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海蜇和水母?

General 更新 2024-05-19

水母與海蜇的區別

水母

⒈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雖然沒有脊椎,但身體卻非常龐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撐其巨大的身體。

水母身體外形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從傘狀體邊緣長出一些須狀條帶,這種條帶叫觸手,觸手有的可長達20米~30米,相當於一條大鯨的長度。浮動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長長的觸手,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裡,這些遊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水母約200種,我國常見的約有8種,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口冠海蜇等。

水母的觸手上佈滿刺細胞,像粘在觸手上的一顆顆小豆。這種刺細胞能射出有毒的絲,當遇到“敵人”或獵物時,就會射出毒絲,把“敵人”嚇跑或將其毒死。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水母的聲波發送器官做實驗,結果發現能在海洋風暴到來15小時之前測知它的訊息。

別看水母在水裡非常美麗、自在,可是沒有水它就簡直無法生存。水母身體含水量達98%,它進食、消化、排洩都必須在水中才能完成。沒有水,水母的身體就會變小和變得很難看。

海蜇(see jelly) 為海生的腔腸動物,蟄體呈傘蓋狀,通體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黃色,海蜇傘徑可超過45釐米、最大可達1米之巨,傘下8個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癒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盤的次生口),下方口腕處有許多棒狀和絲狀觸鬚,上有密集刺絲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觸及小動物時,可釋放毒液麻痺,以做食物。海蜇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沿海都有廣泛分佈,我國習見的海蜇有傘面平滑口腕處僅有絲狀體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狀物的棒狀海蜇,以及傘面有許多小疣突起的黃斑海蜇。

水母,海蜇怎麼區分啊

水母亦稱海蜇,屬腔腸動物。水母全身柔軟,沒有堅硬的骨骼。整個身體分上下兩部,上部是圓形傘部,樣子很像帽子和蘑菇,下部垂掛著許多須狀物,稱作腕或觸手。在海水中,水母像是一團團半透明的膠狀體,似成形又未成形,時起時落,隨波盪漾。宋代沈與求詩稱“復如緇笠絕雨纓,混沌七竅俱未形。塊然揹負群蝦行,嗟其巧以怪自呈。”。在古藉上也有不少記載,較為詳細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海蟄“大者埂床,小者如鬥,無眼目腹胃,以蝦為目,蝦動蛇沉”。大型水母傘部直徑可達1米。沙蟄傘部直徑達1.6米,重175公斤。面蟄略小,傘部直徑約40釐米。水母傘部呈青藍色或暗紅色或暗褐色。

水母是海蟄嗎?如不是,二者有什麼區別?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裡了

水母

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雖然沒有脊椎,但身體卻非常龐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撐其巨大的身體。 水母身體外形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從傘狀體邊緣長出一些須狀條帶,這種條帶叫觸手,觸手有的可長達20米~30米,相當於一條大鯨的長度。浮動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長長的觸手,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裡,這些遊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水母約200種,我國常見的約有8種,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口冠海蜇等。 水母的觸手上佈滿刺細胞,像粘在觸手上的一顆顆小豆。這種刺細胞能射出有毒的絲,當遇到“敵人”或獵物時,就會射出毒絲,把“敵人”嚇跑或將其毒死。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水母的聲波發送器官做實驗,結果發現能在海洋風暴到來15小時之前測知它的訊息。 別看水母在水裡非常美麗、自在,可是沒有水它就無法生存。水母身體含水量達98%,它進食、消化、排洩都必須在水中才能完成。沒有水,水母的身體就會變小和變得很難看。 水母比眼鏡蛇更危險。幾年前,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列舉了全球最毒的10種動物,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黃蜂,屬腔腸動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麼大,蘑菇狀,近乎透明。一個成年的箱水母,觸鬚上有幾十億個毒囊和毒針,足夠用來殺死20個人,毒性之大可見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損害的是心臟,當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臟時,會破壞肌體細胞跳動節奏的一致性,從而使心臟不能正常供血,導致人迅速死亡。 最大的水母是分佈在大西洋西北部海域的北極大水母。1870年,一隻北極大水母被衝進美國馬薩諸塞海灣,它的傘狀體直徑為2.28米,觸手長達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長只有12毫米。 櫛水母在海中游動時,會發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當它遊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目前新加坡的生物學家正在進行一種實驗,把水母身上的發光基因移植到其他魚類的體內。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水母的群體中自由穿梭,並且能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手,使它們只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

水母和海蜇有什麼區別?

