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番薯什麼時候成熟?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一年中什麼時候有紅薯賣

小咪12138 :你好。

一般在陽曆10月下旬,【霜降】節氣到了,經過霜降的紅薯才甜。此時要儘快收紅薯。一旦到了【立冬】,就要上凍了,紅薯要凍壞的。這時收穫,就晚了點。但長江以南,沒問題。在福建,紅薯在地裡不挖淨,來回把紅薯藤翻來翻去,叫(翻秧)。地下一直長新紅薯。

番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從中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大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獲知,紅薯被確認進入中國的時間,是1593年。

被當時人們譽為“國寶”級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為紅薯寫過一首、近日還為有關報紙轉載的詞,《滿江紅·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週年》: 我愛紅苕,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宋,輸入中國。三百七十年轉瞬,十多億擔總產額。一季收,可抵半年糧,超黍稷。 原產地,南美北;輸入者,華僑力。陳振龍,本是福建省籍。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勳,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45年前郭沫若大師的這首“滿江紅”贊紅薯的詞,既是一首紅薯和引進者陳振龍的頌歌史詩,又是紅薯傳入中國後迅速種遍全國、貢獻極大的概括。 1593年這一年,正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2年)100年後的第二年。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紅薯品種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不過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紅苕、地瓜等,都是紅薯的別稱。中國不同地區對紅薯有不同的叫法,這同東北人稱馬鈴薯為“土豆”類似。 紅薯原產於南美的祕魯、厄瓜多爾、墨西哥一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和經商先人的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到歐洲非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地拓展。 傳入中國時,正是明代萬曆年間。我國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現為菲律賓的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紅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種回國。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1593年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祕密帶回國內。這就是郭沫若“滿江紅”詞中的“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 回國時,正逢當地冬麥歉收,春天大旱。於是夏日播種,秋獲豐收,而後紅薯這一珍貴品種,則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在中國廣泛種植,遍及各地。像永遠不停的春風,造福華夏億萬兒女。 紅薯的生命力極強,不管是山崗還是沙石土,紅薯對土地的鐘情程度,達到了不分貧富的境界。除個別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國都是生產紅薯的好地方。 紅薯在中國發展的神速,最重要的是“民以食為天”的需要——解決溫飽和救命。 眾所周知,舊中國,和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老百姓多過著飢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如果遇上動亂和外族入侵,或遇上大的天災,餓死者歷代都無計其數。 唐代詩聖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還有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國的唐代,尚且如此,足以說明古時廣大勞動人民不僅艱辛,種田者被餓死,司空見慣。 特別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內,從八國聯軍進北京,到日本大舉侵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上述慘狀更有過之。此間,紅薯就成了人們解決飢餓的一大作物品種。“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戲劇臺詞,說明紅薯的普及廣泛。當然,紅薯和薯類也是中國紅色根據地和紅軍長征、八路軍壯大、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軍糧品種之一。源於網絡分享。。。

