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怎麼滅亡的?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蜀國是怎麼滅亡的?

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取蜀之役,以前曾轉貼過這方面文章。問題主要出在黃皓與後主身上,姜維沒有什麼過失,反而在極大程度上補救了蜀的危亡。

景耀五年,姜維伐魏失利,回來以後,因為和黃皓有矛盾,不敢住在成都,乃避禍沓中。六紶,姜維聽說了魏國有取蜀的動向,就急忙上書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對未來的戰事做出了積極防禦的部署。但這個計劃被迷信鬼巫的黃皓壓下,說魏軍不會來,後主聽了黃皓的,不讓群臣知道此事。--這就失去了先機。

戰爭開始以後,蜀軍就陷於被動,打了幾個敗仗。漢中被魏軍佔領。這時姜維帶兵退保劍閣,抵擋鍾會的進攻。其間還和諸葛緒有過較量,諸葛緒上了姜維的當,讓姜維成功地完成了軍事調度和轉移,諸葛緒自己部隊隨後便被鍾會奪了,自己檻車而還,倒了大黴。

姜維扼守劍閣,擋住了鍾會的進路,戰爭於此出現了轉機。鍾會此時寫信拉攏姜維,是沒有辦法的事:“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

姜維不給他回信,也很自然。一方面沒有必要和敵人互通聲氣,另一方面此時姜維佔著有利位置,不用怕鍾會什麼。

此時的魏軍,也成了強弩之末,糧草缺乏,軍無鬥志。已經開始討論是相持還是撤退的問題了。姜維的成功也就在眼前。

但鄧艾的另一支部隊偷過陰平成功,直抵成都,一下子扭轉了戰爭局勢。本來,鄧艾的偷襲成功,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偏師深入,沒有後援,一拖就垮。蜀軍只要堅守成都,支持上一陣子,鄧艾就完了。

但景耀六年的蜀國,朝政已經腐敗不堪,後主糊塗,黃皓專權,賢人去位,百姓離心,私毫沒有鬥志。是一個精神已經完全垮掉的可亡之國,實在沒有存活下去的必要,連譙周這樣的大學者都倡議投降,其它人討論的也都是逃和降的問題。後主於是立即投降,並下命令讓姜維也投降。

鍾會鄧艾等和來滅蜀之役,從正面說是“摧枯拉朽”,打得是病貓死虎,砍得是枯樹衰草,從反面說則是“勝之不武”。只有鄧艾率奇兵深入,可以說是戰爭史上一件高明而光彩的事情。

三國中,曹操取荊州,劉備取成都,和後來的鄧艾取蜀,都是這種情況。被消滅的一方,物質上的實力還很大,但精神上垮了,就支持不住了。

姜維的功過,《三國志》中就有很大的爭論,很有意思:

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孫盛曰: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云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臣鬆之以為郤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準則也。所云“一時儀表”,止在好學與儉素耳。本傳及魏略皆雲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餘既過苦,又非所以難郤正也。

評曰: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

蜀漢滅亡的過程

蜀漢,三國之一。

公元221年―263年,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劉備為漢中 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佔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國土在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北部以及陝西漢中一帶,懷帝時為魏所滅。

蜀漢(221年--263年)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共2帝。

東漢末年,劉備與河東關羽、涿縣張飛結為兄弟,募兵參加鎮壓黃巾。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徐州牧、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等,後封左將軍、豫州牧。在官渡之戰時,為曹操所敗,逃至新野。公元208年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孔明)輔助,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後來接劉璋邀請入川抗拒張魯,後吞併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與曹操、孫權鼎足之勢。後關羽率軍徵發荊州北部,因呂蒙偷襲荊州南郡而宣告失敗,而劉備同時也丟失荊州領土。漢獻帝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劉備於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四月,正式在武擔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軍徵發孫權,為陸遜敗於彝陵,不久病逝,託孤於諸葛亮,輔佐長子劉禪即位。期間諸葛亮曾七出祁山,但是勝少負多;姜維九伐中原,卻次次失敗。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死後,內廷逐漸為宦官黃皓把持,使得前方戰事不為劉禪所知,最終導致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自赴而降。後來姜維“詐降”,意圖藉助鍾會之力復國,但是計劃失敗被殺。共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

