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祖師爺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茅山祖師是誰

茅山派的第一代祖師是個女人,名魏華存夫人。她生於魏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卒於晉咸和九年(三三四年),享年八十三歲。她二十四歲嫁給太保椽劉文為妻,大概四十歲左右,因修道的緣故,便與夫分居。據說,因此感動了四位神仙下降

茅山派的茅山祖師

陶弘景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齊樑隱士陶弘景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被列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經過五胡亂華後,中原基本已經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詔合道事佛,就連被譽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煉,也要在道館兩旁各修青壇和佛塔一座,以表兩教雙修,死後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殮,陪葬器物。齊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於天保六年(555 年) ,齊文宣帝高洋便滅道興佛,強迫道士 削髮為僧。據《資治通鑑》記載,高洋下令境內穿黃衣的道士要麼歸俗為民,要麼剃度為僧,並連殺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後,北齊境內再無道士蹤跡。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樑三代,經歷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樑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見《陶弘景叢考》齊魯書社 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瞭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的下場。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樑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云:“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據宋賈嵩《華陽隱居內傳》記載,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種,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現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集註》、《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如此看來,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林新榮文)葛洪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東晉著名醫藥學家.漢族,晉丹陽郡(今江蘇句容)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例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變為紅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就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等等。《葛稚川移居圖軸》元王蒙繪,故宮博物院藏。《人物圖·葛仙吐火圖》明郭詡繪,上海博物館藏。

茅山道士祖師爺是誰

茅山道士來源於道教的“茅山宗”一泒。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茅山宗的弟子就被稱為茅山道士。

三茅真君,為漢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師。道教稱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茅山派供奉什麼神

三清

道教最高神明,所有道觀都有供奉的。

茅山祖師爺是誰

張三丰,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寶,又字君寶,號三豐,豐又作峰。較為可考的說法,張三丰約活動於元延佑(公元1314 ——1320)到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間。為遼東懿州 (今遼寧 )人,後人以他為隱仙派。或說張三丰是宋或元甚至金時人,其籍貫,亦有“平陽”、“猗氏”、“寶雞”說。

明英宗天順三年(公元1459)封為“通微顯化真人”。 憲宗於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為“韜光尚志真仙”。天啟三年(公元1623)熹宗稱三豐降壇顯靈,封其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傳奇與史實:

張三丰“姿態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唯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讀書經目不忘,博學多才,能詩書。灑脫不羈,頗具神仙風度。他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

張三丰有頗多傳說 :傳說宋末宋徽宗曾召之,故“或言三豐金時人”;三豐武功驚人,傳說曾單拳擊殺賊百人;修為有成,傳說他能辟穀神行,死而復生。據其自述,曾任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曾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

張三丰遊武當山,與其徒在該山“去荊榛、群瓦礫”,創草廬以修道。預言 “此山異日必大興”,囑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離開武當山,雲遊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鶴鳴山訪真攬勝。首創太極拳注以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於世。

張三丰號稱“隱仙”。一生不慕榮利,遁世清修。遨遊四海,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到處尋訪他,竟毫無蹤影。此後明成祖永樂年間又多次遣張宇初及其他人尋訪,亦未得見,遂大修武當山宮觀, 使三豐“異日必大興”的預言應驗。

明代諸帝的慕求與褒封,和張三丰高深莫測的道行,以及張三丰本身“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飄忽行蹤,令張三丰的神仙傳說歷久不衰,一直到清代,甚至近代現在,仍有遇張三丰傳道的事蹟流傳道門、民間 。

著述及思想:

張三丰高倡三教同源一致。 認為自古道法分正邪,道儒釋皆為正教,三教雖創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說:「儒也者行道濟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三教聖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張「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其著作較多,

清代高道李西月編輯有《張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參考文獻:

《明史》卷299

《張三丰傳》

《中國道教史》第三卷,

《中國道教》第一卷。

《辭海》1999

法家茅山祖師爺是誰

茅山道士來源於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茅山宗的弟子就被統稱為茅山道士。時下茅山派網絡活躍人物有茅山蔣道德師傅,以茅山文化為基礎,弘揚傳統文化哲學。

道士的祖師爺是誰?

道教教祖是老子李耳。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

道教中的天道派祖師是誰?

