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經常犯困怎麼回事?

General 更新 2024-05-30

晚上休息好了,白天總是犯困是什麼原因

你的症狀可能只是一種亞健康狀態——睡眠不足引起的

睡眠是人們正常的生理需要,但絕非睡眠時間越長越好。不同年齡的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年齡越小,大腦皮層興奮性越低,對疲勞的耐受性也越差,因此需要睡眠的時間也越長。而到了老年,大腦皮層功能不如青年人那麼活躍,體力活動也大為減少,所以需要睡眠時間也相應地減少。一般來說,新生兒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20小時;嬰幼兒約15小時,學齡兒童約10小時;成年人約需8小時,老年人5至6小時就夠了。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平均數,每個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差異很大,這與人的性格、健康狀況、工作環境、勞動強度等許多因素有關,與每個人的睡眠習慣、質量也有一定關係。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的睡眠時間遠遠少於上述時間,但他們同樣工作、生活得很好。所以,睡眠的好壞,並不是完全取決於睡眠的時間,而要看睡眠的質量,也就是整個睡眠中深睡時間的長短。比如,有些老年人每天睡眠的時間加起來常常超過5~6小時,但仍然時時犯困,主要是老年人真正能達到深睡和中睡的時間並不多,而大部分時間是在淺睡和輕睡中度過,所以質量不高。相反,有些人睡眠的總時間並不長,但能保證一定的深睡時間,也能取得很好的休息效果,不會感到“缺覺”。

所以,睡眠的好與壞,不應簡單地以睡眠時間的長短來衡量,而應以是否消除了疲勞,精力是否充沛來評判。

如果想找出合適的睡眠時間,您不妨進行這樣的試驗:

第一個星期,每天晚上你按平時上床的時間睡覺;第二個星期,每天遲一小時上床;每三個星期,每天早一個小時上床。如果你在上床後半小時內入眠,醒後又覺得精力充足,那一個星期的睡眠時間,就接近你自己睡眠充足的時間了。

怎樣掌握不同季節的睡眠時間?

根據醫學理論,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需睡5~7小時;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需睡7~8小時;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需要睡8~9小時。順應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規律。

陽光充足,天氣炎熱的日子,睡眠時間短;氣候惡劣的天氣,如下雨天,氣溫較低的冬季,睡眠時間長。隨地區海拔增高,睡眠時間稍有減少;隨緯度的增加,睡眠時間稍有延長。

如果增加了睡眠,並保證了睡眠質量,你的情況還不能得到改善的話,可以去需求醫生的幫助,做些必要的檢查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白天經常犯困,為什麼?

如果要猜一種生理反應,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非打瞌睡莫屬。

為什麼會打瞌睡?

除了一般所能想到,空氣不流通、屋內缺氧、生活作息晚,長期睡眠不足外,也可能是身體正發出警示訊號。

尤其明明睡眠時間足夠,隔天仍然不敵瞌睡蟲叨擾,昏沈欲睡。最出名的瞌睡族,可遠溯千年前,因為經常上課打瞌睡,被孔子斥責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

替宰予伸冤

「中醫學認為,經常打瞌睡表示脾胃功能不好,」致力於傳統醫學30多年,曾受聘到北京、湖南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吳長新笑說,宰予不懶,只是脾功能差些,該替宰予平反了。

中醫古書早有記載,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夏天嗜睡,因為暑熱耗傷元氣,有損精神;冬天如果經常嗜睡,表示「身體陽氣不足或脾虛溼熱,」長庚醫院中醫師郭宗禎說。

經常思慮多,好動腦或飲食控制失當的人,往往傷脾,影養脾運化能力。當脾胃功能欠佳時,容易氣血不足,氣血兩虛的結果是,腦部供氧不足,易昏沈嗜睡。

脾和胃像孿生兄弟,功能相輔相成。脾的功能是消化食物,負責運送營養,「中醫的脾,其實就是西醫說的胰臟,」郭宗禎醫師解釋,至於胃,負責吸收食物。

從中醫觀點,脾胃另個重要功能是代謝溼氣,當脾胃功能差,體質又偏溼熱時,往往無法有效化解溼氣,會出現身體沈重、精神不振、想睡覺或胸悶的症狀。

溼氣的特質是黏滯、沈重,不容易去除。郭宗禎建議,可以從外在和內在減少溼氣侵擾,譬如住家環境要避免溼氣過重,少淋雨,偏溼冷的食物,好比冰水,儘量少吃。

當心過度嗜睡的潛在危險

根據林口長庚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陳濘宏醫師估計,目前國內約有4~5%的人有嗜睡困擾,除了上課或工作無法專注,記憶力減退之外,甚至有安全上的隱憂,好比邊開車邊打瞌睡,險象環生。

