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六出祁山?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山的“祁山”指哪裡?“散關”指哪裡?

祁山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蹟,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稱道;他為統一事業表現的百折不撓、鞠躬盡瘁的精神,亦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諸葛亮晚年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代稱,也是人生為理想執著追求奮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與意志的象徵。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吸氣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大散關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閥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 這裡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餘次。 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裡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穿關而過,千年天塹變通途,一批旅遊場館業以興建。山岩上所留前人鐫刻的“古大散關”幾字尚見。

三國演義中‘六出祁山’故事梗概

六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祕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裡?

祁山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部,東起鹽官鎮,西至大堡子山,東西綿延25公里,是三國時期祁山古戰場的天然屏障。據《三國志》、《資治通鑑》記載,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多次戰事均發生在這裡。 祁山堡是在河床中突起的石質、形似戰船的山丘上人工夯築的軍事城堡。祁山堡上的武侯祠始建於兩晉,後經明清重建,是全國五大武侯祠之一,也是禮縣重要旅遊景區之一,周圍有上馬石、觀陣堡、圈馬溝、諸葛柏、點將臺、九穀堆等著名景點。

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第幾回?

六出祁山(共十五回)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勀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第一百零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百零二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百零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百零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百零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失街亭,斬馬稷的是在第幾次?

第一次,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以趙雲、鄧芝為疑軍,兵發箕谷,而自己卻率大軍攻祁山,以馬謖為前部先鋒,領王平等五部軍馬浩蕩而向秦川發動攻擊,不想馬謖不聽節度,遂有街亭之敗,雖然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諸葛亮也遷西縣千餘家回漢中,但是二十一年後精心準備的第一次北伐總體上失敗了[13]。第二次,同年冬,大軍出大散關,兵圍陳倉,因蜀國大將曹真早有預料,已經安排郝昭部署軍隊做好了戰前準備,雙方激戰二十餘日,蜀軍糧盡不得不撤退。第三次,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遣陳式攻取武都、陰平二郡,基本取得勝利。第四次,再次出祁山,在雙方交戰中,魏將張郃被亂箭射傷致死,蜀軍糧斤軍退[14]。第五次,建興十二年春(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由斜谷出,佔據五丈原,與司馬懿相持百餘天,諸葛亮因病去世。

三國演義中六出祁山的問題?

一出祁山:蜀漢建興四年夏五月,公元226年,曹丕病故,遂命趙雲、鄧芝為先鋒,後因馬謖失街亭而退兵;

二出祁山: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公元228年,魏延為先鋒,後因無糧而還;

三出祁山:蜀漢建興七年夏四月,公元229年,姜維、魏延為先鋒,後因聞張苞病死,大病,乃還;

四出祁山:蜀漢建興八年秋二月,公元230年,關平、廖化為先鋒,後因苟安誤糧被重責,司馬懿命苟安到成都散佈謠言,傳孔明欲反,後主乃召回;

五出祁山:蜀漢建興九年春二月,公元231年,王平、張嶷為先鋒,李嚴因軍糧不濟,怕丞相見罪,乃書孔明曰東吳與魏連和,孔明大驚,回朝方知是假,欲殺李嚴,因念李嚴乃託孤老臣,遂貶其為庶民。

六出祁山:蜀漢建興十二年春二月,公元234年,姜維、魏延為先鋒,後因孔明病故,乃還。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壽五十四歲。後杜甫有詩嘆曰:

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告先生此日傾。

虎帳不聞施號令,麟臺惟顯著勳名。

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

好看綠陰清晝裡,於今無復雅歌聲。

白居易亦有詩曰: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後出師儲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6出祁山,指的是哪裡?

三國蜀漢諸葛亮攻魏的戰事。相傳公元228-234年,諸葛亮六次出祁山(今甘肅禮縣東)攻擊曹魏,第一次因馬謖戰敗而退兵,後五次因供給不繼等原因不果。實際上,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僅兩次。

三國演義六出祁山是那個省

在甘肅省南部、陝西省西南部這一帶。這一帶不屬於西北地區,而屬於南北方的過渡地帶。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都不勝?

