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圖形與幾何知識點?

General 更新 2024-06-10

小學圖形與幾何複習人教版知識點(教材全解)

空間與圖形 一、綜合練習

1.小學數學課程中的“空間與圖形”僅僅是幾何學中(初步的、簡單的、淺顯的,並且是小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充實(幾何教學內容)已成為各國小學數學教材改革的共同趨勢之一。

3.下列關於“空間與圖形”的教學要求分別屬於哪一方面的教學內容? (將教學要求的編號填人下

表(表7—2))

表7—2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教學內容 教學要求 圖形的認識 A B I 測 量 C D G 圖形與變換 E H 圖形與位置 F J

A.認識常見的圖形及其特徵。

B.能根據圖形的名稱想象出該圖形的表象。 C.建立長度與角度、面積與體(容)積等概念。

D.認識長度與角度、面積與體(容)積的計量單位,對其大小建立明確的觀念。 E.認識平移、旋轉和軸對稱。

F.認識“上、下、左、右、前、後”和“東、南、西、北”的意義,並能用來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

G.掌握常見的幾何形體周長、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 H.能在方格紙上畫平移、旋轉90。或對稱的圖形。 I.會運用形體知識推理、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J.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6.關於“空間與圖形”的練習,大致包括哪幾種類型?舉例說明填在表7—3中。

表7—3空間與圖形練習的類型

題型 例 推理判斷題 圖形的判定 這個紙片的形狀是長方

形嗎?為什麼?

圖形的性質 長方形有哪些特徵?你

是怎麼知道的?

圖形的關係 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

形嗎?為什麼?

圖形計數 N邊形有多少條對角線?

計算題 長度和角度計算 N邊形的n個內角的和是

多少度?

面積與體(容)積計算 求半徑為r的圓的內接正

12邊形的面積

畫 圖 畫一長5cm、寬3cm的長

方形

操作題 製作模型 製作一個底面半徑是

3cm、高是4cm的圓錐

測 量 測量並且計算教室內地

面的面積

其他操作題

二、填空題

7.一切圖形都可以看作是(點 )的集合。圓就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 9.“角的初步認識”,角具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結構。

13.確認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回憶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明確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

14.三角形,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稱之為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類時,考察一批三角形,檢驗三角形中的每一個角是什麼角,統計每個三角形中各有幾個銳角、直角和鈍角,並引導學生研究統計表中的數據,從中做出結論:

(1)每個三角形中都有(銳 )角;

(2)每個三角形中都至少有(二)個(銳)角。

(3)每個三角形中可能有(直角或鈍)角,也可能沒有。如果有,只能有一個。

研究這些三角形如何分類,以及每類三角形的共同特點。定義銳角 <直角、鈍角> 三角形,明確:一個三角形屬於哪一種,要看這個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麼角。

15、“三角形的穩定性”是指三角形具有的這樣的特性:如果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給定了,那麼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了。

16、下列各圖中的陰影部分各表示什麼三角形?

(1)銳角三角形或鈍角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

小學所有幾何圖形的認識知識整理

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園。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

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面積的計算。

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三角形的特徵,面積的計算,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及計算。

園的特徵,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及其計算。

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表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及其計算。以及有關稜長的計算。

圓柱的特徵,圓柱的表面積,底面積,側面積,體積的計算及其公式推導。

圓錐的特徵,圓錐只要求計算體積。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面對新課程理念下應用問題的教學不再是學會解題而更多體現出的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和工具。面對這樣的指導思想、面對我們的學生在應用問題中存在的問題,去研究小學數學應用問題的解決策略,培養學生們的應用意識與能力,即: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深入體驗,探索其應用價值,從而發現規律,解決問題,形成策略。

