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鵝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弄潮是什麼意思

【拼音】:nòng cháo   【註音】:ㄋㄨㄙˋ ㄔㄠˊ

[詞語解釋]

◎ 弄潮 nòngcháo   [boat race or swimming race on the tide] 在潮頭搏浪嬉戲    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爭作弄潮遊。——蘇轍《競渡》   弄潮之樂

[詳細解釋]

釋義:在潮水裡游水作戲。以 錢塘弄潮最著名。又 南宋 臨安風俗,八月觀潮觸少年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稱弄潮之戲。參閱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觀潮》。   【出處】:宋 王讜 《唐語林·夙慧》:“ 杭州 端午競渡,於 錢塘 弄潮。” 宋 蘇轍 《競渡》詩:“父老不知招 屈 恨,少年爭作弄潮遊。”   【示例】:清 李漁 《蜃中樓·訓女》:“又何曾步出瀟湘手弄潮。” 魯迅 《吶喊·社戲》:“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編輯本段文學·弄潮

弄潮,在潮頭搏浪嬉戲。   “弄潮”之名,據明·田汝衡《西湖遊覽志》記載:“瀕江之人,好踏浪翻波,名曰‘弄潮”’。這種民間“弄潮”之嬉,起於何時?從宋·吳自牧《夢粱錄》的“以近子骨弄潮之戲”記敘來看,杭州自吳越春秋時已尊伍子骨為“潮神”,可見“弄潮”以迎“潮神” 的風俗由來已久。“碧山影裡小紅旗,依是江南踏浪兒”,“吳兒生長押濤惡,冒利輕生不自憐”,這是北宋詩人蘇東坡描寫“弄潮人” 的詩詞,可見宋時已盛行一時。 李益《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可知“弄潮兒”古已有之。   “弄潮”,往往與“天下奇觀” 的錢塘江潮聯繫在一起。“錢江秋濤”,自古為錢塘十景之一。特別是南宋建都杭州,八月十八觀潮,已成為每年例行的民間四時幽賞風俗;而在觀潮同時,又有檢閱水師、祭祖潮神、弄潮等一系列習俗。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粱錄》等書中都對“弄潮”有較詳盡的描述。當水軍演陣,煙消艦隱以後,這時,“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推”。只見幾百名技發紋身的善泅健兒,爭先恐後,躍人江中,迎著洶湧澎湃的潮頭,搏浪而上。這些游泳好手,有的舉著大幅彩旗,有的手腳上扎著五面小紅旗,也有的踩著浪木或者表演著水傀儡。一個個出沒洪波,翻騰巨浪,在鯨波萬頃中,浮潮嬉弄,上下翻滾,騰身百變,各顯神通,而以旗尾不沾水者,方算技藝高明。宋代詩人潘間曾在《酒泉子·長憶觀潮》中讚道:“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弄潮優勝者,除賞賜銀錢外,還插花披紅,鼓樂吹打,迎人城中,此時萬人夾道歡呼爭觀。可見當時習俗,對“弄潮兒”是相當尊敬的。民間婦女也以嫁給“弄潮兒” 為榮。   現在,錢塘江畔、六和塔下,已建起了航海俱樂部。每年夏秋,來自全國各地的游泳健兒,都要進行“搏浪” 比賽或表演,盛況不減當年的“弄潮” 和“翻浪”。   現在的弄潮兒指的是“敢於冒險有進取精神的人”

聖誕節的來歷是什麼

聖誕節來歷: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數基督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

教會開始並無聖誕節,約在耶穌昇天後百餘年內才有。據說:第一個聖誕節是在公元138年,由羅馬主教聖克里門倡議舉行。而教會史載第一個聖誕節則在公元336年。由於聖經未明記耶穌生於何時,故各地聖誕節日期各異。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羅馬教廷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在伯利恆聚會,進一步予以確定,從此世界大多數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為聖誕節。其實哪一天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應該知道它是為紀念救主耶穌降生。