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是由弱者主動向強者發動的一場戰爭。這是一場有爭議的戰爭,對於這場戰爭,有人認為是妄動干戈;有人覺得是“窮兵黷武”,還有人覺得是自取滅亡。我覺得這些觀點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諸葛亮北伐並非是妄動干戈,而是待機北伐。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機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繼位後大興宮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馬懿被貶家中;226年8 月吳國攻打江夏,後又攻打襄陽;孟達暗中欲起兵投靠蜀國。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中詐降計,曹休出兵伐吳大敗,曹魏大軍南下,後防空虛。第三次北伐之機(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剛結束又立刻發動攻擊,可收奇襲之效。正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軍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孫權派兵攻打合肥。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機是233年吳國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孫權應蜀國之約,發兵分三路攻魏。可見,諸葛亮北伐不是乘敵內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敵無備(如第三次北伐);不是乘敵兵力東下,關中空虛之機(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與吳國聯合出兵、互為犄角之時(如第五次北伐)。更何況,在諸葛亮的指揮下,蜀軍山戰能力勝過魏軍,在山區正面對決勝算非常大(這就是為什麼司馬懿一直躲在城塞裡不肯出戰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動干戈純屬無稽之談。

其次,諸葛亮北伐並非是“窮兵黷武”,而是得到群眾的擁護。諸葛亮為謀求統一而進行北伐,符合當時群眾的願望,因此即使連年用兵,北伐沒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並沒有要他下臺。更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在北伐的同時,善於治國,能夠“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使得蜀國國內井然,出現了“田疇僻,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蜀國人口也從章武元年90萬人增加到蜀國滅亡時的94萬人(要不是姜維九進中原損失太大,可能會超過百萬)。可見,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窮兵黷武”的說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諸葛亮北伐並非是自取滅亡之道,而是一種擾敵之術,體現了諸葛亮騷擾敵人以消耗敵人的戰略思想。當時三國之中,蜀國最弱,魏國最強。以弱抗強,失敗是正常的,滅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蘊含著偶然,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比比皆是,它們的基本戰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敵人的實力,等到對方疲憊,露出致命破綻,再一舉消滅對方,近如曹操在官渡之戰、陸遜在夷陵之役,遠似春秋時代吳國孫武伐楚之舉。當時,吳國雖然小於楚國,但孫武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擾敵戰術不時侵擾楚國邊境,使楚國軍隊疲於奔命,邊疆騷動不安;軍力、國力損耗嚴重,最後順利攻入國都,要不是秦國出兵解救,早就滅亡了。孫吳能夠伐楚,諸葛亮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諸葛亮北伐騷擾魏國以消耗其軍力、國力是完全符合弱國戰勝強國的規律,是一種積極的措施。當然,蜀國當時的總兵力只有30萬,而魏兵邊疆的駐守部隊就達20多萬,顯然派少數兵力進行騷擾是無法震動魏都洛陽的。所以,諸葛亮必須虛張聲勢,派大軍正面出擊。蜀國出動大軍北伐雖然也會消耗不少物資,但相對來講,魏國的損失更大。因為諸葛亮有主動優勢,準備也比較充分;而曹魏匆忙應戰,軍資後勤難以妥善,必定會形成浪費;而且諸葛亮善於把戰場搬到魏國的領土上,常用魏國的物資、人員去打擊魏國。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漢經過一段時間建設準備,尚足以承受;而魏國煩不勝擾、疲於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擾,在公元230年主動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擾敵戰術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諸葛亮北伐不僅是積極的,而且還比較成功:一是通過北伐,表明了漢室正統繼承者......

三國演義的六出,東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陣分別指什麼? 40分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獲)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東和:(東和孫權)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陣:(擺設八卦陣)

酬三顧:(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蠻:(平定南方叛亂) 用火攻:(指赤壁之戰)

3、收二川(東川與西川,為蜀漢基業打下了地盤),排八陣(著名的八陣圖啊,夷陵之戰,諸葛亮料定劉備必敗,就設下石兵八陣,差點把陸遜困死其中,多虧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延帶路,才勉強逃出),六出(六出祁山,劉備死後,為完成輔漢興劉的大業,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從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獲,南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帶兵鎮壓,為收復南蠻人心,七次擒住孟獲而不殺,終使孟獲心服口服外帶佩服,發誓永不造反),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自知身體不好不久於人世,就設下四是九盞明燈的法陣,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闖入,四是九盞燈被風吹滅,不久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一心只為酬三顧 (三顧茅廬)

相關問題答案
三國演義六出祁山?
三國演義六十七回概括?
三國演義初出茅廬是誰?
三國演義中六出什麼?
三國演義中 三顧 、 六出 、 七擒 分別指什麼內容? ?
三國演義第六回感受?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
出自三國演義的諺語?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概括?
三國演義第六回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