劉備集團自建安十九年(214)攻佔益州到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共50年。在這50年中,諸葛亮治國約20年,可以視為蜀漢政治的前期,也是其最輝煌的時期;接著蔣琬、費禕執政約20年,他們並無變革,保持了蜀漢政治前期主要優點,但也留有隱患,這一時期可視為蜀漢政治的中期;蜀漢政權的最後10年,陳祗、黃皓亂政,位高權重如大將軍姜維也岌岌可危,朝政混亂,迅速滅亡。這三個時期中尤其是蜀漢的前期和後期之間,政治狀況有著明顯的差異。將其分別進行研究,有助於把握不同時期政治狀況。

蜀漢前期 公元214年劉備佔領益州後雖然並未立即建立封建王朝,但政權實際是存在的,同時也馬上著手對這一地區進行治理。從佔領益州時起,至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去世,共約20年。建興元年(223)以前,諸葛亮雖說是劉備的助手,但由於劉備經常征戰在外,因而在治國方面諸葛亮仍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受託孤遺命輔佐後主,“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在治國方面發揮主要作用。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吏治良好,既有效控制了益州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也得到其支持。

蜀漢中期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234~254),他們治國“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①]繼續保持了社會的安定,注意維護與益州士族的關係。可以說,這一時期蜀漢政治狀況與前期大致相同;但是,費禕對奸佞陳秖的提拔和縱容,為日後陳秖、黃皓的弄權亂政,留下了禍根。這是蜀漢的中期。

蜀漢後期 自244年年初費禕遇刺身亡後,蜀漢政治發生了很大改變。陳祗把持朝政,宦官黃皓與之“互相表裡”,操弄權柄,位高權重如大將軍姜維竟至不敢回朝議事,惟擁軍在外以自重;政治的昏暗也引起社會的動盪,益州士族由於自己應有利益得不到封建王朝的保護,對蜀漢政權的存亡也漠不關心。於是263年魏軍攻入益州,蜀漢迅速滅亡。這10年,可視為蜀漢的後期。...

為什麼蜀漢會滅亡

【蜀漢滅亡原因】

首先,長期的戰爭消耗。在東吳奪取荊州之後,蜀漢幾乎是用四川一省的力量抵禦曹魏,諸葛亮六出祁山,八定中原,諸葛亮死後姜維又用兵無度,以一隅敵全國,可想而知消耗有多大。

其次,蜀漢人民長期遭受戰亂和剝削,產生了厭戰情緒。荊州失去之後,蜀漢失去了魚米之鄉,也失去了出產貨幣的銅山,為了維持戰爭不得不加倍的剝削四川百姓。蜀漢的五銖錢比西漢時的五銖錢小了很多。蜀漢向曹魏投降時,國內基本屬於物資匱乏,民不聊生的境地,可想而知蜀漢剝削百姓有多嚴苛。

最後,蜀漢統治者為了維持穩定統治,政治上疏遠四川本地人,重用外省勢力平衡權利,長期造成蜀漢人才凋敝,無人可用的狀況。

【蜀漢】

蜀漢(221—263年),三國之一,為漢皇室後裔劉備所建立,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諡)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二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理由衰轉盛,並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竊取了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所滅。

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鑑》的評註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歷史上的姜維是象後人所評價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嗎?先讓我們來仔細的看一看姜維的北伐。

歷史上姜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義所說的九次。其中勝利五次,相持四次,兵敗兩次。戰線已從孔明時的五丈原、子午谷推進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當時魏蜀的實力來看,能做到如此已經很不易了。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實際上這種戰略也是完全正確的)況且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獨力支撐,他身邊可以稱之為將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通過11次北伐,將曹魏遏止於秦嶺一線,使其在30年裡沒有對蜀漢發動一次進攻,並且一直處於戰略防守,實在難能可貴。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其實這種觀點實在是大錯特錯。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說孟昶“十七萬人齊解甲,寧無一人是英雄”了。況且諸葛亮死後,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太過張狂。董允過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然後加以謀害。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姜維仍然能在戰鬥中不斷取得勝利,使司馬昭嘆日:“姜維屢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領大軍徵蜀。由於後主聽信師巫之言,不肯按姜維之言派廖化守陰平、張翼守陽安,只在宮中飲宴歡樂,而黃皓竟隱匿告急文表(此人後被凌遲真是死有餘辜),致使漢中天險被鍾會一攻及破。漢中已失,姜維採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可惜他沒有聽從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過他也無人可派。自己這大將軍都只能在沓中避禍,何人又能在朝中調動兵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點,要不然……鍾會十六萬大軍在姜維八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鍾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馬貌之軍,綿竹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江油、綿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

