戴孝。這一習俗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有幾個這方面的故事,其中一個是關於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翻開的夢想

相傳,孔子是個大孝子。一天一早上,他正在陳國給弟子們授課,突然接到鄉鄰的報告,說是老母親得病去世了。這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孔子當場昏了過去。醒來後,孔子連忙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並隨手拿了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裡當腰帶,向弟子們簡單囑咐了幾句,就火速趕馬車回家。到家後,孔子撲到母親床邊號陶大哭,一連幾天都是如此,不脫衣、不睡覺,就守在母親床前。到送葬的時候,孔子的嗓子已經嘶啞了,腰也直不起來。鄉鄰們只好給他找了根柳棍當柺杖,並由一個人攙扶著他去給母親送葬。孔子學問很深,有弟子三千餘人,向來受人4重。來幫忙送葬的人很多,看到孔子為母親送葬的裝束和樣子,覺得很好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人。老人木來也不知怎麼回事,不過思考了一下還是說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孔子披麻戴孝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純真孝心,他手裡的柳木棍叫哭喪棍,是表示父母死後,自己失去依靠,只能拄棍子了。你們看孔子的鞋後跟都沒提上,那是說父母的喪事最為要緊,鞋後跟也顧不上了。”

人們覺得老人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跋拉鞋子為毋親送葬的情形就為大家所仿效,並流傳至今。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孃,卻總是說大話:“等娘過了,要讓娘睡楠木棺材、穿紅戴綠……”月落村口

老婆婆知道他們倆說的是假話,想好好教育他們一頓。一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蓆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現在開始,天天去看屋後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林裡的貓頭鷹—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兩個兒子很高興,連忙答應了。於是,每天收工後,兩兄弟就去著烏鴉和貓頭鷹。他們發現烏鴉與貓頭鷹每天都在細心餵養白己的孩子。後面小烏鴉長大了,老烏鴉也飛不動了,於是大烏鴉就銜著食物給老烏鴉吃。小貓頭鷹也長大了,老貓頭鷹也飛不動了,可是大貓頭鷹不去給老母親找食物,而是把老貓頭鷹吃掉了。兄弟倆越看越看不下去,覺得貓頭鷹這樣對老母親真是太沒良心了。於是,等自己的母親去世後,兄弟倆蟠然悔悟,效仿烏鴉,穿一身黑衣服給母親送葬。這個風俗逐漸流傳開來,後來,有的地方比較窮,人們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

上面是兩個小故事,都表達了兒子對父毋的孝心。據史料記載,披麻戴孝這種習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禮記》中就有很多這方面的禮制。再後來,民間還逐漸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顏色也變化為白、黑、藍和綠等多種。

父母去世後兒女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由孔子所創 父母死後,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喪棍一路嚎啕大哭,送至墳塋。據說這風俗是孔子留下的,在淮陽一帶流傳。 相傳,孔子是個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陳國(今淮陽)絃歌臺上向弟子們講經,忽然,老家人快馬來報:“先生,大事不好,老婦人得緊病過世了!” 這噩耗如同晴天霹靂轟頂,孔子當即昏了過雲。他醒過來後,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隨手拿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裡,向子路、顏回簡單囑咐一句,就隨來人火速往家奔。 孔子到家後,撲到母親床邊跪下大哭。一連幾天幾夜,他沒脫衣,沒睡覺,一直啼哭不止。到送葬的時候,他哭得嗓子嘶啞,累得腰疼腿軟,但還是要堅持送母親到墳塋安葬。家人們只好給他找了根柳棍子當柺杖拄著,由一個人攙扶著他去給母親送葬。一路上,他想著這一去就和母親幽冥路隔,再無相見的機會了,不由哭得更加撕心裂肺、泣不成聲、悲痛欲絕。 孔子是出名的知書達理的大孝子,很受人尊重,所以來幫忙送葬的人很多,人們見孔子為母親送葬的裝束和樣子,覺得好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者。老者想了半天,用手捋著尺多長的白鬍子慢條斯理地說:“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夫子披麻戴孝是要表示他對母親的一片至純至真的孝心。他手裡的柳木棍叫哭喪棍,是表示父母死後,失去依靠,自己連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你們看到夫子的鞋後跟沒提上,那也有個講究哩,是說父母的喪事是天下第一要緊的事,急得連鞋跟也顧不上提呢!” 人們覺得老者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子、趿拉鞋子為母親送葬成了淮陽一帶人們效法的對象,並越傳越遠。久之,都固定為不可更改的殯葬禮儀,一直流傳至今。

人死了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這一個是風俗習慣的問題,就像我們國家吃飯用筷子,西方國家用刀叉,印度甚至用手抓一樣,因為我們的地域,生活習慣,民族文化種種形成的。

為什麼披麻戴孝不能亂去別人家

披麻戴孝 ( pī má dài xiào ) ,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出自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裡尋鬥毆。”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首次確立了五服制度,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按規定,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係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保留至今的風俗習慣,因為披麻戴孝去別人家的話,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黴運,而且別人家也不會歡迎你進去的。

為什麼不能給外人披麻戴孝

因為你不是人家的種,不過沒有規定說不能,只要你喜歡,沒什麼。

父母去世後兒女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1、這是一種文化、一種儀式。中國傳統是這樣,外國不一定是這樣;2、最重要的,是心裡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戴,並效法父母留下的好榜樣;3、父母如果去了天堂,他們肯定希望你也去那裡;4、即使父鄲不在天堂,他們也一樣希望他們的子女能去天堂;5、我兩個月我的親身父親就去世了;6、我大一的時候才信了耶穌,成了基督徒;7、耶穌愛你,他希望你謙卑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並接受他要給你的救恩!8、人生不再漫無目的,古老的《聖經》昭示生命的奧祕!9、天上的父親等你回家!

古代為什麼妻子要給丈夫披麻戴孝

在古代,信奉男尊女卑!所以只有妻子要給丈夫披麻戴孝,而沒有丈夫為妻子披麻戴孝。其次信奉四書五經那些,所以以前就有這些書規範著人的心裡,認為只有這樣做才是 合禮 的,否則會被世人唾棄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王祖藍為什麼要戴頭巾?
人為什麼要戴美瞳?
打拳擊為什麼要戴牙套?
為什麼要提倡孝道?
全麻為什麼要插管?
近期超人回來了大韓為什麼要戴眼鏡 ?
男人為什麼要戴手錶?男人戴手錶的好處?手錶 ?
拳擊為什麼要戴拳套? ?
香港律師上法庭為什麼要戴假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