諂媚和謅媚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4月15日

謅媚和諂媚有什麼區別?

“謅媚”一詞出現在錯版《菜根譚》:休與個人仇讎,個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謅媚,君子原無私惠。正版為:休與個人仇讎,個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在辭海中根本就沒有“謅媚”這個詞,請百度百科的管理員把“謅媚”詞條取消,別誤導讀者。

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

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譯文】

不要與那些行為不正的小人結下仇怨,小人自然有他的冤家對頭;不要向君子去討好獻媚,君子本來就不會浮為私情而給予恩惠。

”謅媚”啥意思

諂媚:用卑賤的態度向人討好。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不驕矜不諂媚的人用什麼詞形容

不驕矜不諂媚的形容詞:

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諛,謅媚。指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謅媚。

剛直不阿——阿:迎合,偏袒。剛強正直,不逢迎,無偏私。

剛正不阿——阿:迎合,偏袒。剛強正直,不逢迎,無偏私。

公正不阿——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軟怕硬。

襟懷坦白——襟懷:胸懷;坦白:正直無私。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

賢良方正——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

(100分)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謅媚中的曲意謅媚指的是什麼?

其實就是形容女子外柔內剛的性格。 性格雖然隨和但不會違背自己的做事原則去仰合他人。

形容沒有骨氣,謅媚奉承的四字詞語

奴顏婢膝 [nú yán bì xī]

奴顏:奴才的臉,滿面諂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動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對人拍馬討好卑鄙無恥的樣子。

八俏第三 是什麼意思

八佾篇第三

【本篇引語】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孔子提出“繪事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於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註釋】

(1)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評析】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於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髮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於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徹(2)。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3),奚取於三家之堂(4)?”

【註釋】

(1)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

(2)《雍》:《詩經·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這首詩。

(3)相維闢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闢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這樣的意思,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裡呢?”

【評析】

本章與前章都是談魯國當政者違“禮”的事件。對於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範疇。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評析】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裡,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繫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

【原文】

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甯戚(3)。”

【註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治理。這裡指有關喪葬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譯文】

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評析】

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孔子在這裡似乎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原文】

3·5 ......

急!求這段古文翻譯,希望看哪位文言老師學者,那裡有有這翻譯麻煩給說一聲 ,急用 ,謝謝了

www.xiaoshuo118.com/...2.html

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諂諛,顧望,畏,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勝必甘於佞辭,上恥過必忌於直諫,如是則下之諂諛者順指而忠實之語不聞矣。上騁辯必剿說而折人以言,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詐,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辭不盡矣。上厲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規,如是則下之畏者避辜而情理之說不申矣。夫以區域之廣大,生靈之眾多,宮闕之重深,高卑之限隔,自黎獻而上,獲睹至尊之光景者,逾億兆而無一焉;就獲睹之中得接言議者,又千萬不一;幸而得接者,猶有九弊居其間,則上下之情所通鮮矣。上情不通於下則人惑,下情不通於上則君疑;疑則不納其誠,惑則不從其令;誠而不見納則應之以悖,令而不見從則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敗何待!是使亂多理少,從古以然。”又曰:“昔趙武吶吶而為晉賢臣,絳侯木訥而為漢元輔,然則口給者事或非信,辭屈者理或未窮。人之難知,堯、舜所病,胡可以一洲一詰而謂盡其能哉!以此察天下之情,固多失實,以此輕天下之士,必有遺才。”又曰:“諫者多,表我之能好;諫者直,示我之能容;諫者之狂誣,明我之能恕;諫者之漏洩,彰我之能從;是則人君與諫者交相益之道也。諫者有爵賞之利,君亦有理安之利;諫者得獻替之名,君亦得采納之名。然猶諫者有失中而君無不美,唯恐讜言之不切,天下之不聞,如此則納諫之德光矣。”上頗採用其言。

所謂九種弊端,君主佔了六種,臣下佔了三種:好勝於人,恥於聞過,馳騁辯才,炫耀聰明,厲行威嚴,剛愎自用,這六種,是君主的弊端;諂媚阿諛,瞻前顧後,畏葸怯懦,這三種,是臣下的弊端。