經常在白天嗜睡,原因除了中醫說的脾胃功能失調、睡眠不足或有憂鬱症之外,也可能是睡眠發生障礙,需要盡一步診斷。

陳濘宏表示,曾有個40多歲的中小企業老闆,開車開到一半「不知不覺」睡著,連續發生三次車禍,原以為只是睡眠不足打瞌睡,到睡眠中心診斷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暫停的毛病。

這種症狀起因於呼吸道出了問題,呼吸受阻,一夜醒來好幾次,睡醒後反而疲憊不堪,白天容易昏沉想睡覺,甚而在不知不覺中睡著,相當危險。

睡眠專家建議,調整作息飲食或多運動可以改善打瞌睡。運動能強化心腎,帶動氣血循環,有利肺部做氣體交換,肺強,脾也跟著強,即使體內有溼阻礙,也能一一化解去溼。

當打瞌睡頻率過高,就得找醫生診斷。我們提供幾招,幫你趕走瞌睡蟲,並附上一份評估量表,檢測自己是不是到了該問診的程度了。

第1招:吃出好精神

如果下午要開會,為了避免打瞌睡,最好不要吃太多或太快,以免影響消化。少吃油炸食物,吃得清爽有助血液清澈,避免氣血沈滯。

在選擇食物的順序上,午餐吃米或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前,建議先吃肉類或蛋等蛋白質食物,免得血清促進素增加,導致昏沈欲睡、影響反應力。

經常習慣打瞌睡,體質又偏溼熱的人,郭宗禎建議不妨食療,不過最好先了解自己屬於哪種體質。

你屬於哪種體質?

A. 脾胃氣虛型:消化不好、臉色蒼白、體力不足、軟便、腹瀉、經常愛睏。

食用香砂六君子湯:能健脾益氣、提神。(配方:人蔘10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陳皮9克、木香6克、砂仁9克)

B. 體質溼熱型:精神不濟、嗜睡、頭昏沈重、口苦、煩躁易怒、胸悶、喉嚨乾

食用龍膽瀉肝湯:能清肝利膽,去痰醒腦。(配方:龍膽草9克、梔子、黃芩、柴胡各6克、生地、車前子各9克、澤瀉6克、木通甘草各3克、當歸6克)

提醒:為了避免......

