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在中國哪裡?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中國長城在哪裡?

現在我們說的長城一般是指明長城,

明長城是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老虎山的(東到山海關是不對的),途經: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9個省市自治區。

其中,由於北京是明朝首都,所以北京境內的長城最雄偉,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八達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是遊覽長城的最佳地段。所以只有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把長城闢為旅遊景點

長城在哪?中國什麼位置?

長城 the Great Wall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長城全長約12600裡。 長城的位置 長城關隘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莊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 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 司馬臺、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臺、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中國長城從哪裡到哪裡

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中國長城有幾個分別在什麼地方

應該是隻有一個 有好幾段

中國長城網(關於你想知道的長城的一切)

www.chinagreatwall.org/

個別地方有所謂的長城可能是比較長一點的城牆之類的

長城在哪裡?

長城——長城的建造: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由於中國歷史上每一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的政治勢力範圍都不相同,因而每一次修築的長城也都並不在一條線上,所以長城的起止和長度也都不一樣,秦、漢、明、金等朝代的長城都達萬里或萬里以上。總共加起來,其長度在十萬裡以上,又因其方位或東或西或南或北,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公元前七世紀就開始建造用於軍事目的的烽火臺,春秋戰國時將烽火臺用城牆聯結起來,各國之間的稱“互防長城”,為抵禦北方遊牧人的稱“拒胡長城”。秦統一中國,取結各國拒胡長城,“起臨挑,至遼東,延袤萬餘里”。經漢代和明代維修增築,留存至今。長城保證了中原的安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邊關各族的交流。明代完善了長城防守制度,分全線為“九邊十一鎮”,鎮下為“路”和“關”,直到每座敵臺和烽火臺,層層相屬。鎮和關都有城,設在沿線交通要道,著名者如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古北口、雁門關等 春秋:遠在秦始皇以前,長城就已經開始修築了; 秦漢:秦始皇時代的萬里長城,是在秦、趙、燕三國古長城基礎上修築起來的; 明:明王朝在它存在的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築。

中國的萬里長城在哪

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8851.8公里,約17703.6裡,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蹟。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裡。

中國長城在具體什麼位置?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蹟。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臺的遺蹟。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裡。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週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釐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週。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裡,幫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只有中國才有長城嗎?

長城並非中國獨有的國防工程。從亞歐大陸最東端的朝鮮半島開始,歷史上修築過長城的地區依次有:朝鮮、中國、印度、伊朗、俄羅斯南部、東南歐一直到德國,它的最西端,是英國北方的哈德良長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條橫貫東西的長城走廊?或許用日本歷史學家梅棹忠夫“文明生態論”的觀點,解釋起來最為容易。這一觀點也能解釋為什麼中國修築長城前後歷時最長,耗費的人力物力最多。梅棹忠夫以亞歐大陸腹心草原地帶為中心,將亞歐大陸劃分為三個文明生態圈。從興安嶺到東南歐的草原地帶,被梅棹忠夫視為暴力之源,是人類文明的三類地區。而與之毗鄰的中國、俄羅斯、印度、地中海-伊斯蘭世界,是不幸的“第二世界”,因為它們是草原暴力直接洗劫的對象。而西歐和日本則因遠離遊牧民族,是優越的“第一世界”。梅棹忠夫用文明生態論來解釋歷史演進的不同:“第二世界”中那些曾擁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因為應對草原暴力的威脅,以及遭遇直接入侵的影響,幾乎都變成了大一統專制國家。而“第一世界”雖然文化落後,但沒有草原暴力威脅,形成了邦國和諸侯林立的分封制,它更容易轉型為現代工商業社會。如果將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大規模長城繪製在地圖上,不難發現它大致將亞歐大陸定居的農耕文明與移動的草原文明或半耕半獵文明分開,這正是梅棹忠夫第三世界與第二世界的文明邊界線。對中原文明正北方的蒙古高原,梅棹忠夫曾特意強調,這裡是亞歐草原暴力地帶的中心,是惡魔巢穴。兩千年來,草原地帶出現的強大遊牧帝國幾乎都誕生於此,並以此為統治中心。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緊鄰蒙古高原的中原王朝,是修造長城投入心血最多的地區。緊鄰中國的朝鮮,在長城上的投入並不比中國少。朝鮮有兩條長城,一條是十一世紀為防範契丹,由柳韶指揮修造的。它自鴨綠江到日本海,全長370公里,由石頭砌成。另外一條略短,十五世紀修築。印度現存的長城,不但是今天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長城,而且體量上也最為雄偉壯麗。這段位於印度北部拉賈斯坦邦的長城,十五世紀由梅瓦爾王朝的RanaKumbha修建,它曾用於抵禦著名的阿克巴大帝。伊朗長城的長度僅次於中國,其最早的傳說可追溯至中國的秦漢時期。它主要修築於五世紀到七世紀之間,與中原相同,薩珊王朝也用它防範匈奴人和嚈噠人。今天它已成互不相連的幾段,最長的一段接近200公里。侵略成性的沙俄曾經很喜歡修長城。與其他國家長城多在領土北方相反,俄國長城在國境線南方,因為亞歐大草原在俄羅斯(傳統意義上的俄羅斯)南方——遊牧入侵者來自東南。俄國人第一次修長城是在“紅太陽”弗拉基米爾大公(980-1015在位)時代。這條最早的長城位於第聶伯河西岸,第一道則在蘇拉河,它雖然簡陋,但當時的羅斯(俄羅斯帝國前身)人口僅600萬,完成這樣的工程並不容易。俄國最著名的長城是“圖拉鹿砦”。它得名於中心點圖拉。“圖拉鹿砦”主要由鹿砦、樹幹等架設而成,間以要塞、城堡。該長城大抵沿奧卡河修建,東起梁贊,西抵科澤利斯克,由著名的伊凡雷帝(1530-1584)修築。當時,已裝備火藥武器的俄國人,對遊牧人已擁有巨大優勢。不過,俄國人在消滅喀山和阿斯特拉罕這兩個較小汗國後,面對更大的克里木汗國,仍不得不採取守勢。1644年清軍入關時,俄羅斯人同樣面臨著遊牧人入侵騷擾的壓力。俄國人為此再次建設大規模防線,建成了26個設防城市,修築多條防禦線。其中長達800公里的別爾哥羅德防線最為浩大,它西起第聶伯河支流伏爾斯克拉河畔的阿赫季爾卡,中經別爾哥羅德、沃羅涅什、科茲洛夫、最後達塔姆鮑夫。參考資料:百度知道日報,《長城:恐懼的紀念碑》 ......

長城在中國哪個方向

長城有兩個,一個是江南長城,在浙江臨海,另一個是萬里長城,在北京

相關問題答案
長城在中國哪裡?
福特在中國哪裡生產?
合肥在中國哪裡?
八達嶺長城在北京哪裡?
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哪裡?
後姓在中國哪裡最多?
寧夏在中國哪裡?
死海在中國哪裡?
銅仁梵淨山在中國哪裡?
寶馬在中國哪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