我認為這個指責太過牽強。綿竹一破,天險已失,姜維此時撤保成都無異於自掘墳墓。況且成都投降之後,姜維才知道情況,如何能撤兵回救呢?應該受到指責的是那個江油守將馬貌和死後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鄧艾出摩天嶺時不過兩千疲憊之師,江油守將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嚴整,鄧艾必死無葬身之地。再說諸葛瞻,他不僅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當江油城破後,他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也無須向東吳求救。只要姜維得知後,派廖化、張翼等帥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劍閣,自帥本部大軍數萬來救,棉竹之圍自解。鄧艾不過自帥本部3萬人馬孤軍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線,在江油也沒有休整,已是疲憊之師,只憑一口力氣。鄧艾只能依靠速戰,疾入成都,從而佔據主動。他害怕正是蜀人據前山之險以待姜維。他說:“……倘被蜀人據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遷延日久,......

三國時期蜀國是怎麼滅亡的

一:架空劉禪。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 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幹,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監視後主的一舉一動。令劉禪敢怒不敢言,劉禪想搶回大權,但滿朝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只好信任宦官黃皓,造成千古遺憾。 二:窮兵黷武,禍國殃民。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之心願”和他自己的“隆中對”的策略而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於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國家背上一個大包袱,並直接影響他的繼承人姜維,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養新人才。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養新的人才。原來的老後,造成人才青黃不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駕駛了蜀國的滅亡。 四:壓抑,把擊原有優秀人才。劉備死後,很多優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趙雲老死贖中。而很多虛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對內部將士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不受。諸葛亮讓費詩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同樣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使兩人矛盾無法根除,為魏延造反埋下禍根。 六:不敢直言劉備過失,不敢勸阻劉備過錯。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授意留關羽守荊州。諸葛亮明知關羽不可當大任而不讓趙雲代關羽守城,對失荊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東征東吳,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從軍,只負責後方建設,導致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劉備說:“若法正在,安有此敗?”可見對諸葛亮失望至極。 七:錯誤選擇繼承人。諸葛亮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只懂打仗的姜維。費煒等只是過渡人物。造成姜維執政後,不顧人民幸福和國力強弱,強行九伐中原而血本無歸,加速蜀國亡國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處理後事。在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楊儀與宿將魏延有極大的矛盾。楊儀獲大權後剝奪魏延兵權,逼使魏延反亂,無人附和而逃亡,後被馬岱追殺,自毀長城。 九:對江東一味退讓,令江東得寸進尺,造成部下失和。難道僅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隆中對? 十:任人唯親。對街亭這樣的重地交給劉備臨終時一再叮嚀要小心的馬謖,不起用優秀人才如趙統,趙廣。

為什麼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最先滅亡?

zhidao.baidu.com/question/24649075.html?fr=qrl3

蜀漢滅亡的十大原因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峙紛爭中似乎不應該在東吳之前滅亡,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這裡討論和分析一下蜀漢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各種深層次的原因。

1、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漢朝末年的時候,當時漢朝長達400年的歷史還是深入人心的,漢獻帝還是一面很重要的旗幟,曹操抓住了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而劉備就是憑藉著自己漢室宗親的特殊身份和“興復漢室”的口號而起兵,並且先後取得了荊州和益州。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漢建立曹魏政權的,劉備是夷陵之戰後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的時候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所以到了蜀漢後期的這個時候,人心的向背,已不再思漢,蜀漢政權建國之初的這個優勢早已是不復存在了。