水母,是海洋中重要的大型浮游生物。水母壽命很短,平均只有數個月的生命。水母是無脊椎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門中的一員。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水母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大約有250種左右,直徑從10釐米到100釐米之間,常見於各地的海洋中。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其體內含水量一般可達百分之九十七以上,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之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就好像一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水母雖然長相美麗溫順,其實十分凶猛。在傘狀體的下面,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觸手的上面佈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痺而死。觸手就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出酵素,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

海蜇(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hǎi zhé ㄏㄞˇ ㄓㄜˊ(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腔腸動物。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釐米,最大可達一米,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佈於我國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並可入藥。 為海生的腔腸動物,隸屬腔腸動物門,工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蜇體呈傘蓋狀,通體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黃色,海蜇傘徑可超過45釐米、最大可達1米之巨,傘下8個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癒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盤的次生口),下方口腕處有許多棒狀和絲狀觸鬚,上有密集刺絲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觸及小動物時,可釋放毒液麻痺,以做食物。海蜇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沿海都有廣泛分佈,我國習見的海蜇有傘面平滑口腕處僅有絲狀體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狀物的棒狀海蜇,以及傘面有許多小疣突起的黃斑海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海蜇和水母有什麼區別?

水母,是海洋中重要的大型浮游生物。水母壽命很短,平均只有數個月的生命。水母是無脊椎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門中的一員。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過兩百種的水母,它們分佈於全球各地的水域裡。同時有種電腦病毒也叫“水母”;S.H.E.組合中,HEBE自稱“水母”,在網絡上把女性灌水狂人或灌水者的首領稱為“水母”,在遊戲王卡片中角色叫“水母”,有時用“水母腦袋”來形容一個人笨。

海蜇(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hǎi zhé ㄏㄞˇ ㄓㄜˊ(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腔腸動物。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釐米,最大可達一米,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佈於我國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並可入藥。

海蜇、魷魚和水母有什麼區別?

魷魚:又稱槍烏賊,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開眼亞目的動物。

烏賊:又稱墨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的動物。 與魷魚不同的是,烏賊有一船形石灰質的硬鞘。

章魚:又稱八爪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章魚目動物的總稱。

海蟄:是一種腔腸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門、刺胞亞門裡的鉢水母綱。一種不具緣膜的大型水母。

水母:分很多種,說海蟄是水母的俗稱不準確。海蟄只是鉢水母裡的一種,與之類似的還有霞水母、海月水母等.僅供參考

海蜇是水母嗎? 它們有什麼區別嗎?

