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戈一擊的主人公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反戈一擊出自哪個名著,誰是主人公

【出自】:《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於後以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為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

反戈一擊fǎn gē yī jī

【解釋】:掉轉武器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進行攻擊。

【示例】:又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易制強敵的死命。 ◎魯迅《墳·寫在〈墳〉後面》

反戈一擊的歷史人物是誰

武王伐紂,攻於朝歌。紂王急召大批奴隸弧行抵抗。武王大軍兵臨城下。商奴隸軍自知不敵,且均痛恨紂王的橫徵暴斂的統治,紛紛掉轉兵戈攻向後方的朝歌城。《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於後以北。”

韓暹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為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

主人公是誰

是三國裡面的~~成語

開頭兩個成語是諸葛亮~~

反戈一擊出自的戰役

有一篇文章的首語文,叫《反戈一擊,亦為英雄》,全文曰:“談到牧野之戰,自然會想到周武王的英勇善戰,商紂王的無道而亡。其實在牧野陣前倒戈的商軍,亦為識時務的英雄。

倒戈的商軍,離開黑暗走進光明,背棄黑暗走向光明,實乃英雄之輩所為也。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正義最終戰勝邪惡,光明一定替代黑暗。

識時務者為俊傑,認清時局,把握潮流,必能成就大業。否則只能被歷史淘汰。”

這是寫在《牧野之戰》一文前的短文,叫首語文,或者叫精彩提示?我不知道應該叫什麼。反正看了該文之後,覺其有背大理的感慨。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牧野之戰”的背景、性質。

帝辛為了全力經營東南夷,放心地將西方的治安大權交給了屬國西周。西周恩將仇報,聯合所有反殷勢力,滅殷。公元前1046年,帝辛從東夷回家過年。武王微子在帝辛大軍尚在東夷,國內兵力空虛,帝辛高興回家過年,既無思想準備,又無物質準備的情況下,相互勾結,在牧野突然發動軍事政變,滅亡了殷國,殺死了帝辛。

西周作為殷國的下級屬國,辜負了帝辛的信任、重用。從本質講,西周滅殷是一種卑鄙的叛亂行為。倒戈之殷軍是一群叛徒、叛軍。對此,我們應該嗤之以鼻,口誅筆伐。豈能對叛徒、叛亂者歌功頌德!?

我們不妨對原文逐段剖析。

“談到牧野之戰,自然會想到周武王的英勇善戰,商紂王的無道而亡。其實在牧野陣前倒戈的商軍,亦為識時務的英雄。”

在牧野,武王兵不血刃,我看不到周武王的英勇,更沒有看到武王的善戰。

“商紂王的無道而亡”。這裡我們不討論“商紂王的無道”還是有道。商亡是事實。

“在牧野陣前倒戈的商軍,亦為識時務的英雄。”有研究的必要。

時務:《辭源》曰:“謂當世的要事。”《辭海》曰:“當世之事;指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英雄:《辭源》曰:“識見、材能或作為非凡的人。”《辭海”》曰:“傑出的人物。”

“識時務的英雄”就是認識了當世的要事的傑出人物。

武王兵臨城下,殷亡迫在眉睫。殷國的當務之急,重大時務是抗周救殷,保衛國家。這就是當時殷的時務。

殷軍在殷國遭到別國入侵時,不奮力抗擊敵人,不保衛自已的國家,關鍵時刻投降敵人,反過來為敵人衝鋒陷陣,滅亡自己的國家。這樣的人,就是不識時務,就是叛徒。這樣的軍隊就是叛軍。稱“在牧野陣前倒戈的商軍,亦為識時務的英雄。”豈不是顛倒了黑白?

抗日戰爭時期,幫助日本侵華的那些中國人民的敗類,算什麼呢?算“識時務者”?算英雄?俊傑?若如此,天理何在?

這些“英雄” 為殷人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殷國滅亡。就是殷人全変成了周人的奴隸,誰不努力為周人服務,就要被制裁,被殺戮,被迫遷徙,背井離鄉。

“倒戈的商軍,離開黑暗走進光明,背棄黑暗走向光明,實乃英雄之輩所為也。”

什麼是光明?什麼是黑暗?商朝已進入發達的奴隸制社會,周尚在氏族社會末期父家長家庭公社階段。誰進步,誰落後,誰光明,誰黑暗,不是很清楚嗎?倒戈的商軍投周,怎麼能叫“離開黑暗走進光明,背棄黑暗走向光明”?這豈不是對歷史的顛倒?豈能說他們“實乃英雄之輩”?