2、關羽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的慘敗,造成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無法實現其偉大的戰略意圖,從此蜀漢政權由鼎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了,雖然諸葛亮和姜維等人後來苦力支撐蜀漢的局面,但這已經為蜀漢政權40多年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其實孫劉聯盟一直是曹操最頭疼的一件事情,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到公元219年孫權成功的偷襲荊州為止,這10年時間是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孫權把戰略要地江陵借給了劉備,同時把妹妹也嫁給了他。而曹操則經常被打的東西兩線不能相顧,劉備最後能順利拿下漢中,和孫權出兵合肥牽制曹操的主力也有很大關係。如果我們大膽的假設當年關羽在襄陽水淹七軍,震動的曹操險些準備遷都的時候,劉備率益州之眾出兵秦川,孫權則率江東之眾出兵淮南和徐州,這樣東西萬里全線出擊,彼呼此應、乘銳助勢、蠶食曹魏,完全可以達到中原震動、人心思變的局面,曹操要同時應付幾路大軍那就真的是很危險了,這也正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要達到的戰略效果啊。可惜這個時候孫權的私心壞了大好局面,趁關羽主力和曹操鏖戰襄樊的時候出兵從背後偷襲了荊州,並且殺害了關羽父子,破壞了孫劉聯盟。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夷陵之戰表面上是東吳取得了勝利,從此確立了三足鼎立的地理形勢。但實質上是吳蜀兩敗俱傷的一場戰爭,造成了蜀弱吳孤的局勢,曹魏確立了相對吳蜀的絕對優勢局面。

3、雖然益州是當時漢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勢也是最為險要的,但蜀漢的統治區域卻只有這一個州,當時東吳佔有東南的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而曹魏擁有北方的九個州,所以蜀漢政權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中華文明的精髓和發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區,而益州卻是相對落後的地區,所以蜀漢政權無論從人口、資源、軍力、人才、後備等等方面,實力都遠遠的不如佔據經營中原地區多年的曹魏。在這裡我們就僅僅從兵力上進行一下比較,蜀漢全國的軍隊加起來只有不到10萬人,僅僅是曹魏總兵力的五分之一,而曹魏直接出兵征討蜀漢的就有近20萬大軍。另外我們從中國歷史的規律上來看,除了朱元璋的明朝之外,也基本上都是由北而南統一全國的。

4、蜀漢後期由於地方偏於西垂相對閉塞,初期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後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現了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面。所以也......

為什麼蜀國先滅亡

鼎盛時期的蜀國具有:劉備 諸葛亮 關羽 張飛 趙雲 黃忠 等等

可以說劉備得到了諸葛亮以後,是戰無不勝的。為什麼有這麼多武將

這麼NB的軍師到了最後會滅亡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太注重個人的感情。

例如,關羽大意把荊洲個丟了(太心高氣傲了)關死了以後,張飛為了給哥哥報仇,結果是大風大浪走過來,最後落在了小陰溝裡。被裁縫殺了(太急的報仇了,失去理智了)劉備是次次都聽諸葛亮的,惟獨這次沒聽,結果火燒聯營700裡,(太急的報仇了,不聽勸告)等等搐後期的諸葛亮可以說是鞠躬盡摧,但是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諸葛亮不是神。他是個人,以至最後的諸葛亮手裡沒有什麼厲害點的武將(趙雲70多了)魏言只能普用,不能重用。手裡已經沒有什麼王牌了。秋風落在五丈原,蜀國基本就完了,姜維雖然在,但是蜀國的主子投降的太早了。一句話:

如果當初不是龐統的嫉妒,不是關羽的大意,可以說最終統一三國的肯定是蜀國

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路!當時更東吳借是勸和之計,,憑什麼還?又不是搶他東吳的...

蜀國本來佔據人和,但是經過啊鬥那樣一敗..人心盡散..人心散則國家亡..

替伯約悲哀...一邊要面對小人的誣陷 一邊要面對昏君的冤枉

蜀國為什麼會滅亡?

1.經濟決定一切

在關羽掛後,荊洲丟失後,以蜀一地之力已無法確保自身安全,更別提北伐了.

至於諸葛及姜維北伐,其實目的已經從逐鹿中原變成自保.利用全蜀之力來來對西北之地進行打擊.讓自己能多活幾年.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可以說,糧食限制了發展.而不是人口限制.當時來說,畝產200斤小麥,已經算是豐收了.

後面姜維屯田十年,所剩餘的糧食還不夠一次北伐,可見當時的糧食產量之低

2.三分天下,戰略錯誤

新野時,劉備與諸葛三分天下設想,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北方讓曹,南方讓吳,沒錯,但自己取荊洲,後取西蜀則是錯誤的戰略.應該是西北之地的涼洲.