水母,海蜇其實是同種生物,只不過海蜇是水母科下的其中一種,無毒可食用。水母的範圍更廣點。

水母如何加工成海蜇

海蜇加工   海蜇的含水量在95%以上,又加上產在溫度較高的夏秋季節,不及時處理,很易發生腐爛變質,加工方法不妥,也會造成質量差和出成率低。海蜇的加工方法沿海各地不一,比較科學的是三礬加工法   一、海蜇皮、海蜇頭 1.初礬。用竹刀沿海蜇傘體腹面將頸部與頭(包括紅墩)割下,蜇頭集放一旁,待後處理;摘除蜇體腔內的蜇花(積存以備加工);用竹刀割去傘體腹部的白色膏膜和血衣,用海水洗刷乾淨。在缸(池)內注入少量的海水,其水量以蜇體可活動開為準。按100公斤鮮蜇體用明礬0.5公斤計算用礬量。將所需的礬粉(明礬要提前粉碎成細末)放進水中攪拌均勻,在投放蜇體過程中,要輕輕攪拌,使蜇體能夠均勻吸收礬液。經15小時左右即可撈出,背部向上垛放在筐中,瀝水2~3小時,然後再進入二礬。在瀝水期間,須自上而下地倒動一次,使之脫水均勻並防止蜇堆中間發燒“走肉”,影響質量和出成率。   割下來的蜇頭經5小時左右(溫高時間要短,溫低時間要長),讓汙液滲出,觸鬚爛掉,用海水沖洗乾淨。在缸(池)內按每100公斤蜇頭用明礬0.5公斤配好適量的礬液,蜇頭投入後要攪拌均勻,經20小時左右即可撈出,盛在筐中瀝水1小時左右,再進入二礬。   經過初礬後的蜇皮和蜇頭的重量約佔鮮蜇重量的50%。   2.二礬。初礬蜇皮瀝水後,每100公斤用鹽礬混合物(食鹽和明礬的比例為100∶4)15公斤進行醃製。醃時將蜇皮平放在木板上,每張皮用鹽礬混合物一把,撒在膛心上,逐個垛鹽3~4張時平放於缸(池)內,醃滿後,加蓋封頂鹽,經5天后即成二礬蜇皮。蜇皮撈出後,在地板上垛起33釐米高左右斗笠形小堆,瀝水4小時左右再進入三礬。瀝水期間要自上而下地倒動一次。   初礬蜇頭瀝水後,每100公斤用鹽礬混合物(比例100∶)14公斤進行醃製。醃時先在缸(池)底撒鹽礬混合物少許,然後將蜇頭投入,一層蜇一層鹽地逐層醃製,每層厚度為20釐米左右,每層都要用力踏實,醃滿後,加蓋封頂鹽,經5天左右即可撈出,瀝水1小時後再進入三礬。   二礬後的蜇皮和蜇頭重量佔鮮蜇重量的20%左右。   3.三礬。二礬蜇皮瀝水後,每100公斤用鹽礬混合物(比例100∶1.5)18公斤進行醃製,醃時將蜇皮攤在木板上,用鹽礬混合物一把,均勻地撒在蜇皮上,逐個醃製,每6~8張為一迭,平放池中,滿池後加蓋封頂鹽,經7天后即成為三礬蜇皮。滷液的波美度(Be′)要求在22~23。如果經20天后,蜇皮充分脫水,肉質更為堅實。   二礬蜇頭瀝水後,每100公斤用鹽礬混合物(比例100∶1.5)18公斤進行醃製,醃製方法同二礬蜇頭。經7天后即成三礬蜇頭,滷液的Be′在22左右即可。   蜇皮和蜇頭的混合出成率一般在10%左右,其中皮佔成品總量的40%,頭佔成品總量的60%。   二、海蜇花、海蜇卷 蜇花。鮮海蜇在初礬前進行頭體分離時,將腔內的蜇花(也叫蜇腦)摘下,集於盆中(注意不要沾汙泥沙等雜質),放進沸水中氽,液體狀的蜇花馬上凝成花菜狀的固體,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可直接進食和入菜;也可在席子上晒成“蜇米”。蜇花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不及時加工很易變質,要趁鮮整取速氽。   蜇卷。鮮海蜇的傘體腹部肌肉上,附有一層白膜是一種粘液液蛋白,在進礬前需用竹刀颳去,否則影響蜇皮的質量。這層白膜是一種粘液蛋白,集於盆中,及時入沸水中氽,液狀的粘膜很快縮成厚實的卷狀固體。食用起來鮮嫩可口,其味道在蜇花之上,可鮮食也可乾製。蜇卷對鮮度和時間性的要求較蜇花更高。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區分海蜇和水母?
如何區分問題和原因?
如何區分鳳梨和菠蘿?
如何區分粉藕和脆藕?
如何區分胎動和打嗝?
如何區分山脊和山谷?
如何區分語素和詞? ?
如何區分霧和霾?
進深和開間如何區分?
肉桂和桂皮到底如何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