不要說周不光明,就說周光明,能把“走向光明”作為叛國的正當理由嗎?一個所謂光明的國家入侵我們,我們能以“走向光明”叛國投敵,效忠敵國嗎?

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入侵者是一個先進的國家,就能投降它嗎?入侵者自稱其民主自由,就能投降它嗎?叛國投敵有理論可以休矣。

愛國是無條件的,殺敵保國救國是無條件的。無論“牧野戰爭”也好,“牧野政變”也好,在國家處於危亡時刻,投敵変節,就是叛徒。又幫助敵人滅亡自已的國家,他就是叛徒加敵人。

“天下大勢,浩浩蕩......

呂奉先轅門射戟的人物

1、背景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袁術率軍攻打徐州,袁術寫信給呂布,許諾送上二十萬斛大米,誘使其襲擊下邳,袁術因此打敗了劉備,佔領了徐州廣陵等地。為了奪取徐州,袁術又煽動呂布部將郝萌發動兵變,但在呂布大將高順及時平定了郝萌的叛亂,為此,袁術害怕呂布危害自己,就為兒子向呂布女兒求婚,呂布答應了,解除後顧之憂後,袁術再次將劍鋒指向劉備。

2、過程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袁術派大將紀靈帶領步騎共三萬多人馬征討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援。呂布手下將領說:“將軍您一直想除掉劉備,如今可借袁術的手除掉他。”呂布說:“並非如此,袁術如果佔據了小沛,就會聯合北面泰山一帶的部隊,我們就會被袁術所包圍,我不能不去救劉備啊。”於是領步兵千人、

騎兵二百,飛速趕往小沛。紀靈等人聽說呂布前來援救劉備,只好收兵,不敢輕舉妄動。

呂布在離小沛西南一里的地方紮下營寨,派衛士去請紀靈等將領,紀靈等人也請呂布一起飲酒。呂布對紀靈等人說:“玄德,是我呂布的賢弟。如今他被諸位所圍,我特意趕來救他。我呂布生性不愛看別人互相爭鬥,只喜歡替別人解除紛爭。”呂布命門候在營門中豎起一支戟,說:“諸位看我射戟上的小支,如一發射中,諸君當立即停止進攻,離開這裡,如射不中,那你們就留下與劉備決一死戰。”他引弓向戟射出一箭,正好中了小支。諸將大為震驚,誇讚說:“將軍您真是有天神般的威力呀!”第二天,呂布又與諸將歡會宴飲,然後各自回兵。

3、影響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袁術派手下大將張勳、橋蕤等人同韓暹、楊奉合兵,率幾萬步兵騎兵,分七路進攻呂布。當時呂布只有三千兵力,四百匹馬,但在謀士陳珪、陳登的相助下,策反韓暹、楊奉反戈一擊,大敗袁術大軍。

反戈一擊的典故源於哪個故事

《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於後以北。”這是武王伐紂的故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為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

反戈一擊的典故源於哪個故事

《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於後以北。”這是武王伐紂的故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為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

反戈一擊的典故

反戈一擊(fǎn gē yī jī)

【釋義】反:反轉;調轉;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尖頭橫刃;長柄;像矛。調轉矛頭;向自己原來的營壘進攻。比喻掉轉方向;對自己陣營的盟友,友軍發起進攻。

【比喻義】比喻恩將仇報陷害自己的朋友或盟友的行為。

典故出處

《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於後以北。”

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為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

3. 又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魯迅《墳·寫在〈墳〉後面》)

【近義詞】恩將仇報、以義割恩 倒打一耙

【反義詞】同惡相濟、朋比為奸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指轉變。 貶義詞。

反戈一擊是哪個朝代的詞語

明朝

反戈一擊 [fǎn gē yī jī]

基本釋義

掉轉武器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進行攻擊。

貶義

出 處

《尚書·武成》:“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吾與楊軍反戈擊之。”

相關問題答案
反戈一擊的主人公是誰?
一鳴驚人的主人公是誰?
一目十行的主人公是誰?
一狐之腋的主人公是誰?
一舉兩得的主人公是誰?
巧奪天工的主人公是誰?
西遊記的主人公是誰?
自慚形穢的主人公是誰?
死而後已的主人公是誰?
祝福的主人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