正統道派中沒有天道派這個門派。

如果你說什麼茅山天道派,比好意思真沒有。

茅山道士來源於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茅山宗的弟子就被統稱為茅山道士。

茅山道教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道教茅山宗的搖籃,同時又是“三茅真君”築庵修道的棲身之處所。歷史上茅山高道輩出,特別是劉宋時期,茅山作為當時都城金陵的後山,朝廷聚兵禦敵、帝王掌山執教安民、官僚仕族避世歸隱、文人騷客撫琴弄墨、善男信女朝聖等無不聚集於此。說到茅山道士,當然首先應該說一說“三茅真君”。

茅山道士

公元前82年,六十開外的陝西咸陽人茅盈來句曲山,在山中採藥,濟世救人,在洞中潛心修煉,得道成仙。元《茅山志》記載:有一天,王君接到仙書,朝見西王母,攜茅盈同往,駕起雙龍神車,飛往白玉龜山,在青琳宮見西王母。得道後,一次茅盈回鄉對父親說,我已受聖師符籙,無時不有天兵天將在守護,千萬不可打我。否則,三官大帝考察到了,將會受到懲戒。其父不解其意,正欲舉手杖打茅盈,哪知手杖已摧折,段段飛揚,穿柱陷壁。後茅盈又將一位溺水之人掘地挖棺,三日能語,在世活了90歲。

凡人也可以通過修道成為神仙而長生不老,這使茅盈的兩個兄弟皆視榮華富貴如敝屣,棄官不做,追尋茅盈千里迢迢來到句曲山,最終都如願以償飛昇上清。道教是一個多神結構的宗教奉祀龐大的神團系統,在實際的朝覲中,那些頗顯親近的地方神靈,更加受到當地民眾虔誠的膜拜,茅山供奉“三茅真君”就是一個例子。其實道教來源於古代的巫術和秦漢時的神仙方術。而鬼神崇拜、神仙信仰與方術及古代哲學確是道教前史上的主要思想內涵。道士所從事的活動內容十分龐雜,有壇蘸、佈道、符籙、禁咒、占卜、祈雨、圓夢、軀疫、祀神等。布起道來好像玄機無限,顯得十分深奧莫測,讓人摸不著邊際。茅山道士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可以娶妻生子。茅山道教是正一道符籙派,茅山是正一派道教的主要道場。道教分為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系統。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宮觀內過叢林生活,不食葷,重內丹修煉,不尚符籙,主張性命雙修,以修真養性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葷,以行符籙為主要特徵,比如畫符唸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等等。

2稱謂來源編輯

茅山,坐落於現今江蘇省句容市和金壇市交界處,風景秀麗,幽靜宜人,蜿蜒起伏,有道教聖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稱,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天”,更被譽為是“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這種種稱號不僅為她披上了層層神祕的光環,也為她引來了許多奇人異士。因為有道教一宗發源於此,所以以此為修煉本處,後發揚出去的道教宗派稱之為“茅山宗”,人們便把其弟子呼之為“茅山道士”。

3歷史源流編輯

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先後在此修煉過。南

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閒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到茅山做了隱士。在金壇華陽洞內住了下來,並給自己取了個道號“華陽隱居先生”。

茅山宗前身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繼承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著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以及歷史的《真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的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後又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才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以後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也日漸擴大。唐宋時期的茅山宗發展到了高峰,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

茅山派祖師是三茅真君還是陶弘景 5分

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固、衷於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茅氏三兄弟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後有陶弘景創立了道教茅山派,《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 《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歷史,人數在百人以上。

這個通俗點說就是,茅山派供奉的是三茅真君,也就是茅山道義的祖師是三茅真君,而陶弘景則是開派祖師爺,也就是第一代掌門,這兩個都可以稱得上茅山派祖師,但是又有所區分,一個是存活在道義中的,一個是俗世門派中的

張天師是茅山道士的祖師爺嗎

張天師是江西龍虎山的天師道,或者叫正一道,或者叫五斗米道龍虎宗的創始人,茅山是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所創,這個差遠了吧~~~~~~~

相關問題答案
茅山祖師爺是誰?
相聲祖師爺是誰?
薛丁山的師傅是誰?
九天玄女是誰的祖師爺?
王祖藍師傅是誰?
祖師爺究竟是那位神仙?
薛仁貴薛丁山師傅是誰?
劉寶瑞的師傅是誰?
農夫山泉老闆是誰?
亞索的師傅是誰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