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要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重陽節需要吃什麼做什麼?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 “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重陽節一般要吃什麼東西啊?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要吃什麼食物?

第一,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稱“九花”,北京將菊花當成市花之一。由於菊花鬥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徵。在古人那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第二,是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嚐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賞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第三,是吃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麵,“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要吃什麼,還是做什麼?還是??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說到了重陽節的來歷,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和大家介紹一下重陽節的習俗。健康資訊上說,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天長地久、健康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主要有下面這些:  1、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情舒暢、健身祛病的目的。  2、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3、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和長壽麵一樣象徵著長壽。  4、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從這個意義來說,菊花也是一種延年益壽的食物。梁簡文帝的文章中就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福建省:健康飲食小常識上的文章說,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人們將優質米用清水淘洗,浸泡兩個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後置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熟出籠,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健康食物。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所以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裡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在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  山東省:在健康小常識小編的老家——昌邑北部,有重陽節和辣蘿蔔湯的習俗,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封建迷信說法。  廣東省:健康養生專家介紹說,過去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眾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臺灣省:臺灣的氣候變化大,自九月開始就颳起了號稱“九降”的秋風,吹的是無雨的北風,此時最適宜放風箏。當地有俗語:“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吼。”說的也是重陽節風箏滿天飛的盛況。臺灣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據說祭祖時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山西省:九月九日,山西的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

重陽節吃什麼 五種水果最養生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重陽節在飲食方面又要要注意哪些呢?重陽節吃什麼? 九月初九重陽節了,重陽節是登高望遠思念親人的日子。中國傳統的節日,都是和吃聯繫在一起的。重陽節吃什麼好呢?傳統九九重陽節要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當然,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所以吃螃蟹也很方便喲。 重陽節的花糕和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花糕,別名也叫栗子糕。它的製法是用江米麵加水蒸熟,用屜布沾水包起蒸熟的江米麵揉均勻至光滑,分成四塊,再分別拍成2釐米厚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層豆餡,再鋪一層江米麵,依次類推連鋪三、四層後,在最上面密密實實的碼上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最後撒上京糕絲、青梅果脯等就算製成。無論看著還是吃著都類似於多層的酥皮兒。早年間在北京以東四牌樓那兒的致美齋、桂馨齋做的花糕最有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製作而成的。具體做法是:將生栗子去皮蒸熟後搗成泥狀,分成三份,一份攤開做底,然後鋪一層京糕片,再鋪一層栗子泥,再鋪一層澄沙餡,最後在上面鋪第三份栗子泥。而後,用切成小塊的京糕片和青梅絲拼成各種圖案。這樣就製成了黃、紅、褐三色相間五層碼放的栗子糕。吃的時候再澆上用白糖和桂花熬成的糖汁。 在中國重陽節時吃花糕的風俗早在漢代就有,據當時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其中“食蓬餌”,就是吃蓬糕的意思。說到九月初九吃重陽糕,在民間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在某地的一座高山上住著一戶淳樸善良的農民,一日他耕地時遇見一位老者,告訴他在九月初九那一天他的家中將會有難,必須往高處搬家,搬得越高越好。這位農民將信將疑,猶猶豫豫終於在九月初九的早晨下定決心,舉家向山上搬。還沒有走出多遠,原來家的地方就著起了大火,火接風勢向上一直蔓延,他帶著全家就不停的向上爬,一直爬到山頂才避開火勢。以後,就有了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禍的習俗。後來,為了方便,又逐漸演變成了在這一天“吃糕”代替“登高”,以求避禍的習俗。 重陽節的三種食俗 古代把農曆三月三為春天的大節,叫上已;九月九為秋天的大節,曰重陽。上已踏青,以後逐漸被清明節所替代,但“三月三”這個吉祥的日子仍是壯族、黎族、畲族等少數民族重要節日。九月九,因為月日同聲,又值秋日,歷來受人們的重視。《易經》將“九”定為陽數,而“九”為陽數是最大的,兩九相重稱為“重九”,兩陽相重叫“重陽”,可以引發人們許多的聯想。中秋已過,步入盛秋,季節變化,又引起人們對人生的感嘆,多種情感的交集,使得重陽節發展成為以娛樂為主的節日。在節日食品民俗事項中有三項,俗稱:“三寶”。 第一,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稱“九花”,北京將菊花當成市花之一。由於菊花鬥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徵。在古人那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第二,是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嚐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

春節和重陽節各吃什麼

一、春節:

1、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2、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 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3、元宵。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二、重陽節:

1、花糕:重陽吃花糕始於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陽節吃花糕之風大盛,一直流傳至今。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嚐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賞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2、螃蟹:吃蟹方法有講究,如何做到健康吃蟹呢?吃蟹不能沒有新鮮薑末和食醋。因為螃蟹氣味鹹、寒,而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解毒之功效;醋除了調味外,還可以殺菌,破壞蟹中的組胺。而且生薑和食醋是調味品,吃蟹時蘸上薑末醋汁,才能使蟹味更鮮美。

3、菊花酒:九九與“久久” 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稱“九花”,北京將菊花當成市花之一。由於菊花鬥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徵。在古人那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4、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麵,“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清明節,重陽節吃什麼

祭奠先人擺上三牲鮮果完畢,撤下儈菜紀念,重陽節踏青歸來吃什麼全憑自已興趣。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登高望遠吃什麼

賞菊並飲菊花酒,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

九月九日吃什麼東西是什麼節日?

