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誰說的?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有志者事竟成是誰說的名言?

【典 故】

有一次,劉秀派耿合去攻打佔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步。張步兵強馬壯,是耿合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合率兵來攻。就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準備迎擊。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後用計相繼攻下歷下和臨淄。張步著急起來,親自帶兵反攻臨淄,於是在臨淄城外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的大血戰。在戰鬥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鬥。 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為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合卻認為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耿合終於把張步打得大敗。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面前誇獎耿合說: “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這句話說明,一個人無論做多麼艱難的事,只要有雄心壯志,不懈努力,就能夠成功。反之,若一個人胸無大志,就是做再簡單的事也不盡如人意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

蒲松齡在自己後期的科舉考試屢次不中、落魄至極之際,親自寫下的勵志自勉聯。全文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開始時是刻在銅尺之上,後懸置於書屋聊齋書房。

整副對聯氣勢磅礴、催人奮進,引用了史上非常著名的兩個典故和典故之後的對應結果,一個是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滅大秦,另一個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吞吳國。蒲松齡以此聯激勵自己,終於以一部《聊齋志異》名垂青史。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誰說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撰 自勉聯

【註釋】(1)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2)臥薪嚐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3)蒲松齡(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軼才,少年得意,十九歲科考得縣、府、道第一.自此,專心攻讀,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壯志.後終老未得意於科場,屢試不第,七十一歲方援為貢生.長期窮愁潦倒,以教書為業.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達到古代文言小說創作高峰,為後世所稱道.另有《聊齋詩集》《聊齋文集》等.蒲松齡聰明穎慧,才智過人,青年時期熱衷舉業,卻“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抑鬱侘傺.為了激勵自己不斷髮憤讀書和創作,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刻上了此聯.

意為:一個有志氣的人,做事情是一定會成功的!

【鑑賞】上聯用的是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說明做事要有項羽那種拼搏到底、義無反顧的決心.下聯用的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雪恥的典故,表示要學越王勾踐刻苦自勵、發憤圖強的毅力.蒲松齡撰下此聯,就是激勵自己在讀書和創作上,象這兩位人物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做任何事情,有了決心和毅力,還會不成功的嗎?天不負這位有志者,蒲松齡懷著矢志不渝的決心,窮畢生精力著書,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僅在詩文、詞賦、戲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齋志異》更是為古典文學樹起一座豐碑.幸好腐朽的科舉制度沒讓蒲松齡跨進官場仕途,否則,文學史上將殞滅一顆巨星.

此聯對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點在於用典靈活有新意,上下聯呼應自然,一氣貫下,如行雲流水.

有志者事竟成是宋代誰寫的

我國自古有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宋代的范仲淹,就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從小就立下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並且說過:“一個人如果不讀書,沒有抱負,(即使、雖然)能吃好穿好,我看(也、但是)沒有多大意思.”

有志者事竟成是誰說的?

1、《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2、蒲松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有志者事竟成是誰寫的?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撰 自勉聯

相關問題答案
有志者事竟成誰說的?
有志者事竟成是誰說的?
有志者事竟成作者是誰?
有志者事竟成是成語嗎?
有志者事竟成的含義?
如何理解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的含義是什麼 ?
什麼事竟成?
失敗是成功之母誰說的?
有志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