白天總是犯困怎麼回事,總覺得覺不夠睡

● 患者年齡:33● 詳細病情及諮詢目的:感覺自己象得了嗜睡症,每天睡的時間很多,躺下一會就可以睡著,但很容易犯困,大腦非常容易疲勞,每天一天到晚都是哈欠連天,睡多長時間還是一樣的症狀,睡眠質量很差,不停的做夢.以前睡覺也經常做夢,但沒有象現在那樣容易犯困.眼睛越來越睜不開,有時候還翻白眼,甚至在家人聚會的餐桌上,別人都說說笑笑,自己卻打盹.怎麼回事啊?● 病史:無百坤園範醫生您好:您給我的回答很詳細,像您最後說的,我需要您的幫助,怎樣聯繫您呢?第二次問題補充:(2007-8-20 17:35:20)答覆1:你好! 因為我不能看到你本人,但我覺得你既有脾溼,又有脾氣不足,所以我建議你服用中藥治療: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 黃芪50克,黨蔘25克,白朮15克,蒼朮12克,青陳皮各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升麻10克,葛根15克,黃柏10克,當歸10克,灸甘草6克,神曲12克,澤瀉10克。日1劑,14天為一個療程。答覆2:夢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多夢與深睡眠期時間短,睡眠深度不夠、睡眠質量不高有密切關係,多夢並不是做夢次數的增多,而是對夢的記憶次數的增加。“整夜做夢”確實是自我感覺,絕不是的功能狀態導致夢感不同,不能準確地反應客觀事實。比如感覺很累,其實身體和大腦休息是充分的,洗漱之後會感覺精力充沛,這種情況不必太在意。但是如果您因為多夢而出現失眠的情況,那就需要注意了————您需要放鬆心情,不可對做夢過分關注,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不宜思考問題或看書等,應作適當的體力活動(如散步),避免緊張的腦力活動。也可以吃一些食物來預防失眠如:牛奶、水果(蘋果、香蕉、梨等)、糖水、小米粥、酸棗仁粥、蓮子粉粥等。不要輕易使用催眠鎮靜藥物,因為它有晨起後有睏倦感、易成癮、停藥後反彈等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建議您如果出現失眠多夢,先從自身心理找原因或者求助於心理醫生。 睡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一種習慣,因而保持良好的生理習慣,遵循睡眠的自然規律,是預防睡眠障礙的最好辦法。應在有經驗的大夫指導下用藥。 同時能做到: ①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睡前思想放鬆。 ②睡前不要過飢過飽。 ③臥室裡光線要柔和、溫度不易過高。 ④堅持每天睡前用熱水洗腳。 ⑤飲食上可多吃些葵花子、大棗,蜂蜜、小米,牛奶等,晚上可飲小米、蓮子、紅棗、百合粥。 ⑥中午過後儘量不飲用茶葉、咖啡、可樂。 ⑦睡前不宜飲酒。雖然酒精可能會使人很快入睡,但同時也會打亂睡眠節律,影響體力的恢復。 ⑧不抽菸:尼古丁妨礙人們平穩地進入睡眠和影響睡眠質量,哪怕是在睡前少量吸菸對睡眠也有影響。 另外,我建議你採用中醫中藥辨證施治,調理氣血,調整機體的臟腑功能,選用鎮驚安神,滋陰補腎,健脾瀉肝,活血化瘀等方法,讓自己睡得好,我需要了解你的詳細病情,如果需要我的幫助可以與我聯繫,祝早日擺脫失眠的困擾!答覆3:你好! 考慮是心脾不足,建議服用中成藥:人蔘歸脾丸。答覆4:你好:不要緊張,這主要是緊張壓力或是精神因素,造成的睡眠質量差,最好採取自然療攻,不要隨便服用藥物,藥物可以擾亂睡眠的自然過程,你可以使用放鬆訓練或催眠CD,加強活動與鍛鍊,放鬆身心,對失眠有改善,提高睡眠質量。答覆5:你所患的乏力嗜睡等症,均是大腦供血不足所致,究其原因據我多年對第二頸椎的研究,該關節紊亂擠壓了血管造成的,照一張第二頸椎的張口正位片即可明確診斷答覆6:我也和你有同一種症狀,但是我後來發現是我的睡眠時間過長,睡眠質量太差,所以我建議你可以調節一下你的睡眠時間;做夢是因為你明天所想的太多,導致你精神壓抑。

白天總是犯困怎麼辦?

晚上睡眠質量不好、睡眠不足。

晚上睡眠質量是直接影響我們白天精神狀態的原因,我們晚上的作息習慣決定著我們白天的狀態,所以經常犯困很大程度上與睡眠的質量有關,主要有經常做夢、失眠、睡覺時易被驚醒。

血液粘稠度過高,身體的肝功能異常。

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經常犯困的人血液的粘稠度與正常人相比是不同的,建議如果經常犯困的話需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學醫檢查。同時患有肝病等器官上的疾病也會出現經常犯困的情況,一定要認真對待。

身體缺乏營養,維生素,鈣等微量元素。

人和各種機器一樣,也需要動力的支持,如果營養跟不上的話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合理的膳食是我們健康生活的保障。

白天工作老是犯困怎麼辦?

10點半睡5點或者5點多起來跑步~活動一下~~不用吃什麼的~每個人睡得太多了就越睡越困~少睡點時間骸運動一下~就好了~

經常犯困,嗜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如果要猜一種生理反應,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非打瞌睡莫屬。

為什麼會打瞌睡?

除了一般所能想到,空氣不流通、屋內缺氧、生活作息晚,長期睡眠不足外,也可能是身體正發出警示訊號。

尤其明明睡眠時間足夠,隔天仍然不敵瞌睡蟲叨擾,昏沈欲睡。最出名的瞌睡族,可遠溯千年前,因為經常上課打瞌睡,被孔子斥責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

替宰予伸冤

「中醫學認為,經常打瞌睡表示脾胃功能不好,」致力於傳統醫學30多年,曾受聘到北京、湖南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吳長新笑說,宰予不懶,只是脾功能差些,該替宰予平反了。

中醫古書早有記載,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夏天嗜睡,因為暑熱耗傷元氣,有損精神;冬天如果經常嗜睡,表示「身體陽氣不足或脾虛溼熱,」長庚醫院中醫師郭宗禎說。