策略是經過思維而形成的一種高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具有較強的價值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是學習者在具體的情景中,通過聯繫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一些數學思維方法,發現問題與條件之間的關係,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規則。《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很明確地提到,“解決問題”是數學課程目標的四大領域之一,而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又是這一目標的具體內容之一。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形成,不僅需要一定的策略性知識,同時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小學數學所提供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能為學生解決相關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感受數學價值策略,使學生感知數學

一個知識點的掌握並不是只為了解決幾道題目,更多的是要利用這個知識點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也就是學習數學的真正價值所在。就像以前的數學教學一樣,我們許多老師只是教給學生知識,從不強調讓學生用知識,也不創造機會讓學生來運用。這難免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向。他們會想:原來數學就是為了考試考好就可以了。因此,我們除了教學生知識,更重要是讓他們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而在教學中,我們如何去做呢?

(一)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新課標中說到。確實,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繫。不僅生活與數學聯繫,有許多學科也離不開數學。馬克思曾指出:“一門學科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更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入手,使學生感到數學與自己相關,認清數學知識的生活性,進而去到生活中應用。

比如教第一冊“解決問題”一課,執教教師從學生生活入手,自己製作了精美的課件,給學生展示生活中與學生有關的需要來解決一些問題。如出示“媽媽早上花了5元錢,下午花了7元錢。一共花了幾元錢?”這樣的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就很容易調動,而且也樂於解決。接著教師讓學生自己來提提問題,許多學生就提出“下午比上午多花幾元?”還有的小朋友還提出了“原來媽媽有20元錢,早上花了5元,下午花了7元,還剩下幾元?”真是思維的火花得到了徹底的迸發。接下來,許多學生就此提了很多其他的生活問題,並解決。可見,學生明白了數學對於生活的重要性,根本不用我老師去多費脣舌。

(二)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廣泛性

時代在進步,數學的學習也應該緊跟時代的腳步。如今,數字化的家電系列,宇航工程、臨床醫學、市場的調查與預測、氣象學……無處不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讓學生蒐集這些信息,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例如:在一年級統計的教學中,執教教師讓學生蒐集了自己班零用錢的情況,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的過程,繪製了一個統計圖。圖的題目是“一天的零用錢”。統計對象是所在班級的4個大組。教師同時出示了一個西部山區年度經濟花費。如一個學生一年學費40元等。讓學生得出了零用錢的珍貴,怎麼......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並指出優點與不足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應結合數學本身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及信息技術自身的特點,要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來做“數學實驗”,而不僅僅當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努力做到“化信息為知識、化知識為智慧、化智慧為素質。化靜為動,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有法,妙在得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就起到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直觀生動展示圖形的變化,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與學充滿了生機,使學生學得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逐步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射線、直線和角”是“空間與圖形”中的概念課,就內容而言相當抽象和枯燥。課始電腦先顯示線段,將線段一個端點閃動再去掉,向一端延長。請學生想象可以延長到哪裡?用手筆劃,還可以延長嗎?通過課件演示向一端逐步延長,超出屏幕。並讓學生閉上眼靜靜地想一想會怎樣。再閃動線段的兩個端點去掉向兩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直線等動態演示。這樣讓靜止的線段、射線和直線“動”起來。整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喚醒學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學生的心一直被老師引導著。在學習了射線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射線,要將射線與生活聯繫起來,在生活中找射線,並不容易。通過電腦列舉出手電筒發出的光、太陽光及城市燈塔的光線等,將一條條射線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很神奇,變呆板為生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數學的趣味性,激發了他們對數學的熱愛.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而信息技術正好能彌補了這一點。化難為易,突破學習難點

小學4年級怎樣運用線和角的知識設計一個幾何圖形

題幹模糊不清

相關問題答案
小學圖形與幾何知識點?
圖形與幾何的知識點?
小學幾何知識點?
高中立體幾何知識點?
初中幾何知識點總結?
小學五年級幾何題?
因數與倍數知識點總結?
高中數學中解析幾何的知識點,越全越好 20分?
小學端午放幾天假?
三角形的幾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