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是出自哪裡?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隔岸觀火的出處

《隔岸觀火》選自《投謁齊已》《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三十六計分別出自哪裡,主人公分別是誰?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薛仁貴瞞天過海 賀若弼智取京口之役 呂子明白衣過江

第二計 圍魏救趙 晉國攻蕾、衛,救宋國 奇兵保天京

第三計 借刀殺人 周瑜借刀殺曹將 子貢救魯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王翦以逸待勞勝楚軍 荀螢分軍制敵

第五計 趁火打劫 妖怪趁火盜襲裟 齊國趁火打劫天燕國 沙俄趁火打劫中國 劉邦“趁火”滅項羽

多爾袞入主中原

第六計 聲東擊西 鄭成功收復臺灣 拿破崙巧計佔埃及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草船借箭 宗太祖杯灑收錢財 張儀無中生有騙懷王 張興世襲擊錢溪

第八計 暗渡陳倉 喑渡陳倉 諾曼底登陸戰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陳軫獻計 蘇代點“火”天白起 晉武帝借“火”天吳

第十計 笑裡藏刀 公孫鞅笑裡藏刀 杯酒釋兵權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趙氏孤兒

李牧敗匈奴

巧出賽馬計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淝水之戰

希特勒佔領希臘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大敗孟明視

賠了夫人又折兵

姚束之審案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陳勝王

楚項興兵滅秦之戰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孫策取瀘江

紅四軍奇襲永新

妙除大患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石勒取幽州

諸葛亮七擒孟獲

尚婢婢退敵五十里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以魚餌釣大魚

契丹誘敵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箭射尹子奇

英宗被俘

刺殺王僚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官渡之戰

周亞夫天劉濞

第二十計 渾水摸魚

諸葛亮巧取南部

張守圭平定契丹

二戰中德軍渾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懸羊擊鼓

假諳葛嚇走直仲達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紙上談兵

黃巢巧佔長安

袁紹奪取幽州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范雎獻計

鄭宋爭霸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

楚國天綦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粱換柱

密謀奪皇位

鳳姐設奇課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孫武練兵

文德皇后巧勸夫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煮灑論英雄

單子冒頓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諸葛亮中計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長阪坡之戰

獻嬌妹“移花”奪政權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袁紹佔領冀州

火併王倫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王允獻貂蟬

洪德獻美女替父黷罪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諸葛亮巧設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韓世忠智用反間計

陳平巧施反問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系慶忌委離獻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周瑜巧用連環計

撲朔述離遊擊術

王允獻貂蟬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晉文公敗楚

鴻門宴...

三十六計隔岸觀火的意思,隔岸觀火的主人公是誰

隔岸觀火是孫臏說的.史傳韓國和魏國兵戎相對,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宣王派田忌和孫臏帶兵救韓,孫臏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說魏軍強大,又將在魏國境內作戰,勝負難定.不如先隔岸觀火,待魏韓兩軍隊打的筋疲力盡時,再出兵救韓.

隔岸觀火成語典故所指的歷史人物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君,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併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併。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現實生活中隔岸觀火的例子。急求!!

隔岸觀火是出自《三十六計》中的第九計。有點坐山觀虎鬥的意思

現實的例子:

現代:在現代經商賺錢的經營活動中,利用此計主要是在國內外市場激烈的競爭之中,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等待有利的時機一舉加入,趁機佔領市場。可見,運用隔岸觀火之計不應是消極等待、觀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競爭對手的矛盾,加速對策兩極轉化,取得成功。

“一架豪華客機徐徐降落在東南亞某國首都機場。從機上走下的乘客中,有一位個子不高、戴著金絲眼鏡、身著黑色西裝的中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只見他表情莊重,步伐穩健,一副虛懷若谷、若有所思的樣子,眉宇間透露出他的精明與幹練,一看便知此人非等閒之輩,是商界的老手。不錯,他確實是個商人,而且是來自經濟發達國家日本國的商人,他是日本富士現代辦公用品公司駐該國的業務代理藤野先生。

竹簡記載之隔岸觀火

此次前來,他肩負著一項重大的歷史使命,即與該國的泰恆公司簽訂一個有關進口日本某型複印機的合同。複印機在這個經濟剛剛起飛的國家,還完全是個新事物,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佔領這一市場對公司的前景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藤野先生就是帶著公司“只許成功,不準失敗”的指令來的。

走出機場,藤野先生卻驚奇地發現,泰恆公司並沒有如約派人來接他,心裡不由地犯起了嘀咕:難道對方工作疏忽,記錯了日子,可兩公司簽約這麼大的事怎麼能忘記呢?不可能的,那是車子在路上拋了錨?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一種不祥的預感油然而生。藤野先生以自己多年在商海中摸爬滾打積累起的經驗,憑直覺敏銳地覺察到事情有變,他來不及細細思考下去,迅即叫了出租車趕往泰恆公司,以弄個水落石出,找到問題的答案。