經常思慮多,好動腦或飲食控制失當的人,往往傷脾,影養脾運化能力。當脾胃功能欠佳時,容易氣血不足,氣血兩虛的結果是,腦部供氧不足,易昏沈嗜睡。

脾和胃像孿生兄弟,功能相輔相成。脾的功能是消化食物,負責運送營養,「中醫的脾,其實就是西醫說的胰臟,」郭宗禎醫師解釋,至於胃,負責吸收食物。

從中醫觀點,脾胃另個重要功能是代謝溼氣,當脾胃功能差,體質又偏溼熱時,往往無法有效化解溼氣,會出現身體沈重、精神不振、想睡覺或胸悶的症狀。

溼氣的特質是黏滯、沈重,不容易去除。郭宗禎建議,可以從外在和內在減少溼氣侵擾,譬如住家環境要避免溼氣過重,少淋雨,偏溼冷的食物,好比冰水,儘量少吃。

當心過度嗜睡的潛在危險

根據林口長庚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陳濘宏醫師估計,目前國內約有4~5%的人有嗜睡困擾,除了上課或工作無法專注,記憶力減退之外,甚至有安全上的隱憂,好比邊開車邊打瞌睡,險象環生。

經常在白天嗜睡,原因除了中醫說的脾胃功能失調、睡眠不足或有憂鬱症之外,也可能是睡眠發生障礙,需要盡一步診斷。

陳濘宏表示,曾有個40多歲的中小企業老闆,開車開到一半「不知不覺」睡著,連續發生三次車禍,原以為只是睡眠不足打瞌睡,到睡眠中心診斷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暫停的毛病。

這種症狀起因於呼吸道出了問題,呼吸受阻,一夜醒來好幾次,睡醒後反而疲憊不堪,白天容易昏沉想睡覺,甚而在不知不覺中睡著,相當危險。

睡眠專家建議,調整作息飲食或多運動可以改善打瞌睡。運動能強化心腎,帶動氣血循環,有利肺部做氣體交換,肺強,脾也跟著強,即使體內有溼阻礙,也能一一化解去溼。

當打瞌睡頻率過高,就得找醫生診斷。我們提供幾招,幫你趕走瞌睡蟲,並附上一份評估量表,檢測自己是不是到了該問診的程度了。

第1招:吃出好精神

如果下午要開會,為了避免打瞌睡,最好不要吃太多或太快,以免影響消化。少吃油炸食物,吃得清爽有助血液清澈,避免氣血沈滯。

在選擇食物的順序上,午餐吃米或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前,建議先吃肉類或蛋等蛋白質食物,免得血清促進素增加,導致昏沈欲睡、影響反應力。

經常習慣打瞌睡,體質又偏溼熱的人,郭宗禎建議不妨食療,不過最好先了解自己屬於哪種體質。

你屬於哪種體質?

A. 脾胃氣虛型:消化不好、臉色蒼白、體力不足、軟便、腹瀉、經常愛睏。

食用香砂六君子湯:能健脾益氣、提神。(配方:人蔘10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陳皮9克、木香6克、砂仁9克)

B. 體質溼熱型:精神不濟、嗜睡、頭昏沈重、口苦、煩躁易怒、胸悶、喉嚨乾

食用龍膽瀉肝湯:能清肝利膽,去痰醒腦。(配方:龍膽草9克、梔子、黃芩、柴胡各6克、生地、車前子各9克、澤瀉6克、木通甘草各3克、當歸6克)

提醒:為了避免自我判斷失誤,使用前建議......

白天經常犯困怎麼回事

你好,你說的情況是經常犯困,沒有精神,想睡覺,這個情況多考慮是由於血糖不穩定或血脂偏高引起的情況的,建議積極的到醫院檢查一下血脂和空腹血糖的情況。

白天總是犯困是怎麼回事

主要分2種情況,1精神“困”,2肉體“困”。又分為主動性和被動行。

精神主動:對目前要乾的事情提不起興趣。

精神被動:神經受損。

肉體主動:缺覺。

肉體被動:腦供血不足。

以上。。。

相關問題答案
白天經常犯困怎麼回事?
冬天,經常臉紅怎麼回事啊? ?
經常白天犯困怎麼回事?
白天經常犯困,為什麼? ?
經常頭疼犯困怎麼回事?
小孩經常打顫怎麼回事?
早上經常胃酸怎麼回事?
兒童經常頭痛怎麼回事?
手心經常出汗怎麼回事?
肚子經常小痛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