福建地瓜的由來

福建地瓜(番薯)由來J.B.埃德蒙等認為甘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到祕魯一帶的熱帶美洲。A.von 洪堡援引哥馬拉記載:哥倫布初謁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又據:陳振龍 6世孫陳世元及其子陳雲,先後以甘薯傳種於鄞州(浙江寧波)、膠州、青州(山東省青島、益都一帶)、豫州(河南朱仙鎮一帶)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時為清乾隆二十年前後。以上史實證明甘薯系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臺灣省等地傳播。目前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紅薯這個作物品種究竟是從哪年傳入中國的,此前多有籠統說法。但是,從中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大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獲知,紅薯被確認進入中國的時間,是1593年。 被當時人們譽為“國寶”級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為紅薯寫過一首、近日還為有關報紙轉載的詞,《滿江紅·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週年》: 我愛紅苕,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宋,輸入中國。三百七十年轉瞬,十多億擔總產額。一季收,可抵半年糧,超黍稷。 原產地,南美北;輸入者,華僑力。陳振龍,本是福建省籍。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勳,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45年前郭沫若大師的這首“滿江紅”贊紅薯的詞,既是一首紅薯和引進者陳振龍的頌歌史詩,又是紅薯傳入中國後迅速種遍全國、貢獻極大的概括。 1593年這一年,正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2年)100年後的第二年。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紅薯品種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不過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紅苕、地瓜等,都是紅薯的別稱。中國不同地區對紅薯有不同的叫法,這同東北人稱馬鈴薯為“土豆”類似。 紅薯原產於南美的祕魯、厄瓜多爾、墨西哥一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和經商先人的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到歐洲非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地拓展。 傳入中國時,正是明代萬曆年間。我國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現為菲律賓的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紅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種回國。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1593年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祕密帶回國內。這就是郭沫若“滿江紅”詞中的“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 回國時,正逢當地冬麥歉收,春天大旱。於是夏日播種,秋獲豐收,而後紅薯這一珍貴品種,則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在中國廣泛種植,遍及各地。像永遠不停的春風,造福華夏億萬兒女。 紅薯的生命力極強,不管是山崗還是沙石土,紅薯對土地的鐘情程度,達到了不分貧富的境界。除個別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國都是生產紅薯的好地方。 紅薯在中國發展的神速,最重要的是“民以食為天”的需要——解決溫飽和救命。 眾所周知,舊中國,和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老百姓多過著飢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如果遇上動亂和外族入侵,或遇上大的天災,餓死者歷代都無計其數。 唐代詩聖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還有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國的唐代,尚且如此,足以說明古時廣大勞動人民不僅艱辛,種田者被餓死,司空見慣。 特別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內,從八國聯軍進北京,到日本大舉侵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上述慘狀更有過之。此間,紅薯就成了人們解決飢餓的一大作物品種。“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戲劇臺詞,說明紅薯的普及廣泛。當然,紅薯和薯類也是中國紅色根據地和紅軍長征、八路軍壯大、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軍糧品種之一。

滿意請採納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番薯,稜稱甘薯、紅薯、山芋。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它的故鄉是南美洲,16世紀末(大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傳入我國。如今,除青藏高原地區外,我國大江南北皆有其蹤跡。

番薯是什麼時候來中國的?

番薯早年作為人們主要食糧,相沿數百年之久,人們食以為常,但不知何人傳入我國,鮮為人知。 今據有關資料記載:番薯亦稱“甘薯”、“山芋”、“紅薯”、“紅苕”、“白薯”、“地瓜”,屬旋花科。在熱帶為多年生草本。塊根白色、紅色或黃色。莖蔓生,莖節著土後易生不定根。葉心臟形至掌狀深裂。在我國南方能開花結實,花紅紫色或白色。蒴果。喜溫暖多光,耐旱、耐鹼,不耐霜,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我國南北各地都有栽培,適種於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常用塊根和莖蔓繁殖。塊根含有大量澱粉,可作糧食或作制酒精和澱粉原料。蔓葉作為飼料。 據《福建名人詞典》裡載:是一位菲律賓華僑,叫陳振龍,原籍長樂,後遷福州。早年往呂宋(今菲律賓)經商,見當地薯類味清甜、又能加工成幹品,作為日常食糧。他擬引回祖國栽種。當時,西班牙殖民當局嚴禁薯種出口。 萬曆廿一年(1593年),他設法帶回薯苗和薯種,先在福州試種成功,後推廣各地,使農民得以度過災荒年月,後得到巡撫金學獸嘉許和支持。金在其子陳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的基礎上,寫成我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其後代陳世元又寫成《金薯傳習錄》,介紹薯類傳入我國的經過以及栽種、食用、保藏和加工方法。薯類逐漸推廣到全國,並傳入朝鮮、日本。 清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南建“先薯祠”紀念陳振龍和金學獸。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在烏石山靈石峰上建“先薯亭”。

紅薯是從哪個國家在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野生種起源於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抗病蟲害強,栽培容易。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甘薯傳至菲律賓。在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方式,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故也。”中醫學認為甘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廣泛栽種。1995年美國生物學家發現,甘薯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脫氫表雄酮(DHEA),可以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和乳腺癌。

相關問題答案
福建番薯什麼時候成熟?
福建龍眼什麼時候成熟?
福建柿子什麼時候成熟?
福建荔枝什麼時候成熟?
福州荔枝什麼時候成熟?
番薯什麼時候種?
揭陽荔枝什麼時候成熟?
早久保桃什麼時候成熟?
白皮香瓜什麼時候成熟?
葡萄在什麼時候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