果然,泰恆公司的老闆見到他只是冷冰冰地拋過來一句話:“對不起,藤野先生,我公司已有新的打算,不準備簽訂這項合同了,很遺憾。”說完,一攤手走開了,面對這迎面而來的打擊,藤野先生黯然神傷。想到臨行前公司的囑託,藤野先生果斷決定,不能再沮喪、報怨下去,唯有冷靜頭腦,振奮精神,查清事實真相才能解決這個大問題。

在他看來,泰恆公司絕對不會輕易放棄複印機這個大生意不做,無緣無故鬆開牽著財神爺的手,那他們現在拒絕籤合同,又該做何解釋呢?難道又有了新主顧?對,很有這個可能。哪兒的呢?其他國家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就目前國際市場上的複印機來說,只有日本產品才是一流的,泰恆公司絕對不會見利忘義,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及信譽著想不會貪圖便宜買進現已淘汰的產品。那麼,與泰恆公司做生意的肯定也是一家日本公司。他們是以什麼樣的優惠條件吸引泰恆公司更張易轍,舍此適彼的呢?所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搞清楚。

藤野先生理清思路,謀劃好了行動方案,他首先向國內公司彙報了有關情況,並請公司協助查清事情原委。不久,公司有了迴音,證明國內確實有一家公司在從中作祟,暗中與泰恆公司取得聯繫,要為其提供價格更低、性能更先進的某型複印機,致使泰恆公司改變初衷並拒絕籤合同。

目前,要戰勝競爭對手,需立即著手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趕在對方前面儘快拿到與泰恆公司的簽約;二是立刻與廠家聯繫,無論如何都要取得某型複印機在該國的經銷權。作戰計劃已定,公司便兵分兩路,仍由藤野先生負責與泰恆公司簽訂合同。公司另派人馬去廠家聯繫進貨業務。

當藤野先生第二次出現在泰恆公司老闆面前時,還未等對方開口,他便開門見山地說:“總裁先生,別來無恙,我未約而至,您不會介意吧?我這次來是與您專門洽談關於某型複印機的進口問題,想您一定是感興趣的吧?不錯,此打印機確實比其他機子優越,所以,我們決定在這方面與貴公司合作,而且我還要高興地告訴你,我們提供給貴公司的產品比貴公司前些天聯繫的那一家價格要低3成。”

聽罷此言,泰恆......

隔岸觀火、暗度陳倉、背水一戰的典故是怎樣?與誰有關?

隔岸觀火古兵法原文】陽乘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順以動。【原文今譯】表面上迴避敵人的混亂,暗地裡等待其內部爭鬥的發生,其內部反目成仇,就會不攻自破,我方順其自然,自然有所得,若要有所得,就有能不強求。【出處原文】“隔岸觀火,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唐·乾康《投謁齊己》)【出處今譯】對岸正熱火朝天的忙碌著,而一河相隔,另一邊卻看破紅塵,心冷如冰。 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中國典籍《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 【典故】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並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中,攻進咸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後,逼迫劉邦退出關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此次脫險後,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為了麻痺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燬,表示不再返回關中。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一定要擊敗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已被燒燬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並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口要塞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於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背水一戰成語故事: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餘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餘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裡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餘戰死,趙王被俘。“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下面哪個成語和隔岸觀火意思相反

來源相同是指近義詞或是出處:

近義詞:冷眼旁觀 見死不救

出處請參考下面

隔岸觀火 gé àn guān huǒ

近義詞: 冷眼旁觀、見死不救

反義詞: 見義勇為、身臨其境

解釋: 隔著河看人家著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熱鬧。

出處: 唐·乾康《投謁齊己》:“隔岸紅塵忙似火,當斬青嶂冷如冰。”

謎語: 周郎坐看燒赤壁

隔岸觀火的成語典故簡易的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君,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併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併。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相關問題答案
隔岸觀火是出自哪裡?
一沙一世界是出自哪裡?
金華火腿出自哪個朝代?
隔岸觀火的近義詞?
臥薪嚐膽是出自哪本書?
玉帝是出自哪本書?
《奮鬥》裡“朝倉不是跳下去了嗎?唐塔不是也跳下去了嗎?是出自哪個典故?” ?
有人疼是多麼出眾 這句話出自哪裡啊 ?
我還是很喜歡你 是啞人心中有千言萬語 不可訴與你,這段話出自哪裡? 是什麼意思。 ?
詩和遠方原文出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