以當時冷兵器時代,騎兵在中原/河北來說是最理想的部隊.但在新野時,完全可以從上庸出兵到漢中,以當時張魯的力量,是無法抵抗的.再依託漢中對西涼進行攻略.完全有能力西取西涼,使騎兵有馬匹供應.退一步說,不取西涼,按照當時馬騰和劉備的奉血詔,應該說能支援劉備的.

結果,戰略錯誤,使北伐沒有一次平原對戰,無法有效消滅曹魏的力量,使得隴西地區一直無法佔領,從而讓自己的北伐成空.既花費了大量的儲備,卻無法得到回報.多次北伐,全是糧食供應不上.一次是馬謖沒守住街亭(屬於用人不當)

3.至於彝陵之戰,劉備原意是想奪回荊洲.否則,以蜀一地之力,根本就無法對抗曹操的.這點.劉備是看得很準.包括諸葛亮,但按照歷史來說,那個時候法正死後,諸葛才總領蜀國的,而不是,三國演義上說的諸葛總領蜀國

不幸,劉備失敗了,同時,損失的還有蜀80%的兵力.最後,加上南征孟獲,最後北伐的兵力只有8W,根本就無法和曹魏對抗.加上當時的蜀道艱險.所以,以8W之兵對抗,根本就無法勝利.

4.用人之道,諸葛時期,全是荊洲派.西蜀之地的官員全沒有.難道西蜀之地就沒有一個人才?諸葛的選人眼光確實不怎麼的,仔細看下,三國裡面除了早期跟隨劉備的外,就是荊洲派,法正掛了後,最有名氣的李嚴卻去守白帝城.以當時白帝城的地理位置,加上當時東吳的不善攻城,隨便一個將都能守住,還需李嚴去嗎?加上李嚴因糧食不夠,不得編謊言東吳進攻.想想看.從白帝送糧食到關西.加上四川全是山區.可想當時糧食的緊張.

三國時期蜀國是怎麼滅亡的

天時 地利 人和,三中原因,魏,可謂佔盡了天時,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蜀和吳都惹不起

還有就是益州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不好,當時諸葛亮在茅廬中說可以使天下三分,但是那是要劉備分別佔領荊州 益州兩州的,益州算是個大後方,可以最大限度的給予荊州戰略物資,而荊州這個是非之地,是魏 蜀 吳三過接壤的地方,是個戰略要地,只要劉備佔領這個地方,那麼不論是魏還是吳,只要一方發生變故,劉備只需要輕輕揮下手,就可以做收漁翁之利,而關羽卻把荊州給丟了,所以造成了蜀國地理優勢盡失的後果。

人和方面,易中天先生說過,蜀國它是由三個戰略集團組成的,所以直接造成了階級之間的摩擦,從而失去了人和。。

這也就是蜀國滅亡的原因所在

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政策是錯誤的撫那時的蜀國已經是疲於兵戰了,應該休養生息,但諸葛亮卻一意孤行地進行北伐,這是其亡國的原因之一。

2、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又受聽小人——太監之言,不知道三多二少的笨蛋,這對於諸葛亮來說肯定是一個令他頭痛的傢伙。事事掣肘,不敗才怪。

3、還是老諸葛的錯誤,如果按魏延所獻計策,也不失為一個對於蜀國長治久安的國策,可惜的是諸葛就認為他有反骨,死後還把他給殺了。

4、殺馬謖,絕對是一個錯誤,為了強求那個所為的嚴軍令麼?給自己戴高帽子沽名釣譽罷了。他難道忘記了,他出兵收拾孟獲時,這個被斬的人兒還給他出過主意:“攻心為上。”最終收服了孟獲。

5、姜維,說穿了,是個球也完不成的東西,諸葛讓他來接掌蜀之命運不亡國才怪。最終還不是跟那個“戰戰慄慄,汗不敢出”的鐘會一起被OVER了?

上述五個原因。

相關問題答案
蜀漢怎麼滅亡的?
西漢是怎麼滅亡的?
古巴比倫是怎麼滅亡的?
元朝怎麼滅亡的?
明朝怎麼滅亡的?
東周是怎麼滅亡的?
吳國怎麼滅亡的?
秦朝怎麼滅亡的 ?
春秋吳國是怎麼滅亡的難道真是因為西施嗎???? ?
秦國是怎麼滅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