由於聖經記載耶穌生於夜間,故傳統稱12月24日夜為"聖誕夜"或"平安夜"。

耶穌的降生,有舊約先知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意思為'上帝與我們同在')。"(以賽亞書7章14節,聖經下同)

耶穌降生時,有天使報信:"不要懼怕,我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加福音2章10-12節)

耶穌降生時,有博士朝拜,"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地歡喜。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手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馬太福音2章10-11節)

耶穌,意指"上帝拯救",因為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章23節)罪使人離開生命的源頭,宇宙萬物的主宰。罪使人失去公義、仁愛,變得自私、驕傲、貪婪、邪惡。罪破壞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和睦的關係,使人活在無可奈何的痛苦之中。罪使人將來要面對永遠的刑罰和痛苦,"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9章27節)因為上帝是聖潔、公義的!

但是,上帝又是慈愛的主,他賜給世人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成為人的樣式(就是聖誕),作我們的救贖主,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章21節)他代替了我們的軟弱,擔當了我們的罪的刑罰。"上帝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到他身上",(以賽亞書53章6節)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

今天,只要你悔改自己的罪,相信他,接受他做你個人的救主,你的罪就被赦免了,你與上帝就恢復了那起初和睦的關係,你就得了永遠的生命。今天你接受耶穌在你的心裡,今天就是你的聖誕節,願上帝今年賜給你一個特別的聖誕節!

各國聖誕節習俗:

法國法國中部的色日爾斯地方,每年聖誕節前後幾天必降大雪,白雪皚皚,令人清新。在西方人眼裡,白色聖誕是一種吉祥。在法國,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聖誕標誌,因為相傳耶穌是誕生在馬槽旁的。人們大唱頌讚耶穌的聖誕歌之後,必須開懷暢飲,香檳和白蘭地是法國傳統的聖誕美酒。

芬蘭芬蘭在12月聖誕節前後,漫山遍野都是怒放的紫羅蘭,掩映在白色的大地上,望去一片紫紅色,紫色聖誕使人心曠神怡。

英國和德國英國人和德國人一樣,聖誕節喝啤酒,吃烤鵝,他們更喜歡利用聖誕節假日外出旅遊。

美國美國人過聖誕節著重家庭佈置,安置聖誕樹,在襪子中塞滿禮物,吃以火雞為主的聖誕大菜,舉行家庭舞會。

瑞士瑞士人在聖誕節前4個星期,就將4支巨型的蠟燭點燃,放在由樹枝裝飾成的一個環裡,每週點1支,當點燃第4支後,聖誕節就到了。

丹麥丹麥人對不合意的聖誕禮物,可去商店兌換價格相似......

聖誕節的來歷是什麼?

“聖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耶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我們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聖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並無半點關聯。交換禮物,寄聖誕卡,這都使聖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聖誕節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那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那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那裡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那穌的受洗。後來歷史學家們在羅馬基督徒習用的日曆中發現公元 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經過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伴為聖誕節可能開始於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那穌的誕辰。12月25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曆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甦的開始。可能由於這個原因,羅馬教會才選擇這一天作為聖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後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聖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於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聖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聖誕節。自從1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聖誕節後,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1月6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聖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裡,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1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那穌降生的傳說有關。耶穌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蘇是因著聖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聖誕節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紀念耶穌的誕生,但真實的誕生日就沒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聖誕節也開始流行起來了。

大家說說是聖誕節在全球的影響廣還是春節的影響廣 ?他門各自要表達的是什麼?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

相關問題答案
弄潮鵝是什麼意思?
夏天潮溼是什麼意思?
弄死你是什麼意思?
潮解是什麼意思?
時代的潮流是什麼意思?
枯潮期是什麼意思?
弄權術是什麼意思?
大潮吧是什麼意思?
紗線回潮率是什麼意思?
愛如潮水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