一、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二、重陽節吃的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鬆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2、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3、吃餈耙

吃餈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餈耙分為軟甜、硬鹹兩種。其做法是將洗淨的糯米下到開水鍋裡,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裡搗爛,揉搓成團即可。食用時,把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餈耙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稱為“軟餈耙”(溫食最佳)。硬餈耙又稱“油餈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後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擀開後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芯”,再卷條切片,再入油鍋中炸制,成色金黃美觀,鹹麻香脆,回味無窮。

4、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廣東人重陽節吃什麼

廣東重陽節吃什麼?

1、江門:吃山口墟牛肉

牛肉墟本來只是水步鎮山口墟的一個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陽節開墟。2007年開始,開墟時間延長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一至重陽節。而每年到牛肉墟買牛肉和吃牛肉的人也逐漸增多,不僅有台山本地人,還吸引了來自珠三角的大量遊客。

相傳清光緒乙未年(1895年),水步橫水族人在重陽節這天在山口墟宰一頭牛為工匠加菜,剩下的牛肉則由眾人自由購買。有一名大江鎮沙浦人蔡氏買了二三斤牛肉回家,他的母親正好患痧症,危在旦夕,出痧是忌吃牛肉的,但其母親拼死吃了幾塊牛肉,吃後病症減輕,不久奇蹟般痊癒,此奇事遠近相傳。第二年九月初九是墟日,專賣牛肉。買得牛肉者,還拿著從北帝廟院子正門入而從側門出才回家,以求消災避禍。後傳說為九月初九重陽節趕山口墟、吃山口墟牛肉,就可祛病除痛,吉祥如意。從此之後,九月初九趕山口墟、吃山口墟牛肉成為該地最著名的民俗活動。

2、清遠連州:炸油餈、蒸米粉

清遠連州保安鎮的重陽節擡“大神”盛會已持續千百年。每到重陽節,保安鎮日家家戶戶貼門對,村村寨寨結綵門。盛會最引人注目的是“擡大神”、“踩八卦”、“搖高神”、“扮故事”等節目。

清晨六時許,輪值的村整理隊伍,扛好彩門、彩旗,擡香案,吹八音,有四人擡著大神轎,步行上福山寺。扮大神者穿上龍袍,戴好面具和帽子,坐上大神轎。炮響三聲,鞭炮齊放,前面兩人打銅鑼,扛彩門、彩旗,儀仗隊緊跟,接著是四名大漢擡起“大神”轎,轎的後面打著黃綾傘,還有人擔著兩個銅鑼,舞龍舞獅隊緊隨其後。“擡大神”廟會,數萬人參與,人山人海,場面極其熱鬧。活動高潮在出神隊伍遊行時;高神由大人扮演,還有兒童扮演的歷史故事人物和舞龍隊、舞獅隊、樂器隊等;高神每到一處,鞭炮齊鳴,鼓樂喧天。

保安人好客,重陽節家家炸油餈、蒸米粉,用豐盛的酒菜款待賓客。

3、潮州:吃“油麻團”

潮州人過重陽節不但有放風箏的習俗,還會製作美味的“油麻團”作為祭品。在潮州地區,當地人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裡讀“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重陽節當天,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這是潮人重禮儀,講團結友愛的具體表現。又因潮人對此節日的傳說,與全國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說是日是太陽公公生日;另一說是“九皇誕”。相傳“九皇誕”是以紀念“九皇爺”來紀念漢族封建政權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隱語。故自古以來,潮人便有以“油麻團”和應時水果祭祀太陽公公或“九皇爺”,並有持素一天之俗。

“油麻團”是用白糖和油麻、花生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吃起來會有香甜酥脆之口感而令人垂涎,就是單純的地豆(即花生)也很是惹人喜愛的,在民間便有“地豆香(讀為蜂),嘴頭熱”之說法。但是,“油麻團”吃多了是易於“上火”,故平時很少見到有人做此買賣,只有到了重陽節的前幾天,市面上才有出現做此買賣的攤檔,餅食店也才擺出“油麻團”來。這是到了重陽節才能見到“油麻團”的緣故吧。

4、韶關:飲菊花酒

農曆九月初九,在粵北客家地區有許多客家鄉民稱之為“九月節”,每逢這一天,客家人往往要扶老攜幼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尤為獨特的是還有不少地區流傳著中原古俗——浸泡菊花酒。可惜的是,這一民俗時至今日已漸漸消亡,原本在南雄、樂昌部分客家鄉村流傳的浸泡菊花酒已鮮有人制作。

晒乾的嫩菊和些許菊葉與蒸好的糯米相混合後,撒上一層客家酒粬,保溫發酵數日後,初步釀成菊花酒。將這些菊花酒液封壇後放置於陰......

相關問題答案
重陽節要吃什麼?
重陽節是做什麼的?
重陽節農曆什麼時候?
甲狀腺結節要吃什麼?
重陽節紀念什麼?
為什麼重陽節要欣賞菊花? ?
為什麼古代重陽節要插茱萸? ?
牙齒痛要吃什麼藥?
中元節要做什麼?
膽要吃什麼菜好?