君主好勝於人,必然以巧言獻媚之辭為甘美;君主恥於聞過,必然以直言勸諫為忌諱。既然如此,下面的謅媚阿諛之徒便會順承旨意,忠誠真實的話便難以聽到了。君主馳騁辯才,必然會在人未講完就剿絕其說,以便用言語將人折服;君主炫耀聰明,必然主觀臆測,以詐謀來猜度別人。既然如此,下面的瞻前顧後之輩便自然會見機行事,於是磋琢磨朝政得失的言辭便難以說盡了。君主厲行威嚴,必然不能貶抑自己的情志去待人接物;君主剛愎自用,必然不能讓自己承擔過失而接受人們的規勸。既然如此,下面的畏葸怯懦之流便要逃避罪責,於是真情合理的言論便難以申說了。一般說來,由於地域的廣大,生靈的眾多,宮廷的重迭幽深,地位高下的限制阻隔,自眾賢人以上,得以一見皇上威儀的人,超過億萬人之中難有一個;就得以見到皇帝的人而言,得以與皇帝直接講話談論的人,又是千萬人之中難有一個;而有幸得以與皇帝直接接觸的人,還有九種弊端居於其間,上情與下情所能溝通的是太少了。上情不能與下面溝通,臣下便會迷惑;下情不能與上面溝通,君主便會猜疑。君主猜疑,便不能接受臣下的誠心;臣下迷惑,便不會服從君主的命令。臣下的誠心不被接受,便會以悖逆的行為來對付君主;君主的命令未被服從,便會把刑罰施加給臣下。臣下悖逆,君主用刑,除了失敗,還能怎樣!所以,變亂多而治世少,自古以來,便是這樣。”他又說:“過去趙武說話遲鈍,但卻成了晉國的賢臣;絳侯灌嬰質樸而說話遲鈍,但卻作了漢家的宰相。如此說來,口有辯才的人行事,有時不一定可信,拙於言辭的人說......

翻譯文言文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 矣;友便辟②,友善柔(3),友便佞(4),損矣。”

【註釋】

(1)諒:信。“諒”有時特指小信,如《衛靈公)篇說:"君子貞而不諒。" “諒”與“貞”相對,指小信。但這裡卻泛指守信,無大信、小信的區別。 ②便(pian)闢:謅媚逢迎,主要指舉止行為方面。③善柔:假裝和 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4)便佞:花言巧語,主要指言談方面。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 的人交朋友,與守信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 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兩面三刀的人交朋友,與花言 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讀解】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個完全沒有朋友的人吧?就連那飄流在 孤島上的魯濱遜,不也有一個土人“星期五”作朋友嗎? 但是,供友有好有壞,有真正知心,遇事願為你兩肋插刀的 朋友;也有虛情假意,遇事在你背後插刀子的朋友。

那麼,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壞呢?這是我們大家都時 常感到困惑,時常感到苦惱的一個問題。

那就仔細琢磨琢磨聖人的話吧,再回過頭看看你身旁--

到底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損友?

“損友敬而遠,益友親而近。”

不用多說,你也知道該怎麼辦了罷。

第二句有錯誤.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註釋】

①亡:無。

【譯文】

子夏說:“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識,每月都能不忘掉已 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讀解】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兩方面結 合起來,正好是孔子“溫故而知新”(《為政》)的意思。

從心理狀態上來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又是孔子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的寫照。

子夏手中所棒的,原本是聖人的“衣鉢”,儒學可真是勸學之 學。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無論是從方法還是心態上來說,我們今天所宣傳而要求於學 生們的,也還是與儒學的精神相通的吧!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9866885.html?si=1

相關問題答案
媚上欺下是什麼意思?
媚於俗世是什麼意思?
媚渦之體是什麼意思?
務農和群眾是什麼意思?
同化和順應是什麼意思?
諳熟和諳達是什麼意思?
匯款和匯入是什麼意思?
唐堯和虞舜是什麼意思?
洞見和邏輯是什麼意思?
陽魂和陰魂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